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明·賈漢貝格魯:以普希金為例吧,為什麼您把他列為頭號狐狸?

2021-02-14 未來文學

賈:如您所說,知識階層這個詞是個俄文詞,當時是怎樣開始使用的?

 

伯:知識階層(intelligentsia)這個詞確是一個俄文詞。有些波蘭人說是他們發明這個詞,不對。這個詞是在19世紀70年代發明的,在此之前沒有人說過它。發明這個詞是用來描述到那時為止已存在了半個世紀的一種現象[1]。

 

賈:「知識階層」與「知識分子」這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

 

伯:知識分子是指那些只對觀念感興趣的人,他們希望觀念儘可能有趣些,正如唯美主義者是指那些希望事物儘可能美的人。知識階層在歷史上是指圍繞某些社會觀念而聯合起來的人。他們追求進步,追求理智,反對墨守傳統,相信科學方法,相信自由批判,相信個人自由,簡單地說,他們反對反動,反對蒙昧主義,反對基督教會和獨裁主義的政體,他們視彼此是為共同事業(首先是為人權和正當的社會秩序)而奮鬥的戰友。他們中的一位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說過,他們這些人類似於騎士階層,為共同的誓約,為不惜獻出生命也要取勝的信念而團結在一起。你可以說18世紀巴黎的那些哲學家就是一個知識階層,狄德羅、達朗貝爾、霍爾巴赫、愛爾維修、孔多塞等這些人,思想開明,有博愛心。他們相互了解,他們討論相同的觀點,有共同的立場,他們遭到共同敵人的迫害,而敵人就是教會,就是獨裁主義的政府(那些扼殺真理、扼殺自由的不光彩的東西),他們覺得他們自己是為光明而戰的鬥士。知識階層產生的前提是啟蒙運動的信念,這種信念鼓舞人們起來跟反動勢力作鬥爭。這也說明,知識階層作為一個有明確意識的群體為什麼容易產生在有強大的反動教會(比如,羅馬天主教或東正教)的地方。因此,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俄國都出現了真正的知識階層,而挪威和英國則沒有真正的知識階層。新教教會還不至於讓人覺得它對自由和進步的觀念構成嚴重的威脅。

 

賈:你們英國有知識分子吧?

 

伯:當然也有。也有激進派,但跟知識階層不一樣。他們沒有團結奮鬥,沒有結成隊伍。因為英國教會不是讓作家、學者等受過教育的人感到要與之作鬥爭的對象。英國教會不是主宰著社會和政治局面的強大的壓迫機構。俄國教會是俄國沙皇制度的頑固的同盟者,知識階層非常厭惡它。這就是為什麼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他們中的一員,同樣原因,契訶夫也不是,普希金也不是,託爾斯泰也不是,而屠格涅夫必屬無疑。

 

賈:他們都是知識分子。

 

伯:不都是知識分子。我認為不能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知識分子,他還討厭知識分子呢!託爾斯泰並不怎麼看重知識分子。普希金、萊蒙託夫、丘特切夫、契訶夫不能說是知識分子,正如不能稱狄更斯、巴爾扎克、福樓拜、喬治·桑、勒南和尼採為知識分子一樣。斯拉夫派的成員更不是知識分子,他們是以神學為旨歸的作家。在19世紀,人們無法設想會有什麼信教的知識階層。到了20世紀,這才有可能。因為,有些神學家和教士,如別爾嘉耶夫和布爾加科夫,向左派轉變。而且,教士們在全國來來往往,那時「左派牧師」成了老生常談。

 

