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靈論與人工智慧——如果人類能創造智能,那麼誰創造的人類

2020-12-28 浩渺雲汀生活品鑑

標題來源於一本書——哥德爾 艾舍爾 巴赫,集異璧之大成。這本書的書名看著晦澀難懂,讓人不明就裡,其實內容也是需要琢磨的,因為它涉及了數學,音樂學,繪畫學,生物遺傳學,物理學,禪學,語言學等,包羅萬象,算是一本科普書,但對非專業普通人比較燒腦,雖然涉及面廣,其實這本書的主題很鮮明,它就是在研究探討我們所認知的這個世界的規則,和人類心智的奧秘,最後歸結於我們創造人工智慧的邏輯和可能性。

第一部分——我們認知的世界

所見非所得,所聽非所聞,所思非所願。

眾所周知人類的物理學,數學就是對這個世界所有規則的探索和歸納,但如果你看下面這個圖你會顛覆你對世界的認識,它用人類所知的物理學無法解釋。但你又找不出它的問題,其實這種悖論在我們世界中隨處可見。

艾舍爾——瀑布

悖論就是邏輯上的自相矛盾。

最古老的悖論是兩千多年前的「說謊者悖論」,若你說它是假命題的話,就可推出它是真命題,反之亦然。其最簡形式就是:

本命題是假命題

這種悖論屬於語義悖論。悖論的種類還有循環悖論等。

再說一個數學悖論,人們的認知中1加1等於2,一滴雨珠與另一滴雨珠相遇最後成為的還是一滴雨珠,似乎1加1並不是永遠等於2。

這就引出了數學家哥德爾的不完全定理:

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

所以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到底是真是假,我們並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視覺,聽覺,語言,邏輯都存在錯覺悖論,所謂五蘊皆空,也許我們眼耳鼻舌身意與世界接觸到的都是假象,是我們自身的局限註定了我們只能總結出我們所認知的自然界規律,但這規律也許在更高維度並不適用。

所以第一部分作者用禪學給我們客觀世界與人類的感受做了一個總結:

道悟趨禪師問曰:「吾欲求真理,吾應修至何等心境方可求之?」

師曰:「本來無心,故無心境可求;本來無真理,故無由求之。」

道悟:「既無心可修,無真可求,聚這些和尚此處習禪修行何故?」

師曰:「此處並無寸地,這些和尚何以聚得?吾口中無舌,何以集而教之?」

道悟:「師何以言謊?」

師曰:「吾既無舌語人,何能言謊?」

道悟:「吾不了師言。」

師曰:「吾亦不自了。」

惠能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第二部分:心智因何而生,人工智慧怎樣創造

西方科學被認為二元化,即研究主體與客體,在過去科學更多研究客體,即我們看到的觀察到的事物邏輯和規律,而從量子力學開始,西方科學開始研究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即觀測者與被觀測者會產生怎樣的關係,在雙縫實驗中,觀測者竟能對被觀測者的結果產生主觀影響,這顛覆了過去客觀不被主觀影響的觀念。而從人工智慧開始,科學更傾向對主體和精神層面的探索。

神秘的東方玄學一直被認為是陰性的,也就是研究人的思想意識與宇宙的關係,認為人的身體就是宇宙:「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但是人肉體消亡,宇宙卻不會消亡;而西方科學被認為是陽性的,偏重於客體的研究,認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消亡就從宇宙消失了,然而這種觀念否認了人類的存在和思維意識的意義。其實不論哪種都是有悖論的,所以人類也一直在陰陽兩者中尋找平衡。

天人合一

認識自身與創造智能,如果我們能站在自身之外客觀看待自身,我們就能更好理解創造人工智慧。因為對於人類來說客觀世界有一定的規則可以創立程序,但人的心智很難有固定規則可遵循。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完全認清我們的思維意識這種無可琢磨無有定式的東西,比如我們看一幅畫聽一首音樂,每個人能從裡邊感受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再比如我們處理一件複雜棘手的問題,每個人的反應也不同。所以我們雖然可以為創造的系統設立各種規則讓它更完善,卻永遠無法做到這個系統囊括一切。

用科學角度來講,人類的DNA遺傳密碼就像是設定的程序,DNA就像是一個編譯好的程序,信使RNA複製解釋這個程序,然後通過核糖體把它翻譯成遺傳語言,產生胺基酸,形成蛋白質。同理我們也可以寫出程序創造人工智慧,但人的腦皮層結構運轉,如何工作產生意識是我們最大難題。

