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集中營倖存者萊維:奧斯維辛之後,寫作只為救贖

2021-01-09 參考消息


普裡莫·萊維(圖片來自美國《紐約客》雜誌網站)

參考消息12月4日報導  如果對二十世紀進行概括,或許有人會提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技術、基因工程、航空航天上都取得了不俗成就;或許有人會專注於哲學思潮的推陳出新——結構主義、女性主義、解構主義、批判理論、新馬克思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互相詰難,可謂百家爭鳴;或許有人會要求我們銘記這是一個革命與反革命、流血與犧牲、大屠殺及種族滅絕的年代。過來人也好,後繼者也罷,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二十世紀。對義大利人普裡莫·萊維而言,也許,二十世紀勢必永遠無法同「174517」這個數字撇清關係。


被逮捕時的萊維(圖片來自烏拉圭bibliotecah網站)

1919年,「一戰」結束,一個男嬰在義大利都靈的猶太人家庭中誕生,父母為其取名為「普裡莫·萊維」。像那個時代多數的青年一樣,他平平常常而又略帶騷動地度過了青春期。不過,義大利國內局勢發生了微妙變化,法西斯勢力甚囂塵上,政府似乎變質了,原先許下的承諾,竟成一紙空文。這個叫「普裡莫·萊維」的青年,在大學畢業後加入了遊擊隊,決心以自己和同道中人的力量,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些變化。然而不幸的是,1943年,萊維被逮捕,隨後被送至佛索利集中營,不久轉到莫諾維茨集中營,「囚犯」編號為「174517」。


《這裡就是奧斯維辛》書封

《這就是奧斯維辛》:牢記黑暗歷史,對抗慣性遺忘

在莫諾維茨集中營,青年萊維和名為萊昂納多·德·貝內代蒂醫生,共同見證了集中營內的恐怖景象,並將記憶裡的種種情形,記錄在《這就是奧斯維辛》一書裡。書中還包括他們為審判某些戰犯,比如約瑟夫·艾希曼,提供的證詞。

奧斯維辛,應當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它讓我們這些普通的、通常情況下自詡為善良的人,笨拙而又震驚地領會到人性的黑暗一面可以多麼得富有想像力、創造力。取消被關押人員的名字,為他們配備編號,以消解他們的記憶和自我意識;讓他們飽受飢餓、嚴寒之苦,剝奪他們作為人的尊嚴;強迫他們進行高強度無償勞動、遣送他們至毒氣室,最終徹底毀滅他們的身體。以奧斯維辛為代表的集中營,讓哲學家阿多諾都不禁感嘆:奧斯維辛之後,寫詩就是野蠻。

作為文學之文學的詩歌,在面對奧斯維辛,或許是無力的。但是《這就是奧斯維辛》,顯然令人重新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在平實的敘述下,法西斯分子慘無人道的行徑無所遁形,至於其中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更是令人髮指。戰後一代人,或許偶爾會追問,子孫真的必須永遠承擔父輩的罪責嗎?對此,萊維的回答顯然是肯定的。所謂的真實,並不局限於你所生活其中的當下,還包括你背後的宏大歷史;缺少對歷史的深刻反思,慣性遺忘曾經的罪孽,可能會導致悲劇的重演——這絕非聳人聽聞。


《元素周期表》書封

《元素周期表》:亦真亦幻的元素人生

在1975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元素周期表》中,萊維書寫了一個家族的沉浮歷史。儘管家族敘事頗為常見,但擁有化學家、作家雙重身份的萊維,還是寫出了不少新意。他將化學元素的性質與人的個性聯繫在一起,用二十一個元素代表二十一個章節,從「氬」到「鎳」,「我」追憶家族諸人和猶太傳統,並回想青年時的夥伴、求學歷程以及謀職經歷。接下來,「鉛」和「汞」插入兩份旁者自述。從「磷」到「鈰」,「我」自由不再,直至被遣送入集中營的種種遭遇。從「鉻」到「釩」,從集中營出來的「我」發現早已換了人間,物是人非。「我」不得不重新適應一切,從零開始,天真不再,浪漫不再。

