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自己減負:獨處是不錯的選擇

2020-12-24 與神同行的人們

一個人越長大就越常有陳奕迅的《孤獨患者》裡唱的那種感覺。

歡笑聲、歡呼聲。炒熱氣氛,心卻很冷。

這個時候才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與其掛著空洞的笑臉,為了社交而社交,不如面對真實的自己,提升自己的內涵。

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人只有在獨處之時,方能撥開迷霧心靈。由於物外與天地精神往來,看清生命的真相。

層次越高的人越喜歡獨處。

因為獨處可以讓一個人的精神得到減負,讓心靈和自我重新回歸,更能讓靈魂得到升華。

一丶獨處是精神的減負。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然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

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

人們總花很多的時間去進行無用的社交,或者給自己安排滿滿的忙碌行程。

其實很多時候是在害怕。

如果不那麼做,就可能會失去什麼。

在高度的精神壓力之下,我們很容易就越活越迷茫。

梭羅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下,他越是富有。

能在自己的獨處時間裡,放下一切喧囂和繁華的人,至少在精神上必定是真正的富有。

著名的影視演員陳道明。

明明聲名遠揚,受到四處追捧,可他卻偏愛獨處。

他在一次採訪時說,獨處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內心得到淨化。

越是不在意得失的人,層次便越高。

他們善於獨處,遠離人群時也一樣是讓別人望塵莫及的模樣。

都說若是讀詩纏繞與腦,重押於心,生命便無法安寧。其實得也好,失也好,他們並不會因為你思慮得多就會有所改變。

正如安靜的力量中所說,放空是解決麻煩必要的方式。

關掉電腦,將手機丟到一邊,試試長時間的獨處靜坐的生活。

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生活,才能更懂自己,更認清人生得失的意義。

才能將生活看得更明白。

我們可以在忙碌了一天以後,晚上回家坐半個小時的冥想。

回顧一天的經歷。

自我總結反思。

也可以是快節奏生活中抽空給自己放兩個小時假,享受一個人的下午茶,吃著甜點看看書,讓自己沉靜下來。

可以是清晨的一段晨跑在微風中,在身體逐漸溫熱中,體會運動的力量,讓自己更清醒。

甚至時間再長一些,還可以給自己安排一場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在身形之中體會內心之境。

當你真的找到自己的節奏,你會發現從獨處中得到的內心喜悅,從來不會比叢眾人熱鬧中得到的少。

二丶獨處是心靈的回歸。

網上曾流傳一個小故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那樣的一個階段。

以為融入別人的世界,是自己內心的本能。

而經過時間的洗禮之後,卻發現獨處才更是心底裡的渴求。

看到過一段話。

你站在喧囂的人群裡,抬頭看煙花絢爛,我卻看到了你眼睛裡閃著光的落寞。

熱鬧都是別人的。

你一個人的孤獨是那麼晃眼。

這樣的感受我有過相信你也有過。

人們總寧願去參加很多說不清意義的活動,卻不願意一個人獨處。

當狂歡的人群散去之後,心裡剩下的卻是無盡的落寞和冷清。

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獨處原來竟是一種能力。

外人眼裡的你和獨處時的你永遠是兩個樣子,一個假裝淡然,一個不知所措。

怎麼讓那個獨處時的自己也真的淡然安定,這是一項需要努力的修行。

人到了一定階段,總會清楚自己的喜惡,喜歡就盡情享受,討厭就一點不做。

不必在意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時,別人投來的異樣目光。

其實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而獨處是我們每一個人最該享受的清歡。

周國平曾說,我獨處時最輕鬆。

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把自己安頓好,反而能安靜而輕盈,可以讓我們找回內在的力量,回歸自我,回到最本真的生活。

當你遇到讓你心情不好的事兒。

想要到處傾訴的時候,想要到處發洩的時候,你會發現吐槽和吵鬧過後,內心仍然荒蕪。換來的不過是人多時的狂歡和人後的更加孤獨。

相反的,一個人安靜的呆著的時候,更容易想明白一些道理。

你會發現,其實對於某些決定,你並非需要別人的意見。你會發現,對於某些事情,你內心深處早就有了判斷的答案。

其實和任何人的傾訴都不比與自我對話來的更徹底,更清醒,更舒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讀懂自己比表達自己更重要。

三丶獨處是靈魂的升華。

楊絳曾說,人這一生無非是認識自己,洗鍊自己,自覺自愿的改造自己。

他與錢鍾書先生常常同居一屋,卻各自讀著自己的書,研究自己的學問。

在他看來,只有不斷的在獨處中找到自己,才是人生中的大事。

當他經歷過人生磨難和流離波折變成垂暮老人之後,依然靜謐淡然,不急不躁的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

