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資本市場共成長 「數說」證券業三十載跨越式發展

2020-12-25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周尚伃

三十載櫛風沐雨,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機構,我國證券公司群體與資本市場一道破浪前行,共同成長。

30年來,我國證券公司從無到有,不斷壯大。證券公司始終把握資本市場「看門人」、直接融資「服務商」、社會財富「管理者」、資本市場「穩定器」等定位,通過資本市場做優做強。在發展過程中,證券行業規模實力得到大幅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取得成效,業務類型及品種逐漸豐富,合規風控水平顯著提高,監管規則體系逐步形成,行業整體形象明顯改善,人員隊伍專業水平也不斷提升。

135家、2.24萬億元、1326.82億元、33萬人……這一串數字,既是中國證券行業30年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是對中國資本市場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成長的見證。

證券公司增至135家

已有40家實現A股上市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初(1981年至1991年),伴隨國債發行及股份公司的成立,公開發行股票以及經紀交易等證券活動陸續出現,一批證券公司也應運而生。

經過2004年開始的3年行業綜合治理後,證券行業的合規經營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顯著增強,資本實力明顯增厚。到2006年末,註冊資本在10億元以上的券商達51家,證券行業也實現扭虧為盈。

此後,中國證券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2006年以來,證券行業規模和質量實現新的跨越。首先,證券公司數量從104家增至今年三季度末的135家。其次,營收能力顯著增強,證券行業全年營業收入從627億元增至2019年的3520.44億元,淨利潤從255億元增至1137.12億元。第三,資產規模增厚,證券公司淨資產從1062億元增至今年三季度末的2.24萬億元。第四,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各項收入更趨均衡,傳統業務佔比逐步降低,多業務共同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到現在為止,A股上市券商數量已增至40家。

263.42億元到1326.82億元

券商盈利能力不斷增強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135家證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合計3423.81億元,較去年前三季度增長31.08%;實現淨利潤1326.82億元,較去年前三季度增長42.51%。126家證券公司實現盈利,佔比93.33%,僅9家證券公司虧損。其中,2020年前三季度券商淨利潤已超2019年券商全年淨利潤總和。

在有數據可查的7年前的2012年,114家證券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55.77億元,實現淨利潤263.42億元。其中,有87家公司實現盈利,佔比76%。對比可見,經過7年的發展,券商盈利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市場交投活躍,疊加註冊制、再融資等資本市場改革紅利,加速了證券業整體盈利能力的增長。隨著全面註冊制的加速落地,投行、財富管理、融券、衍生品等業務有望成為券商盈利新的驅動要素。

承銷收入隨融資額大增

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提升

一直以來,證券行業發揮投行專業優勢,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不懈努力。截至今年10月份,A股上市公司已達4082家,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72.17萬億元。僅2019年全年,交易所股權融資金額達6647億元,同比增長30%;公司債券發行總額為3.25萬億元,同比增長46.52%;證券行業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做出了應有貢獻。

得益於資本市場一系列基礎性制度改革落地,股市融資規模顯著增長。2019年7月份科創板正式開板以來,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金額大幅提升。受益於此,2019年證券行業投行業務收入達到479.89億元,同比增長30.91%,佔營業收入比例達13.63%。2019年證券公司實現股票主承銷佣金收入124.75億元,同比增長67.65%;債券主承銷佣金收入202.34億元,同比增長35.57%,證券行業在提高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方面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自2018年開始,監管層逐步推進資本市場基礎要素改革,並於2019年末提出「深改十二條」,奠定本輪市場深度改革的基調,自上而下打開證券公司經營發展的限制,通過提升經營效率推動業績長遠發展。本輪深改將全面完善優化資本市場基礎要素,推動證券行業實現長期良性發展。其中,科創板和創業板實行註冊制,優化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經營環境,推動投行高質量發展,以配合國家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偉大戰略藍圖。

四次併購浪潮

行業「領頭羊」出現

1994年2月份,宏源證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A股上市的證券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後,2015年1月份,由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證券公司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內資本市場第一家上市證券公司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合併組建而成申萬宏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中國證券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樁券商合併案。

