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非《知青紀事》連載│《命運篇》之十:苦樂

2021-02-27 一壁殘陽

  

  對於生活中的遭際,

  我們只能以「命運」

  來解釋一切……

 第一輯《命運篇》之十

  

苦 樂 

  

  某君,學友也。某日,與座談。言宅藏舊照,上題「苦樂」二字,年深日久,亦已泛黃。讀之憶往昔,不禁黯然。出手機所攝以示餘。而餘亦豁然焉,有舊事奔來,如鯁在喉。記之,以釋其然也。

  

  說到知青生活,我下鄉的時候,是獨自插隊,及至一年後,來了個小兄弟,彼此相隔不遠。由於我們說得來,談得攏,性情趨近,趣味相投,遂成朋友。又是一年後,我們覺得,與其獨過,不如抱團,朝夕相處,彼此關照,有說話的與玩樂的伴兒,日子沒那麼單調,生活沒那麼苦澀,要好過得多,所以就合夥了。

  知青生活,我們都經歷過,說千道萬,不外乎「苦」「累」二字。累,當然體現在體力勞動上,但咱年輕小夥子,有身體本錢,因此不怕累就怕苦。勞累的疲乏,容易恢復,只有苦,才是刻骨銘心的日夜折騰。

  說到苦,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物質上的貧困。開初知青有國家供給,加上生產隊的分配,生活上還大體過得去。但國家供給只保一年,來年,就和純粹的農民等同了,生產隊分多少,你就吃多少。年輕人最能吃,尤其是缺油少葷的年代,即使肚皮塞滿了,進食的欲望猶在。我們生產隊,條件相對較好,地處丘陵壩區,水田多,旱地少,分配的口糧當然以水稻為主,相對山區,出產頗豐。但壩區人口稠密,分在名下的口糧,依然不能保證人們的肚皮長年足食。而我們,更不必說了,由於工分評得不高,除了人人平均的基本糧之外,工分糧便分得不多。而吃飯又都是頓頓狼吞虎咽,用老百姓的話說,正是吃長飯的時候,所以生產隊分配到名下的口糧,基本不敷需求。

  

  

  青黃不接的時候,農人往往要靠「瓜菜代」,才能勉強度過難關,所以對於糧食,尤為珍惜。當時在鄉下,在物質方面,我們似乎比生產隊的好多農民家庭,日子還要難過難熬。這樣說,只是當時的感覺。其實農民也很苦。農人沒有斷糧,接上新熟,是有原因的,他們看重籌劃,糧食大體上均勻著吃,湊活著吃,因此一年四季,他們的甑子裡少見純粹的白米飯,都是粗細糧搭配,加之飯桌上瓜菜豐富。即使在小春未熟的時節,甑子裡伴著糧食蒸熟的依然有一部分是切碎後、又焯過水的牛皮菜或胡豆葉之類。想想看,如果不會安排,斷炊了,一大家子人,老老少少,何處覓食?

  而我們就不同了,一則懶散,自留地裡的糧食蔬菜,到管不管,長勢不好,收穫不豐;二則,得過且過,難得麻煩,沒有計劃,庫存豐裕時,吃大米乾飯,糧食快要告罄時,摻和著瓜瓜菜菜,將就著湯湯水水,聊以充飢。特別是國家供給中斷後,這種狀況尤甚。由於乾貨少時,肚皮不瓷實,所以我們在工地上勞動,只好磨洋工。每到這時,端起不幹稠的飯碗,我和夥伴渴求充裕的糧食,像沙漠中艱難苦行的跋涉者,對於飲水的渴望。

  年年秋收時節,黃澄澄的稻穀和明晃晃的陽光交相輝映,田野蔚為壯觀——稻浪起伏,金波湧起。而曬壩上,打下的水溼稻穀,平鋪開來,則像一粒粒碎金,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耀人眼目——這一場壩金燦燦的稻穀,著實撩人,引起佔欲心理,恨不得多少往自家搬運點。因此,稻穀曬乾之後,在隨即向國家糧庫交售公糧的挑運過程中,我和夥伴打起了歪主意。