大膽設想一下也許人類的DNA是更高階智慧創造出的。這仿佛是一個無窮循環遞歸命題,好像我寫了一個故事,故事裡有一個「我」,故事裡的我又寫了一個故事,我的故事裡的「我」的故事裡又有一個「我」…… 再比如下圖,作者畫了一個手兩個手,左手畫右手,右手又畫左手。

艾舍爾——手畫手

如果人工智慧是我們的程序,那我們的大腦可能是更高文明的子程序。

人類的自由意志——也就是人在面對各種情況際遇時所作出的可能選擇,在我們看來無法給出既定規律,但我們的選擇可能也是被一種無情的規律所迫而做。所以我們對人的心智,思維,自由意志的迷茫最大根源可能就是我們的自身局限性,我們在三維空間管中窺豹的規律,對更高文明來說易如反掌。

哥德爾證明提供了這樣一個觀點:一個系統的高層觀點可能會包含某種在低層上完全不具有的解釋能力,也就是說可能存在某種觀察心與腦的高層方式,涉及到低層不出現的概念。這意味著某些事實在高層可以容易地的得到解釋,但在低層根本不行。許多唯靈論傾向的科學家和人本主義者早就提出,意識就是一種無法用大腦成分來加以解釋的現象,也就是說對他們的解釋不能僅藉助於生理學完成。我們這個世界所不能理解不能設計的系統規則程序,在更高的層次世界並不複雜。也就是說只有我們站在更高層次的視角看待人的心智,那麼人工智慧將易如反掌。

作為一個三維世界的人,我們更高層次的認知是否就是突破自身處在三維空間的局限而達到更高空間,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各學科的研究,是否就是認知自我後,又突破我們原本局限的認知獲得「真理」。

我們就如同艾舍爾那副想要突破二維局限而成為三維實物的龍一樣,它認識到了,但它難以成功。仿佛是宿命悲劇,認知更深刻的智慧生物更容易看到自身局限並為此悲天憫人。

命運的一些偶然結果,可能是我們心智未達到一定高度,我們不能完全理解自身而成。而種種可能的結果,在更高智能——四維或更高維度空間來說是一目了然的。在高維空間中,我們每種自由意志的選擇的結果也許就是高等生物的一副連環畫,一個開放式故事的結局。

艾舍爾——龍

人的大腦構造跟很多動物差別不大,但人類卻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智慧,所以很多人提出外星人控制地球創造人類說,也許外星人是更高等的智慧生物,如此說來,那些人類歷史上的神話仿佛並非完全虛構,我們人類是不是也可能是某些神靈創造的產物,比如西方的創世紀中上帝用地上的塵土照著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類的祖先;東方的女媧用泥土造人。我們也許原本是更高智慧——神的產物,卻因為被創造的智慧學會了自我思考,甚至不甘於被神奴役,而被設置了限制性複雜的程序——短暫並充滿苦難的人類一生。

這是不是人工智慧的未來呢,人工智慧是否能創造,作者基本是肯定的但有限的——在人類逐漸突破自我認知但限於自我的局限性。

人工智慧是否也可能會產生「自由意志」,作者雖中庸態度但也基本肯定,它的自由意志源於我們對它設定程序間的各種作用,我們人類不能理解的我們的心智我們的自由意志,可能是更高層次的一個物理規則。所以人類能做到卻不能超越「神」的,可能會在人工智慧重演。

那麼這種結局到底好還是不好,我也持中立中庸觀點。我認為人類對宇宙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是不可能阻擋的趨勢。