周國平曾經這樣評價他。

他在細心的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

獨處對於這位看透世事的老人來說,是一種與世界交手的形式。

獨處不是孤獨,而是一種選擇。

雖不熱鬧,但是他充滿智慧,是每個人自發認識自己最好的途徑。

在獨處的時間裡,認真踏實的做好當下的事,不迷失過去,也不驚恐於將來。

不要著急讓生活給予你所有的答案。

留一點耐心。那些美好總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盛裝蒞臨。

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滯不前,也可以是一場充實美妙,精彩紛呈的冒險。

只有在獨處時,你才會更加篤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人只有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發現更好的自己,才能活得更加有深度。

那些真正能讓自己得到增值,獲得升華的時間,很多時候都來自於一個人獨處的時光。

只有獨處的時候,我們才能完全的取悅自己,才能享受自己的時間,才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

懂得享受獨處的人,可以把枯燥的日子過得豐盈,可以把生命活出他的本色。

可以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別害怕獨處,別拒絕獨處。

因為那既能融入得了繁華,也能享受的好獨處的時光。

其實是你人生裡最好的時光。

與朋友們共勉。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希望你能分享給身邊的人,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如何獨處?
    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認識到,我們對獨處的恐懼並不是只存在於當前的疫情期間。這是一種潛伏在我們心中多年的恐懼,因為我們已經忘記了——或者也許從來沒有真正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包括與令人不舒服的想法和情緒相處。
  • 各地都在說中小學生「減負」,真的減了嗎?真正的減負是什麼
    當今社會上所謂的「減負」,其實只能稱之為「偽減負」,而不是真正的減負!一、關於給家庭作業限定時間學生每天學完之後,需要通過作業來檢驗今天所學內容是否已經掌握,或者說鞏固當天所學知識。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做法。
  •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如何獨處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我們對它習以為常,但是,孤獨 ≠ 獨處。你能忍受孤獨並不代表懂得獨處。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如何獨處,獨處,是人生的一場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一個人的生活可以過得這樣有滋有味。
  • 樸樹、吳昕、高曉松為何都選擇獨處?孤獨,是提升自己的必需品
    吳昕高曉松年少時,經常背著一把吉他,自由自在的遠行,後來與夕又米攜手組建家庭。8年前,高山都30歲,父母關愛,男友呵護,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這時的她,從來不敢一個人睡,出門一定要有人陪。獨自一個人生活這種事,她從來沒有想過。但就在2012年,父母離婚分居兩地,相戀多年的男友也跟她提出分手,高山都被迫陷入了孤獨的境地。一向開朗的她,一度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 減負減負,越減越累,為什麼會這樣呢
    現在的減負就是個偽命題這麼多年,一直在減負,但結果呢?1、減負後,學生在校時間短了,下午3點半就放學了,但孩子們呢?玩耍時間多了嗎?看看小區外面、運動場,傍晚看不到小學生在玩耍鍛鍊身體。孩子們都去哪兒了呢?不是在家就是在託輔班寫作業。
  • 「你如何獨處,決定了你的一生.」
    點擊查看十點x樂評人伍洲彤你如何獨處,決定了你的層次
  • 劉若英:在網絡喧囂中我選擇獨處
    即便如此,難免還是有些束縛,就好比說,以前單身的時候說「秋天好蕭瑟」,大家會覺得這句話很浪漫、很文藝;但若是現在,記者就會問:「你是不是婚姻不幸福?」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人妻不能覺得秋天蕭瑟?不能傷感?不能低落?難道所有的情緒不再是我自己的?還是在找到幸福以後,整個世界都應該變成暖色系的? 不免覺得,人最大的悲哀,其實並不在悲哀的本身,而在於不能悲哀。
  • 劉若英,一個人的獨處,是無法選擇的生存狀態
    孤獨感對我來說並不意味著痛苦,那只是一種自己跟自己相處的狀態。我想,每個人渴望有獨處的時光,哪怕只是片刻地停留,都會在這其中享受獨處時與自己相處的或美好或寂寞的心流體驗。劉若英的父母是在她兩歲時分開的,她在祖父母家長大,從小就擁有自己的房間,這或許就是她習慣獨處的起點。每個成年人的行事習慣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 現在的學生總喊著要減負,減負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大家都送孩子去輔導班,自己不送那就是害了孩子,大家都讓孩子多做作業,自己孩子玩久了那就是退步,總之雖然「減負」被提出來好長一段時間,但是並沒有真正實現,那麼,減負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所以減負,確實可以給孩子更多娛樂時間。其次,減負讓學生有精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培養孩子興趣太注重學習就會讓孩子之只能把精力集中在學習知識這一件事情上,對於其他的方面,他沒辦法去關注,隨著學習壓力變大,他們甚至不再願意去關注,最終孩子很可能變成只會讀書的書呆子。
