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與桃, 1935. Opaquewatercolor and varnish on paper. Courtesyof Tyrus Wong Family.
中美君說:「小鹿班比之父」——黃齊耀 (Tyrus Wong) 104年的生命歷程講述了無盡的藝術故事,辛酸榮耀難盡述,中西貫通動心弦。最難得卻是永葆一份水墨性靈,童真稚趣。本期「遇見美利堅」特別邀請到幫助美國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翻譯此次黃齊耀展覽資料的留瑜姑娘,帶讀者走進黃齊耀「水天一色」的藝術世界。
圖、文:陳留瑜
「黃齊耀的故事就像一朵不可思議的野花從石頭縫中生長出來。」
——藝術收藏家索尼亞·馬克 (Sonia Mak)
寥寥數筆,一隻頑猴,一頭迷鹿,一團雉鳥,一形孑影,一個幼童,一匹烈馬,皆在他筆下呼之欲出,靈氣逼人。黃齊耀作畫時活用空白,運筆有神,以少勝多,以趣含哀。雖然命途多舛,他卻從來不善抱怨,而是轉而將對美的初心放諸筆端,把理想世界充滿信念地描繪出來,看似煙火不沾,卻已將人性深諳。
《小鹿班比》動畫形象設計之一, 1942. Walt Disney Family Foundation
從「中國輪」到「天使島」
1919年,九歲的黃齊耀與父親登上「中國輪」(S.S. China),駛往美國西海岸傳說中的「金山」(Gold Mountain)。怎料事與願違,一經抵達,便趕上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禁止特定族裔移民入籍的聯邦法律——《1882年排華法案》(The 1882 Chinese Exclusion Act)盛行時期。
儘管身為商人的父親已做好預備,年幼的黃齊耀仍被關進了臭名昭著的「天使島」移民站(Angel Island Immingration Station)。在近期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和紐約歷史學會博物館(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的展覽中均詳盡展示了「天使島」對新移民惡魔般的壓迫。幾經嚴格審訊,黃齊耀於三周後獲釋,與父親一同前往加州的首府沙加緬度(Sacramento)。但牢獄般的監禁與令人尊嚴盡失的問訊一直深深印刻在黃齊耀的腦海中。
紐約歷史學會(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華裔美國人:排斥/接納」 (Chinese American: Exclusion/Inclusion Exhibition)一展重現了當年移民站從資料面審室到臨時居所的系列場景。
從「逃學生」到「獎學金學生」
「我一點都不喜歡上學。我唯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畫畫。有一種莫名的東西驅使著我作畫,一種我難以言表的東西。」
——黃齊耀
黃齊耀的父親隨後將兒子送入沙加緬度的小學,希望他能獲得正規教育。怎奈黃齊耀不愛念書,喜好逃學。父親起初擔心他誤入歧途,後來漸漸察覺到兒子的藝術天分,也因自己喜好詩書文藝,便轉而鼓勵他每日練習書法與繪畫。由於家境窘迫,黃齊耀常常只能沾著墨水在舊報紙上塗鴉。惜才的父親擔心黃齊耀的手在運動中受傷,甚至阻止他參加體育運動。
黃齊耀後來進入帕薩迪納的班傑明·富蘭克林中學(Benjamin Franklin Junior High School)學習,並於閒暇時間兼職幫傭維持生計。1928年,18歲的黃齊耀在學校美術老師的推薦下,拿下洛杉磯歐狄斯藝術學院(Otis Art Institute)的暑期獎學金項目,並成為該獎學金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得者。得知兒子由「逃學生」搖身成為「獎學金學生」,父親頗感驕傲,並積極為兒子籌借學費。自此,黃齊耀的藝術生涯正式啟程。1935年,當黃齊耀從歐狄斯藝術學院畢業時,他已舉辦過一場個展以及十四次群展,其中包括1932年在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與畢卡索(Pablo Picasso)一起的群展。
從黃齊耀的素描習作中不難看出他紮實的寫實功力。