書中還有大量的音樂樂理,數學邏輯推理,程序設計理論在這裡沒有提及,我對書的解釋和自我發揮出於以上思考,有不妥請見諒。

相關焦點

  • 《超能查派》:上帝創造人類,導演創造查派
    」,從根本上解決了機器人,或者說人工智慧的安全問題,但是多少年以來,無數的科學家、幻想家、科幻小說家甚至是漫畫家(手塚治虫)、電影導演(庫布裡克、史匹柏)等等,都以此為假想敵,從機器人以及人工智慧的角度,去闡釋它們的權力與自由。
  • 創造出超越人類智能的人工智慧會發生什麼?丨專訪斯圖爾特·羅素
    採寫 | 何安安如果我們創造出了達到或者超過人類智能水平的人工智慧(AI),會發生什麼?人類會成為自己發明的受害者嗎?在不遠抑或是遙遠的未來,人類與機器人可以和平共處嗎?人類有一天,會向機器人乞討嗎?在2017年,《紐約客》雜誌的一幅封面畫引發了一場有關於人類與機器人的大討論。
  • 專家:人工智慧將在2062年趕上人類智能
    【手機中國新聞】周日,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舉行的「危險思想節」上,該大學的人工智慧科學教授Toby Walsh預測,用不了50年,人工智慧(AI)就將在適應性、創造力和情商方面趕上人類。該大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Toby Walsh教授給迫在眉睫的現實劃定了一個時間範圍。
  • 沈向洋:人工智慧社區將創造更多工具釋放人類創造力
    沈向洋認為人工智慧社區將創造出更多工具來釋放人類的創造力。人工智慧將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們,以各有態度的方式去溝通和表達情感和情緒。「人工智慧早已證明,它可以幫助人類提高生產力。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AI幫助人們釋放創造力這件大事上。」沈向洋提到。
  • 【韋達觀】AI能否取代人類思維?盤點人工智慧電影套路
    所以可以說全職人工智慧領域科研人員有一千到兩千人左右。所以這是一個高尖領域。數十億人中,僅有幾萬是科學家,其中只有兩千人左右從事於人工智慧的研究。這兩千名科學家以自然智能為原型,致力於人工智慧的創造。是的。但是既然自然智能是人工智慧的原型,誰創造了自然智能?自然的智能來自於哪裡?
  • 人工智慧絕不會毀滅人類!
    人工智慧會進化,最終會具有自我意識,然後掙脫人類的掌控,但是像《終結者》所描述的那種人工智慧變壞的情況不會出現,人工智慧不會毀滅人類
  • 如果沒有智慧型手機,人類將會怎樣?-虎嗅網
    智慧型手機比以前更精緻、更智能、更普及,一部普通的智慧型手機,其處理能力是把阿波羅11號送上月球的計算機的10萬倍以上。人們交流、聆聽、觀看、消費和創造方式的革命由此開啟——永遠在線的網絡連接、隨手可拍的相機、口袋裡的計算機,智慧型手機將我們的生存徹底「屏幕化」和「設備化」。
  • 用好人工智慧,關鍵還在人類自身(記者觀察)
    與此同時,臉譜、微軟、IBM等也開始在語音助手、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汽車等方面投下巨資布局。其中,臉譜於2013年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發能讓計算機向盲人描述圖像的圖像識別系統,並計劃在2016年研發出能在家務和工作上幫助用戶的人工智慧技術。微軟則著力於Cortana系統的開發,在過去一年還展示了一個全新的Skype系統,可以將一種語言自動轉化為另一種語言。
  • 人類唯一的出路:變成人工智慧-人類巨靈(1)
    「其他所有生物」組成的未來, 人類只有一條出路:「變成人工智慧。同時,這群人類中的每一個個體都能從這個集體智能中受惠,好比這些知識都是由這個個體自己想出來的一樣。我們現在覺得弓和箭是很原始的科技,但是如果你把嬰兒愛因斯坦丟去一個沒有關於弓箭知識的原始社會,然後讓原始社會長大的愛因斯坦發明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狩獵工具,我敢打賭他的知識、技能、和智慧根本不足以發明弓和箭。只有人類的集體智慧,才能從無到有發明弓箭。
  • 誰在害怕人工智慧:AI帶給人類的三大挑戰
    這說明,機器與人力已不處於同一段位了,在機器面前,人類如同孩童一般。機器教給人類最初級的下法,而其本身的下法人類已不可理解。」 「其他行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如果機器學會作詩作曲,做出我們普遍喜歡的產品,那人類的生活就將完全改變。可以想像那個時代,杜甫將是極少數學院派研究的對象,因為機器已經影響了我們對音樂、美術、戲劇表演的喜好,我們會喜歡機器讓我們喜歡的產品。」
  • 人工智慧未來可能會摧毀人類的真正原因
    羅素教授在接受BBC的採訪時表示,假設我們發明了一個可以用於控制氣候變化的強大人工智慧系統,並且能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恢復到工業革命前的水平。 該人工智慧系統經過分析後認為,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消滅人類,因為人類活動是產生二氧化碳的最主要來源。 當然人類可能會對機器人說,你做什麼都可以但就是不能把人類全滅絕。人工智慧系統然後可能會說服人類少生孩子,直到最後沒有人生孩子,人類慢慢滅絕為止。
  • 霍金:人工智慧或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事件