  事情是這樣的:挑糧的人有好幾十個,在場壩裡往各自的籮筐裡裝好穀子後,先稱重,保管員再一一登記在冊,方可挑運,待糧食交售給幾公裡外的糧庫後,再憑票據回來交帳。當時人多眼雜,我示意夥伴見機行事,於是趁沒人留意,在我的掩護下,穀子沒有稱重,當然也就沒有登記,挑起籮筐就溜走了。在隨後的行程中,夥伴佯裝腳力不濟,漸漸落後。由於我們的住房靠近公路,挑運公糧又要從我們的門前經過,所以落在後面的夥伴看看前後無人,找準空檔,調轉方向,飛快地把穀子挑運回自家。再由於很快就轉進到公路上了,而公路上還有其它生產隊的眾多挑糧者,去去來來,混雜在一起,也是最好的掩護,因此沒人留意到他的動向。夥伴把糧挑運進屋後,迅速關上房門,便在床榻上靜臥,等著我回來。我配合得很好,天衣無縫。在回來的路上,我故意慢騰騰地走在最後,待到快要走到自家門前時,我有意唱起了歌,聽見我的歌聲,他才輕輕地把門栓打開。由於他沒有登記,當然用不著交帳單。

  

  

  食髓知味,來年故伎重演。這回該輪到我出馬了。但我也真是有點利令智昏了,前頭如法炮製,後頭竟然挑著穀子,往自家附近的小水輪泵站的打米機房走,把黃谷變成了白米。交運公糧另走別路,這事被他人發現了,感到很蹊蹺,所以遭到告發。隊長很生氣,批評我思想有問題,國家的公糧都敢動手!我垂頭喪氣地聽隊長當眾宣告,年終的分配決算,在我的分配口糧中如數扣還。把戲被戳穿了,我們從此規矩,不敢再玩。

  集體的不能偷了,但是,為飽口福,為解饞,為補充動物蛋白,不管遠近,我和夥伴是時常要出門去走走的,到某處某個知青處玩玩。路途中,只要瞅準機會,就對農家的雞鵝狗偷偷下手,或者打狗。如果被人發現了,就落荒而逃,當然,由於我們是兩手空空,農民沒有損失,所以,他們也不追趕。總體上說,每過一月、兩月的時間,我們大都可以樂享一頓美餐。

  

  除了飽受物質短缺之苦,還有心裡很苦。所謂心苦,就是內心堵塞,鬱悶至極,精神空虛,消沉至極,同時,深感前路茫然,心境暗淡,憂心忡忡。那麼,又何以解憂呢?尋歡找樂,苦中取樂,得樂且樂。所以只要有可能,我們也不妨逢場作戲,以玩樂求得放鬆舒緩,甚至發洩。我方才說的出門往訪別的知青,實際上也是一種玩樂的方式。當然,往訪是雙向的,我與夥伴也接待過若干隨身攜帶家禽的來客。不用說,家禽是偷竊得來。往訪隔得較遠的知青就不用說了,就談點我和夥伴與相隔最近的知青的那點鳥事吧。

  我們大隊有公路穿過,公路的那邊是另一個生產隊。這個生產隊有兩個首批下來的同城知青,年歲比我大,我們尊稱大哥、二哥。兄弟二人比我們能幹,除了長得牛高馬大,工分掙得多,還兼養殖,因此不似我們窘迫。而且,特別是大哥人又活躍,性喜吹牛談天,善於溝通人際關係。因為和我們隔得近,我和夥伴,有時無聊,愛到他那裡玩,彼此胡吹一番,特別是在晚上。

  那是個夏天,雖然傍晚了,依然有點悶熱,不想早睡,又頗感無聊,便前往大哥那裡聊天。大哥的草舍緊靠公路,出行很方便。進得大哥屋裡,看見有一個女子在場。這女子也不算陌生,上次大白天,在這裡見過一面。當時大哥介紹,她不是知青,是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女人,家在另一個大隊。大哥說,這女子性喜遊玩,每逢鎮上場日,她大都要有事無事地背個細篾絲編織的小背篼去趕場。她順著公路去鎮上趕場,必須從大哥的門前經過。一來二去,就搭訕上了。大哥巧舌如簧,口吐蓮花,因此從眼熟很快就過度到人熟了。此後,她趕場回程,只要大哥在家,都要藉口停留,歇歇腳,喝喝水,大哥也樂意接待。雖然大哥這麼解釋,我卻不以為然,心想,怕是和她勾搭上了。可不,瞧瞧,這天都黑了,該走不走,不屑男女有別。

  那天晚上,在大哥的語言示範下,我們放開了,也和女子嘻嘻哈哈地開了些帶「色」的玩笑。之後,女子說有點犯困,大哥說你想睡就去睡。她睡之後,大哥說我們來打「大二」。

  