自90年代以來,我國證券業在發展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四次併購浪潮:分業經營、綜合治理、「一參一控」、市場化併購。整體來看,券商間併購旨在實現擴大版圖、提升實力、做大做強。

近年來,在監管層提出鼓勵市場化併購重組等舉措打造航母券商的背景下,從中金公司併購中投證券、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到天風證券與恆泰證券的橫向聯合,證券業併購整合開始提速。

近年來,中國證券業發展呈現出「馬太效應」,不論在估值還是業績方面,大型券商更顯優勢。其中,中信證券的總資產達到1.04萬億元,成為目前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總資產破萬億元的券商。如今的中信證券,總資產、淨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等指標均排名行業之首,與2005年時的115億元總資產相比,僅用了15年時間,中信證券就實現了總資產的跨越式增長,躍居行業龍頭位置。

從5.7萬人到33萬人

從業人數大幅擴充

在證券業不斷發展過程中,從業人員也有明顯增長。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證券業從業人員從有數據可查的2007年的5.7萬人,已發展至目前的33.32萬人。其中,一般從業人員增至19.49萬人,證券經紀人員增至6.61萬人,證券分析師增至3482人,投資顧問增至6.05萬人,保薦代表人增至6050人,投資主辦人增至1482人。

與此同時,證券行業的吸引力也逐步提升。券商對人才建設更加看重。今年以來,「保代」人員的數量明顯增長。

自2004年以來,我國實施證券保薦制度已有16年,當時首批保代名單中共有609個人入選。在《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修訂前,保代人數增長緩慢,至2019年末時僅有4000餘人。但截至目前,保代人數已增至6050人,僅今年就新增1969人。12月4日,新的《證券公司保薦業務規則》發布,針對證券公司保薦業務重點和薄弱環節補短板、建制度,在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管理、保薦業務自律管理以及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細化規定。

加快數位化轉型

財富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

證券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轉型升級,業務結構不斷優化。

作為券商傳統業務以及主要業績來源之一,經紀業務見證了證券業的發展。但如今,受佣金率下降、行業同質化競爭、其他主營業務發力以及業務轉型、金融科技賦能等因素影響,傳統的經紀業務收入佔比不斷下滑,已從2008年的佔比七成降至目前的兩成左右。在內憂外患之下,券商由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轉型迫在眉睫。

2019年,證券行業實現經紀業務收入826.4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06%。同時,實現代理銷售金融產品收入43.5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15%;實現投資諮詢業務收入37.7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58%。客戶證券資產規模達44.43萬億元,同比增長32.33%。經紀業務收入多元化的券商體現出較強的韌性。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賦能證券業,券商數位化轉型也在加快腳步。截至目前,多家頭部上市券商90%以上的股票及基金經紀交易額通過移動端完成,通過網際網路新開帳戶約佔總開戶數的90%,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獲得的理財產品銷售額也大幅增長。其中,一家頗具代表性的券商移動終端客戶開戶數佔全部開戶數比例已超99%,有超88%的交易客戶通過App進行交易。券商財富管理轉型已初顯成效,此前傳統通道業務的附加值較低,如今可通過向客戶提供多方位財富管理服務來增加其附加值。

超200億元資金投入

發力金融科技

近年來,金融科技與證券業加速融合,多家頭部券商將金融科技視為「核心競爭力」之一。同時,自證券公司信息技術投入指標發布以來,證券行業對信息科技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行業的信息技術投入也逐年增長。2019年全行業信息技術投入額達205.01億元,同比增長10%;佔2018年營業收入的8.07%,同比提高2.03個百分點。2017年至今,證券行業在信息技術領域累計投入550億元,為行業數位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有3家券商的信息技術投入額超過10億元。其中,國泰君安以12.39億元的投入金額排名第一;華泰證券緊隨其後,投入額為12.02億元;中信證券位列第三,投入額11.39億元。此外,海通證券、廣發證券、中金公司、平安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中泰證券、申萬宏源、安信證券等11家券商2019年信息技術投入額均超5億元。