伯:現在我看在紐約,在部分猶太人中,有些像知識階層的人。一些作家、評論家、音樂家、美術家,相互維繫著一種類似於當年的知識階層中間的親緣關係,這些人希望抵禦反動力量和市儈作風,就像當年在沙皇俄國反抗「黑百人團」那樣[2]。布盧姆斯伯裡文化圈有點像是這樣,但也並不是很像。英國沒有知識階層,或許柴契爾夫人會製造出一個來。我想我們不能說什麼「蘇聯知識階層」,因為他們不是真正的知識階層。他們只是有文化修養的人,並無特定的道德或政治色彩。然而儘管有著重重阻撓,知識階層還是在俄羅斯和其他共和國中殘留下來了。這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他們是舊的開化而仁慈的知識階層的真正傳人。我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保全下來或者是如何再度獲得生機的——公開性把他們揭示和解放出來了。薩哈羅夫是知識階層的典型代表。我為他辭世深感悲痛,他的聲音就是赫爾岑及其夥伴們的聲音,經歷了那些可怕的年月而奇蹟般地保留了下來。

 

賈:索忍尼辛怎麼樣?

 

伯:索忍尼辛不是知識階層的一員。他的聲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聲音。

 

賈:這樣看來,斯拉夫派和西化派的矛盾一直延續到蘇聯,對嗎?

 

伯:在一定意義上是對的。赫爾岑呼喚自由的宏亮的聲音又能聽見了。矛盾在繼續下來,只要存在著指令性經濟,加上對非俄羅斯人行動的狹隘民族主義的衡量標準,爭執就會繼續下去,追求自由的黨派會起來造反。索忍尼辛不是反對權威的,他反對的是特殊的共產主義的權威。而薩哈羅夫和他的朋友們才反對一切形式的非民主制度。索忍尼辛不是一個民主主義者,他也不是斯拉夫派的一員。他關心捷克人、波蘭人或斯洛維尼亞人嗎?當然,人們可以從許多角度反對一種邪惡的統治。

 

賈:您覺得索忍尼辛是個知識分子嗎?

 

伯:很難說是知識分子。我看他既不是知識分子,也不屬斯拉夫派。他對非俄羅斯的斯拉夫人漠不關心。他是一個俄羅斯的愛國者,酷似一個17世紀的信徒,起來反對彼得大帝及其推行的一切現代化,視尼康主教推行的教會改革為撒旦作怪,彼得大帝就是坐在王位上的魔鬼。這些人仍然忠於舊傳統,拒絕跟已經歷改革的邪惡的俄羅斯帝國打交道。我看索忍尼辛就像那種教派的基督徒。

 

賈:您認為現代化對俄國知識階層的產生起什麼作用?

 

伯:當然,凡事都有原因。沒有現代化,西方思想就不能傳播到俄羅斯。彼得大帝對裡加和波羅的海沿岸的佔領被認為是打開了一扇朝向西方的窗戶。

 

賈:您似乎很接近於我們所說的中歐思想?

 

伯:我覺得中歐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實體。它不過是古老的奧匈帝國的繼承者,那裡出現了和出現著不少很好的作家。他們是西方文明整體的一部分。

作為思想家的伯林,眼神十分犀利

賈:根據您關於刺蝟和狐狸的分類[3],我想人們可以認為您把赫爾岑看作狐狸。

 

伯:絕對是狐狸。

 

賈:順便問問,您為什麼做出這樣的分類?

 

伯:我沒有認真考慮過這一點。這樣分類只不過是一種有趣的智力遊戲,但我一旦這樣做了,我還是很認真地對待它的。當然,任何分類都能說明某些東西,只是我的這種分類是極其簡單的。

 

賈:那麼,您沒有考慮過您這樣分類是否合理?

 

伯:你說的合理是什麼意思?區分刺蝟和狐狸合不合理?是的,這樣劃分是不完整的。有些人既不像刺蝟也不像狐狸,有些人既像刺蝟也像狐狸。

 

賈:以普希金為例吧,為什麼您把他列為頭號狐狸?

 

伯:普希金不是那種力圖依靠某個無所不包的體系來解釋一切事物的人。而這正是刺蝟的典型特徵。普希金只是像他所感應、描述、寫作的那樣去感應、描述和寫作。我的意思是,他從許多不同的角度表現他自己,一切以自己的心情為轉移。而刺蝟則總是力圖依照他們所熱衷的某個模式去聯結和表現事物,他們常常運用某個統一的原則來觀察事物和考慮它們的意義,而不是對事物本身感興趣。

 

賈:您真的認為俄國文學有兩極,陀裡妥耶夫斯基為一極,普希金為另一極。

 

伯:託爾斯泰也是一極。他是一隻很想當刺蝟的狐狸。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隻真正的刺蝟。這種兩分法不僅僅適用於俄國。歌德是狐狸,而黑格爾是刺蝟。

 

賈:您認為俄國文學中這兩極的代表是誰?

