綿陽城的變遷
隋唐以後,綿陽城由於「大江縱而驛路橫」,交通發達,沿江可直達重慶、上海。「舟車輻輳,商賈雲集」,因而成為川西北重要商貿城市。經濟的發達帶來文化繁榮,唐代、宋代、明代的著名文人墨客皆赴綿或流寓、或暫居、或求學。唐代的趙蕤、王勃、楊炯、盧照鄰、李白、杜甫、樊宗師、嚴武、岑參,宋代蘇軾、歐陽修、陸遊、魏了翁以及明清的高簡、楊慎、果親王、李調元等皆在綿留下了他們的活動遺蹟。
唐代後期城市向南發展,而在開元場的城東北部逐漸萎縮。宋初,淳化五年(994),一位姓石的刺史再次興建綿陽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歐陽觀(歐陽修之父)任綿州推官時也築有土城,從宋代魏了翁所作《綿州新城記》,有嘉定初刺史程德降大興城垣的記載:「城成袤一千三百丈,崇二丈,而堞五尺不與……」大致可推斷城市面積1.31平方公裡,城牆高1.88丈(宋代1尺約折今31.21cm)。其後各代均在此基礎上加固或擴縮,到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其城市面積達1.5平方公裡。
清初,因張獻忠的農民戰爭,州城被毀,康熙二十年後重建。重建後的綿州城位於涪江故河道東岸,其北門在涪江北河渡(今鐵牛廣場外涪河道處),東門在涪江靠遊仙江岸(鐵牛廣場對岸),西門在今大西街一帶,南門在今南街一帶。康熙三十一年(1692),洪水暴漲,江水不歸故道,而由北向南直衝州城東,北二門,即東方紅大橋以下江段。衝毀東、北二城門,綿州城僅存西、南二門。其後幾年連發大水,洪水都從新河道下洩,江水從此不歸故道,故而形成東方紅大橋以下新河道。綿陽城從康熙三十一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692-1771)間,一直只有西南二門,半壁河山,其間多次修復東、北二城垣,但都被其後的洪水多次衝毀。面對只有半邊綿垣的綿州城,官員們無可奈何,「惟有訓練壯丁,謹嚴戍守,從保固邊疆,庶幾眾志成城遺志焉」。(乾隆《綿州志》)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四川總督阿爾泰上奏清王朝,請將綿州州治遷至其轄縣羅江縣。而原設在城南豐谷井(今涪城區豐谷鎮)的州判(分管政法的副職)移駐城內原州治舊所,專門負責督捕稽查「一切盜逃匪類及賭博打降等事」。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批准,綿州州衙是年遷駐羅江,於是綿陽城幾乎荒蕪,東北二門不再復存,而西南半城「僅存樊圃」(田園菜地)。城內另設有驛站——金山驛,作為從綿州州治羅江出發向北去的一個驛站。這是自漢代建縣以來綿陽城最悽涼的時段。其後涪江水全從新河道下流,而舊河道逐漸淤塞填平。
清嘉慶五年(1800),農民起義軍白蓮教攻至綿州。知州劉印全全力抵抗義軍,力主倡導修復綿州城。全城官紳民眾共捐銀數萬兩,晝夜興工,僅用40天,綿州城在老城區和已填平的故河道上修建而成。於是綿陽城就從原涪江東岸變位在涪江新河道西岸。「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句民間諺語本來是形容人生坎坷與多變,事態炎涼與逆轉,可是它卻成了綿陽城市變遷的真實寫照。新建的綿州城面積約0.73平方公裡,城上修有雕樓4座、炮臺5座、堆房5間。綿州州衙遷駐羅江30年後,經清嘉慶批准遷回綿陽城區,綿陽城又再次興旺起來。
民國以後,城垣作用不大,加之防日軍空襲的需要,逐漸拆毀,臨解放時,城區面積達兩平方公裡。
新中國成立後,舊城改造工程於1959年正式啟動,拆除城牆,新建居民小區。1978年,城市面積達15平方公裡,形成城廂、城北、工區、開元場4個片區組成。建市後,興建臨園幹道,長虹大道,城市向西部發展。1990—1995年,隨著高新區建立,加之遊仙新城區的建設,城市交通一環等道路的修建,2000年城市面積達46平方公裡,人口50餘萬人。近年各園區建設,二環路的修建,連接各縣的高等級公路完成,災後重建中,各科研院所遷建市區,加之城南新區的建設,截至2008年統計,綿陽城區面積已達80平方公裡,人口80萬人。
而近幾十年前的老綿陽城是啥樣?老綿陽人的生活工作狀況是怎樣的?
▲ 曾經的油坊街和大西門,油坊街形成於清朝後期,從當時的綿州城西門(今市中心醫院旁)一直延伸到安昌河岸邊碼頭,在10多年前的舊城改造中,涪城路至市中心醫院一段油坊街大多被佔,殘存的一段劃入西大街,油坊街只剩下涪城路小學至飲馬大橋一段,不足300米了。
▲如今解放街80年代的模樣,(宋代文豪歐陽修出生於此,建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機關駐紮於此,解放街由此而得名)。
▲鐵牛街片區,遠處的橋為1967年7月完工的東方紅大橋,改寫了川陝公路路過綿陽需要渡船跨江的歷史。
▲鐵牛街,「清康熙年間,涪江發大水,導致古綿州被淹,當時的政府修建了江堤並且澆築鐵牛以鎮壓水患,同時修建鎮水王爺廟——泗王廟庇佑綿陽,鐵牛街由此得名。鐵牛街上以小雜貨鋪、小飯店居多。附近居民最愛在這裡活動,「花錢不多,吃得熱和」。喝碗茶可坐一天,聽金錢板、蓮花落、評書、川劇清唱等,閒談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家長裡短,無拘無束,好不自在。鐵牛街有棵黃角樹(後來被砍掉了),鐵牛街與水觀音巷交叉口,還有口古井,附近的人從此井挑水吃直到上世紀70年代。
▲那時候的東方紅大橋,總寬度只有12.6米,後面是高度為138米的新益大廈,屋頂可起降直升機,在當時是相當氣派的!
