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點評 | 留存瞬間,影印歷史

2021-03-04 中國攝影報活動

■陳東輝 文 

■湯天明 點評

我們每天都要接收來自身邊朋友的消息或是世界各地的信息,尤其在各種社交平臺上,其中圖片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比起文字,圖片能更直觀、更具象地傳達信息,因此也成為了很多人日常生活表達和傳播的媒介。

我們常說,攝影就是記錄歷史的工具,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可以是這個時代的記錄者。若干年後,那些我們在不經意間定格的瞬間畫面,或許就能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如果攝影人有恆心持續記錄身邊生活變化,積少成多之後甚至能反映出時間的流逝和時代的對比。比如,大街上時尚的美髮沙龍比比皆是,而傳統理髮店裡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手動剃刀都將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記憶中童年鄉間小道上肆無忌憚地與小夥伴嬉鬧,如今變成了孩子們忙碌輾轉於各個培訓班;當批量化生產的精美工業產品充斥市場,傳統手工藝的質樸之美卻逐漸被忽視,甚至面臨著沒有接班人的困境……許許多多我們曾經習以為常的畫面,都有可能消失在「下一秒」,這也讓攝影的記錄功能被賦予重要的價值。

我們每天都會「生產」出大量的照片,比如街邊低頭看手機的小販,悠閒坐在門口的一家四口,正在幹活的農民,帶著媽媽逛公園的孩子……為什麼要拍攝這些畫面?如果不能理清自己的拍攝思路,再多的照片也只能換來量的積累,攝影人難以從這一過程中獲得質的提升。與其貪大求全,攝影人不妨就從熟悉的題材入手,持續跟蹤記錄,讓觀者從日常生活的影像中看到一個地區或者當下社會的狀態演變,通過照片更可親可感地認知事物,甚至引起共鳴、思考,那麼照片的意義便不言自明。

美國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曾表示:「馬拉美最具邏輯性地說過,世上存在的萬物是為了終結於書本。如今萬物的存在是為了終結於照片。」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回憶,生命旅途中遇到的人,令人震撼難忘的事件……都透過小小的鏡頭被記錄、收藏,成為歷史、永恆,攝影的價值因此而顯現、弘揚。

傳統理髮 黃孔海 攝

點評:老式理髮店是十分常見的攝影題材,「求新」應成為關注的重點。細心的觀者不難發現顧客護衣上的國外商標,在諸種老舊美發設備的包圍中,格外顯眼。作者若能由此切入重新設計,將賦予畫面新韻味。

移動「廚房」 任次良 攝

點評:在側逆光的作用下,駱駝的身體呈現出豐富的線條,一層輕薄的空氣雜質則為畫面增添了生動的氣氛。遺憾的是,畫面元素未能明顯展示「移動廚房」這一主題,建議調整拍攝時機,增強敘事效果。

清晨 楊軍武 攝

點評:在澄澈晨光的溫柔觸摸下,畫面猶如一曲靜謐的小詩。些許傾斜的構圖,以及採茶工微微前傾的體態,為靜謐的氛圍注入動感的旋律。但暗角佔比略大,可適度裁剪。

靜謐 欒法忠 攝

點評:照片曝光準確,以線條凸顯空間層次和造型美學。畫面色調冷暖結合、濃淡有度,與「靜謐」主題相符。飛翔的天鵝則起到了以動襯靜的效果。

曬紙 齊玲 攝

點評:作者較好地處理了畫面的虛實關係,紙張下沿形成的層次變化豐富了形式感。左下角的老屋與造紙工藝的傳統色彩相匹配、呼應。匠人右手動作略顯生硬,畫面左側的一截竹竿應在構圖時迴避。

親吻 張國雲 攝

點評:環境元素兼有色塊組合與符號堆疊,傳達出較強的形式感和神秘色彩。但主人公的眼神、動作及互動關係未能完美契合,導致標題與內容存在割裂。

牧羊人 姜傑 攝

點評:作者以光影營造空間層次和豐富色調,以「牧羊」深化立意和主題,給予觀者開闊悠遠的視覺印象。但牧羊人的視覺中心地位未能得以凸顯,畫面底部空間較多,建議大膽裁剪。