當油畫遇上水墨畫
黃齊耀在歐狄斯藝術學院打下了堅實的西方傳統繪畫基礎,同時,他也時常跑到洛杉磯中心圖書館(Los Angeles Central Library)研習中國宋代藝術,汲取宋畫的性靈於心。在此期間,他的作品深受其朋友——藝術家史丹頓·麥克當勞·萊特(Stanton MacDonald Wright)的影響。史丹頓作為色彩交響主義(Synchromism)開創者之一,將色彩比擬音樂,創作出交響樂般的畫作。
融合西方傳統中的具象刻畫與東方傳統中的寫意韻味,黃齊耀開創了自己獨特的畫風。他似乎想要通過自由的藝術創作來理解與包容自己所經歷著的兩個身不由己的世界。1936年,對他一生影響深遠的父親離世。與此同時,黃齊耀與朋友組建了「洛杉磯東方藝術家團體」(Los Angeles Oriental Artists Group),作品在加州各大博物館中都有展出。
Stanton Macdonald-Wright (b.1890), Synchromy in Purple Minor, 1918, Oil on canvas
在「龍穴」餐廳裡塗鴉
儘管展覽越來越多,黃齊耀和其他藝術家一樣依舊生存維艱。一家中國城地下的新潮飯店——「龍穴」(The Dragon's Den)成為轉機。黃齊耀和他的藝術家朋友們在餐廳牆面隨性塗畫,親手繪製菜單,有時還充當服務生,使這家「龍穴」雜燴(chop suey)餐廳獨樹一幟,口碑出眾,吸引了諸多好萊塢影星光臨。也是在那裡,黃齊耀遇見了伍梅珍(Ruth Kim),他未來的妻子。他們於1937年喜結連理,並育有三個女兒。
漁夫,「龍穴」餐廳菜單封面 (Fisherman, Menu and cover for Dragon's Den),1935. Watercolor on paper and rattan. Courtesy of Leslee See Leong.
1955年,黃齊耀與妻子女兒的合影。Tyrus Wong with his daughters Kim, Tai-Ling, Kay, and his wife, Ruth at home in Sunland, CA c.1955. Courtesy of Tyrus Wong Family.
《小鹿班比》
《小鹿班比》視覺設計, Visual Development, Bambi 1942, watercolor on paper. Courtesy of Mike Glad.
「就像那些影響了他的宋代畫家一樣,黃齊耀並不如實描繪特定的風景,而是試圖捕捉住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通過參觀魯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你可以猜出莫奈(Monet)作畫時所站的角度。同樣,黃齊耀所畫的叢林與密樹並不想讓你『看見』,而是去『感受』走進森林的一種體驗。」
——查爾斯·所羅門,動畫歷史學家
1938年,在妻子誕下他們的第一個女兒之後,黃齊耀入職華特·迪士尼動畫公司(Walt Disney Studio)擔任「中間畫師」(in-betweener),其工作是不厭其煩地在動畫師所繪製的關鍵定格畫之間把角色的動作填補連貫起來。黃齊耀在迪士尼公司的首次任務便是繪製成百上千張米老鼠的插畫。然而,黃齊耀並不喜歡這份乏味枯燥的工作。他說:「下班時,因為一整天像打棒球一樣來回盯點,我的眼珠子都快蹦出來了。」
當得知迪士尼的下一部長篇動畫片將是《小鹿班比》(Bambi)時,黃齊耀開始畫下一些森林小鹿的構思。這些精緻小巧但富有感染力的色稿引起了迪士尼公司的重視,並最終奠定了《小鹿班比》獨特的視覺效果。黃齊耀也因此載入了迪士尼公司的傳奇人物史冊。
《小鹿班比》視覺設計, Visual Development, Bambi 1942, watercolor on paper. Courtesy of Mike Glad.
從動畫世界到現實世界
「我在華納兄弟公司找工作時,將一些圖版遞交上去,與製圖部門的總編勞夫·吉爾伯特(Ralph Gilbert) 面談。他說,年輕人,我給你一個星期的時間。如果你不辜負所望,我給你全職薪水。如果你差強人意,那麼立即走人,莫要怪罪。」
——黃齊耀
經典西部電影《日落黃沙》分鏡效果圖之一。The Wild Bunch, Warner Bros., 1969. Opaque watercolor, graphite,and ink on paperboard.
