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裡莫·萊維——
奧斯維辛重要的記錄者和見證者
這個世界給他貼上沉重的標籤
使他簡化為一個符號
「普裡莫·萊維作品」最終本《記憶之聲》
重現另一個更加複雜和真實的萊維
▼
《記憶之聲》
副書名:萊維訪談錄,1961—1987
[意]普裡莫·萊維 著
索馬利亞 譯
三輝圖書/中信出版集團
ISBN: 9787508687353
/內容簡介/
1961—1987年間,普裡莫·萊維接受了不計其數的採訪。本書兩位編者精選了其中36篇採訪,編錄成這本《記憶之聲》。本書分為六個部分,涵蓋了萊維一生的軌跡,呈現出「倖存者」「作家」「化學家」「政論家」「猶太人」等多面向的萊維。在書中,他談到從奧斯維辛返家後,自己迫切地想要講述集中營的故事,享譽全球的「奧斯維辛三部曲」就在萊維與他人的對話中應運而生;他談到自己為數不多的科幻小說和詩歌創作,擁抱技術的同時,萊維對人類的創造力依然抱有信心。在奧斯維辛40年後,萊維認為戰爭的陰霾仍未散去,法西斯主義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因此萊維積極地介入離散猶太人與以色列的問題,終其一生,他反對戰爭,呼籲和平。
/實物/
/作者簡介/
普裡莫·萊維(Primo Levi)
義大利猶太人,作家,化學家,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
1919年,萊維出生於義大利都靈;1943年,他因參與反法西斯運動被捕,後被遣送至集中營。戰爭結束後,他回到故鄉都靈生活。在此後的人生中,他從事工業化學這一行當30年,同時作為一位作家,寫作了「奧斯維辛三部曲」(《這是不是個人》《休戰》《被淹沒與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建基於其化學家身份和大屠殺倖存者經歷的小說、散文和詩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萊維從他出生的房子墜落身亡。
作為奧斯維辛最重要的記錄者和見證人,萊維的文字具有一種與其他受難者不同的特質,他秉持一種化學家的冷靜與節制書寫記憶,同時,又如菲利普·羅斯所說,「本該充滿悼念情緒和無盡的絕望,反而充滿活力」。他的文字,讓人們更理性地思考人性。
/譯者簡介/
索馬利亞,曾供職於《GQ智族》《彭博商業周刊》,現為「99讀書人」出版編輯。譯有《一個自殺者的傳說》。
/媒體及學者推薦/
我們時代最重要、最有天賦的作者之一。——卡爾維諾
在普裡莫•萊維的作品中,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每個字都不可或缺。——索爾•貝婁
歐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洛杉磯時報》
/編輯推薦/
1、這本義大利國寶級作家普裡莫·萊維的訪談錄,是本書編者者馬可·貝波裡蒂和羅伯特·戈登從25年間200多家報紙、期刊、電臺和電視臺刊登的普裡莫·萊維中訪談精選集結而出,涵蓋了萊維人生的方方面面,呈現出「作家」「化學家」「猶太人」「普通人」等多面向的萊維。
2、「來自英語世界的採訪」收錄了如菲利普·羅斯等英語國家中著名作家、記者與萊維的對談;「生活」收錄了與其的個人生活和興趣愛好相關的採訪、廣播節目稿、自述文章;「作品」則收錄了關於萊維創作生涯中的幾部重要作品的訪談,既包括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休戰》《元素周期表》《被淹沒與被拯救的》,也包括萊維的科幻故事集和文學選集;「文學與寫作」中收錄的訪談圍繞萊維的文學創作觀;「奧斯維辛和倖存」收錄了萊維的電視採訪稿、自我採訪稿等,內容關涉奧斯維辛大屠殺與人性之惡,這也是萊維的創作中最重要的主題;「猶太教和以色列」收錄的訪談稿圍繞萊維對猶太人身份的認同、對宗教信仰的看法以及對以色列建國問題的思考。
3、相比萊維的其他作品,本書以對話體為主,語言更為口語化,對讀者來說更為親切好讀。
/目錄/
前言(羅伯特·戈登)
「我是一頭半人馬」(馬可·貝波裡蒂)
編者的話
第一部分 來自英語世界的採訪
傑梅茵格裡爾與普裡莫·萊維的對談(1985)
一個被他的技藝拯救的男人(1986)
普裡莫·萊維在倫敦(1986)
談話中的普裡莫·萊維(1987)
第二部分 生活
記憶的小劇場(1982)
都靈(1980)
登山(1984)
化學(1983)
科學的邪惡力量(1987)
詩歌與計算機(1985)
我,老了嗎?(1982)
第三部分 作品
《休戰》(1963)
科幻故事1:《自然故事》(1966—1971)
科幻故事2:《形式的缺陷》(1971)
《元素周期表》(1975)
《扳手》(1979)
《尋根》(1981)
《若非此時,何時?》(1982)
《被淹沒與被拯救的》(1986)
第四部分 文學與寫作
一種神奇的必然性(1972)
與普裡莫·萊維對話(1979)
為一份學術論文做採訪(1981)
邂逅普裡莫·萊維(1981)
一場名為弗朗茨·卡夫卡的襲擊(1983)
普裡·莫萊維(1984)
本質的和多餘的(1987)
第五部分 奧斯維辛和倖存
圓桌:關於猶太人的問題(1961)
自我採訪:《這是不是個人》後記(1976)
回到奧斯維辛(1982)
記憶的責任(1983)
詞語、記憶、希望(1984)
第六部分 猶太教和以色列
某種程度上的猶太人(1976)
對普裡·莫萊維的採訪(1979)
上帝和我(1983)
普裡·莫萊維:貝京應該下臺(1982)
如果這是一個國家(1984)
/普裡莫·萊維作品/
《被淹沒與被拯救的》
《扳手》
《他人的行當》
《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年—1986年的證據》
《不定的時刻:萊維詩選》
《休戰》
《若非此時,何時?》
《記憶之聲:萊維訪談錄,1961—1987》
《與你們交談的我:萊維、泰西奧談話錄》
《緩刑時刻》
註:萊維在卡裡尼亞諾劇場觀看《這是不是個人》的舞臺劇演出。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以下二維碼
購買《記憶之聲》
編輯 | 咬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