羞澀 王玉梁 攝

點評:照片的亮點在於攝者和被攝者的互動關係,展現了被攝者詼諧而靦腆的性格特徵。畫面曝光準確,框架構圖凸顯了現場感和生活氣息。但右側人物對畫面構成了一定影響,宜在構圖時加以考量。

歡樂時光 曹華 攝

點評:人物位置關係安排得當,蜿蜒的小路強化了視覺縱深。作者較好地抓取了孩童的動作和表情,還原了鄉村生活的質樸圖景。背景中的電線構成了一定的視覺幹擾。

威海日出 欒法忠 攝

點評:照片曝光準確,雖然是正面拍攝,但空間、色調均凸顯層次感。天空有日出時分的靜謐感,而水面則為畫面增添了一些動態。建議作者在燈塔與太陽的空間關係上多做文章,獲得更好的構圖、光影效果。

喜悅 肖宏 攝

點評:作者以抓拍定格被攝者的動作瞬間,保留了人物之間存在的多重互動關係,令「喜悅」在眼神交錯中得以被突出。遺憾的是,由於缺乏陽光的飽滿照射,畫面沒有細膩的色彩和質感。

孤寂 王梅芬 攝

點評:作者藉助飄渺的霧營造空氣透視效果,畫面高調、空靈,符合「孤寂」的情感基調。孤樹造型獨特,雲層依稀可辨。但右側山體偏深,可作適度減淡處理。

古鎮之光 盧建蘭 攝

點評:作者對古牆、小道、石階、倒影的關係安排得十分妥當,構圖幾乎無一處多餘。人物打破了畫面的空寂,也意味著小鎮在冬日清晨的甦醒。

長城腳下秋收忙 張林 攝

點評:作者選擇的拍攝時機和拍攝方向較好,為畫面增添了生動的色彩和光影,烘託出濃厚的秋日氣息。但構圖雜亂,對農民的動作把握也失當,動感和張力欠缺。

耕田 於叢坤 攝

點評:泥土和耕耘其上的人、牛,在這幅照片中成為凸顯傳統耕作方式不可或缺的元素。遠處的層疊梯田和連綿山脊則構成了唯美的背景空間,畫面呈現出內容美學和形式美學的結合。

新的收穫 王前敬 攝

點評:這幅照片的構圖可謂新穎別致,前景中的對聯以鋪陳的形式點明主題,修剪荔枝的主人公則以幸福表情和辛勤勞作呼應著「平安」和「有餘」的美好期待。但標題偏直白而略欠韻味。

街邊小販 席靜婷 攝

點評:作者被光影吸引,採用抓拍的手法,展現了街頭小販孤獨等候買家的生動場景。作者小心地選擇了機位,從而迴避了自己的影子,是一處值得稱道的細節。

帶著媽媽逛公園 顧怡 攝

點評:這是一幅樸實無華卻情感充沛的照片,無疑能夠引起觀者對於親情的共鳴。若時間允許,作者不妨試用追隨攝影法虛化背景,強化畫面的形式張力。

悠閒 張玉娜 攝

點評:在陽光的照射下,畫面的色彩和質感都顯得豐富、強烈。環境雖然顯得陳舊和雜亂,但傳統民居和摩託車的對比,也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氣息。