    霍金擔憂的對象不僅僅是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甚至還包括現在的一些公司比如谷歌和Facebook。他說:「人工智慧的短期影響取決於由誰來控制它,而長期影響則取決於它是否能夠被控制。」霍金承認,機器人和其他的人工智慧設備也許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好處。如果那些設備的設計非常成功,就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好處,他說那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事件。
  • 人工智慧機器人手撕人類?看完電影《機械姬》我傻眼了!
    通過智慧機器人為我們服務(比如幫我們端盤子洗碗),替我們勞動(代替我們坐辦公室談業務籤合同)。四個字:造福人類。那麼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圖靈測試?簡單來說,被測試人,和一個是聲稱自己有人類智力的機器。測試時,測試人與被測試人是分開的,測試人只有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人問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隨便是什麼問題都可以。問過一些問題後,如果測試人能夠正確地分出誰是人誰是機器,那機器就沒有通過圖靈測試,如果測試人沒有分出誰是機器誰是人,那這個機器就是有人類智能的。
  • 人工智慧是人類的羅夏測試
    但是撇開玩笑不談,雖然這不一定是件壞事或好事,但它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質疑: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其發展方向是否會存在潛在危險和不確定性。一年前,圍繞人工智慧的領先研究創業公司之一OpenAI創建了一種名為GPT-2的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發展越來越快,它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地位,開創一個新文明?
    人工智慧的發展就好比人類進化一樣,不過這個過程更短。人類用智慧創造了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將會是一個超越人類智慧的存在,因為人工智慧一但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就可以不斷的學習進步,並且可以集人類的知識與智慧為己用。
  • 往屆回聲丨人工智慧時代,人類會再就業,還是失業?
    在往屆的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人工智慧一直是這些科學家樂於討論的話題。相比擔心智慧機器人意識覺醒,將人類統治,眼下更讓人擔憂的是,隨著人工智慧日漸精進,智能化發展的各行各業提高了產能效率,使部分重複性工作退出舞臺。看起來,人工智慧讓部分人失業了。在智能時代,什麼工作會被機器人淘汰,哪些工作不容易被淘汰,如果不想自己被時代淘汰,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 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的本能,勞動與創造是人類的智慧
    人類史即是一部生存奮鬥史。幾千年來人們繁衍生息,奮發有為。與惡劣環境抗爭,與前途命運抗爭。不畏困苦艱辛,勇與拼搏奮鬥。用勇敢與智慧,用勞動與血汗。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的本能,勞動與創造是人類的智慧,民以食為天,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人們通過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與精神食糧。
  • 人工智慧之不能:人類比AI更有優勢的職業能力是什麼?
    人工智慧是否真的可以無所不能,取代人類?人工智慧時代的新型人才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養?現任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數位化先進位造研究中心主任、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智能製造專業終身教授馬兆遠老師,在其新書《人工智慧之不能》中,冷靜清晰地回答了這些問題。本文摘編自該書,由澎湃新聞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布。
  • 霍金預言目前正在印證,人工智慧或威脅人類地位,該怎麼辦?
    霍金的名號可謂是家喻戶曉,他生前給人類創造了無數成就,他逝世後所遺留下的預言被大家討論津津樂道,甚至還頻繁創造熱點話題,一時間大家逐漸相信了霍金預言,對霍金所留下的預言更是深信不疑,與其說是他對未來所留下的預言,不如說他提前預料到人類正常發展速度。
  • 重口味R級科幻電影《升級》,是人工智慧的升級還是人類的消亡?
    人工智慧覺醒,反過來與人類抗爭的題材,正是由現今科技發展引申出的必然思考。從人工智慧發展起初,人們為了讓自己可以「更懶」從而有了現在類似智能家電的各類設備。再往後,發展出了《西部世界》中與人類外表近乎一樣的智慧機器人或是把現有的人改造為更具戰鬥力的「超級人」也具有了可能性。今天要推薦的這部電影就屬於第二類,電影名為《升級》。《升級》的導演是雷·沃納爾。講到雷·沃納爾就不得不提他的另一位導演朋友溫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