  

  「大二」,是我們這一帶流行的紙牌,具體的玩法是四人同桌競技,其中一人當「莊家」,另一人暫時置身事外作「小家」;「小家」負責洗牌、數牌,不參與競技。如果「莊家」牌臭「下莊」,新「莊家」自然產生。下莊的「莊家」便作「小家」,原來的「小家」落座牌桌,參與競技。如此循環往復,當「莊」的時間長短,要看手氣的好壞。

  老實說,玩牌不玩錢,不好玩,所以有賭資當然更好,但大家都窮酸,只能打點硬幣分分錢。如果囊中羞澀,就罰輸家鑽桌子。

  我們玩牌的時候,大哥當「小家」,打完一盤後,擬打下盤,當「小家」的大哥,自然負責洗牌。這時正值我「當莊」,我一大哥不在場,就喊大哥該你上場了,卻未見回應。二哥說,算了算了,別喊,我幫他洗牌。過了一陣,大哥仍然沒來。我一轉念明白了。其實,我仨都知其然了,因此三人會心一笑——大哥肯定在裡面調情。又過了一陣,大哥還不來就不行了,因為我已「下莊」作「小家」,該大哥上牌桌了。於是我就徑直走到臥室前打算叫他,可是房門已經栓上了,就敲著房門提醒他。隔了一會,大哥才出來。他對我說,是呀、是呀,那邊該我上了,這邊也該你——兄弟,上!我說不行,我當「小家」,要數牌、洗牌。大哥說,沒關係,我越俎代庖。大哥說完,用力一拽,把我拉進臥室,並順手關上門。

  室內雖然煤油燈昏黃,光線有點朦朧,但還是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得見,在打開的蚊帳裡,那個尤物仰臥著赤裸裸的身體。開初她無聲無息,一動不動,俄而,翻了一個身,正面對著我——這是我從未經歷過的如此刺激的場合,瞬間,心臟驟然狂跳,熱血直衝腦門,同時,身體陡然有了反應。此刻的我既興奮又激動還很緊張,心跳急迫得影響到呼吸都有點不順暢了。但是,我還很驚恐,像呆滯了一般,害怕得不敢放膽地越雷池半步。真的,不是我不想宣洩脹滿的滾燙的青春激情,而是事情來得太突然了,中間缺少一個自然的過渡,心理準備不足,因此直面突如其來的暴露的異性胴體,心裡驚怕,又慌又亂,失去了方寸,以致沒那個膽來鼓起十足的勇氣,所以在原地僵立了大約兩三分鐘吧,我就逃之夭夭了。

  不一會就回到牌桌現場,時間這麼短,不用說,一盤牌當然還未結束。大哥抬起頭,盯我一眼,問,這麼快啊?我難為情一笑,說,算了。大哥笑我潔身自好。

  之後,另外兩個在當「小家」的時候,大哥手朝臥室方向一揮,說,進去,進去!見者有份,利益均沾。他兩個對此等「好事」,嘻嘻一笑,沒有推辭。我想,在我不在場的時候,大哥一定是給他倆交了底,他們心理準備充足,所以比我爽快,而且,根據這兩人各自在臥室裡面停留的時長判斷,我敢肯定,他們的膽子比我大。老實說,當時我還很失悔,暗罵自己太膽小,送到嘴邊的肉,都不敢吃,白白失去了一次從未體驗過而又非常渴望體驗的機會。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當時的膽小,後來我卻很慶幸,沒有因一時的快慰而引火燒身,因此我得以倖免,而他們則不幸樂極生悲,因為事情的造成的後果,終令他們支付了相應的代價。

  後來發生的事簡述一下:這女子其後又在別處和他人廝混,現場被捉,一經審問,便把自己和所有男人的苟且之事,前前後後地統統交待出來了。根據口供,鎮上的「民兵指揮部」,當即派出民兵抓人。當時我內心還很感激這女子,天良未泯,沒有亂咬,所以我才置身事外的。而大哥兄弟倆和我的夥伴卻被捆綁著雙手押解到鎮上,經審問關押後,第二天與一幹犯事者一併掛牌遊街示眾。之後,考慮到是他仨是知青,再經一番教育警告,才予以釋放。

  

  

