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跟叛逆期的孩子正確相處? | 每周一問

2021-02-19 人民教育

常聽家長抱怨,孩子小時候特別懂事聽話,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來不頂嘴也不整事。現在長大了,凡事都想有自己的主張。做錯事了,家長批評兩句,孩子要麼悶頭不語,要麼氣急頂撞,甚至以離家出走要挾。真心納悶,當年那個懂事乖巧的孩子哪去了?

班主任朋友也常頭疼,總有那麼幾個學生,叛逆心特強,凡事愛跟老師對著幹。你說往東,他偏向西。學校不允許學生燙頭染髮,他非燙一撮染一縷。老師家長反對中學生戀愛,結果校園戀情越「猖獗」……

總之,他們處處跟你對著幹,還總願意給家長、老師挑毛病。有的時候明顯是在強詞奪理,但就是不聽人勸。真可謂哪裡有「壓迫」,哪裡便有反抗。為什麼?

青春期孩子們為什麼要跟大人對著幹?為什麼成人越是禁止的事情,他們卻越是想去嘗試突圍?作為家長、作為老師的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這些自以為是刀槍不入的樣子令人頭疼的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一、「叛逆」的心理解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年輕人的叛逆有其令人欣喜之處,這亦可能是一個人成熟的必經之路。因為,一個人的成長,最關鍵的是能夠獨立去認識和應對這個世界。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髮育漸趨成熟,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

他們渴望獨立,喜歡標新立異,期待理解和尊重,渴望演繹自己的人生腳本。這是可喜可賀的。為了表明自己的這種「獨立性的需要」,一些青春期的孩子,故意表現出和成人世界的不同,故意違逆成人的意志和主張,有的時候就成了「叛逆」了。如果我們以積極的方式來看待青春期孩子追求新事物和追求獨立的過程,那麼孩子們力求新奇體驗的努力便是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如果引導到位,它會給每個人帶來益處。

從心理學上來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源自於自我獨立意識的發展。

 

二、叛逆的應對策略

首先,理解和尊重。要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老師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而任意責備和批評。誇獎、鼓勵永遠比批評和責備的效果好。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也許我並不贊同你的做法,但我願意理解和尊重你的感受,我要首先恭喜你在長大。你跟我對著幹,我不接你這一招。你故意出新搞怪,我偏偏不為所動,不因此生氣,相反,我理解你、認可你、尊重你的這些與成人世界格格不入的言行,因為長大需要過程,因為我也曾年輕過。

其次,了解行為背後的正向動機。神經語言程序學認為,行為背後總存在正面動機,是趨利?還是避害?很是值得探討。一個在課堂上總是趴桌睡覺或是接話搗亂違反紀律的孩子,一個總喜歡在衣著服飾或行為方式上標新立異的孩子,他們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訴求是什麼?

老師要通過積極思維找出學生的正面動機,然後因勢利導,而不是簡單地批評否定。因為當學生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被肯定、被接受之後,他會有一種被看到、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覺。

如果老師只是看到學生的錯誤行為,忽視或否定了背後的正面動機,甚至給錯誤的行為貼上負面的人格標籤,那麼就會激發學生的抗拒心理,造成越溝通矛盾越深、越處理問題越多的局面。

再次,傾聽孩子們的真實心聲。面對青春期孩子的要求,哪怕是非常荒謬的要求,也應該把它「當做一回事」,慎重考慮,給予響應與討論,一方面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承認的滿足感,一方面也減少了成人與青少年發生矛盾衝突的可能性。

在討論交流中,讓他們明白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另外,這種交流還有利於家長和老師了解青少年的需求愛好,及時發現和制止一些不良傾向,同時又可以幫助老師和家長找到與孩子之間的共同話題,減少隔閡,縮小「代溝」。

最後,與孩子交談切忌簡單說教、強硬粗暴。青春期的孩子最討厭的是單純的說教。老師不僅要站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交談,而且要注意時間場合。另外,由於學生處在青春發育期,情緒起伏比較大,所以談話一定要注意技巧,學會察言觀色,抓住有利時機。有時正話反說效果會更好。

心理學上有一個「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即當出現幹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對青少年而言,他們的許多叛逆表現,恰恰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相關。其實不僅青少年,不僅愛情這樣,人性本身就如此,越是禁忌的東西,我們便越發地想嘗試一下。

對於那些叛逆的青少年來說,他們之所以去做某些事,本來並不一定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有人禁止他們去做。反之,如果一個叛逆的學生覺得自己的想法、做法沒有引起成人的更多關注和反對,人們表現出理解和認可,那麼做起來也就沒有什麼意思了,叛逆的問題可能也因此而解決了。

