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養心殿是皇帝的府邸,皇帝常常要在這裡與臣民商議大事。或許是為了保證皇帝的辦公環境能夠更安靜些,養心殿的建築整體是一座封閉的院落,其主體建築呈「工」字形,分前後兩殿。
前殿正門敞開,朝裡走去,共分三室,用黃琉璃做瓦頂,在前殿接了六間小舍。皇帝的座席設在明間,上面掛有雍正皇帝題寫的「中正仁和」匾。東部暖閣是慈禧太后當年「垂簾聽政」的地方,西部暖閣則是為數個小屋而設。後殿內有東「體順堂」、西「燕禧堂」,是皇帝與妃嬪居住的寢宮。
當前,故宮博物院正對養心殿進行大修,這是百年以來第一次維修,今年將全面完工。屆時,養心殿將開放,面積將擴大至全殿的六成,同時,與現在觀光者不同的是,觀光者可隨時進入養心殿,進行內觀,親臨皇帝議事之地,感受皇帝的威嚴。
常看清宮戲的朋友應該知道,養心殿不僅起到了辦公的作用,還是皇帝自己的寢室,更是封建時期皇權的中心。另外,很多人都對這片被皇權籠罩著的地方很好奇,想知道皇帝的「領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因此,今天我們要詳細地講講養心殿的前世和今生。
養心殿位於乾清宮的西面,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最初,這裡並不是皇帝的寢宮,清朝康熙年間,這裡被稱為「養心殿造辦處」,主要是內務府負責皇帝造辦的作坊,至1722年,即康熙皇帝逝世之時,已有六十一年之久,繼位的雍正帝並未遷往父親的乾清宮居住,而是在遵義西面的房門內,臨時建了一個寢宮,這一寢宮就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乾隆年間的歷代皇帝,都把這裡作為紫禁城內的寢宮,一直延續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遷離皇宮。
此外,養心殿不僅是皇帝休息、生活的場所,同時也是皇帝們在紫禁城內的重要辦公場所。每一天,皇帝早晨一起床,吃過早飯後,就要到養心殿去和群臣商議政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上朝」。而且早朝後,皇帝若有未決之事,還可前往前殿西面,尋找自己的政親、各路文臣等,單獨在這裡討論。
若要單獨召見某人,也要在這裡進行。此時,連身邊的太監都要退出殿外,因為,商談是一件十分機密的事。但值得注意的是,養心殿與雍正時設的軍機處僅隔一牆。因此,皇帝很方便與大臣們商議軍中大事,這也是皇帝喜歡住在這裡的主要原因。
但是,當這件事完成後,養心殿又變成了另一種功能,那就是:處理皇帝的人生事務。該寺收藏著皇帝的各種典籍、字畫、詩文等,其書房名為「三希堂」,也有秘密佛堂供皇帝禮佛。與此同時,殿內還設有一個小後廚,主要為皇帝準備一些小點心,食物等供他隨時享用。
歸根結底,養心殿是皇帝處理公共事務和私人生活的場所,其設置主要是為了方便皇帝的公私生活。另外,作為紫禁城內皇帝權力的中心,養心殿作為皇權的象徵,具有核心地位。由於其具有辦公功能,因此,這裡發生的許多事,都直接影響到中國的歷史車輪,是關係到國家命運的大事。
一八三九年,道光皇帝曾在此與林則徐一道制定了一項禁菸秘密計劃。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期,兩宮大臣夜以繼日地布置,商討剿滅太平軍的軍事計劃,最終得到了他們心中所期盼的「捷報」。清末與西方強權籤訂的一些不平等條約,大部分也是在養心殿協商之後最後達成的。
1912年,清廷末代皇帝溥儀,在此宣讀了「退位令」。此時,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王朝已經完全覆滅,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清時期,順治,乾隆,同治三帝,都曾在養心殿的龍床之上駕崩。
儘管紫禁城的攝影作品早在1860年就已問世,但從那以後的四十年裡,攝影師們的鏡頭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直到八國聯軍攻佔皇城後,紫禁城的影像資料才開始大量留存,其中以1900年、1922至1924年這兩個時期的影像資料最為豐富。
通過這些照片,我們可以看到養心殿經過多年風風雨雨的變遷,以及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給這座「古城」帶來的變化。事實上,養心殿不僅裝滿了史書上所記載的各種大事記,而且還見證了清「康雍乾」盛世,更是見證了清朝由盛轉衰的命運歷程。這座建築,在中國歷史上,已成為重要的史料,在歷史文化乃至中國文化領域,都佔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