  眾目睽睽下出醜——我的夥伴遭此打擊,精神焉了,心灰意冷,悔恨自己失足鑄成大錯,感到不但丟臉,還失去了前程。本來,他是滿懷走出農村的希望的,因為他頗有點文藝稟賦,不久前在公社宣傳隊的表演中非常出色,不但公社領導大加讚賞,甚至縣宣傳隊的頭兒,看過他的演出後,也認為很不錯,看中了他,有意抽調。但是,事情一出,全完了。因此,他覺得在此地自己抬不起頭來,沒臉再待下去了,決意換個環境,於是,他走了,遷轉到幾十裡外的另一個區鄉,臨別,他沒把笛子帶走,特意留給我作紀念。

  朝夕相處的夥伴走了,我又回復到孤居的狀態。日復一日,苦澀依舊。失去了夥伴,沒勁,不大振得起精神去苦中尋樂。同時,因為要避嫌,生怕人家傳言我們在那個「淫窩」裡不幹好事,所以大哥那裡我也少去合夥耍了。有時感到寂寞難耐,內心很煩躁,就用夥伴留下的笛子吹奏一番。

  

  春天來了。原野清新吐翠,泛出碧綠的青草;一座座小巧低矮的丘山,精神煥發,生長出許許多多的新芽嫩葉,因而山林與山林之間,鳥雀鳴唱得更圓潤了,來回穿梭得更勤了。而那一大片開闊的河灘沙地,由於蓬蓬勃勃的小草,密密麻麻地覆蓋了大片卵石沙土,則變成了青青的草灘,像一個微型牧場。

  剛好那天,我正在我的草舍附近勞動時,遇見一個人走來。這個人我認識,是城裡人,他沒正當職業,常常走鄉串戶,就靠給人拍照片,以此掙點小錢來養家餬口。當看見他掛著小巧的手相機,匆匆地走過來的時候,我喜出望外,扔掉工具,趕忙迎上去。

  老實說,好久沒有照相了。我以前照的像,都是下鄉之前在城裡的照相館照的,當下能夠在自己落戶的地方照張相,殊為不易,機會難得,因此,我當然非常希望照張像——照一張在此時此地的相,照一張置身山野的相——這一張相,是記錄我當農民的相,因此這一張像,於我有不一般的紀念意義。

  是呀,我要照一張相,我特別希望照一張相,作為記錄在我的青春檔案裡的真實寫照!

  我說要照一張相,就是只照一張相,因為我口袋裡沒有幾個錢,不敢多照。那麼,這張照片在那裡取景最好呢?也就是說,為了照好這一張相,應當取選取一個相應的背景。

  於是,我開始選景。放眼一望,但見河灘草地上,兩條老牛正埋頭踱步,安閒地慢悠悠的啃齧著青草。老牛身後,跟著放牛娃兒。我想,有了,就這樣吧,由於命運的安排,下鄉當了耕夫,當與耕牛為伴。我又想,我們這一代人,既是命運多舛,就暫且認命吧;但是,就像過去與夥伴一塊希望在艱困的生活中尋求苦中取樂一樣,這張照片也應適當表現一點樂趣,既表示我苦苦求樂,也暗示窘境中,我心中渴望的某種人生期冀,表達嚮往全新的生活的心聲。於是我就回到屋裡,拿上笛子,帶著攝影師,走向不遠處的草灘。我走到老牛跟前,吩咐放牛娃兒牽住牛鼻繩後,便手腳並用,翻上牛背,跨坐其上,然後再挺直腰身,橫吹短笛。待擺好這個姿勢後,攝影師恰到好處地按下了快門。照片拍畢,我請攝影師千萬要記到,一定要在照片上題寫「苦樂」兩字。

  

  

  提到這張照片,還有點事要說。這事現在來看有點滑稽:有個公社領導,聽說我拍的這張照片上有「苦樂」二字,神經過於敏感,託人帶來口信,要我即刻趕到公社去。我想大概是緣於大哥草舍發生的「淫亂」事件,影響惡劣,我作為現場當事人之一,應當深思,雖然沒有犯事,但也深受影響,所以領導應該這樣聯想而有所警覺吧,覺得應當給我敲一下警鐘,免得我失足,也免得產生「知青問題」,我吃不了兜著走不說,還要給他們帶來麻煩。因此領導問我說,胡謅什麼「苦樂」,意思何在?要我說明。我笑了笑——我也說不清,當時我是失笑還是苦笑,也許兩者兼而有之。由於不好隨意作答,我暫時沉默,以便收索枯腸、尋求措詞,好予以應對。經過短暫的沉默後,我這樣回答,意謂,我這張照片上的兩個題字其實也沒什麼其它意思,如果有意思的話,當是為革命挖地球,雖然苦累,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虛心「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戰鬥在「廣闊的天地」裡,樂在其中。請領導放心,照片上的題字,我保證就是這個意思。領導聽我解釋後,點點頭,隨即教育並勉勵我一番,最後還特別叮囑,不要再和大哥攪混在一起,群眾影響不好。我說謝謝領導的關心,我一定加以注意,不給領導惹麻煩,更不引火燒身。