 上面的老師談得都非常好, 叛逆期沒有好壞之分,一些從小就一直聽話的孩子,因為沒有經歷完整的叛逆期,所以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無法建立強大的自我。我們只須正視孩子的叛逆期,並採取適當的態度和做法應對它。

相關焦點

  • 叛逆期的孩子,該怎樣正確的教育?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如果孩子沒有良好的教育,那麼是父親的失職,自己孩子能否健康快樂的成長是每位家長最關心的事情,隨著時光的流逝,孩子一天天逐漸長大,孩子思維和身體各方面漸漸成熟,對每件事物都有獨自的見解和想法,那麼這個時候父母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不統一,就會產生分歧,有分歧就會產生爭執和矛盾
  • 孩子叛逆現象普遍存在嗎?4個「錦囊」教你怎樣和叛逆期孩子相處
    孩子叛逆,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時常讓父母感到「頭疼」。許多父母也常常抱怨,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那麼,孩子叛逆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嗎?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和叛逆期孩子相處?
  • 3歲孩子叛逆期,家長如何正確疏導?
    亂扔東西,亂發脾氣;稍不順心,就大哭大鬧;把不、不要掛在嘴邊;常常跟父母唱反調......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叛逆期的三歲」的現象呢?叛逆期原因孩子2-3歲的時候各項身體機能逐漸成熟,自我意識開始加強。父母卻覺得孩子還小,想幫孩子料理好所有的一切。孩子想做的,家長常常阻攔,孩子便有了反抗的情緒。在父母看來,這便是孩子的叛逆期來了,殊不知這是孩子開始成長了。
  • 孩子2-3歲叛逆期,這樣應對,一切OK!
    對於孩子2-3歲這一時期的行為,國外有一個比較流行的概念叫「Terrible two」,指的是孩子在兩歲左右開始的第一個自我意識形成期。每天把「不要不要不要!」「不行」「我寄幾來」「你zhou開」掛在嘴邊,這一階段被很多人稱之為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叛逆期雖然是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但孩子的每一個叛逆行為都是有具體的形成原因的。
  • 幫丨孩子叛逆期怎樣管教才合適?
    叛逆是普遍存在的,是多數孩子成長的規律性反應,儘管讓父母們煩惱甚至憤怒,卻自有其合理性。孩子叛逆期的時候很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大人在遇到孩子叛逆期的時候,如何與孩子相處,以及正確處理孩子的叛逆行為呢?不少父母採取打和罵等暴力方式,但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那究竟該怎麼做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孩子叛逆期的知識吧!
  • 叛逆期的孩子,父母不能硬碰硬,需要理解與開導,潛移默化的教化
    瞅著放五一小長假的時間,我們一家人出去玩,也邀請了我鄰居一家,我們是去一個特別空曠的平原草地上玩,因為孩子多,不能去可能產生危險的地方,平原草地上可以放手讓孩子們去跑、去玩。我也不著急,期間兩個家庭玩遊戲的時候,我有意把這孩子和我們一隊,個別遊戲甚至特別讓這孩子和我一個隊,在「做羊子吃麥子,老鷹抓小雞」等遊戲中,我和這孩子配合得越來越有默契,這孩子完全對我敞開心理,包括他戀愛、失戀、與哪個同學關係不好,什麼原因,成績下降的原因等都給我說,但我並沒有去勸導他怎樣怎樣,說一些道理給他聽,我還是說我青春期的故事給他聽
  • 老師,您怎樣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 每周一問
    原標題:老師,您怎樣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 每周一問「每周一問」第144期「每周一問」是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的編讀互動欄目,意在與教師和家長共同交流教育經驗、教學技巧心得,討論教育熱點話題,實現共同成長。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作者丨壹心大哥編輯丨笨拙的老狼關於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的問題,很多家長問到:「遇到孩子某某情況,我該怎麼辦」。這些父母以為溝通是更好地講道理,是未知的一套方法。很多家長總是想應對孩子叛逆每個情景,特別想掌握一套正確的說法,並覺得只要父母話說對了,孩子就會聽,或者做法對了,孩子就肯說。
  • 張萌2歲女兒「叛逆期」,孩子第一個叛逆期,這樣做比打罵管用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只有到了青春期才會出現叛逆期,但是孩子一生當中都會經歷很多個叛逆期,其中最早的是孩子在2歲。
  • 從學生離家出走,說說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怎麼教育
    漸漸地,每周周末放學後,她不再回外婆家,男網友直接來接她回家了。她騙外婆說去爸爸家,剛開始家人並不知道。後來父母都知道了,他們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共同把孩子教育好,讓孩子回歸家庭,而是互相推卸責任,打罵孩子,甚至把孩子軟禁在家,威脅她再去就怎麼怎麼樣。
  • 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長該怎麼辦?丨家長驛站
    孩子叛逆,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時常讓父母感到「頭疼」。許多父母也常常抱怨,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那麼,孩子叛逆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嗎?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和叛逆期孩子相處?青春期時的反抗由逆反心理引發,主要是為了獲得獨立和尊重。
