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蕉城(李錕)一本由明末詩人崔世召所著的海內孤本《問月樓集》影印本,由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日本皇家圖書館),漂洋過海回歸梓裡。7月21日,交接儀式上,崔氏後人從奔波於影印本回歸事宜的蕉城籍學者楊鑑生博士手中接過影印本時,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崔世召《問月樓集》緣何會到了日本?據蕉城區地方文史學者介紹,大約三四百年前,日本人到中國大量購書時被帶走。
為慶祝該影印本的成功回歸,當日,蕉城區文體新局、蕉城區秋谷書院文化促進會共同舉辦了崔世召《問月樓集》影印回歸慶祝暨研討會。市政協副主席黃家盛出席了此次活動。
活動現場
崔世召(1567~1642),字徵仲,號霍霞,別號西叟。寧德一都(今蕉城城區下井堂)人,出身詩禮世家,自幼好學聰慧。萬曆三十七年(1609)舉人,歷任江西崇仁知縣、湖廣桂東知縣、浙江鹽運副使、廣東連州知州。為官清正,為人耿直,一生喜好詩文與遊樂,廣交文友,著作等身,備受世人推崇。生前任所百姓曾祀之於州城的四賢祠、名宦祠。
著名書畫家崔野教授書畫作品饋贈
《問月樓集》是崔世召出仕前所著,以所居樓之名為集名,由熊明遇作序。詩集既充分體現了其詩作的「宗唐」特色,又記載著豐富的時代信息,但是在國內已經不見其蹤。
影印本《問月樓集》交接儀式
去年夏天,蕉城區地方文史學者讀到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曾文莉的崔世召碩士論文,其中有崔氏《問月樓集》海內孤本在日本宮內廳書陵部的線索,該線索的發現,在蕉城區地方文史學界中引起不小的波瀾,隨即文史學者們根據線索展開了一系列搜索與調查,並經過幾多輾轉,與多位日本訪學者聯繫,最終徵得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許可,取得了《問月樓集》影印本。
河南商丘師範學院教授楊鑑生博士作學術報告
由於日本宮內廳書陵部的管理制度不同於普通圖書館,申請查閱書籍必須提前一個月申請,須取得對方回復件方可進入,每日僅限兩人。為了將此孤本影印帶回故裡,一直奔波於影印本回歸事宜的蕉城籍學者楊鑑生博士,與曾經在日本講學的導師、在日本訪學的師姐妹取得聯繫,並輾轉得到了日本福岡大學訪學生的幫助,今年暮春時節,最終取得了《問月樓集》影印本。該影印本回歸崔氏家族以後,供地方有識之士研究之用,並爭取早日點校出版,進而推進蕉城區文史工作深入開展。
慶祝會上舉行了影印《問月樓集》的交接儀式和崔世召詩歌代表作朗誦及影印回歸慶祝詩作吟詠,同時對崔世召生平與文學創作、《問月樓集》版本與文獻價值以及蕉城歷史文獻簡介等內容進行了評述和回顧。在隨後的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及會員代表踴躍發言、交流,提出建議。
崔世召詩歌代表作朗誦及影印本回歸慶祝詩作吟詠
「我在這裡是學識、資歷最淺的一位,對於崔世召,我的論文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以後有更多的人可以作更好的補充,把崔世召研究做得更深、更透,今後我也會繼續關注崔世召研究,繼續關注我們寧德地域文化。」國家稅務總局寧德市稅務局曾文莉女士說。
從宣傳的角度講,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專家和學者,是大眾,要讓更多的大眾知曉崔世召詩人,需要用通俗的語言進行宣傳。作為研究,影音資料的留存,最為重要的,做一些同期聲的採訪,相關人物的採訪進行保存,時機成熟,可以拍一部有關崔世召的紀錄片,把他生平和發現的過程記錄下來,希望楊鑑生教授和曾文莉碩士,能提供相關資料,讓我們用更通俗的語言,用講故事的方式讓更多人知曉,達到文化自信的目的。」 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蕉城區新聞中心主任鄭承東說。
「我覺得《問月樓集》作為一個個體文化,它的價值是非常大的,《問月樓集》的影印本回歸故裡,將對我們蕉城的文史研究和文獻資料的收集,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區政協常委宋經說。
關於更多崔世召的內容
請滑動下文查看
向上滑動閱覽
文/陳仕玲
解讀崔世召