  經過領導這一番「修理」,我覺得自己的前程完了,往後從知青中招人,當與我無緣,看來我的命運不妙,只能是終身當農民了——有鑑於此,我對這張照片更珍視了,因為它是我當農民後在實地留影的首張紀念照,我當好好珍藏。

  這張照片,確實是我知青年代,在務農當地拍攝的唯一照片,見證並記錄了我的農民生涯。這張照片,迄今四十好幾年了,我一直好好的保存到至今。只要看見這張照片,必定勾起對那個年代或多或少的苦澀記憶,令人感慨不已。

  這張照片,也就是開頭,我從手機上出示給你看的那張老舊的、題有「苦樂」兩個字的照片。

  

  

請點擊目錄進入後

閱讀本書其他章節

   

  張穗強序:川南農村的生活畫卷

  自序:沉思往事立殘陽

  

   第一輯《命運篇》

  一、知青聚會致辭

  二、青春的詩篇

  三、祭一位早逝的知姐

  四、祭一位早逝的知哥

  五、我的鄰居

  六、兩個挖煤人

  七、落敗

  八、幸福的女人

  九、潔白的「救軍糧」花

   

   

  

   作者簡介

  謝非,四川省宜賓市老知青,1954年生人。文革後的初69級學生,1970年上山下鄉在本市興文縣山區插隊。1974年底離開農村,先後就讀於中等師範學校和省教育學院函授專科,任過小學中學教師。2014年退休。

  從知青時期就酷愛文學創作,直到退休後,才正式認真寫作,幾年內,已寫作包括《知青紀事》在內的各種體裁作品,計約40多萬字。

   

   

