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能夠當上皇帝,自然會住進豪華的皇宮裡,壓根兒就不需要為自己的住房問題費腦筋了。這話要放到其他朝代中,講的或許是實際情況,可是要放到明朝皇帝身上,恐怕就不那麼適用了。
別看明朝的皇帝們能派大船遠航海外,能對外族說出「天子守國門」的豪言壯語,能有不用漢女和親的豪橫,可是說到給自己蓋房子,修皇宮這事,就難免有些英雄氣短。為什麼呢?
原來,雖不能說是全體皇帝,但確實是明朝皇帝在修建皇宮上花費精力最多,可以說在明朝當皇帝,不是正在修建皇宮,就是奔赴在去修建皇宮的路上,似乎整個大明朝修建皇宮的工程,就未曾間斷過。這麼看來,這裡面的事兒,還真是值當說道說道的。
一、充滿雄心壯志的朱元璋
1366年,當時還是吳王的朱元璋,就感覺需要一座氣派的宮殿,來烘託自己的威儀了。於是他和大助理劉伯溫商量後,決定在南京開建自己的「住房」。
這時候,朱元璋還沒有稱帝,所以在建造成本上,並沒敢太張揚。可即便如此,這座王宮也是按照《周禮》中的規格和禮數進行設計和施工的。整個宮苑佔地大約59萬多平方米,也算得上宏偉了。
不過這座王宮剛剛建好,朱元璋便在南京稱帝了,這時候身為一國之君的明太祖,開始「嫌棄」自己的居住條件過於簡陋了。再加上南京的地理位置過於偏安,難以形成對廣大北方地區的震懾,於是洪武皇帝便有建造一個新都城的想法。
1369年,朱元璋下旨在濠州以西二十裡的地方,開始建造中都府。朱元璋對新都的建立極為重視,為了建好這座新城,特地派了專家前往洛陽、開封和長安,對不同時期的宮殿進行實地考察,並在皇宮的建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按照朱元璋的想法,他是想把中都府建造成史無前例的皇宮精品。
然而事與願違,由於建造中都府耗費的財力過大,大明建國之初,剛剛從連年戰亂中得到了喘息之機,各個方面都是百廢待興,這樣浩大的工程,國力實難承受,不得不在1373年時,被迫放棄。
不過建造中都府受挫,並沒有改變朱元璋對「第一皇宮夢」的追求,他轉而下令擴建南京的明故宮。朱元璋吸取了中都府失敗的經驗教訓,棄奢侈華麗,改走返璞歸真的路線。《明太祖寶訓》中就記載了他這樣的心路歷程:「朕今所做,但求安固,不事華麗,凡雕飾奇巧一切不用……至於臺榭花囿之作,勞民費財,以事遊觀之樂,朕決不為之。」
就這樣南京故宮的擴建工程,只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便大功告成。雖說三次皇宮建造,費勁吧啦地來回來去折騰一溜夠,也沒有實現朱元璋建造遠勝先人宮殿的夢想,但是卻積累了大量宮苑建造,以及城市規劃方面的經驗,也在實踐中培養了大批建築人才,為大明朝後續連綿不絕的皇宮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繼承老爸遺志的朱棣
明成祖,也就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繼位後,決定遷都北京,這在當時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北京原本就是朱棣在做燕王時候的封地,是他政治基礎的根據地,在朱棣眼中,北京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龍興之地」,自然會更加重視。
然而,明朝開國定都之所為南京,現在要重新打造一個國家政治中心,沒有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是不行的,這其中最為重點的建設項目,自然是要建造一座新皇宮。
想來不管朱元璋對朱棣篡位的舉動是否滿意,但在建設皇宮這件事情上,明太祖應該是可以含笑九泉了,因為朱棣對北京故宮不遺餘力的建造,應該是圓了朱元璋那個沒有實現的,建造「史無前例」巍峨皇宮的夢想。
自永樂四年開始,朱棣為了營建紫禁城,動用舉國之力,花費了十四年的時間,才將這座震驚世界的皇宮建造完成。不管歲月如何流逝,這座宮苑作為一個奇蹟被舉世矚目,都是當之無愧的。
