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死後,袁譚和袁尚為何不聯合對抗曹操?郭嘉說9個字道破玄機

2021-02-13 文史綜合網

俗話說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也。在三國時期,就有兩個梟雄因為做出廢長立幼之舉,最終都導致了基業的滅亡。這兩位梟雄分別是劉表和袁紹。

劉表因為偏愛小兒子劉琮,結果把荊州之主交給了劉琮,最終導致基業毀於一旦。而袁紹也是因為廢長立幼而讓他的一生心血找拼下來的江山毀於一旦。

袁紹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與三子袁尚。按常規,長子袁譚是天經地義的第一繼承人。然而,袁紹最喜歡的卻是幼子袁尚。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袁尚長的和袁紹「很類已」,長相性格和才情都極為相似,因此深得袁紹喜愛。另一方面袁紹最寵愛的妻子劉氏也很喜愛袁尚,愛屋及烏下,袁紹對袁尚更是喜愛有加。

為了把袁尚培養成「法定」接班人,聰明絕頂的袁紹想出一個絕頂聰明的辦法:把袁譚過繼給自己死去的哥哥,並美其名曰:幫哥哥繼承其香火,讓其後繼有人。袁譚成了「繼子」後,其繼承權也就直接剝奪了。同時,為了防範於末然,袁紹還任命袁譚為青州刺史,同時,把次子袁熙任命為幽州刺史。只幼子袁尚一個人留在冀州。

公元200年,袁曹集團爆發了官渡之戰,袁譚做為主力,跟隨袁紹出徵,最終袁紹因為一意孤行而被大敗。兩年後,袁紹悲憤鬱悶而死。然而,因為死得太突然,他並沒有直接宣傳誰為繼承人。這就給兒子內訌留下了隱患。

繼承人之爭當然在袁譚和袁尚之間展開。袁譚擁有長子這個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也得到了以辛評和郭圖為首重量人物的支持。而幼子袁尚卻擁有坐鎮冀州這個唯我獨尊的後天優勢,並且得到了以逢紀、審配為首朝中重臣的支持。

逢紀、審配兩人和袁譚關係一直就好,當然不希望袁譚繼位,於是在袁紹死後的第一時間,他們便馬上擁立了袁尚繼位。就這樣,「楞頭青」袁尚成了袁氏集團的新掌門人。

「大哥大」袁譚當然不甘心,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一方面自稱為車騎將軍,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袁尚的不滿,另一方面調集軍隊到黎陽,做出佯功曹操的樣子,然而藉機向袁尚「討兵」。

袁尚當然知道哥哥的陰惡用心,但不能拒絕哥哥的好意,於是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派了一隻老弱病殘幼的軍隊去支援袁譚,另一方面還把心腹之臣逢紀派到袁譚的兵營中,名為助陣,實為監督。

袁譚也不是省油的燈,也來了個雙管齊下之舉,一方面繼續上書請求增兵,另一方面處處找「間諜」逢紀的小辮子,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直接把逢紀送上了斷頭臺。

就在袁譚、袁尚倆兄弟進行「溫柔」地內力大比拼時。曹操坐不住了,他在袁紹去世剛剛四個月時,率大軍北渡黃河,目標直指風雲人物袁譚。袁譚一看形勢危急,馬上向袁尚求援。袁尚覺得曹操是心腹之敵,於是放下兄弟間的暗鬥,共同對外,自己親率大兵馳援黎陽的袁譚。而讓自己的另一個心腹審配鎮守鄴城。

結果,哥倆人聯合也打不過曹操,只好攖城固守。死守總不是辦法,數月之後,兄弟倆棄守黎陽,退守大本營鄴城。

曹操乘勝追擊,直追到鄴城郊外。這時曹操麾下第一謀士郭嘉站出來有話要說了,他提起了暫緩進攻的主張,理由是9個字: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意思就是說,現在如果我們攻的急了,袁氏兄弟聯合起來,怕是事倍功半,一時半會也難以戰勝他們。如果不攻,袁氏兄弟為了爭奪接班人之位,必然內訌,不如暫緩進攻,坐收漁翁之利。

郭嘉這9個字道破了打敗袁譚袁尚兄弟的玄機和真諦所在。曹操聽從了郭嘉的良計,只派部將賈信駐守黎陽,自己則率大部隊返回了許都。果然,曹軍離開後,袁氏兄弟馬上就反目成仇了。

袁譚向袁尚請求增兵,以去攻奪丟失了的黎陽。袁尚這回的回答很直截了當,8個字:要兵沒有,要命一條。

兄弟倆就這樣徹底撕破了臉皮。而這時袁譚手下的郭圖、辛評兩位牛人因為素與審配不和,於是出來煽風點火,唆使袁譚進攻袁尚、審配。

袁譚是個頭腦簡單的人,一怒之下,率軍進攻袁尚。結果袁氏兄弟在鄴城城門外進行了第一次真情對對碰。結果佔領天時地利人和的袁尚大獲全勝,袁譚只好退守南皮。隨後,青州別駕王修率軍支持袁譚,袁譚又得意忘形了,再向袁尚發動進攻。

袁尚這時發動了心理戰,他以袁紹法定繼承人的身份,通告冀州、青州、并州、幽州這四州軍民,指責袁譚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號召大家共同截擊。結果袁譚部將劉詢第一個反叛袁譚,歸順袁尚。隨後,青州各城紛紛響應,脫離袁譚,歸順袁尚。

結果可想而知,袁氏兄弟再次進行的大決戰,勢單力孤的袁譚再次大敗,被迫逃往平原郡。袁尚隨後率大軍包圍平原,晝夜急攻。

眼看平原郡危在旦夕,袁譚做出狗急跳牆之舉,5個字:向曹操求援!