▲左邊為現存的「皮鞋大樓」,右邊劍南公寓,現在叫樊華商業城。
▲說起「皮鞋大樓」,不得不說當年在皮鞋大樓下的這位大哥。這款型如今叫土豪,當年叫老闆,看他那眼神。
▲手拿大哥大,走哪都不怕,老闆,您又被拍到啦!不一樣的場景,一樣的眼神。
▲在當年,除擁有一步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徵外,若是有一輛桑塔納轎車也絕對的是土豪。(當年在中心醫院外的小汽車)。
▲要是遇上這樣的車主,那絕對是豪門了,看那漆面賊亮。(當年在紅星樓附近的小汽車)
▲當時買車是不用考慮城市擁堵問題的,1986年的綿陽,路寬,車少,敞跑。
▲不過要是遇見節慶活動,交通也就癱瘓了。可能當初還沒有交管部門。
▲若逢商超開業,車就別想開了,當年「百貨大樓」開業盛況。
▲隨著城市的擴展,道路等基礎設施也大量建造,當初涪江三橋的建設現場。
▲這是綿陽以前的小浮橋,(現在的飲馬橋),幾個人還有印象?
▲仙人橋與索橋,索橋架於南山下的安昌江上,人在上面行走,吊橋會不停晃動。據綿陽城建資料記載,這座吊橋於1984年7月竣工。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座人行吊橋被拆除,原址重建了一座雙向四車道的大橋。
▲金柱園建設現場,幾位熱心好奇的市民正在圍觀建設者查看施工圖,不知今日金柱園的景象有沒有超出他們當時的想像。
▲綿陽火車客站也於1989年6月28日動工開工建設。
▲火車客站的站前廣場還是一片農田,當時,臨園幹道只修到現在的七星樓附近,車站周圍除附屬建築外,都是農田菜地,位置顯得很偏僻。而如今左邊是王子酒店,以及萬達廣場等建築群落。右邊則通往高新區。
▲火車客站就是從這片農田上拔地而起的。
▲1990年7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正式投入運營的火車站,雖然偏僻,在當時的那個區域顯得特別醒目,很讓綿陽人長臉。最吸引人的還是車站的站前廣場和噴泉廣場兩側各有一條林蔭道,中心花園有大片綠地,綠地中心有大型菊花色集群噴水管,276盞水下橘色發射輝映燈,分11種基本噴泉類,34組泉式,是西南地區為數不多的氣派廣場,廣場每天都有上千群眾,他們多數都是去看噴泉的。
▲19年來,火車客站年客運量由建成初期的幾十萬人次上升至現在的600餘萬人次,2009年8月4日上午,在一陣機械的轟鳴聲中,建成於1990年的綿陽火車客站候車樓消失在綿陽人的視線中。
▲1987年,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在躍進路成立,上世紀80年代初,綿陽還是一個小縣城,躍進路的4個工廠就有職工萬餘人,都有各自的工廠代號,305是長虹,203是九洲,204是華豐,407是涪江有線電廠。
▲人民廣場……那時候的廣場是一個運動場,場地中央有個看臺,是用來表演節目和開運動大會的主席臺……背後的紀念塔現存於人民公園內。
▲七十年代初綿陽市精神病院(現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在人民廣場開展醫療義診活動的場景。廣場靠紀念塔處是一排平房,是當時的廣場主席臺(又稱檢閱臺),也是廣場的中心。主席臺上,有兩張桌球臺;主席臺下,是當時綿陽唯一的足球場,足球場外圍繞著是田徑運動的跑道,跑道外靠近國門方向設有幾處籃球場。桌球臺、足球場和籃球場都供市民無償使用。,每當有重大節日活動或集會都在廣場進行,尤其在文革中經常在那裡集會,聆聽有關領導的講話或傳達「最高指示」。有時對犯罪份子的公捕公判,會在公園召開群眾大會,將犯罪份子揪上主席臺戴上高帽子公開示眾。
▲七十年代初的綿陽人民醫院,在50年底末期,曾叫綿陽縣聯合醫院。隨著綿陽縣改市,縣醫院逐更名為綿陽市人民醫院。
▲綿陽大觀園,從事商業活動的地方。非常熱鬧,仿古修建。
▲那時,商品不像現在種類繁多,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極度匱乏,糧食自然無法做到敞開供應,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 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
▲窩窩店和山西麵館。山西麵館的鍋貼餃子還有窩窩店的包子蔥花湯的是垂涎三尺的美味。
▲街邊理髮攤子,老便宜。還有鐵匠鋪。
▲80年代末的商品展會。當時的秋交會,已儼然流行起美女促銷。
▲1986年的南山中學,現在依然延續著當年的宣傳語「百年名校,南山中學」。
▲那時的學生家長會是全校學生家長到場的。
▲小朋友看小人書在當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1988年綿陽街頭,賣冰糕的箱子。老冰糕是不化的童年記憶。
▲這種訂牛奶的狀況現在仍然還有,90年代初這無疑是奢侈的。
▲綿陽人當初在街頭吃米粉的情景。這倆娃現在不知道在幹啥,還好嗎?
▲而照片上的大多數人,如今可能都已步入晚年。
結束語:時代的變遷實在是快,回首再看這些老照片,不禁產生許多感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腰包也鼓起來了。按照這種發展速度,再過20多年,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