 

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派代表,另一派代表是屠格涅夫。文學中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找出兩派的代表人物。在法國文學中,維克多·雨果和福樓拜是不同兩派的代表,阿納託爾·法朗士和於斯曼也是不同兩派的代表。

 

賈:在《刺蝟和狐狸》一文中,您說託爾斯泰經常處於自相矛盾中,他的藝術觀與他的歷史觀自相矛盾。

 

伯:是的。託爾斯泰渴望有一個整體劃一的觀點,但是,他對各不相同的人物、事件、環境、歷史時機以及對各種人和事的自身發展的細節,有著非常敏銳和無可辯駁的真知灼見,這使得他不能不徑直地按照他的所見、所知、所感、所想、所悟如實地寫出來。但後來他對當時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加以譴責,因為那跟他在生活中形成的觀點都不協調,這就是我想要表述的託爾斯泰的矛盾心情。

伯林思想對中國學界有顯著的影響

賈:那麼,按照您的看法,託爾斯泰可以同時既是一個一元論者,又是一個多元論者?

 

伯:他的天性是一個多元論者,但相信的是一元論。他是一隻狐狸,他想成為一隻刺蝟。矛盾就是這樣造成的,特別在他後期的文藝作品中。

 

賈:您也拿邁斯特跟託爾斯泰對比。

 

伯:僅僅因為他們兩人在描述戰爭和戰鬥時,對造成戰爭和戰鬥的原因有相同的觀點。託爾斯泰在動手寫作波羅底諾戰役之前,讀過邁斯特的書。戰役進行時,邁斯特住在彼得堡,記述過首都發生過的一些事情。作為目睹某些俄國事件的有聲望的外國人,他是一個重要的權威。我認為託爾斯泰不是有意識地模仿邁斯特,但是,邁斯特有關戰鬥的描寫及某些觀點——比如,雖然將軍們以為他們自己在指揮戰鬥,駕馭戰鬥的進程,其實,實際發生的情況與他們的精心部署並不相似,而是決定於他們不能、別的任何人也不能控制的種種因素,戰鬥的勝敗取決於與指揮官們無關的許多心理因素——託爾斯泰是有同感的。這表現在託爾斯泰對拿破崙的狂妄自大很是看不起。拿破崙依仗德國軍事專家精心炮製的作戰計劃,而不重視對實際狀況的直接了解——首先是對戰士們心中想的是什麼的直接了解。託爾斯泰的意思是庫圖佐夫就是注重了解實際狀況的。

 

賈:如您所指出的,他們兩人都不贊成個人政治自由,都對技術抱懷疑態度,這不是很相似的嗎?

 

伯:他們兩人都是反現代的,除此之外,邁斯特崇尚權威,特別是崇尚教會,而託爾斯泰則認為權威是非理性的、壓迫性的,國家政權既愚笨又不講道德,所以要造它的反。

 

賈:考慮到《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跟《戰爭與和平》中皮埃爾這兩個人物有相似之處,您覺得可以拿陀思妥耶夫斯基跟託爾斯泰相比嗎?