對於我這位熱衷研究崔世召的民間學人來說,今年一月份在西山發現了崔世召遺冢,無疑是喜從天降的一件美事,而這些對蕉城區乃至整個閩東的文史界,也足以轟動一時。可時間已過去將近兩個月,無論官方或者民間,渾如一潭死水,毫無波瀾。可見將近四百的時間,人們已經漸漸淡忘了這位名擅一時的閩東奇男子,崔世召這個名字也極少被人提起。因此,重新挖掘,重新審視這位歷史名人已很有必要,筆者憑藉二十年來收集整理的零星資料,進行梳理研究,使崔世召漸趨模糊的身世及生平事跡得以展現在世人面前。
歷官四省,所至有聲
崔世召所處的家族在寧德聲名顯赫,始祖崔提舉自北宋明道元年(1032)佔籍寧德以來,歷經繁衍,明代列為蕉城五大姓之首。從他的五世祖崔鑑至生父允元,五代皆有功名。外祖父龔邦卿,為刑部尚書林聰外曾孫,曾任鳳陽府壽州訓導,素有詩名。崔世召擁有如此優越的家庭條件,而且天資聰穎,乾隆版《寧德縣誌》譽之:「丰姿俊秀,學問淵博」,可天不佑人,其困於諸生二十餘載,直到萬曆三十七年(1609)43歲時才得中舉人。隨後又三次進京赴試,皆名落孫山。天啟五年(1625),年近花甲,被朝廷授為江西崇仁知縣。在任不到兩年,雖然「拮据服官,頗著能聲」,卻因為得罪了魏忠賢「閹黨」爪牙,被總督漕運兼管河道的太監崔文升以「免運遼糧不饜官旗之欲,捏稱未完」的罪名逮捕,押解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明何可及《題復漕臣科臣疏》)崇禎皇帝登基之後,閹黨下臺,才得以生還。
崇禎元年(1628),崔世召奉詔北上,在京都候缺長達半年之後,授任湖廣桂東知縣。桂東「處萬山之中,土沃而風厚」(民國版《桂東縣誌》引明劉華邦序),身處炎荒瘴癘之鄉,崔世召毫無悲觀畏懼心態,且勤於吏治,多有善政。崇禎四年(1631),離開桂東,轉任浙江鹽運副使。崇禎六年(1633),66歲的崔世召再次調任,轉廣東連州知州。崇禎九年(1636)。終以年老體衰,掛冠還鄉。
自天啟五年至崇禎九年,崔世召做了四任地方官,前後長達十一年時間。難能可貴的是,其以文人特有的豁達胸襟與吏治才幹,所到之處廣扇仁風,而且非常之普遍。這從地方史料中可以得到印證。崔世召初步仕途的江西崇仁縣,在崇禎二年(1629),朝廷頒發的敕命中如此評價:「於凡葺學、繕城、治梁、課賦,饒聞幹濟,兼著惠廉。兩載以來,一塵不染。」同時期的著名 文學家、書畫家李日華在《重修放鶴亭記》中描述:「閩崔徵仲先生生平宦跡所經,惠澤煦若春霖,風稜凜於霜鍔,一觸璫焰,幾燎昆墟。」
崇仁任上,崔世召還為轄區華蓋山留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志書。這部志書中,有幸收錄了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張位和大戲曲學家湯顯祖所作序文。
桂東一任,短短兩年時間,崔世召同樣以卓越的政績得到了當地百姓許可。康熙《湖廣通志.卷二十九.職官》:「桂東縣 天啟朝 崔世召,福建人。舉人,祀名宦,有傳。」傳記中很肯定地給予評價:「文學政事兩擅其優。」另據民國《桂東縣誌》記載,桂東縣八面山鳥道崎嶇,崔世召捐俸闢途,至今士民仍然稱為「崔公路」。
浙江任職期間,在崔世召鼓動與籌措下,杭城鄉賢富賈集資修西湖名勝湖心亭、放鶴亭及水仙王廟,興建白蘇閣。這在清代浙江總督李衛主修《西湖志》及明人汪汝謙《隨喜庵集》、阮元聲《重建龍王堂記》中可以得知。
廣東連州,作為唐代韓愈、劉禹錫,北宋張栻、呂本中甘棠遺愛之地,也是崔世召宦海生涯的最後一任處所。同樣,他在這一片嶺南名邦也播惠群黎,留下極好的口碑。乾隆版《寧德縣誌.卷之七.人物.忠義》:「州多猺寇,世召恩威並行,猺眾懾服,州俗以熙。」周寧人魏敬中在《福建通志》之《良吏傳》中更講述了一個故事,崔世召在任期間,曾組織官民開浚天澤泉,引溉民田。去官之日,老百姓於泉旁築造亭子,立碑曰「崔公清德泉」。後人又將崔世召祀於名宦祠,並建造「四賢祠」,專祀張栻、林概、麻城李公(生平不詳)及崔世召宋明兩代的四位廉吏,蔚為殊榮。
古代地方官員,如同走馬燈一樣頻繁更換,如果沒有特別卓越的政績,單憑品行端正、勤於公事,很難能在地方志之中留下傳記,更別提躋身名宦行列了。比如邑志中列入「宦哲」的林仲虎、陳琯、彭道南等人,在他們任所得地方史料中,找不到只言片字的稱頌之詞。還有被寧德人奉如神明的「一代清官」林時芳,查遍明清兩代修纂的《潮州府志》、《潮陽縣誌》,所謂的重城寧德,恩同再造,竟然隻字未提!
崔世召身處江河日下之際,以瘦弱衰老之軀,獨能心系蒼生,造福千秋,所至處處留名,殊為難得。試觀寧德有史以來,可與比肩者並不多見!
·End·
責任編輯丨何巧銀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