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眾多在京臺灣媒體經歷了「過山車式」的幾個小時。
當天下午,由臺灣民間組織發起的「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發布活動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受邀出席並致辭。
活動開始前,臺下的媒體區就整整齊齊坐滿了來自多家臺灣媒體駐京機構的記者們,個個表情嚴肅,摩拳擦掌——除了報導這場活動,他們還肩負著另外一個重要任務:現場攔截並採訪到劉結一。
臺媒稱,這場發布會,是劉結一在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後出席的首場公開活動。
而近距離聽聽劉結一怎麼說,甚至提出幾個早就想問的問題,無疑是活動之外此次駐京臺媒傾巢出動的另一重要目的……
▲11月28日,臺灣民間組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在北京舉辦30周年感謝茶會暨「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發布會。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前右二)出席。
對於劉結一這次公開露面,各家臺媒均早早做好準備。
用他們的話說,近段時間國臺辦對臺媒的提問都是「已閱不回」,綠營敗選後,劉結一「是否會就兩岸情勢發表意見,各界高度關注」。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28日下午,駐京臺媒「全數到場」,「準備堵訪」劉結一。臺灣聯合新聞網也稱,大批媒體駐守場邊,等待他發表評論。
不過,活動進行到一半,劉結一「以公務繁忙為由,從主辦單位安排通道離開」,沒有接受現場記者採訪。
▲劉結一在發布會上致辭。
這樣的結果,無疑令此前「期待滿滿」的臺媒多少有些「遺憾」。
雖然沒有接受採訪,但劉結一在活動中的發言,實際上已經回答了臺媒的不少問題。
臺灣《旺報》在29日的報導中稱,劉結一雖然避開了媒體堵訪,也未針對臺灣地區地方選舉結果發言,但他在致辭中提及了兩岸議題,抨擊了「臺獨」勢力推行「去中國化」、搞「漸進臺獨」,企圖割裂兩岸歷史、文化聯結的行徑。
「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推行『去中國化』,抹滅臺灣同胞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意識,甚至製造事端、歪曲事實,挑動兩岸同胞對立。」劉結一說。
有意思的是,沒有圍堵到人的臺媒,只好不斷「深挖」發布會中的每一個細節,甚至連劉結一的表情和語氣都不放過。
臺灣TVBS新聞在28日的報導中這樣描述:劉結一當天在出席活動時「笑得燦爛」,但提到民進黨,「語氣變得很強硬」。
報導同時稱,劉結一特別強調,大陸持續出臺多項舉措,為臺胞,尤其是臺灣年輕人帶來更多好處和機會,「兩岸關係走近走好,始終是民意所向、民心所在」。
▲臺灣TVBS新聞網站報導截圖
臺媒認為,從劉結一的字裡行間和國臺辦在選後第一時間的表態可以推測,比起2016年兩岸官方溝通、聯繫管道中斷,今後兩岸交流態勢一定會更加熱絡,「兩岸城市交流會是下階段對臺工作重點」。
而同一天上午,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則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在對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城市交流性質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我們歡迎包括高雄在內的臺灣更多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合作,共同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
事實上,對於「一個月未見,分外想念」的臺媒來說,關於兩岸關係種種,劉結一的致辭之外,當天那場活動本身也給出了更多答案。
當天在北京宋慶齡國際藝術中心舉行的這場活動,由臺灣民間組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舉辦,既是30周年感謝茶會,同時也是「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發布會。