附標題:長篇知青紀實文學作品連載

相關焦點

  • 謝非《知青紀事》連載│《命運篇》之十一:命運
    第一輯《命運篇》之十一  命 運     秋天。即使四十多年後,為了寫「知青紀事」,我曾特意登門造訪,希望了解事情的原委。當時我以為時過境遷,你可以沒有什麼顧忌,有勇氣說出來了。但,無論我怎樣解釋說明,你都不肯開口吐露。因而面對你的緘默,我有點尷尬,並終令我空手而歸。  可事後細想,再換位思考,我能理解,往事不堪回首,悲痛的往事,你決心永遠埋葬在心頭。
  • 謝非《知青紀事》連載│《命運篇》之十二:走進臨界點
    第一輯《命運篇》之十二  走進臨界點     根據切身體會,大體上說,鄉下的生活應該以頭兩年為一個時間節點,過了這個節點,心態就大不同了,因此,可以把這個節點稱為臨界點。  每當孑然而立,常顧影自憐,並憂心忡忡,揪心得仿佛有崩潰之感——好友的好運,促使他下決心不能再渾渾噩噩下去,必須為換個活法,從而為改變自已的命運,作出拼盡全力的一搏。    要想改變命運,最關鍵的是依靠可以改變你命運的人。恰好,公社的最高領導的妻子與他同姓,緣於這點,此前父親在城裡碰見領導時,曾請領導喝過酒,並當面攀過親戚——意在領導關照自己的兒子。
  • 推薦|張志江:龍泉紀事之十五——我家倆知青
    我三弟志涵是我們家的第一個知青,他是嘉中1969屆初中畢業,1970年9月下放。第二個是大妹志婷,嘉中高中畢業,1976年下放。家中還有個小妹志華,那時剛上初中,待她高考時,知青已全部返城,上山下鄉運動已成歷史。三弟屬於本縣第二批下放知青。下放前被告知,他們是成建制集體下放,將有老師帶隊,三年之內有供應口糧。
  • 蔡沙弟丨《我媽媽的傳奇戰友——呂班》連載1
    此時的中國,由於日寇入侵愈演愈烈,國人的抗日情緒尤如釜中沸騰之水!呂班受此影響,也是愛國之情爆棚,毅然將原名郝恩星改成呂班。取「劉、關、張三英戰呂布之呂布之勇,班超御外敵之毅然投筆從戎之義」,是為呂班。寫到這兒覺得挺有趣的。各個時代都一樣,但凡有抱負的時代青年,每逢有大事件發生,熱血沸騰,難以自抑,便豪情頓生,紛紛改名以明志。文革之初也是改名一時之盛。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後來葉辛又陸續聽到一些知青後代和他們父母之間發生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在雲南聽到的故事成為了葉辛提筆寫《孽債》的契機。被黃蜀芹導演改編成電視劇之後,在上海引起了轟動,上海知青的壓抑情感得到宣洩,同時全國各地的知青也產生情感共鳴,這是葉辛小說改編的第二部電視劇,中國首部知青題材電視劇是他的《蹉跎歲月》。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在這十年間,葉辛作為知識青年,經歷了知青上山下鄉的全過程。,當時那個女知青本來笑著的臉,一下子就陰沉下來了。後來葉辛又陸續聽到一些知青後代和他們父母之間發生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在雲南聽到的故事成為了葉辛提筆寫《孽債》的契機。
  • 【知青文摘】一張三十年後的知青演出節目單
    第三,老話說,「人算不如天算」,這張節目單僅僅成形兩年左右,列出參加表演的十多個老知青居然已有三人去世!可見,我們老知青面臨的生死問題是何等現實,不容躲避。活在當下,過好自己的每一天,已經、應該、也必須是我們的唯一功課!  朋友,你們讀讀這節目單吧,看看是不是同感?
  • 知青生活│快樂老人一家子
    殘陽絮語    老人家庭同樂,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金色晚年娛樂路子,西安老知青陳鋼梁與姐姐、姐夫,因相同愛好聯手一起,你寫詞,我譜曲,你彈琴,  陳鋼梁(網名:漢界愚蒿 ),陝西西安老知青,上世紀60年代末,17歲時上山下鄉到寶雞地區千陽縣上店公社(現草碧鄉)務農,三年後招工調入陝南漢中市略陽縣工作近30年。現已從西安教師工作崗位退休,一直保持詩歌寫作的愛好,自開博客專發詩作,詩作曾在多個詩歌愛好者微信平臺發表,自是粉絲多多。
  • 圖解│世界奇妙物語2018春季篇之《少年》,猜中了套路卻還是感動到哭
    上期精彩回顧:圖解│法國恐怖片《噩夢娃娃屋》,走不出身心囚禁的噩夢圖解│法國恐怖片《噩夢娃娃屋》第二部分
  • 知青:一段歷史的記憶
    知青勞動成效之顯著,勞動形態之豐富,勞動過程之壯美,勞動精神之偉大,無不彰顯他們戰天鬥地,拔貧為富,改變面貌,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意蘊和崇高價值,無不彰顯馬克思哲學「改變世界」的根本使命和本質意義。知青身上那種大中致正的胸懷,甘灑熱血寫春秋的壯志,也讓他們盡情享受勞動之樂、事業之樂和理想之樂。勞動創造的過程也就成為享受生命、體現生命價值的過程。知青,是苦奮英雄!知青,是勞動英雄!知青,是時代英雄!
  • 【家傳】:《拾暖》之二十七:知青三部曲
