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一個人出現在成都世紀城假日酒店的張文明臉龐略顯青澀,還帶著尚未褪去的青春痘,路人看到他,可能不會想到他在運營一家估值超百億的公司。
張文明是鬥魚聯合創始人、CEO。2016年,鬥魚獲得騰訊連續兩輪領投,估值超百億,躋身「獨角獸」行列;2015年,其ALEXA排名進入全球前300,日活躍用戶近2000萬,高峰訪問人數接近淘寶。騰訊投資總監餘海洋說:「鬥魚讓騰訊念念不忘」,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曹曦說:「鬥魚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但接觸一下,張文明會展露另一面——靦腆的外表下有一顆強大的心,性格羞澀卻興趣廣泛。他從古琴聊到直播,又從直播聊到電影,對「宅文化」和「二次元」侃侃而談,也時不時翻出網絡分發商網宿科技的財報、東方衛視的收視率,對數據和經營如數家珍。
他身邊的人們當然也注意到了他身上的反差,有人說他:「訥於言,敏於行」,更多的人說他:「外表青澀,內在強大」。
復盤鬥魚的瘋狂崛起,「宅文化」是一以貫之的核心。
「鬥魚幸運的一點是我們做得很早,把宅男的核心用戶圈住了。他們很會『帶節奏』,整個平臺氛圍很好。」張文明「嘿嘿嘿」的笑著說。
「宅文化」不是「家裡蹲」,「宅」是「御宅族」的縮寫,最早是日本漫畫家中森明夫提出的,描述那些對動漫、遊戲等痴迷、全身心投入的群體。現在,「宅文化」逐漸脫離了「御宅族」及低幼化特徵,不管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被更多人接受了。
「我們三次創業都圍繞這個群體,包括遊戲直播之外的節目選擇,也都圍繞這個特質進行。」張文明說。
張文明和陳少傑團隊雖因鬥魚被外界熟悉,但作為創業搭檔兩人,在「宅文化」圈內一直小有名氣。張文明在2007年回到武漢,與陳少傑一起創業。共同創立了「掌門人」遊戲對戰平臺,這個項目甚至對當時繁盛一時浩方電競平臺造成了影響,最後,當年以遊戲為主營業務的盛大收購了「掌門人」。「推廣遊戲對戰平臺的時候,我們就用過直播。那時候還沒有網頁直播的技術,我們就在PPS、PPlive的客戶端上做(直播)。」張文明說。「掌門人」項目被盛大收購後,兩人選擇殺入直播領域。據了解,鬥魚的前身其實是A站(國內知名的以宅文化為核心的彈幕視頻網站)的「生放送」直播。
而「生放送」在A站已經聚集了很高的人氣,但考慮盈利模式單一,以及網頁直播技術的成熟,張文明選擇脫離A站。並在2014年將「生放送」正式更名鬥魚TV,既現在的鬥魚。
鬥魚發起的英雄聯盟(LOL)遊戲的高階玩家改名事件,將「蹭流量」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邀請英雄聯盟的高水平的玩家在名字前面加「鬥魚tv」前綴,並要求他們在到鬥魚上進行直播。而我們承諾給進入前一百名的、改名玩家每人2萬元獎勵,第一名的給20萬。」張文明介紹說。
經過這樣的運營,選手們在遊戲中看到越來越多「鬥魚tv」的名字,開始主動搜索。經此一役,鬥魚的同時在線人數從5萬激增到100萬,日活達到近300萬,這些玩家也是「宅文化」的核心群體。
不管是「掌門人」、「生放送」還是現在的「鬥魚」,追隨張文明產品的用戶一直是以遊戲、動漫愛好者為主的「宅文化」群體。而多年來,鬥魚也一直用心維護著「宅文化」的特質——彈幕刷屏、吐槽主播、草根逆襲成為其核心語境。
娛樂明星王寶強的離婚案也讓鬥魚上了「熱搜」,因為鬥魚上有一間以王寶強《大鬧天竺》為名的直播間,並沒有開播,但卻有大量觀眾在黑屏下刷著彈幕和禮物。張文明笑稱:「黑屏聊天的是鬥魚一個特色。」因為大多數直播強調的是主播與用戶的互動,而鬥魚在強調主播和用戶互動之餘,更強調用戶間的互動,因此經常出現:「彈幕才是本體」的情況,這也是宅文化的一種外顯。
「宅文化」的擁躉在生活中多數性格靦腆,但在網絡世界卻是金句刷屏的「段子手」,「這也是他們喜歡來鬥魚的原因,除了看遊戲直播,他們還能找到和自己一樣的人,帶的起『節奏』來,有共同的文化認知。」張文明解釋說。被網友們戲稱為「局座」的軍事評論員張紹忠做客鬥魚時,彈幕甚至整齊的出現了「你們怎麼不給局座看茶」的惡搞留言。
這種氛圍也讓鬥魚的主播更平民化、更有自黑精神。人稱「威海大叔」的鬥魚主播,在沒有任何推薦的情況下,依靠夜間直播吃海鮮的節目,成為人盡皆知的網紅。「有人直播飛機、跑車,也有人直播釣魚、戶外,鬥魚的用戶更有包容性,只要有實質內容,都能被接受」,張文明說。
