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帝前赴後繼修宮殿,朱棣建的紫禁城,到明朝滅亡還在修

2020-12-22 闡史官曉悅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能夠當上皇帝,自然會住進豪華的皇宮裡,壓根兒就不需要為自己的住房問題費腦筋了。這話要放到其他朝代中,講的或許是實際情況,可是要放到明朝皇帝身上,恐怕就不那麼適用了。

別看明朝的皇帝們能派大船遠航海外,能對外族說出「天子守國門」的豪言壯語,能有不用漢女和親的豪橫,可是說到給自己蓋房子,修皇宮這事,就難免有些英雄氣短。為什麼呢?

原來,雖不能說是全體皇帝,但確實是明朝皇帝在修建皇宮上花費精力最多,可以說在明朝當皇帝,不是正在修建皇宮,就是奔赴在去修建皇宮的路上,似乎整個大明朝修建皇宮的工程,就未曾間斷過。這麼看來,這裡面的事兒,還真是值當說道說道的。

一、充滿雄心壯志的朱元璋

1366年,當時還是吳王的朱元璋,就感覺需要一座氣派的宮殿,來烘託自己的威儀了。於是他和大助理劉伯溫商量後,決定在南京開建自己的「住房」。

這時候,朱元璋還沒有稱帝,所以在建造成本上,並沒敢太張揚。可即便如此,這座王宮也是按照《周禮》中的規格和禮數進行設計和施工的。整個宮苑佔地大約59萬多平方米,也算得上宏偉了。

不過這座王宮剛剛建好,朱元璋便在南京稱帝了,這時候身為一國之君的明太祖,開始「嫌棄」自己的居住條件過於簡陋了。再加上南京的地理位置過於偏安,難以形成對廣大北方地區的震懾,於是洪武皇帝便有建造一個新都城的想法。

1369年,朱元璋下旨在濠州以西二十裡的地方,開始建造中都府。朱元璋對新都的建立極為重視,為了建好這座新城,特地派了專家前往洛陽、開封和長安,對不同時期的宮殿進行實地考察,並在皇宮的建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按照朱元璋的想法,他是想把中都府建造成史無前例的皇宮精品。

然而事與願違,由於建造中都府耗費的財力過大,大明建國之初,剛剛從連年戰亂中得到了喘息之機,各個方面都是百廢待興,這樣浩大的工程,國力實難承受,不得不在1373年時,被迫放棄。

不過建造中都府受挫,並沒有改變朱元璋對「第一皇宮夢」的追求,他轉而下令擴建南京的明故宮。朱元璋吸取了中都府失敗的經驗教訓,棄奢侈華麗,改走返璞歸真的路線。《明太祖寶訓》中就記載了他這樣的心路歷程:「朕今所做,但求安固,不事華麗,凡雕飾奇巧一切不用……至於臺榭花囿之作,勞民費財,以事遊觀之樂,朕決不為之。」

就這樣南京故宮的擴建工程,只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便大功告成。雖說三次皇宮建造,費勁吧啦地來回來去折騰一溜夠,也沒有實現朱元璋建造遠勝先人宮殿的夢想,但是卻積累了大量宮苑建造,以及城市規劃方面的經驗,也在實踐中培養了大批建築人才,為大明朝後續連綿不絕的皇宮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繼承老爸遺志的朱棣

明成祖,也就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繼位後,決定遷都北京,這在當時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北京原本就是朱棣在做燕王時候的封地,是他政治基礎的根據地,在朱棣眼中,北京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龍興之地」,自然會更加重視。

然而,明朝開國定都之所為南京,現在要重新打造一個國家政治中心,沒有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是不行的,這其中最為重點的建設項目,自然是要建造一座新皇宮。

想來不管朱元璋對朱棣篡位的舉動是否滿意,但在建設皇宮這件事情上,明太祖應該是可以含笑九泉了,因為朱棣對北京故宮不遺餘力的建造,應該是圓了朱元璋那個沒有實現的,建造「史無前例」巍峨皇宮的夢想。

自永樂四年開始,朱棣為了營建紫禁城,動用舉國之力,花費了十四年的時間,才將這座震驚世界的皇宮建造完成。不管歲月如何流逝,這座宮苑作為一個奇蹟被舉世矚目,都是當之無愧的。