那麼,究竟是誰造成了一切呢?「我」在戰後的生活中反覆追問,卻始終得不到滿意的回答。是德意志民族?還是野心家希特勒?還是凡夫俗子們個人的「平庸之惡」?或許兼有,或許全不是。但對於生命軌跡早已偏離正常的人來說,這樣的質問早就蒼白無力,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在現實面前,歷史或記憶已是沉重的肩負,拖拽著你,使人難以前行,哪怕一步,更別提重新來過。於是,人只好在虛無疼痛的夾縫中掙扎喘息,艱難生存。而那所謂「存在」的意義與密旨,只能擱置在身後,等待他人發掘。


《扳手》書封

《扳手》: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倖存於世

奧斯維辛之後,思想界或許還要很久才開始真正反思悲劇的成因與現代性、啟蒙理性的關係。不過,對普通人在奧斯維辛之後,可以怎樣生活、應當怎樣過活,萊維有著自己的思考——無論在文學創作上,還是日常生活的選擇上。他對自己感到滿意的一點是,未曾任由「平庸之惡」主宰自己,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他還是選擇拒絕向法西斯分子求饒;即便被關押在集中營,他也不曾以蹂躪、折磨同病相鄰者換取自己的生存。

在另一部小說《扳手》中,萊維讓我們見識到人性的光芒,哪怕這個人身上承載了集中營的巨大黑影。《扳手》講述了小人物利貝蒂諾·福索內的故事。整部小說以福索內與敘述者「我」交談為線索,串出他的平生經歷。正如文學史上諸多惹人喜愛的形象一樣,福索內「沒有定性」。他總是在路上,在一份又一份工作中經歷新的冒險:在冰天雪地裡開車,迷路了,叫天天不應;認識了一隻猴子,似乎很快成為朋友,然而猴子卻在福索內工作時闖了禍,留下爛攤子。即便有如此這般的遭遇。但福索內對待每份工作如初戀。

在福索內身上,似乎隱現著身份焦慮,以及對平淡、靜止的生活感到無所適從和不安。同時,他擁有一種讓人放心的力量——哪怕現實不那麼順遂通暢。他仍能肯定、接受現實。他始終在工作中學習、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他的幽默風趣,他的大大咧咧,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在工作中浮現,但福索內並非工作狂,相反,在這方面,他充其量是本分而已。他是一個活力論者,永遠為了快樂而活著。

每個作家在特定時候,都會被問及自己為何寫作。除卻經濟因素的考量(作家也需謀生),對萊維來說,寫作或許是一種抵抗和救贖:抵抗來自荒誕世界的絕望,為了歷史上和現實中的所有人,向上帝祈求救贖。上帝可能不會閱讀萊維的文字,但是在不完美的人間,他向我們射出了一道又一道微弱的光,擊中了遺忘的頭腦,擊中了冰冷的心靈。這道光留在黑夜中,指引著前行的我們。