袁譚不顧部將反對,派辛評的弟弟辛毗前去向曹操求援。同時,為表誠意,還將自己的女兒主動嫁給曹操的第二十子曹整,以和親定盟。

而這正曹操之意,早就磨刀霍霍等待收拾殘局的曹操接到袁譚的求援後,同意了聯親,馬上率大軍進發了,他在解了平原之圍後,調轉馬頭殺向鄴城。

結果鄴城經不起曹軍的猛攻,很快淪陷。袁尚只好逃往幽州。再後來,幽州被曹軍攻破後,袁尚逃入了遼東,結果被公孫康誘殺了,公孫康斬了袁尚的頭獻給了曹操。

至此,袁譚在曹操的幫助下,終於把袁尚給除去了。然而,他為自己的引狼入室之舉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曹操很快找了個理由,把袁譚的人頭也砍了。

總之,袁譚袁尚兄弟因為私心太重,大敵當前,竟然引狼入室,最終他敗光了袁紹留下的政治資產,雙雙被淘汰出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後曹操袁紹陷入對峙階段;袁尚的戰略沒問題但無人可用
    也就說不排除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斬獲沒有那麼多,有誇張的可能。話說回來,曹操打倉亭並不是為了進攻袁氏集團的腹地,而是為了摧毀袁紹在黃河岸邊上的一個據點,遏制袁紹南下的能力,不然的話,曹操為何不趁勢北上?袁紹可是在倉亭戰敗後回去收拾了各地叛亂,曹操為何給袁紹穩定局勢的機會。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厲害?
    郭嘉未死之前,雖然天下已經大亂,各諸侯都在招攬人才,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卻始終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戚,諸葛亮也沒有出山輔佐他,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麼厲害?為何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諸葛亮真的害怕郭嘉嗎?
  • 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真的那麼厲害嗎?
    在郭嘉死前,雖然天下已大亂,各路諸侯都來招才引智,但自比管仲、樂毅,一直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信,諸葛亮也沒有出山,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史書中的郭嘉,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諸葛亮真的怕郭嘉嗎?郭嘉來自潁川郡。
  • 郭嘉:曹操的第一謀士
    聽完郭嘉的分析,曹操非常贊同,立即下令撥給劉備一些軍隊和糧草,同時讓劉備所駐紮在徐州小沛一帶,與盤踞徐州的呂布集團對抗,從而減少了自己在東部地區的軍事壓力。郭嘉之所以建議曹操不要殺掉窮途末路的劉備,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此時曹操集團正處於發展、壯大的關鍵時期,還要大量人才的加入。雖然劉備充滿政治野心,但是在當時聲望極高,得到很多士人的擁護。
  • 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
    筆者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袁紹家族身世顯赫,袁紹的高祖父袁安。袁安為司徒。袁安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袁京,小兒子袁敞。袁敞為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是太尉。袁湯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兒子袁成、四兒子袁隗分別是司空、司徒。
  • 荀攸是曹操五大謀士裡名氣最小的,卻是曹操擊敗袁紹的首席謀士?
    對苟彧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立即任命為軍師,謀劃軍機大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荀攸隨曹操徵討南陽張繡。荀攸建議曹操:「張繡與荊州劉表聯合,互為依靠,勢力很強,然而,張繡沒有根據地,後勤供應全靠劉表,時間久了,劉表必定供應不起,雙方肯定會因此分離。
  • 郭嘉臨死對曹操說27個字,曹操猶豫不決,報應在子孫身上
    郭嘉臨死對曹操說27個字,曹操猶豫不決,報應在子孫身上文/號外歷史之小文 圖/網絡在三國當中,郭嘉是一代奇才,民間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這是對於郭嘉在三國當中的重要作用的一種肯定,郭嘉對於曹操來講是影響他一生的人,很多人都知道官渡之戰,在起初曹操面對強大的袁紹
  • 三國鬼謀郭嘉
    而魏書說郭嘉主張不殺,免得失了人心,讓別的士人和諸侯不敢來降的理論確實也是有道理的,戰爭年代要的就是人才和人心,所謂多助與寡助的道理,但是郭嘉說只是不殺劉備,分字沒有提放了劉備,他或許還是看出劉備這個人不簡單了,所以不提放了劉備,而在當時他也不好給曹操點透,曹操自己主張給劉備豫州牧的職位,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管以上兩種史料如何解讀,郭嘉其實都看出劉備這個人非久居人下之傑,而他的慧眼再一次得到了印證
  • 梳理曹操消滅袁氏的過程,「官渡之戰」後,曹操還花費了七年時間
    一般認為"官渡之戰"對曹操掃平河北地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並不是說"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勢力就徹底消滅了。其實從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花費了七年的時間才算徹底消滅袁氏的勢力。下面小編就來梳理一下這個過程。
