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個揚名海外,眾所周知的名勝古蹟——故宮。
明朝永樂4年到永樂18年,大明第三個皇帝永樂帝朱棣開始修建故宮,而它也成了明朝和清朝兩個王朝共24個皇帝的執政地和居住地。
故宮舊稱「紫禁城」,但是故宮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為何會被稱為「紫禁城」呢?
這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
關於故宮被稱為紫禁城,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個便是古代的迷信和傳說有關。在古代,皇帝覺得自己是天帝之子,是天子。天宮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後漢書》說:「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因此,皇帝所居住的宮殿就是紫微宮,也就被稱為紫禁城。
還有一種說法,古人會將天子比作紫微星垣,所以稱皇帝的宮殿為紫極、紫禁、紫垣。故宮很大很大,佔地1087畝,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全部宮殿有9000多間,四周城牆高10餘米。
因此,稱故宮為紫禁城不僅僅名副其實,還有天子之城的含義。
假如你仔細觀察故宮,你會發現象徵著「天」的崇高和偉大的太和殿,位於故宮中級;象徵著天和地的乾清和坤寧緊密相連,象徵著太陽和月亮......
也就是說,故宮會被稱為紫禁城,不僅僅是因為古時候的傳說和迷信,還和它的建築等等高度統一。
這些,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