相關焦點

  • 奧斯維辛集中營波蘭猶太人倖存者的自傳漫畫《鼠族》
    1944、奧斯維辛集中營奧斯維辛是波蘭南部的一個小城,奧斯維辛集中營於1940年,由希姆萊下令修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為「奧斯維辛-比克瑙 德國納粹集中和滅絕營」。1942年德國通過了「最終方案」之後,陸續有120萬以上的猶太人在這裡被屠殺。
  • 從納粹集中營倖存後,68歲的他選擇自殺
    △ 普裡莫·萊維。來源 | 豆瓣網哪怕知道明天自己會被送進焚屍爐,所有人還是會一絲不苟地完成今天的工作。「生活的目標就是對死亡最好的防禦」——這一信念貫穿了普裡莫·萊維在集中營之後的勞作和寫作,也是理解萊維寫作的一個出發點。
  • 他是奧斯維辛最重要的記錄者和見證人,用寫作抵抗遺忘
    我首先會將萊維定義成一個寫作、談論集中營的人。我們可以用寫作和演講這樣簡單的組合來概括這本集子的目的。正如馬可·貝波裡蒂在後文的《我是一頭半人馬》一文中所寫,萊維作為作家的事業或者職業(Métier),本身是他的工業化學家的主要事業的補充,和他身為對話者的第三種職業一直保持平行,並最終交叉。受訪者萊維是萊維對話者生涯的一部分,一個被記錄下來的部分。
  • 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
    △ 講述者:約瑟夫·帕琴斯基,曾擔任奧斯維辛指揮官魯道夫·赫斯的理髮師。多年來,帕琴斯基總被問到一個問題:當年為何不趁機割斷這個殺人魔的脖子?經常有人問我,究竟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裡待了多長時間。每一次,我都是這樣回答:「不知道。只知道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內的一分鐘就相當於一整天,而一天就像一年,一個月就仿佛是永遠!一個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個這樣的永遠?我
  • 《記憶之聲:萊維訪談錄1961—1987(萊維作品)》
    作者:【意】普裡莫·萊維 著 【意】馬可·貝波裡蒂【英】羅伯特·戈登 編選譯者:索馬利亞>>推薦理由:背負「奧斯維辛最重要記錄者和見證者」標籤的義大利國寶級作家普裡莫·萊維,在1961年至1987年間接受了不計其數的採訪。
  • 納粹大屠殺倖存者故事:看透邪惡、痛苦和人性
    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6周年之際,我們重溫一位著名的死亡營倖存者的回憶錄 — 義大利化學家萊維對自己在集中營九死一生的磨難在他2019年出版的自傳中有詳細記載。「蒸餾過程很美。第一,這個過程徐緩而安靜,而且充滿了哲理。你在忙於蒸餾工作之時,還能從容思考他事他物,猶如人騎自行車於路途之時。第二,蒸餾是液體轉為氣體,又變為液體的過程。經雙重來回的轉化,物質得以提純。
  • 萊維身上的多重的身份和聲音理應對我們理解他至關重要丨新書
    使他簡化為一個符號「普裡莫·萊維作品」最終本《記憶之聲》重現另一個更加複雜和真實的萊維▼本書分為六個部分,涵蓋了萊維一生的軌跡,呈現出「倖存者」「作家」「化學家」「政論家」「猶太人」等多面向的萊維。在書中,他談到從奧斯維辛返家後,自己迫切地想要講述集中營的故事,享譽全球的「奧斯維辛三部曲」就在萊維與他人的對話中應運而生;他談到自己為數不多的科幻小說和詩歌創作,擁抱技術的同時,萊維對人類的創造力依然抱有信心。
  • 奧斯維辛集中營大屠殺已遠去? |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這是聯合國大會2005年1月召開特別會議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11月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了以色列和104個國家的共同提案,將每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這一天定為「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日」。銘記那段悲痛的歷史,抵制當今世界依然存在的仇恨、偏執和種族主義是全人類共同的職責。
  • 奧斯維辛集中營70年:「人們已經快忘記這段歷史了」
    2015年1月27日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紀念活動現場電視截圖1945年1月27日是蘇聯紅軍發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日子,集中營被發現時,有7650倖存者。他們被關押在這座以鐵絲網為主的集中營內,大部分為猶太人。這座駭人聽聞的集中營也正是此時被世人所知。
  • 奧斯維辛集中營:被遺忘與被改寫的歷史
    華東師範大學微信 ID: ecnuers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佔領位于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了那裡的幾千名納粹屠殺倖存者
  • 蘇軍解放奧斯維辛,挖出7.7噸頭髮,二戰時的德軍究竟多殘忍?
    不久後,一座集中營在這裡建立了起來。或許開始人們會認為,這只是一個不同的戰俘營,然而事實證明,這裡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二戰時期的德國,在希特勒的大肆宣揚下,開始信仰反人類的納粹主義、反猶主義,並開始實行「種族政策」,將除日耳曼人以外的種族,看作是」劣等民族」。因此而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殘忍的迫害與屠殺。而奧斯維辛集中營就是他們實施殺戮的「行刑場」。