如果要把北京故宮的建造過程分段的話,那麼前面十年都是處於工程的準備階段:收集建築材料,徵調工匠,製作不同的宮殿裝飾工藝品。而後期真正的施工階段,大致為四年時間,整個故宮建造期間,不僅徵用了大量的民間勞動力,而且還動員了軍隊和囚犯參與建設。

在故宮建造的過程中,不僅匯聚了當時國內最頂級的建材和建築人才,還做出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創舉:

比如:為了運輸從房山開採的漢白玉,在隆冬時節,從石料廠到北京城的道路上,一路潑水成冰,再將以噸計數的巨大漢白玉石料,放在冰面上,一路滑行進入工地現場。

比如:建造太和殿的巨型支柱,選用的都是直徑一米以上的上等楠木,為了搜集這樣的木材,不少官員和民夫都被派往四川、湖廣等地的密林中作業。由於環境惡劣,擔任這項工作的,往往進山者多,出山者少。在民間,當時流傳著「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可見這項工作的危險性之高。

如果要對故宮的建造做出總結和評價,那麼借用《明史》中的一段話,則是最為貼切的:「工大費繁,調度甚廣,冗官蠶食,耗費國儲。工作之夫,動以百萬。」

雖說經歷了千辛萬苦,但北京故宮確實是中國建築史,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非凡成就,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中體現。

三、紫禁城的完工,僅僅是個開始

紫禁城順利完工了,大明朝也有了新國都,可是您要是以為從此就萬事大吉,大家可以消消停停過日子,那可就草率了。從某種角度看,紫禁城的完工,只是按下了明朝皇帝前赴後繼修建皇宮的啟動鍵。

新建好的紫禁城巍峨壯闊,看起來應該是超越了朱棣之前,無數前任的居住水平,永樂皇帝帶著無比的喜悅和榮耀感,搬進了新家,然而,令人鬧心的事情接踵而至。

1421年,朱棣的喬遷之喜才過了一年時間,紫禁城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因為遭到雷擊引發火災,熊熊烈焰持續了兩天兩夜,三座大殿徹底化為灰燼。不過起火時朱棣並不在大殿裡面,算是逃過一劫。但是這也把永樂皇帝嚇得不輕,心中暗自覺得是自己篡位又遷都觸怒了祖宗,趕緊跑到太廟去懺悔,溜溜跪了一整天。

不過祖先們似乎並不打算就此原諒朱棣,過了兩年乾清宮又走了水。咋辦?只能重修了,只不過這次重建的工程,比起之前新建的進度可是要慢太多了,畢竟之前的工程太過浩大,國力消耗太多,要再重修,不管財力還是人力,都有些捉襟見肘了。

直到明英宗繼位之後,才下定決心,動員了七萬餘人,集中物力人力將三大殿和乾清宮徹底修繕完成。紫禁城又恢復了昔日的威儀和氣派,明英宗好不愜意。

但老天爺似乎並不打算放過大明的皇帝,到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時候,火災再次降臨紫禁城,這次不僅前三殿,基本上整個外朝都化為灰燼,其狀況之慘烈,真是觸目驚心,以至於火災後,光是清理災後現場就用了一個多月,所調動的人力,有三萬之多。

這場火災,把嘉靖皇帝鬱悶壞了,病了三個月,不過即便如此,也沒有消磨掉嘉靖皇帝修復皇宮的意志力。病癒後,他大肆調集人力物力,用了四年的時間,總算是把紫禁城重新修好了。

然而,明神宗的時候,紫禁城又走水了,這回的修復工作進展得比較緩慢,前前後後持續了三十年之久。

您可別以為,紫禁城只是有過以上這麼幾回火災,只做過這麼幾次大規模的維修,因為篇幅和時間的關係,咱們只能挑重要和重大的幾次來說。實際上,紫禁城中的小型火災經常發生,幾乎貫穿整個大明朝。

據說,紫禁城中的每個角落,都至少被火災光顧過一次。所以說,即便沒有大興土木的皇帝,平日裡的小修小補,也從來沒有間斷過。要不說明朝的皇帝們,在位時不是在修皇宮,便是在修皇宮的路上,還真是一點都不冤枉。