  •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
    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197 年,當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的時候,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囊團中的核心地位。
  • 【三國】天妒英才——郭嘉
    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郭嘉的眼光獨到。他曾向曹操提出了「十勝十敗說」。例舉曹操和袁紹對戰,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這篇文章激勵了曹軍將士,也讓郭嘉博得了曹操的賞識  郭嘉是一個出色的謀士,也是一個軍事天才。198年9月,曹操攻打呂布,後圍呂布於下邳,呂布則堅守不出,時間一長,曹操見軍士疲憊,便想撤兵。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無雙鬼才郭奉孝
    要說誰死的比較冤。"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郭嘉郭奉孝算一個。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了解曹操,兩個人的關係不似君臣更似朋友,關係親密,常年徵戰曹操都把郭嘉帶在身邊,每逢國家大事,郭嘉的計策從沒有失算可謂算無遺策,郭嘉沒有辜負曹操的期望,幫助曹操平定北方。
  • 郭嘉臨終前勸曹操誅殺司馬懿,郭嘉是如何猜到司馬懿會造反的?
    郭嘉是個十分聰明的人,獨具慧眼,十分有遠見,最早時候跟隨是袁紹,後看透袁紹很難能成就一番霸業,最終離開了袁紹,閒居了幾年後,最終,曹操謀士戲志才去世,苟彧推薦郭嘉給曹操,曹操和郭嘉見面後,發現郭嘉才是自己最應該輔助的人。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軍師聯盟》鬼才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郭嘉起初是袁紹帳下的謀士,而後經過荀彧的介紹投靠曹操。曹操與國家共商國家大事,聽完郭嘉的建議後,曹操長嘆說:「能幫我成就霸業的,就是他了」,稱郭嘉是自己的「奇佐」。郭嘉離開營帳後和荀彧說:「這才是我要侍奉的人主」在三國歷史上流傳著一句古老的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 郭嘉死前曾勸曹操,除掉一人必將一統三國,此人究竟是誰?
    上面說的這些,其實根本沒有發生過,郭嘉何許人也?其是曹操麾下的第一謀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堪稱是無一不通,無一不精,別說是三國了,就算是放眼世界上下五千年,都沒有一位能和郭奉孝比肩的人物。
  • 鬼才郭嘉
    郭嘉從小就是個大人,大了就是個仙人。曹操的高參,三國時期的頂尖謀士。為什麼說他從小就是個大人呢?原因很明顯,他不跟別的孩子一樣啊。平常的孩子怎麼樣啊?無非就是吃飯飯,睡覺覺。再大一點,有錢的讀書,沒錢的幹活。基本上就是沿著老一代的路繼續走下去就是了。人家郭嘉就不,也就大約十幾歲吧,就自己開始裝酷了。
  • 袁紹究竟為曹操貢獻了多少員名將?
    曹操徵討陶謙時,袁紹派朱靈統率三個營援助曹操,作戰有功。袁紹所派來的那些大將大多要被送回。朱靈說:「我閱人很多,沒有像曹公這樣辦事的,這真是明主啊!現在已碰上了真的明主,還要投奔誰呢?」便留下來不再離開,他所帶的將士都仰慕曹操,全跟著朱靈留下了。而朱靈從此在曹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跟隨曹操南徵北戰,得以善終!
  • 郭圖的計謀幾乎都沒用,為何袁紹卻那麼愛郭圖?原因很簡單
    當時有很多名仕、謀士投奔袁紹。當時袁紹麾下的謀士除了沮授外還有很多,今天給大家說一下——郭圖,袁紹比較喜歡的一位謀士。郭圖當時給袁紹出過很多計謀幾乎都沒用,為何袁紹卻那麼愛郭圖?郭圖可以說是三國中被直接定為奸臣性質的一位謀士,因為郭圖當時給袁紹出了很多錯誤的建議,或者是無用的建議。
  • 一位鬼才軍師,曹操一生最信任的三國第一謀士
    這才讓郭嘉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從此當上了曹操軍中的軍師祭酒,為曹操四方徵戰、出謀劃策、忠心耿耿。劍走偏鋒(破碎,庚戌)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方,爭霸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裡狀態把握那叫一個精準,讓曹操所向披靡。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伐張繡失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
  • 袁紹為何敗給了曹操?都以為袁紹剛愎自用,偉人一語令人大悟
    然而,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紹明明坐擁河北四州之地,實力當屬第一,為何卻敗給了實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原因。1.派系之爭。我們知道,袁紹比袁術比起來,還是非常出色的。袁術雖然是袁氏嫡子,但目中無人,飛揚跋扈,連劉備都看不起,更何況其他人呢?所以許多袁氏的門生和世家大族的人才都投奔了庶子袁紹。袁紹實力漸漸增強,打敗白馬將軍公孫瓚後,成了名副其實的河北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