 

伯:這兩個人物都信基督教,但有不同。其實皮埃爾就是託爾斯泰的化身,他是個世俗的人。他的天性,對人的感情,他的本質,絕對是自然而本真的。梅思金則帶有聖徒的光輝,他是一個無辜的受難者,一類靈魂的拯救者,一個神聖的笨蛋,他不是生活在現世,不是生活在平凡的、追求物慾的、充滿罪惡的這個世界。我有個朋友,也是一個俄國思想家,曾經說過:「20世紀最像梅思金的人是查理·卓別林。」我不同意這個看法,但我懂得他的意思。梅思金看似愚蠢,但在根本上他代表真理。卓別林是一個道德敗壞的社會中的好人,在影片中,卓別林代表著正派的人的感情,代表仁慈、天真、質樸、幼稚。皮埃爾可不幼稚。在某些方面他很天真但他決不幼稚。別忘了,梅思金最後發了瘋,回到了瑞士,而在《戰爭與和平》的結尾皮埃爾則跟娜塔莎結了婚,過正常的生活。在這部小說的較早版本中,皮埃爾成了一個十二月黨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十二月黨人卻完全沒有興趣。梅思金不關心政治,不關心社會結構,他像個聖潔的兒童,對真理有直觀的感受,基督活在他心中,他是文學作品中的基督的一個化身。

 

註:

[1]《俄國知識階層的誕生》(1955),重印於《俄國思想家》。

[2]「黑百人團」一詞源自哥薩克軍團的名稱,後來人們用它來稱呼沙皇統治的最後年月出現的十分反動的反猶主義的民粹派運動。

[3]《刺蝟和狐狸》這篇短論發表於1953年,重印於《俄國思想家》。以賽亞·伯林引用了古希臘詩人阿基洛科斯(公元前7世紀)以動物形象來做比喻的詩句。

推薦閱讀


以賽亞·伯林:民族主義常常是創傷的產物

阿爾都塞:論布萊希特和馬克思

相關焦點

  • 【漫畫·名著】從《普希金的天使》看俄國文學巨匠普希金和他的感情生活(下)
    漫畫中的丹特士普希金的敘事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女主人公達齊亞娜在嫁為人婦後面對昔日暗戀的奧涅金的求愛是這樣答覆的:我愛您 又何必對您說假話如果娜塔莉亞結婚結能晚一些,雖然不會與普希金一起名留千古,但對於她個人來說,可能會更幸福一些吧。只是普希金因決鬥而死給她的打擊太大了,所以普希金死後她守寡了很久,星期五就不出門(普希金死於星期五)。很久以後她改嫁了,但也沒有嫁給殺死普希金的、而且也已經喪偶的丹特士。真實的故事,更像是一場戲、一場夢,一首普希金親筆寫下的長詩。
  • 俄羅斯普希金軼事
    隨著與比丘林神父等漢學家的交往漸多,普希金對中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渴望儘早儘快地來到中國。他在《致友人》的詩中一吐心聲:「出發吧,我已準備好,朋友們,不論你們想去哪裡,我都將緊緊跟隨,跟著你們去遙遠中國的長城腳下。」詩中的「朋友們」係指帕維爾·利沃維奇·希林格(1786—1837)和比丘林。
  • 普希金寫給他十八位情人的詩 第二千八百三十六期
    唉,為什麼她顯現出    唉,為什麼她顯現出  片刻的溫柔的美麗?  她明顯地在枯萎  正當富有生氣的青春時期……  要凋謝了!     普希金比科洛索娃大三歲,雙方在交往中漸漸建立了友情,並發展到相當親密、相當隨便的程度。他常去她家作客,在一起玩耍時活潑、淘氣、無拘無束。後固有人以普希金的長相取綽號為「小猴精」,詩人誤會是她所為,1820年寫《譏科洛索娃》予以諷刺,1821年又寫《給卡捷寧》表示歉意和和解。科洛索娃在婚後與普希金仍然保持誠摯的情誼。
  • 【新不了情】普希金書店七夕邀您看電影!
    愛輝發布ID: meiliaihui (←長按複製搜索)✎愛輝發布,為您提供最準確的愛輝資訊 愛他(她)8.20號就帶他(她)來普希金書店,如果您是單身也不要哭泣!就在普希金書店說不定還能遇見心目中理想的他(她)喲。
  • 【漫畫·名著】從《普希金的天使》看俄國文學巨匠普希金和他的感情生活(上)
    比如普希金的妻子娜塔莉亞·岡薩洛娃·普希金娜一直被冠以水性楊花的壞名聲,而又有傳言說她是無辜被誹謗的,且有很多當年的信件表明她和普希金感情不錯。可惜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可靠證據來證明這一切了,普希金夫婦的私德也很難界定,雙方或許都有難以言說的苦衷。姑且模糊掉真正的歷史,僅以文學形象來看待普希金夫婦和他們身邊的那些故事吧。
  • MINERVA|普希金畫筆下的朋友們
    1829 年,普希金在葉·烏沙科娃紀念冊中畫的丘赫爾別凱。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拉耶夫斯基是尼·尼·拉耶夫斯基將軍的幼子,他和父親同名同姓,此文便以老、小拉耶夫斯基分別相稱。當時普希金應老拉耶夫斯基請求為嬰兒的墓碑題了詞:在永恆的造物主的寶座旁,在霞光中,在愉悅的安寧中,他含著微笑翹望人間的放逐,為母親祝福,為父親祈禱。正是這些事,促使普希金在 1828—1829 年的寫作中想起老友,想起他們共同的經歷,畫出了小拉耶夫斯基的畫像:一位清秀的青年,一副沉思的面孔。
  • 論俄羅斯普希金的女性意識
    普希金在《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給我們展示了兩對青年男女的兩段愛情故事,塑造了兩位女性形象,體現了作者的女性意識。一、小說裡體現出的作者的女性觀(一)小說裡愛情的分析——想像的愛情在這部小說中,普希金主要圍繞拉林家的兩個女兒達吉雅娜和奧麗加而展開,講述了兩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小女兒奧麗加可愛活潑,連斯基愛上了她。
  • 普希金之死始末
    1836年11月4日,市郵局給普希金和他的幾個朋友送來了這樣一封法文匿名信:綠帽稱號證書      綠帽騎士團一級團員、高級團員和綠帽光榮勳章獲得者在德高望重的大團長納雷什金閣下主持下在大會館舉行會議,一致選舉亞歷山大·普希金先生為綠帽騎士團副大團長和綠帽騎士團史官。
  • 拿破崙的三副面孔——普希金筆下的拿破崙形象
    以此為契機,普希金表達了對拿破崙的第2個態度——「蔑視」:「聞風喪膽吧,異族的軍隊!」「發抖吧,暴君!你的末日到了!」「看,敵人在逃跑,連頭也不敢回,/他們的鮮血在雪地上流成河,/他們在逃——俄國的劍從後面追趕,/黑夜裡等著他們的是死亡和飢餓。」在對法國及拿破崙進行否定性塑造的同時,普希金對抵禦外敵入侵的俄國,以及打敗拿破崙的亞歷山大一世進行了不遺餘力的讚頌。
  • 普希金寫下《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可知道他的死因後,忍不住笑了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中國讀者認識普希金,得源於這一首被選錄進語文課本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會使人認為普希金是一位飽經風霜但沉著冷靜的智者,然而生活欺騙了普希金,而普希金卻欺騙了我們。還有人會說,這就是一篇量產的雞湯文,為什麼在詩壇的地位竟然如此之高,甚至被選為了現代詩必背?