如果要把北京故宮的建造過程分段的話,那麼前面十年都是處於工程的準備階段:收集建築材料,徵調工匠,製作不同的宮殿裝飾工藝品。而後期真正的施工階段,大致為四年時間,整個故宮建造期間,不僅徵用了大量的民間勞動力,而且還動員了軍隊和囚犯參與建設。
在故宮建造的過程中,不僅匯聚了當時國內最頂級的建材和建築人才,還做出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創舉:
比如:為了運輸從房山開採的漢白玉,在隆冬時節,從石料廠到北京城的道路上,一路潑水成冰,再將以噸計數的巨大漢白玉石料,放在冰面上,一路滑行進入工地現場。
比如:建造太和殿的巨型支柱,選用的都是直徑一米以上的上等楠木,為了搜集這樣的木材,不少官員和民夫都被派往四川、湖廣等地的密林中作業。由於環境惡劣,擔任這項工作的,往往進山者多,出山者少。在民間,當時流傳著「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可見這項工作的危險性之高。
如果要對故宮的建造做出總結和評價,那麼借用《明史》中的一段話,則是最為貼切的:「工大費繁,調度甚廣,冗官蠶食,耗費國儲。工作之夫,動以百萬。」
雖說經歷了千辛萬苦,但北京故宮確實是中國建築史,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非凡成就,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中體現。
三、紫禁城的完工,僅僅是個開始
紫禁城順利完工了,大明朝也有了新國都,可是您要是以為從此就萬事大吉,大家可以消消停停過日子,那可就草率了。從某種角度看,紫禁城的完工,只是按下了明朝皇帝前赴後繼修建皇宮的啟動鍵。
新建好的紫禁城巍峨壯闊,看起來應該是超越了朱棣之前,無數前任的居住水平,永樂皇帝帶著無比的喜悅和榮耀感,搬進了新家,然而,令人鬧心的事情接踵而至。
1421年,朱棣的喬遷之喜才過了一年時間,紫禁城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因為遭到雷擊引發火災,熊熊烈焰持續了兩天兩夜,三座大殿徹底化為灰燼。不過起火時朱棣並不在大殿裡面,算是逃過一劫。但是這也把永樂皇帝嚇得不輕,心中暗自覺得是自己篡位又遷都觸怒了祖宗,趕緊跑到太廟去懺悔,溜溜跪了一整天。
不過祖先們似乎並不打算就此原諒朱棣,過了兩年乾清宮又走了水。咋辦?只能重修了,只不過這次重建的工程,比起之前新建的進度可是要慢太多了,畢竟之前的工程太過浩大,國力消耗太多,要再重修,不管財力還是人力,都有些捉襟見肘了。
直到明英宗繼位之後,才下定決心,動員了七萬餘人,集中物力人力將三大殿和乾清宮徹底修繕完成。紫禁城又恢復了昔日的威儀和氣派,明英宗好不愜意。
但老天爺似乎並不打算放過大明的皇帝,到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時候,火災再次降臨紫禁城,這次不僅前三殿,基本上整個外朝都化為灰燼,其狀況之慘烈,真是觸目驚心,以至於火災後,光是清理災後現場就用了一個多月,所調動的人力,有三萬之多。
這場火災,把嘉靖皇帝鬱悶壞了,病了三個月,不過即便如此,也沒有消磨掉嘉靖皇帝修復皇宮的意志力。病癒後,他大肆調集人力物力,用了四年的時間,總算是把紫禁城重新修好了。
然而,明神宗的時候,紫禁城又走水了,這回的修復工作進展得比較緩慢,前前後後持續了三十年之久。
您可別以為,紫禁城只是有過以上這麼幾回火災,只做過這麼幾次大規模的維修,因為篇幅和時間的關係,咱們只能挑重要和重大的幾次來說。實際上,紫禁城中的小型火災經常發生,幾乎貫穿整個大明朝。
據說,紫禁城中的每個角落,都至少被火災光顧過一次。所以說,即便沒有大興土木的皇帝,平日裡的小修小補,也從來沒有間斷過。要不說明朝的皇帝們,在位時不是在修皇宮,便是在修皇宮的路上,還真是一點都不冤枉。
時間到了1644年,也就是崇禎皇帝殉國的那一年,紫禁城再次遭到毀滅性的大火,不過這次並非老天降罪,而是因為縱火:李自成一怒之下,放火燒了紫禁城。
明朝滅亡了,可維修皇宮的工作卻並沒有停止,清朝的皇帝前赴後繼地接管了這項工作,在一片廢墟上,繼續修建著命運多舛的紫禁城,直到康熙執政的時候,紫禁城的維修工程才算徹底結束,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