截至目前,證券行業信息化系統建設仍佔主流,基於大數據與AI、區塊鏈等技術對業務模式的創新處於非規模化驅動階段,暫時較難實現良好的投入產出比,且證券行業的科技創新相比銀行、保險要受到更多監管制約,因此目前仍以頭部券商的投入為主。

30年來,中國證券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改善融資結構、加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證券業進一步探索轉型定位,以尋求長遠的競爭優勢。同業兼併、混業融合的行業生態已初步顯現。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型券商不斷對現有業務進行改造和優化,呈現頭部券商集中化的趨勢;中小券商則在尋求差異化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新證券法實施、註冊制改革推進,對外開放節奏加速,金融科技賦能等,均為證券業重塑新格局、邁向高質量發展創造了契機與條件。

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資本市場承載經濟雙循環核心樞紐功能,也是構建雙循環的關鍵要素之一。建設強大的資本市場,也給證券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打造航母級券商以及更多行業「領頭羊」,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焦點

  • 資本市場風雲激蕩三十載 證券業中流擊水奮楫進
    從1990年呱呱墜地到2020年三十而立,中國資本市場幾經風雨滌蕩,如今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市場之一,多層次體系初步成型,對外開放也邁出了更大的步伐。  篳路藍縷,春華秋實。新《證券法》落地實施、註冊制改革漸次鋪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力度一輪強過一輪,中國的證券公司正在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會。三十載沉澱,三十載綢繆,站在歷史的節點上,依託中國越來越強大的資本市場,中國證券業行業必將越做越強。
  • 資本來襲 全國三十餘家券商將參加江西資本市場論壇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全國三十餘家券商將參加江西資本市場論壇!繼2019年首屆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成功召開之後,大江網(中國江西網)、信息日報承辦的「2020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將於2020年12月26日在南昌召開,主題定為「聚焦映山紅行動·致敬資本市場30年」。包括長江證券、招商證券、中航證券、國信證券紛紛報名參加論壇,本土券商中航證券有限公司更是由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熊宏帶隊參加本次論壇。
  • 「資本市場三十而立·高端訪談」安青松寄語證券業:做專做強做優做...
    卅載光陰彈指過。中國證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始於資本市場中的「一葉扁舟」,伴隨著改革的風雨歷程,經歷了業務更新迭代的波浪翻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初心不變,規模實力、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揚帆起航。
  • 篳路藍縷三十載 銀行業踏浪遠航資本市場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記者說。20年蝶變之路,國有大行的一路成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金融市場勃興的軌跡。跳起資本舞步的大行,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體系的中流砥柱。但改革的重要使命遠未完成。
  • 安青松:30年證券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建設高質量投行做到4個必須
    來源:上海證券報 安青松:30年證券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建設高質量投行要做到四個「必須」資本市場30年發展史,也是證券行業成長壯大、從規範到創新的改革發展史。三十而立,我國證券業伴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不成熟到逐步健全機制、能力,在資本實力、服務質量、規範水平、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證券業在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方面,需要加強哪些方面工作?註冊制改革將給證券業帶來哪些變化?在推進註冊制改革進程中,中證協將如何發揮好自律先行一步的積極作用?
  • 2020年進擊的證券業:「做大做強」萬億元規模券商誕生 「以攻為守...
    「打造航母級券商,一方面是『做大』,另一方面是『做強』」,中信建投非銀金融分析師莊嚴在本報主辦的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證券業論壇上表示。  從做大規模的角度來看,「資本為王」已成為券業共識,券商融資意願迫切,通過資本市場擴大規模。
  • ...執行副會長安青松:30年證券業蓬勃發展 新階段要做到四個「必須」
    也是證券行業成長壯大、從規範到創新的改革發展史。三十而立,我國證券業伴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不成熟到逐步健全機制、能力,在資本實力、服務質量、規範水平、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   日前,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安青松,就證券行業30年改革發展的話題接受了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他表示,投資銀行是否強大決定一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水平、功能發揮和服務半徑。沒有高質量發展的投資銀行,就沒有成熟發達的資本市場。
  • 「奮楫三十年」大成基金:擁抱新時代 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助力
    編者按:從1990年到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走過風雨三十年,從無到有,成為全球第二大證券市場。一路走來,中國資本市場始終服務產業轉型、實體經濟發展。不負盛年,破浪前行。30年來,市場基礎制度、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對外開放等均取得積極成效。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發展,擘畫改革發展路徑。
  • 資本市場三十年|陳靂:資本市場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而蓬勃發展
    展望未來,陳靂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更好行穩致遠。尤其通過全面註冊制改革,將資本市場改革的所有環節打通,為企業融資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通道,讓企業真正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新華財經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閆鵬)來到中國資本市場發展30周年的時間點,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近日接受新華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資本市場改革為企業融資提供更便捷、更高效通道,30年來,A股市場由最初的「老八股」發展到如今4100餘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80萬億元規模,資本市場始終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而蓬勃發展。