  • 你怎樣獨處,就怎麼樣過人生
    網上有這樣的一句話:你如何獨處,未來就會如何過人生。一開始看到這句話,覺得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可是細想卻是令人震驚不已。是啊!我們的獨處太重要了,如何獨處的人,就會如何過人生。知乎上有這樣的一個問答:你覺得一個人的獨處重要嗎?有很多網友都回答重要,可是卻說不上來重要的原因。
  • 真正強大的人,喜歡「獨處」
    01周國平說:「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成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一個人,唯有獨處的時候,才能把迷失的自己找回來。你需要什麼,未來在哪裡,從什麼地方開始出發?都要獨立思考,別人無法代替你找到答案。
  • 給小學生家長減負,讓教育回歸初心
    針對這一問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就提交了給小學生家長減負的提案,可以說反映了諸多家長的心聲。有調查顯示,80.3%的受訪者認為學校教育對學生家庭的依賴嚴重,75.6%的受訪者認為「陪作業」等已經給家庭造成了較重負擔,64.7%的受訪者認為「全能家長」不是「全能寶寶」的必要條件。
  • 每日親近主: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獨處的小圍欄經文:《馬可福音》 6:30~56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可6:46當3個孩子尚在年幼時,我丈夫需要外出旅行講道,還要照顧許多別人的需要。每天我把孩子們放到院子裡玩的時候,我就會爬進這個小圍欄裡面,花15分鐘寶貴的時間與我的上帝獨處、禱告。我用這段時間祈求上帝指明我前面的方向。請他告訴我,在這麼多繁瑣的家務中,怎樣做一個好媽媽、好太太、好基督徒。大兒子長大以後告訴我,每次他和妹妹們看到我爬進那個小圍欄裡,腿上放著打開的聖經,手裡拿著一杯濃茶時,他們都知道,不可以打攪媽媽。「那是為什 麼呢?」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英文原著?
    今天大王來跟各位小夥伴談一談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英文讀本。
  • 我喜歡獨處,只是想認識自己
    總之是可以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因為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所以,它就極為小心地絕不錯一步, 滿樹的花,就沒有一朵開錯了的,它們是那樣慎重和認真地迎接著唯一的一次春天。所以我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都不得不驚訝與屏息於生命的美麗。
  • 專訪張震嶽:跟自己獨處
    ,我們約好了和張震嶽單獨專訪。我常常告訴自己,如果今天上帝奪走了我的一切,不管名利也好財富也好,我會覺得很爽啊,從零開始,也是另外一種重新的學習。張震嶽:我們(阿美族)會覺得大家在這個世界上,生或者死都是一樣的,我們不覺得死亡就是什麼都沒有了,反而是另外一個開始,和你從媽媽的肚子裡出生是一樣的道理。
  • 學著適應孤獨,學著獨處、學著做一個任何時候都能陪伴自己的女人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獨處時讓自己的精神和靈魂都變的獨立又完整。女人,比男人的神經纖細很多,也敏感很多,很多微小的事物也會佔據小心臟,比如,孤單。所以更應該學好獨處時的本領。漫長時間的獨處是需要學習的本領。這個本領可以用來應對許許多多「一個人的時間」,用來消化獨處時的難捱,用來安排接下來的空閒時間。
  • 喜歡獨處,把孤獨當作晚餐的星座
    水瓶座:不在意是否孤獨先來說說水瓶座喜歡獨處,會感到孤獨的原因。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水瓶座的性情很真實,也活得很明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喜歡什麼。因為水瓶性情比較真實,他們自然就不會為了讓自己不孤獨,而去陪其他人做一些虛假的表演,孤不孤獨不重要,自己開心才是最要緊的。其次,水瓶座活得明白,懂得取捨,當水瓶不想維持一段關係時,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結束,而不是自己孤不孤獨。
  • 深讀◇沒錢就不要瞎參合「減負」了
    好吧你去教育局告狀說老師亂收費,那老師連這一百塊都不收了,四點半放學直接把孩子接走,你還有校外的很多私教可以選擇哦,那些私教可以幫你看孩子還幫你監督小孩寫作業保證他們不到處跑你到來的時候接到的是一個「寫完作業完整的小孩」,不過私教收費更貴。這就是減負的結果。
  • 人生是一座孤島,學會讓自己獨處
    之前在知乎看到這樣的一個帖子「你是不是時常覺得自己活的像個孤島」引發了網友共鳴。評論區裡,有人說沒有人是永遠的孤島,總會有人來溫暖你。當經歷的越多越發現,在難過的時候,陪你的只有你自己。成年人的世界,是一汪苦海,你我都身處其中,悲歡皆需自渡。學會自己獨處,當你嘗到了獨處的甜頭,你就愛上獨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