各「司」其職 倪晨 攝

點評:畫面內容多卻結構分明,觀者可在極短時間內領略核心主題,其餘環境則烘託出生活氣息。作者能在細微處體會日常的幽默,構圖也比較均衡。

聯繫電話:010-65251661

聯繫郵箱:wuping@chinaphotopress.com

1.保持圖文完整

2.完整標註版權及本公號ID、二維碼

3.未按此規定轉載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古籍影印理念的變遷
    經常有搞「國學」的朋友,尤其是各大國學論壇、古典小說論壇的壇友在閒聊的時候甚至發帖抱怨這個本子失真
  • 回憶實驗室,留存永恆的瞬間
    拍下照片的瞬間同時參與了他人(或事物)的死亡、驗證了其脆弱性、可變性。正是時間的切片把這一刻凝固,所有的照片證明了時間的無情與遺忘。蘇珊·桑塔格《論攝影》1973「All photographs are memento mori.
  • 佳作點評 | 定格「偶然」,以小見大
    因此,大家不妨嘗試放下對某種既定圖式的執著,發現偶然的多彩,再小的瞬間也有可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溫差》 戴俊嶺/攝點評:作者平鋪直敘,抓取了日常生活中一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瞬間。背景稍顯雜亂,也未交代出更多信息。
  • 《永樂大典》國內影印出版情況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為成熟、最為傑出的「百科全書」,它是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歷史文獻資料的總結,因此也是15世紀人類文化史上的豐碑。這一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其學術意義和文獻價值,早已受到明清兩代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嘉靖末年,宮禁失火,明世宗為防備不虞,命館臣重抄一部,歷時五年於隆慶元年(1567)抄成,《大典》於是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
  • 來薰閣影印海外古本記
    當時的來薰閣,不但在古舊書籍的收售生意上,如魚得水,得心應手,還特別留意影印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古本。遇有珍本孤本,即便其屬海外公私藏書,無法收購至店中,亦必設法影印數部發售,藉以嘉惠學林,以廣流傳。1937年春節,來薰閣以珂羅版影印了一部《金本諸宮調劉知遠》,原書珍藏於前蘇聯莫斯科研究院。影印本小巧精緻,以「蝴蝶裝」裝幀面市,頗為獨特。
  • 這位民初政壇風雲人物身後留下的66本日記,中華書局全文影印出版
    此外,作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譚延闓在他的日記中還記載了不少與書法名家交往的信息,而日記手稿本身更是一部欣賞與學習顏體書法的佳作。 譚延闓勤於記述個人行跡,自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九月十一日起始寫日記,雖有間斷,但從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始至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九月二十日止,再無中斷,一生所遺日記稿本達六十六本。這批日記得以保存,關鍵還在後人。
  • 他的詩文集被日本宮內廳收藏,四百年後影印回來太不容易
    為慶祝該影印本的成功回歸,當日,蕉城區文體新局、蕉城區秋谷書院文化促進會共同舉辦了崔世召《問月樓集》影印回歸慶祝暨研討會。市政協副主席黃家盛出席了此次活動。為了將此孤本影印帶回故裡,一直奔波於影印本回歸事宜的蕉城籍學者楊鑑生博士,與曾經在日本講學的導師、在日本訪學的師姐妹取得聯繫,並輾轉得到了日本福岡大學訪學生的幫助,今年暮春時節,最終取得了《問月樓集》影印本。該影印本回歸崔氏家族以後,供地方有識之士研究之用,並爭取早日點校出版,進而推進蕉城區文史工作深入開展。
  • 古籍影印 | 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史記》
    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史記》本書據日本汲古書院影印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影印
  • 天一閣藏《夜航船》影印本首發
    相比點校本,影印本保留更多原抄本紙張、字跡、版式方面的細節,對古籍、版本研究者、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據了解,天一閣藏《夜航船》影印本僅印300部,本部均有編號。 「天下學問,惟夜航船中最難對付」「且待小僧伸伸腳」,張岱一篇《夜航船》序為這本書「吸粉」無數。誰又能想到,這本趣味橫生的佳作,在張岱身後的三百餘年間隱沒無聞。
  • 《長江歷史圖譜》再現「歷史長河」