  • 反納粹美劇上線,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批其「太假」
    雖然有阿爾·帕西諾、羅根·勒曼等好萊塢明星聯袂出演,但口碑並不出色,還遭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點名批評」。二戰結束後,仍有一些納粹分子逃過審判前往美洲隱居,許多「獵人」誓將他們找出並使之接受懲罰,《納粹獵人》正是基於這些事實創作。然而,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稱,該劇部分虛構劇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 奧斯維辛:二戰中最恐怖的集中營,你所不知道的背後數字
    有多少人被殺害,有多少兒童被送到集中營,還有多少人試圖逃跑。這些事實都揭示了奧斯維辛集中營所犯下罪行的規模。 奧斯維辛是六個專門的滅絕集中營中最大也是最致命的一個,在二戰期間,在納粹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下,成千上萬的人在這裡被折磨和殺害。
  • 奧斯維辛集中營為何成為人間煉獄: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自1945年蘇軍解放這座集中營以來,奧斯維辛的慘狀便在倖存者的嘴中不斷的被人所知,這也成為法西斯德國不可抹去的侵略罪證。 一、「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1939年,隨著二戰的正式爆發,希特勒徹底撕開了虛偽的道德面具,開始將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提上日程,並將這種行為視為日耳曼人種淨化的正義行動。
  • 從柏林猶太人紀念碑,到奧斯維辛集中營
    也許我的紀念方式,就是去往那些在二戰電影中看到的地方,雖然奧斯維辛集中營真的是一個去過一次,就慘烈地不想去第二次,卻又把紀念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在波蘭遇到當地的一位老人,他告訴我,在德國,又開始有一幫年輕人組成新的納粹,想要重新掀起戰爭。那些現在看來不可理喻的事情,它依然可能發生。當然,現在就有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一直在發生。
  • 波蘭 從奧斯維辛集中營,到辛德勒的名單,被狠狠的震撼
    二馬小姐世界上大概沒有哪個地方能像奧斯維辛一樣,離死亡這麼近。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博物館,在距離克拉科夫大約2小時車程的地方,成為大多數遊客必去的一日遊之地。路上的景致滿美的實際上,奧斯維辛和比克瑙是兩個集中營,儘管奧斯維辛(Auschwitz)更著名,但比克瑙(Birkenau)才是大量猶太人被屠殺的實際地點。兩個集中營相隔幾公裡,都坐落於奧斯維辛小鎮。所以奧斯維辛,也是此地兩個集中營統一的代名詞。這裡最後發展為最大的滅絕歐洲猶太人中心。
  • 被稱為「殺人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到底有多恐怖?
    沒錯,那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它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殺人工廠,據說有約110萬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被殘忍殺害!他們在裡面過著非人的生活,真正走出的人寥寥無幾。在二戰這段期間裡面納粹集中營裡面已經奪走了數百萬人的新的生命了,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間,奧斯維辛也是波蘭南部的一個非常小的鎮子,這一段時間裡面,德國納粹就在這裡面建了一個最大的集中營,這個小鎮也非常的有名。在集中營裡面可以說是非常的嚴謹,沒有人可以逃的出去,因為他周圍都布上了那種電。
  •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集中營!
    這位攝影師遠在希特勒掌權之前就是狂熱的法西斯分子,他美化第三帝國,為希特勒生日和其他場合拍攝宣傳照。在希特勒自殺身亡和納粹德國衰敗之後,他把照片藏在鐵盒裡埋在慕尼黑附近的幾處場所。他定期回去查看,讓它們保持乾燥。圖為一排爐子前的植物和鮮花。據說當年美國士兵搜查他住的房子,他用一瓶白蘭地酒轉移士兵的注意力,中止他們搜查存放照片的袋子,之後他立馬把它們埋了起來。
  • 真實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究竟有多恐怖?
    於是他們為了對付人民的反抗,就建立了許許多多的集中營,專門用來關押和殺害無辜的群眾和戰俘。眾多集中營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了,號稱二戰中德國法西斯最大的一個「殺人工廠」。它創造的「最高紀錄」是一天毒死了六千人。奧斯維辛集中營在哪呢?在波蘭克拉克夫市,西南60公裡處的一個小鎮。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叫奧斯維辛。
  • 奧斯維辛集中營——警示後人了嗎
    對於喜愛歷史的人來說,奧斯維辛集中營並不陌生,他的惡名太過響亮,想不知道都很難。哪怕是那些不太關注歷史的人,也大都不會錯過電影史上的經典《辛德勒名單》,這部獲得1994年奧斯卡18項提名,斬獲7個獎項的影片,講述的就是奧斯卡辛德勒在克拉科夫以及奧斯維辛的幾個集中營挽救了1000多位猶太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