  • 首席經濟學家熱議中國資本市場30年發展成就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首席經濟學家熱議中國資本市場30年發展成就來源:上海證券報12月21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召開2020年四季度首席經濟學家例會。參會的首席經濟學家認為,資本市場發展的核心是制度創新,資本市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制度創新史。30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逐漸形成了層次分明的資本市場體系,並形成了行政、法律、自律監管相配合的監管體系。30年來,中國機構投資者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已經超過18萬億元。
  •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改革與創新 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道路上...
    三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朝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探索與創新中逐步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標點財經研究員 黃鳳清以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開業為起點,中國資本市場砥礪前行三十年。
  • 資本市場三十年:改革與創新 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道路上奮進
    「而立之年」的中國資本市場走過了怎樣的路程?有哪些振奮人心的改革與創新?三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朝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探索與創新中逐步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
  • 2020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26日召開 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將來...
    倏忽三十載,櫛風沐雨,篳路藍縷。中國資本市場「三十而立」,在不斷走向規範化、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進程中,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對於江西而言,如何把握時代機遇,推動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是未來面臨的重要課題。
  • 證券業做專做強做優做精 堅守服務實體定位
    卅載光陰彈指過,中國證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始於資本市場中的「一葉扁舟」,伴隨著市場改革的風雨歷程,經歷業務更新迭代的波浪翻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初心不變,規模實力、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正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揚帆起航。
  • 資本市場加速繪就改革路線圖
    30多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著。今後,資本市場改革將以註冊制和退市制度改革為重要抓手,努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進一步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強化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功能互補、有機聯繫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 「數讀」資本市場30年
    三十年風雨兼程、三十年春華秋實,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僅用30年的時間,就走過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百餘年的道路。現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市場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新華財經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陶俊潔 劉玉龍 閆鵬)三十年風雨兼程、三十年春華秋實,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僅用30年的時間,就走過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百餘年的道路。現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市場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
  • 安青松: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資本市場 建設高質量投行
    來源:新浪財經資本市場三十年之際,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安青松表示,我國證券業伴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不成熟到逐步健全機制、能力,在資本實力、服務質量、規範水平、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
  • 中國證券業協會召開2020年第四季度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例會
    ,會議圍繞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資本市場三十年成就與展望、債券市場風險與挑戰進行了深入討論。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康、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李、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參加會議;天風證券副總裁翟晨曦,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全球資本市場部聯席負責人耿琳,泰康保險集團副總裁、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邢怡,華夏基金研究總監朱熠參與討論。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中國資本市場30...
    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下一個三十年,有更多新政策值得期待,商業銀行將攜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奇蹟」。三十而立,中國資本市場進入盛年。
  • 大咖共話資本市場:聚焦三十年砥礪奮進 寄望新徵程續譜華章
    尚福林表示,資本市場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更好滿足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資本市場要更好發揮將儲蓄轉化為資本的能力、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和促進創新的能力、更好發揮市場價值發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