    《長江歷史圖譜》首發。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為深入挖掘和弘揚長江歷史文化,進一步發揮地方志的資政服務功能,昨天,由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聯合出版的新書《長江歷史圖譜
  • 南江濤丨《螺螄殼中的曼陀羅:古籍影印蠡探》後記
    回首70年來的歷次古籍整理規劃,每次都非常重視「古籍影印」,專家們明白,不是所有的古籍都需要點校注釋,有些比較專業的資料,只有相關學者研究才看,影印成為最佳方式;再者,影印能夠反映底本原貌,使用文獻比較放心。但也有很多學者乃至古籍編輯,對影印古籍有或多或少的牴觸。認為影印是一項簡單粗暴的工作,沒有學術含量。其實,這兩種觀點的交鋒,一直都存在著。
  • 在過去百年出版史上,「影印本」是如何演變的?
    將影印本單列為一種版本,也是為了強調它的這一特色與優勢。當然,同樣作為影印本,質量仍有參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對於影印底本的選擇。無論從版本意義還是學術意義上說,底本的優劣,是一個根本的決定因素。然而影印的簡便易行和成本低廉,也使它成為眾多出版商牟利的手段,清朝末年的短短幾十年間,幾乎所有的中國經典古籍,名家碑帖,傳世書畫,都被影印過了,有的甚至不止一次。
  • 攝影佳作線上直播點評活動——老師精彩點評文章整理
    我們首次的攝影佳作線上直播點評活動已經結束,感謝王凱老師的精彩點評。我們將本次點評的十八張照片做了集合,將王凱攝影老師的點評記錄了下來。分享給更多影友。1鮑剛 《額濟納胡楊》精彩點評:首先整張照片的色彩非常舒服。採用較廣焦距的航拍視角,三分法和中央點的構圖形式的結合使用,使整張照片及簡潔,又不失重點。
  • 喬秀巖:影印張敦仁影刻撫本《禮記》識語
    簡言之,清代禮學的主流走的是考古歷史、典章制度之學,與漢唐註疏討論經書文本截然不同。清人透過經書研究周代制度,經書是材料,並非直接的研究對象。探索周代制度,要用以經解經的原則,註疏都是後人的理解,可以參考,不能作依據。在這種學術環境裡,《三禮》當如何看待?《儀禮》講周代禮節,自然是最根本最可靠的資料。《周禮》儘管有些爭議,畢竟涉及禮制的各層面,必需深入研究。
  • 張青松:尚友堂刊本《二刻拍案驚奇》影印後記
    尚友堂刊《二刻拍案驚奇》影印本情況如下:〔一〕臺灣天一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版,精裝八冊,大三十二開,朱傳譽主編。系《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一輯「短篇白話小說」。此影印本未交代底本來源,並將內閣文庫的印章全部抹去。可能是早期拍攝的膠捲,效果不佳。
  • 湖湘老街小巷丨留存長沙城中的那些墓,還原城市的歷史
    年前,在《長沙古城址考古發現與研究》一書中看到一張製圖,是長沙各歷史時期水井、墓葬及城址分布位置示意圖。黑色的圓點表示的是古井,集中在現湘江以東、芙蓉路以西、勞動廣場以北、湘春路以南的老城極小區域;而紅色三角表示的古墓則密密麻麻地散落在城市四周的郊區。近百年來,長沙急速擴張,郊區也成為了城市,建起了高樓,交通線密布。
  • 天一閣藏張岱著《夜航船》影印本浙江書展首發
    《夜航船》影印本首發式。 今天(11月7日)上午,第六屆浙江書展第二天,由天一閣博物院和浙江古籍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夜航船》影印本首發式暨《夜航船》文化沙龍」在寧波會展中心1號館古籍館舉行。
  • 央視點評《乘風破浪》,專家的話引起全網熱議,網友瞬間炸鍋了
    央視點評《乘風破浪》,專家的話引起全網熱議,網友瞬間炸鍋了。央視點評《乘風破浪》,專家的話引起全網熱議,網友瞬間炸鍋了!央視點評《乘風破浪》,專家的話引起全網熱議,網友瞬間炸鍋了!央視點評《乘風破浪》,專家的話引起全網熱議,網友瞬間炸鍋了!
  • 影印出版、數位化回歸……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
    近年來,在海內外有識之士的攜手努力下,海外中文古籍的情況日漸清晰,大批海外中文古籍正以影印出版或數位化等方式回流中國,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動學術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摸清底數,新發現層出不窮海內外僅存的宋版《文章正宗》第十四卷、最早記載釣魚島的中文文獻《順風相送》、南宋初期刻本《後漢書》、對中國佛教史有重大價值的《敕修百丈清規》……近年來,隨著《海外中文古籍總目》各分冊的陸續出版,越來越多沉睡在海外圖書館中的中文古籍被喚醒,一批具有極高文獻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珍貴古籍浮出水面,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的路徑因此更加清晰
  • 傅增湘手稿首次影印出版
    傅先生哲孫傅熹年對手稿悉心整理,《藏園老人手稿》近期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手稿大部分用行楷書寫,較為工致,反映了傅增湘先生做學問嚴肅認真的情況。特別是四十餘年的觀書記錄反映了其間公私藏書的情況,具有近代藏書史的作用,而大量遊記也為這些名勝提供了近代演變盛衰的情況,有一定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