    ,與大家分享譚老師青少年時期的北方生活,今天推送「《拾暖》之二十七---知青三部曲」,敬請關注、點讚、轉發,謝謝大家!   ……」歌曲音頻《南京知青之歌》 據說女友也是才華橫溢,就把這首詩譜了曲,後來就演變成了《南京知青之歌》,迅速流傳開來,知青們在火車上唱,在輪船上唱,在田間地頭唱,在被窩裡唱,曾有個知青非常多的農場,在一個月明星稀充滿詩意的夜裡,上千人相擁著唱,唱完就群體性抱頭痛哭,哭得震天撼地,嚇得月亮也躲進了雲層裡。
  • 王雲波 │ 我的部隊生活之十《鋪稻草風波》
    一排之事既需要運籌帷幄,更需要身先士卒,這就對個人控制能力要求更高。「當好一名排長」不僅要體現在日常的操課訓練、集合帶隊、公差勤務上,更應從細節處著眼,從帶兵的方法與待兵的態度入手,以小見大,贏得戰士的尊敬與愛戴。要從「被人管」到「管別人」、從「當兵打仗」到「帶兵打仗」的角色轉變。我「剛起步」就遭遇「攔路虎」,「頭三腳」就踢到「絆腳石」上。
  • 超級吃貨送棉記(知青雜憶之十)
    我下鄉插隊的時候,只有十七、八歲,正是長身體之時。而那時生活艱苦,缺少油水,我們一幫知青就總有種吃不飽的感覺。偶爾遇上頓好吃的,不免就會暴飲暴食一通。至於是否符合養生之道,會不會傷胃,就沒人顧得了那麼許多了。而減肥保持體型之類,乾脆就是想也不敢想、也不會去想的奢侈問題。
  • 知青相冊│向逝去的青春歲月致敬
    -知青相冊第22輯-    向逝去的青春歲月致敬海南農墾牙叉農場九架隊知青紀念相冊出版  江 玉 玲廣州幼師附中赴海南知青      這是一集珍貴的紀念相冊。它記錄了五十多年前那段令我們夢回縈繞且刻骨銘心的知青歲月。  五十多年前,隨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洪流,我們告別學校,惜別父母,離別城市,在廣州太古倉碼頭,登上了開往海南的紅衛輪。汽笛聲和著我揮手告別親人的淚水與「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笑容,相互交集的情景,深深地銘刻於我們心間。  人生遠航——我們來到海南島白沙縣牙叉農場九架隊。從此,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青」。
  • 《利器之輪》苦樂毫無自性
    業與因果若分析,亦無本性之異同,諸法明現顯生滅,各種苦樂受似真,雖僅表象當取捨。 從苦樂的本身來說,它們確實根本沒有自性,而只是緣起,但我們仍須對善惡取捨。 水滴注滿瓶器時,非第一滴注滿瓶,亦非末滴個別滴,緣起聚集瓶注滿。
  • 盤點曾經很火的八部知青題材電視劇,你看過幾部?
    現如今的影視劇市場之上各種題材的電視劇應有盡有,如果說能引起長輩們共鳴的電視劇題材,應該就是知青題材的電視劇了。畢竟很多長輩都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其實不少知青題材的電視劇在播出時都是熱度都是很高的,年輕人也很愛看。盤點曾經很火的八部知青題材電視劇,你看過幾部?
  • 知青電影《紅月亮森林》將於1月20日全國公映
    進入本群的都是全國各知青組織的代表人物以及電影的導演、製片人、發行人(發仔條)和演職人員,《紅月亮森林》是一部由知青創作、知青投資、知青拍攝的知青電影。我們計劃繼續拍攝紅月亮知青系列電影,目前第三部《紅月亮山村》已申請立項。我們相信:在全國知青的大力支持鼓勵下,知青電影會越拍越精彩。謝謝大家!王茂久2020.01.02.
  • 胡曼荻中篇小說《歸去來兮》連載(一):美國情緣
    胡曼荻中篇小說《歸去來兮》連載(一):美國情緣
  • 串場故事 長篇小說連載(五十一)
    似出自名家之手。問徐軍:這藏書者名:唐順潤,不知其人為誰?你可知道?說完,拿出一本南朝梁武帝之子蕭統編輯的《文選》。這部又稱為巜昭明文選》的書,是由蕭統組織文人編撰的,共有六十卷,有歷朝歷代的詩賦散文,包括屈原的巜離騷》等。是一部文學地位很高的書,蕭統,乃梁武帝之太子,死後諡為昭明,固本書亦為巜昭明文選》。後唐人李善為其作注。
  • 豆瓣8.3《孽債》: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電視劇,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當時那個女知青本來笑著的臉,一下子就陰沉下來了。後來葉辛又陸續聽到一些知青後代和他們父母之間發生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在雲南聽到的故事成為了葉辛提筆寫《孽債》的契機。02 特定歷史時期,「知青」們被返程狂潮裹挾著,為前程放棄愛情和孩子對於《孽債》,葉辛解讀說:一個男知青討兩個老婆,一個女知青嫁兩個丈夫,這個故事後面折射出來的是一代人的命運,它帶著時代的烙印,其折射出來的是這代人的命運和情感經歷,讀者會從中獲得耐人尋味的思考。據資料考證:西雙版納墾區的黎明農場,共有知青117人,已婚8人,未婚同居104人,私生子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