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多種同屬植物的帶根全草。性味苦、寒,歸肝、胃經。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溼通淋之效。
解毒消癰,遑論內外
蒲公英苦寒洩熱散結,甘寒清熱解毒,為治熱毒瘡瘍之佳品,又兼通乳之功,故為治乳癰之要藥。其治療各種癰腫熱毒均可應用,例如外癰、疔、癤、丹毒,內之腸癰、肺癰、胃癰等皆可配伍應用。其在外者,如五味消毒飲。治乳癰,可以配伍全瓜蔞、金銀花、牛蒡子、赤芍、陳皮等;也可單以蒲公英大劑煎服,如配合鮮草搗碎外敷,效果更佳。治腸癰,可以與大黃牡丹皮湯同用,以增強療效。治療肺癰吐膿,常與魚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桔梗、蘆根等同用。
清熱利溼,通淋退黃
蒲公英有清洩溼熱之功,故對於溼熱下注引起的淋證、黃疸有較好效果。筆者臨床上治療泌尿系感染或結石引起的淋證,多與當歸、浙貝母、苦參、瞿麥、天花粉、白茅根、金錢草、車前子等同用而獲效;對於溼熱黃疸,常將蒲公英加入劉渡舟先生的驗方柴胡解毒湯中,方用:柴胡、黃芩、茵陳、鳳尾草、土茯苓、重樓、生甘草、蒲公英、連翹,金錢草、雞內金,獲效良多。
瀉火和胃,消退腸化
隨著胃鏡的普及,萎縮性胃炎的檢出率越來越高,而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非典型性增生,屬於癌前期病變,若再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危險性更大。近年來,在深入分析本病病因病機以及現代病理改變的基礎上,筆者嘗試在辨證論治方中對症加入蒲公英治療萎縮性胃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使不少患者腸上皮化生逆轉、非典型增生消失,幽門螺旋桿菌轉陰。之所以在治療萎縮性胃炎的方劑中加入蒲公英,是基於如下考慮:一,萎縮性胃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炎變與糜爛,甚至有潰瘍形成,提示有胃癰的特點,可以按內癰治療,故用蒲公英;二,本病多伴有幽門螺旋菌感染,而蒲公英有很好的殺菌消炎作用;三,蒲公英與其他清熱解毒藥不同,可在瀉火的同時安中。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蒲公英有利膽與健胃作用,正如《醫林纂要》所說,蒲公英能「補脾和胃,瀉火」。基於以上三點,故用之獲效。至於治療之主方,多以仲景瀉心劑或柴胡劑為基本方,加入黃芪、當歸、三稜、蒲公英等。如治療一基層公務員,由於工作壓力大、飲食不節、生活方式等原因,患萎縮性胃炎、中度腸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另兼巴特氏食管炎,經省醫院胃鏡及病理報告確診。聽說屬於癌前期病變,患者及家人緊張萬分。刻下症:心下痞滿,隱隱作痛,呃逆時作,腸鳴漉漉,大便偏軟,日2~3次,舌質淡嫩苔黃白略膩,脈濡軟。處方如下:半夏15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乾薑20克,人參10克,炙甘草15克,大棗15克,益智仁10克,煅牡蠣20克,蒲公英30克,黃芪30克,三稜6克,當歸10克。服藥14劑後症狀明顯減輕,前後服用42劑,症狀消失,遂以前方加減為水丸服用半年,再作胃鏡複查,除淺表性胃炎外,餘無他。患者全家高興萬分,多次表示感謝。至今已十餘年,無復發。
蒲公英苦甘寒無毒,可作食用,故臨床用量偏大,筆者一般是30克起步,有時用至100克,未見明顯副作用。本品用量過大,可致緩瀉。
來源:首都中醫
【來源:健康大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