時間到了1644年,也就是崇禎皇帝殉國的那一年,紫禁城再次遭到毀滅性的大火,不過這次並非老天降罪,而是因為縱火:李自成一怒之下,放火燒了紫禁城。

明朝滅亡了,可維修皇宮的工作卻並沒有停止,清朝的皇帝前赴後繼地接管了這項工作,在一片廢墟上,繼續修建著命運多舛的紫禁城,直到康熙執政的時候,紫禁城的維修工程才算徹底結束,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逃離紫禁城
    《大明王朝1566》:裕王為討薪竟向嚴世蕃行賄陳寶國飾演嘉靖皇帝說起《大明王朝1566》中一眾演技派男神的表演,真是個個都有絕活,個個都有神來之筆,但要說我的最愛,那還得是陳寶國老師演的嘉靖皇帝。劇中幾件青衣袍服被他穿得比龍袍還威嚴,時不時展開雙臂在殿內迴旋幾圈,還真像只孤獨的鶴。
  • 紫禁城內的「墳墓宮殿」,皇帝親自批准祭祀,墓主人生前威震朝野
    自從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建立紫禁城以來,直到清朝,那些皇帝以及皇族們都居住在裡面。而其中,每一處都會有修築宮殿,有的用來議事,但大多數用來居住。看過古代清宮戲的我們,對裡面都會有一些相當地熟悉,例如乾清宮、坤寧宮、儲秀宮等等耳熟能詳。
  • 大新聞大歷史:紫禁城秘史
    故宮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建的。 這朱棣,本來不是皇帝。他老爸、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前立了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所以朱元璋死後是朱允炆繼位。朱允炆一登基就開始一個一個收拾他的叔父們。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朱允炆登基時,他的二叔三叔都已經過世,住在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對朱允炆威脅最大,那時候北京不叫北京,叫北平。
  • 從開局一個碗到結局一根繩,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用一根繩保住了自己作為皇帝的尊嚴,明朝滅亡。朱元璋用一個碗作為開局建立大明,崇禎用一根繩給明朝畫了個句號。假如崇禎到了地府見到朱元璋,該說些什麼?
  • 明朝命運悲催的宮殿:宮女殺皇帝、皇帝放大火,地位卻重要
    "一入紫禁城,終身不得出。"紫禁城就是現在的故宮,它建設於明朝,是明清兩代皇帝和妃嬪居住的地方。關於它的傳說,有人嚮往,想看看傳聞中繁華的紫禁城是何等風貌,有人覺得它悽涼,稱它是囚籠,是四四方方的天,遠也出不去。當然也有各種牛鬼蛇神的故事,編造也好,事實也好,雖無從考證,也為紫禁城蒙上了一層神奇的面紗。平添了些許神往。
  • 27個皇帝執政和居住的故宮,為何被稱為紫禁城?大多數人不知道
    明朝永樂4年到永樂18年,大明第三個皇帝永樂帝朱棣開始修建故宮,而它也成了明朝和清朝兩個王朝共24個皇帝的執政地和居住地。 關於故宮被稱為紫禁城,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個便是古代的迷信和傳說有關。在古代,皇帝覺得自己是天帝之子,是天子。天宮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
  • 大明皇帝中唯一被清朝稱讚的
    大明十六帝從太祖朱元璋到思宗朱由檢,唯一一個在《明史》中劣跡很少的就是崇禎。崇禎是好皇帝只因他對清朝有用清朝雖然是明朝之後的朝代,但是逼死崇禎的並不是清軍,而是李自成。清軍入關打的旗號也不是什麼七大恨,而且為崇禎帝報仇。因此把崇禎塑造一個好皇帝,更容易讓少量的八旗軍統治億萬漢人。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這麼說可能還是有點抽象,於是,梁君健和他的小夥伴們,把鏡頭對準了各色各樣的人,宮裡的,宮外的,甚至北京城外的,他們與紫禁城在2020年發生了什麼。2020年春天,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接到了一項不是修房子的任務——他們要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策劃籌備一個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紀錄片第一集就記錄了策展過程中的經歷。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將播 探尋紫禁城青春永駐的秘密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
  • 古裝劇中常會提到冷宮,故宮裡真有名叫冷宮的宮殿嗎 螞蟻莊園今日...