而作為活動焦點的「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顧名思義,是尋訪1949年前後從大陸遷居臺灣的人士及其子孫,通過拍攝口述歷史、搜集珍貴史料,展現兩岸血濃於水的歷史聯結。
為加速搶救計劃工程,發布會同時啟動「我家的兩岸故事」徵文徵影活動,通過網絡平臺廣泛搜羅遷臺人物和家族親友的生命故事。
今年5月搶救計劃在臺北正式啟動時,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就對媒體表示,希望藉助這個計劃,減少兩岸同胞之間的隔閡誤解,讓臺灣年輕世代都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祖先從哪裡來。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在發布會上致辭。(新華社)
沈慶京本身是遷臺二代,幼時隨投筆從戎的父親沈春池先生赴臺,見證了臺灣眷村從無到有、從暫居到定居、從磨合到融合的時代歷程。眼看遷臺長者陸續辭世,在迎接基金會下一個30年之際,沈慶京決定啟動「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
「我深為惋惜,自己已經年過70,若能提早數年啟動此計劃,定能搶救更多歷史記憶。」在發布會上,沈慶京動情地說。
雖然這一計劃今年才宣布正式啟動,但沈慶京在2016年就已經開始著手調研,迄今已搜錄超過500名見證人物。
在近年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分子極力推動「去中國化」,試圖抹殺臺灣同胞歷史記憶、割斷兩岸血脈之情的大背景下,搶救計劃無疑是迫切的,也是及時的。
正如劉結一在致辭中所說,兩岸共同開展「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很有意義,兩岸同胞要共同保住珍貴的歷史記憶,正確認識兩岸同源的歷史軌跡,不斷增強血脈相連的紐帶。
時隔近一個月的首次公開露面,劉結一選擇為這樣一個活動「站臺」,其寓意不可謂不深。
事實上,自從去年調往國臺辦以來,劉結一一直都是臺媒追逐的焦點——吸引臺媒的,不僅是他所處的位置,還有他的風格。
此前,劉結一在擔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特命全權大使時,曾因「在聯合國怒懟英美代表」,被媒體打上「硬漢」標籤。
去年11月,劉結一第一次以中共中央臺辦、國臺辦副主任的身份公開亮相時,臺媒就蜂擁而至:一是好奇下一階段大陸對臺政策具體走向,二是親眼見一見這位傳說中的「硬漢」。
在那次與臺媒的「初見」中,劉結一的表現贏得了一片盛讚。
據《旺報》報導,在劉結一與記者相談甚歡時,有臺媒記者就「有關『總統』蔡英文所提兩岸互動新模式」進行提問。劉結一想了一下,笑著轉身對記者說:「可以改變一下你的問題嗎?」
這句話引得現場一陣大笑。隨後,記者重新提問「有關蔡英文所提兩岸互動新模式」,劉結一才開始回答。
「劉結一以一種幽默又不至於失態的方式,輕鬆一句回應,不僅化解現場尷尬,也讓提問繼續進行,這讓人見識到這位資深外交官靈活的臨場反應。」報導讚嘆道。
▲資料圖片:2017年11月8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臺辦、國臺辦副主任身份公開亮相的劉結一接受媒體採訪。
今年3月,劉結一升任中共中央臺辦、國臺辦主任,臺灣《聯合報》在當時的一篇報導中直言,劉結一的作風是「強勢、犀利、直接」,未來在兩岸問題上,他將「更加強勢地」體現一個中國原則。
而對於劉結一的這次公開亮相,駐京臺媒之所以全數出動,臺灣問題專家張彬認為,臺灣地區選後政治版圖發生的巨大變化究竟會對未來兩岸關係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臺媒非常想聽到大陸官方的權威解讀。
「劉結一作為國臺辦主任,顯然他的身份讓臺媒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從他那裡獲得更多信息。」張彬說。
《旺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劉結一這次的行程內容和發言,可以視為對島內選舉的一個基本評估,「從選舉結果來看,許多新任藍營縣市長很贊同『九二共識』,兩岸已經出現可喜的前景」。
▲大陸遊客在臺灣日月潭旅遊。(新華社)
在張彬看來,此次劉結一的現身和致辭,不僅是為了強調兩岸文化聯結的重要性,同時也可表明大陸對兩岸和平發展寄予的巨大期望。
「臺灣民眾通過這次選舉,已經明確表達了自己對兩岸和平發展的認可,這同時也是大陸方面一以貫之的政策和真誠的期望。」張彬說。
編輯 | 田欣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