離開迪士尼公司後,黃齊耀開始任職於華納兄弟娛樂公司(Warner Brothers.),從想像的領域轉型到現實的世界。他被聘用為製片畫師(production illustrator)以及速寫畫師(sketch artist),為上百部動作影片繪製分鏡效果圖。其中包括《野姑娘傑恩》(Calamity Jane),《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歡樂梅姑》(Auntie Mame),以及《巴黎四月》(April in Paris)。黃齊耀還曾為約翰·韋恩(John Wayne)的西部片效力,西部片後來亦成為黃齊耀最喜歡的電影類型。
在電影公司工作的這些年裡,黃齊耀不間斷地進行創作並展出他的畫作。他的商業藝術作品包括從事了20餘年的賀卡設計,為雜誌封面以及兒童書籍畫插畫,以及為在高檔百貨公司出售的溫菲爾德陶瓷器皿(Winfield ceramic ware)設計油畫書法風格的外觀。說到黃齊耀藝術創作的多樣性,《獅子王》和《美女與野獸》的製片人唐·韓 (Don Hahn)總結道:「所有這些藝術形式都彼此關聯,就像引導他人生的一部哲學。」
黃齊耀的瓷器創作。Porcelain artwork. Courtesy of Tyrus Wong Family.
從「紙上水墨」到「天上顏色」
展覽現場懸掛著黃齊耀製作的各式風箏。
出離的命運一開始就在黃齊耀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註腳:從中國輪到天使島,從學校出逃到沉潛藝海,從地下「龍穴」到「班比」森林,從想像空間到現實世界,從西方寫實到東方韻致。
黃齊耀轉腕揮墨於牆壁,版畫,陶皿,絲巾,卡片……點到之處,便是自由在歌唱。他最後放手於天空——那裡沒有國界,關卡,種族與區別。104年的無常歲月在黃齊耀的生命裡不留苦澀的印跡,卻化為形態各異的紙風箏,輕輕牽掛在洛杉磯聖莫妮卡的天邊,隨夕陽變幻著顏色。
黃齊耀筆下《放風箏的男孩》也許是他心中的一份願景。Boy Flying Kite, c.1968 Opaque watercolor on paperboard. Courtesy of Tyrus Wong Family.
美國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水天一色:黃齊耀藝術展》
Water to Paper, Paint to Sky, the Art of Tyrus Wong
March 26 through September 13, 2015.
(編輯:秋韻)
陳留瑜
生於江南,路過北京,肯塔基,南加州,目前客居紐約。
目前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管理中文圖書,
留瑜還在構思她的第一本書,
個人網站: liuyuchen.net. 翻譯網站: transwords.net.
遇見美利堅:
如果你對這片大陸充滿愛恨,如果你有一雙生來就會捕捉瞬間的眼睛,請把你記錄下的「那一刻」靜止的美利堅發給我們,與更多熱愛生活的眼睛相遇吧。投稿請致郵ChinaUSDialogue@gmail.com,期待與你相遇。更多文章,請回復遇見美利堅。
熱門文章:
回復01穹頂之下的好與壞,迄今最全面、中肯的評論
回復02裴宜理:我問中國人,你們的革命傳統是什麼
回復03 歐逸文:中國已浸入我髮膚
回復04 羅奇:中美之間只是「權益婚姻」
回復05 何偉:中國是一個有喜感的地方
回復06 中國崛起,這個華裔說,「我不在乎」
回復07 福山依舊在,歷史未終結——政治學三巨擘圓桌紀實
回復08性別歧視在美國——從果殼、春晚說開去
回復09伊恩·布雷默:去他的全球化!
回復10評鄧,傅高義連用了八個排比句
我們是中美對話 想了解我們,請回覆你們是誰;想讀往期文章,
了解亞洲協會,請回復亞洲協會。
中美對話出品的內容均為原創,個人如需轉載,
ChinaUSDialogue.org;
投稿、商業轉載或媒體合作請聯繫:
ChinaUSDialo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