  • 「沙皇的黑人」:普希金的非洲血統
    以他一位粉絲的記載為證:女士們散開了,都渴望得到普希金的注意,所以他一進門,便都向他圍了過去。每個人都希望普希金能跟她說說話,哪怕只有一句。既不年輕也不漂亮且向來害羞的我,就沒湊這個熱鬧了。我默默站在一旁,從遠處注視著他那張非洲面孔。那張寫著他身世、閃耀著才智的臉。 他那張「非洲面孔」的確讓他在俄國格外引人注目,雖然,嚴格說來,他只遺傳了曾外祖父八分之一的基因。
  • 《權力的遊戲》第五季回歸 拉明·賈瓦迪是靈魂人物
    不過,今天我們不是來介紹劇情的,而是想聊聊《權力的遊戲》背後的那個男人——拉明·賈瓦迪。 《權力的遊戲》主題曲好聽吧?「紅色婚禮」上那首《卡斯特梅的雨季》是不是很震撼?它們都出自41歲的伊朗作曲家拉明·賈瓦迪之手。
  • 故事:深宮裡,那隻狐狸成了妖
    璧月走到御湖旁,望著水裡遊來遊去的錦鯉,「你看這魚兒渾身通透,魚尾略帶一點緋紅,真漂亮!」「是。」說完,若兒就去請侍衛。過了一會兒,侍衛將那東西從湖裡撈出來,放到了地上。「主兒,這是什麼東西啊?」「貓?」渾身雪白的毛,鬍鬚被水打溼在它的小鼻子上,與貓有八分相似。「我覺得有點兒像狐狸。」「狐狸應該沒這麼胖。」
  • 「原創」重讀普希金:講真話,要自由!
    翻箱倒櫃,突然發現了我高中時期閱讀過的《普希金詩選》,重新翻了翻,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從前,一些過去未曾注意的東西,忽然浮現在腦海裡。自從讀大學開始,就沒有看到過關於普希金的文章,這一下又過去好多年了!似乎普希金的詩歌都只停留在高中的語文課本和考試中。不知道現在中學的語文課本裡是不是還留有普希金的詩歌,特別是他的《致大海》。
  • 賈先生的故事(第一季)
    8、妻子晚上失眠,就拉著賈先生聊天。賈先生困了,就說,我困得不行了,有什麼話咱明天再說吧。妻子嘴上說行可還是拉著他說東道西。賈先生不耐煩了,就問你到底要做什麼呀,妻子小聲說:「我睡不著。」賈先生說:「你數羊吧。」妻子急了,「我屬羊怎麼了,屬羊就該睡不著嗎?」賈先生當即不困了,陪著妻子聊天。 9、賈先生家裡分工很明確。
  • 我就是那隻狐狸
    有一天,他去別的星球流浪,遇見了一隻狐狸。狐狸說:「馴養就是建立關係,彼此需要。現在,你對於來說,是一個小男孩,與其他千千萬萬的小男孩沒什麼不同。我對於你來說,是一隻狐狸,與其他千千萬萬的狐狸沒什麼區別。但如果你馴養了我,你在我眼裡就會變得跟別人不一樣。你就成了我心裡最特別的一個。別人的腳步聲會讓我迅速躲到地底下,而你的腳步聲會像音樂一樣把我召喚出洞穴。」可他告訴狐狸,有一天,他會離開這裡。
  • 俄羅斯普希金與俄羅斯電影
    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說過:「普希金在作品中創造形象時,正是運用蒙太奇的高手」,因而電影藝術在俄羅斯出現時,就和普希金作品的改編有著緊密的聯繫,而普希金的作品也推動了俄羅斯電影的發展。關鍵詞:普希金 俄羅斯電影亞歷山大·謝爾蓋維奇·普希金在俄羅斯文學史上佔有極崇高的地位,他不僅被尊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他還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人。
  • 文壇巨匠普希金一生傳奇,欣賞他十句名言,俄國文學之父實至名歸
    不過,今天不講陀思妥耶夫斯基,要講述地是他的前輩——普希金。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俄國只保留一位文學家的話,這個人非普希金莫屬。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託爾斯泰一樣,普希金在俄國文壇的地位,乃至世界文壇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俄國文學對世界影響巨大,追根溯源,俄國文學是從何而來?普遍的答案是:普希金。
  • 曹操麾下頭號猛將為什麼是他?
    《三國演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猛將如雲的世界。曹操的這些猛將中,如果光論武力,典韋和許褚應該是最強的。他們的武力可以跟劉備陣營的關張趙馬黃相媲美。屬於超一流武將行列。此外,夏侯淵、徐晃、張遼、張郃也都能躋身一流武將行列。從武力來看,可能以上這些人都在夏侯惇之上。但是為什麼曹操手下的頭號猛將卻一定是夏侯惇呢?而不是旁人呢?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他的伯父是一位詩人,奶娘是一位優秀的民歌手。普希金從小就受藝術的薰陶,8歲便開始寫詩。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薰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初步形成反對沙皇專制,追求自由的思想。1817年從皇村中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外交部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