    螞蟻莊園故宮裡真有名叫「冷宮」的宮殿嗎?用戶答對是可以得到180克小雞飼料的,答錯雖然也能獲得30克小雞飼料,但是卻不夠小雞吃一次的數量,想要答對那就一定不能錯過遊戲鳥小編分享在下面的內容,你想要知道的問題答案會非常詳細。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從紫禁城落成到今天,昔日的紫禁城已成為故宮博物院,跨入了第601個年頭,至今仍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故宮博物院和其他多數博物館相比,除了具有豐富的藏品外,一個突出特點在於建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館藏」,而古建保護傳承對故宮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 滅亡300餘年的明朝,遺民居然還在!
    編寫《大明遺民史》的韓國學者馮榮燮,便是九義士之後。據1985年韓國調查統計局,九義士後裔現有2830人。他們至今仍使用明朝年號,祭祀明代皇帝. 1644年註定給與中國不平凡的記憶,那天之後,中國經歷了一場華夷變態,衣冠禮樂毀損的過程,最終傳統式的古典文明在宋代滅亡後第二次淪喪。這場戰爭意義深遠,並不僅僅是戰爭的勝負與朝代的更迭,更多的事情是:民族的記憶、衣冠、精神被割裂。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朱棣為何在紫禁城後面堆起一座煤山?景山對於明王朝有何特殊含義
    1644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景山一棵歪脖子樹自縊,死時左腳赤足,右腳穿一隻紅鞋,明朝亡。如果永樂皇帝朱棣知道他用盡心思將元朝的氣數鎮壓其下的景山,竟然成為了明王朝最後一任皇帝的葬身之地,不知有何感想?
  • 明朝除了十六帝,還有兩位沒當過皇帝的皇帝
    人盡皆知的大明十六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漢族封建王朝。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禎帝煤山上吊自盡,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這就是所謂的大明十六帝。
  • 明朝最神聖的地方,數位皇帝在此登基
    不過,對於太和門在明朝的作用,我還是略知一二的。可以說太和門是明朝最神聖、最重要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見證了明朝十幾位皇帝的登場!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完工,明成祖朱棣下詔,正式遷都北京,自此,紫禁城就成為明清兩朝皇帝居住辦公的地方,成為帝國的心臟。
  • 從四個角度全面剖析明朝滅亡的原因
    大明王朝國祚276年,共傳16主,最終在明思宗朱由檢的手中走向了滅亡。朱由檢可謂生不逢時,在他上位的那一刻,大明王朝的各種社會問題就已經暴露出來了,儼然稱得上危機四伏。朱由檢雖有扭轉乾坤之志,在位期間剷除宦官,勤政節儉,但還是未能阻擋大明滅亡的腳步。
  • 住豪宅,七年生六個孩子,朱祁鎮真的被弟弟景泰皇帝苛待了嗎?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南宮景泰皇帝朱祁鈺是宣宗皇帝朱瞻基的次子,賢妃吳氏之子,他原本與皇位無緣,但因緣際會、天降大任,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於土木之變後在孫太后與朝臣的妥協中得以繼承帝位,隨即統率軍民、重用于謙將瓦剌軍擊退,保住了明朝江山。後來平安迎回了朱祁鎮,讓他居於南宮。
  • 明朝滅亡了374年,此國卻仍有16萬人自稱大明遺民,崇禎忌日集體痛哭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很難有一個朝代像明朝那樣,在滅亡百年之後,依然有人不遺餘力的想要重新恢復明朝王室。清朝從1644年入關,一直到1912年滅亡,「反清復明」這個口號,幾乎貫穿清王朝268年統治。
  • 明朝多數皇帝看似一般,大明卻能國祚276年
    這16個皇帝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外,其餘皇帝大多表現得比較平庸。即使考慮到清朝編撰的《明史》有抹黑的成分,明朝大部分皇帝,也稱不上是好皇帝。包括史書評價「明之亡,實亡於神宗」中30年不上朝的萬曆帝朱翊鈞,以及杖笞群臣、崇奉道教並禍及自身、尋興大獄、誤用佞臣、剛愎自用的嘉靖帝朱厚熜,還有耽樂嬉遊,暱近群小的正德帝朱厚照更是明朝皇帝中備受爭議和批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