  • 張萌談2歲女兒叛逆期,面對孩子第一個叛逆期,這樣做比打罵管用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只有到了青春期才會出現叛逆期,但是孩子一生當中都會經歷很多個叛逆期,其中最早的是孩子在2歲。其實2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在面對孩子第一個叛逆期的時候,不少父母會選擇打罵的方式,但其實並沒有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既要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同時也要掌握好分寸。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很重要第一個叛逆期對孩子來說也是其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不能正確處理好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那麼將會對孩子的人生發展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 叛逆期的孩子怎麼去引導?
    首先,我不認同「叛逆期」這個說法。我覺得「叛逆期」這個說法就有問題。它是從家長的觀點——覺得孩子叛逆了自己——來主觀定義的。就像孩子反過來把這個時期的家長定義為「更年期」一樣。我的看法是:一、家長必須極其重視前面說道,如果把嬰兒出生看成孩子身體的降生,這個階段視為孩子精神的降生也不為過。兒童階段長的是身體,這一階段才是長成人。是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
  • 原來叛逆期「難管」「不聽話」只是叛逆期的副作用,真是漲知識了
    基本上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兩歲左右的寶寶叛逆期,6~8歲的兒童叛逆期,還有12~18歲的青春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與生理特點。叛逆期的孩子相對來說比較難管,愛唱反調,什麼事情都愛和你對著幹。家有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們往往也比較頭疼。
  • 孩子的叛逆期為什麼會這麼長?
    對於叛逆期這個詞語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會陌生,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我們便時刻準備著迎接孩子叛逆期的到來,與其說是準備迎接不如說是牴觸,我們對於孩子叛逆期的牴觸往往超過了自以為是的想像。叛逆一詞並非是從古流傳至今,而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對於孩子成才時期種種表現而作出的分析性詞語,以前的我們那裡知道叛逆為何物?從父母嘴裡我們只聽過:淘氣、調皮、不聽話、費力等等這些大白話,如此專業性的詞語是不可能出現的,甚至可以說聞所未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叛逆的心理確實是存在的。
  • 孩子才兩三歲,被父母說處於叛逆期,是不是有點冤啊
    關注兒童教育問題久了,就會發現孩子從2歲到18歲,都有父母說自己的孩子處於叛逆期。 為啥2歲之前沒有人說呢? 我想這是因為孩子此時不會流利的說話和走路,否則出現這樣的問題就不足為奇了:孩子一出生,就處於叛逆期,怎麼辦呢?
  • 糟糕的三歲,是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家長該如何正確處理
    許多家長可能不清楚,其實根據心理學家的觀點,三歲就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但是這個年齡的孩子又不同於十幾歲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此時該怎麼引導和教育小朋友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1、好奇心強3歲的小朋友開始對周圍的世界越來越感興趣了,每天都會問十萬個為什麼,比如這棵樹為什麼長得比那棵樹高,電視上的人是怎麼出現的。
  • 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多理解,方能度過叛逆期
    小編的孩子今年上初三,已經步入了青春期,小編在和孩子相處期間非常的和諧。因為在孩子準備進入青春叛逆期時,小編已經做好了功課,讓孩子能夠順利的度過這個時期。在青春期期間,孩子不但會發生一些心理變化,生理上也會有一些變化,但是很多家長羞於啟齒這些話題。而小編的做法是大方並且認真的進行親子之間的溝通。
  • 孩子叛逆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叛逆期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尤其是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這麼大,就更容易心情煩躁,如果家長不加以理解的話,就會導致孩子產生厭學的心理,甚至會提前進入叛逆期。我們都知道正確的辦法是和孩子親密的談心,及時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走出叛逆期,但是大多數孩子都是一副拒人千裡之外的模樣,絲毫不給家長機會。我們在考慮孩子的時候,也要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沒有用對方法呢?使得孩子對自己產生隔閡,不信任自己。那麼各位家長在碰到孩子叛逆期的時候,應該如何正確地處理呢?
  • 叛逆期的孩子教育:你總是知道做不到,因為沒有在心上用力
    絕大多數家長都是為了叛逆期的孩子教育問題,每天在學習家庭教育課程或者看文章、看書籍,希望能通過自身改變成長帶來孩子叛逆厭學等問題地徹底解決。但通常孩子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轉變,究其原因,除了理論導向是否正確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道理學了很多,但『知道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