採訪間隙,張文明隨手擺弄著手機裡的直播軟體。「我每天會花3個小時以上看直播,看自己的產品也看對手的產品。有時候會去微博搜一下,看看鬥魚有什麼熱點。」專注產品讓鬥魚一直敢於嘗試。
技術方面,鬥魚率先推出了高清直播。在張文明看來,高清是「直擊用戶痛點」。玩家有看遊戲直播的需求,但上傳到視頻網站的東西,清晰度損失嚴重、細節丟失。鬥魚力推高清畫面,讓用戶有種自己玩遊戲一樣的真實感。
平臺方面,2015年初,張文明看到遊戲主播抱著電腦到處跑,立刻推出了手機端直播。在他看來,手機端的豎屏和電腦端的橫屏有不同的特點。針對秀場內容,豎屏可以增強親切感,且對場景要求不高;在對內容要求較高的領域,如戶外、綜藝等,橫屏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內容方面,在直播行業呼籲從秀場轉型自製內容時,鬥魚已經和米未傳媒達成合作,上線了馬東首檔直播綜藝《飯局的誘惑》。今年年底,在業內剛剛提出「三屏互動」時,鬥魚和東方衛視合作了《2049·明珠號》,開移動端、電腦端和電視平臺的三屏播放的先河,在沒有大牌明星、播放時間不利的情況下,取得收視率第九。在被問及鬥魚為何一直扮演「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時,張文明回答:「想法是最廉價的,實現才是最困難的。」這句話他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反覆強調。
儘管現在看來估值過百億,又吸引了騰訊的投資,但鬥魚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融資、競爭、挖角都曾對其造成過影響。
2013年鬥魚成立之初,但幾乎沒人願意投資。他解釋說「做基金的人年紀偏大,覺得遊戲是用來玩的,沒有人會喜歡觀看。」投資人關注商業模式,遊戲直播帶寬成本、內容成本高,一度不被投資人看好。鬥魚的融資也一時陷入困境。
2014年7月,谷歌以10億美元「大手筆」收購遊戲流媒體直播網站Twitch,與模式相仿的鬥魚開始受到關注。奧飛動漫董事長蔡東青主動找到鬥魚,以個人名義投資2000萬元。隨後紅杉資本在A輪投入1.1億元。這成為鬥魚早期最關鍵的兩筆融資。
2015年,遊戲直播領域進入白熱化階段。鬥魚、虎牙、戰旗、龍珠,以及王思聰投資的熊貓直播紛紛入局。
兇猛是鬥魚的性格,「拼爹不如拼命」讓它頗受關注。曾有直播,用「先給主播500萬再談合作」的方式,挖走鬥魚十名籤定「排他協議」的大主播。當時張文明正因肺炎住院,他急得拔掉輸液器連夜應對。「融資那段,鬥魚要完都成『月經新聞』了,感謝對手花幾百萬幫我們提升知名度」,張文明半開玩笑地說。
騰訊因代理多款熱門遊戲,被認為是遊戲直播的重要資源。談及被騰訊投資,張文明稱,騰訊對我們是戰略投資,鬥魚可能會動搖遊戲的根基。而騰訊投資部則說,鬥魚是所有項目中,唯一一個平均在線時長超過微信的(當時數據:鬥魚日平均在線時長1.5小時,微信日平均在線時長0.5小時)。
2016年12月,張文明亮相騰訊電競品牌的發布會,同時,騰訊遊戲也直接內嵌了鬥魚直播。這被視為騰訊加碼與鬥魚合作的重要信號。
但微妙的是,騰訊雖然在11月份將手中的龍珠直播股權悉數轉讓給了PPTV,但龍珠直播總裁也同張文明一起受邀出席了騰訊電競的品牌發布會。這似乎也打消了外界對騰訊徹底放棄龍珠直播的質疑。依照騰訊「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投資風格,也不會將全部的資源和支持都投向鬥魚。
鬥魚依然面臨成長的煩惱。張文明透露,雖然接入了騰訊的視頻鑑黃系統,但計算機識別能力依然有限。鬥魚現在有三百多人的監管團隊,全天24小時三班倒,盯著一個大屏幕,運營成本很大。
鬥魚以遊戲直播相關內容被人熟知,進而在電競遊戲行業深耕細作,包括騰訊的電競生態未來都有鬥魚的一席之地,但隨著直播的廣泛傳播,電競之外也有更多可能。張文明的野心是「直播一切」,如今,鬥魚已經在遊戲、戶外、美食、時尚和娛樂等多個方向進行布局。「我們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平臺。」張文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