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卻也是誕生了不少牛人,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等,但也因為社會的特殊性,所以晚清時期的名人,大多數得到的都是毀譽參半的評價;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位,也算是晚清時期的一代傳奇人物,雖然他的後半生聲名狼藉,但這裡只說他的前半生,這人就是袁世凱了。
袁世凱出身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他的叔祖官至漕運總督,故而家財萬貫,這點從袁世凱的父親捐了個正五品的同知就可以看得出來;而這個袁世凱自小喜愛兵法,立志學「萬人敵」。嘗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被人譏笑為「袁書呆」。
當時科舉考試仍是當官的主要途徑,但袁世凱顯然沒有什麼讀書的天賦,考了數次,連個秀才的名頭都沒混到,他曾給其三哥袁世廉寫信說:「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當然,只是說科舉考試是當官的主要途徑,並沒有說是唯一途徑,左宗棠也沒考上進士,結果還不是成了手握重權的封疆大吏?
當時局勢混亂,故而軍隊的地位得到極大提高,當時淮軍將領吳長慶與袁世凱的養父袁保慶「訂兄弟之好」,於是袁世凱就去投奔了吳長慶,寫文章不咋地的袁世凱,對軍事方面卻是極有天賦,被吳長慶認為是「有造之士」,並被破格任命為幫辦營務處;但袁世凱顯然對科舉沒有死心,公元1882年時,袁世凱做足了功課,準備再去應考。
但就在此時,清王朝的屬國朝鮮,出現了問題;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譁變,成功奪權;朝鮮王妃閔妃一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戰鬥中,袁世凱帶頭衝在最前面,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
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讚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隨後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啟了袁世凱練兵的先河。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朝鮮人士稱讚他:「明達夙成,留京師(漢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
而袁世凱也沒想到,他的朝鮮之行,竟然長達十二年;而在這期間,袁世凱做的最轟動的一件事當屬平定「甲申政變」,當時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試圖推翻「事大黨」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繫 清王朝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袁世凱平定了朝鮮甲申政變有重大意義,打退了日本的滲透勢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取朝鮮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袁世凱因這一事件受到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重視,同時也使日本人對袁世凱「憾之刺骨,百計排陷之」,但他的同僚吳兆有等人卻對袁世凱頗為嫉妒,攻擊袁世凱「妄開邊釁」、「擅挪軍款」。
當時的袁世凱雖然年輕,但也不是愣頭青了,為了躲避同僚的陷害,不得已之下,只得辭官歸鄉;但是李鴻章決定重用袁世凱,命袁世凱於1885年10月護送大院君回朝鮮,同年11月又委派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的太上皇。
袁世凱在朝鮮期間的任務是在「各國通商」、「友邦環伺」的情況下,使朝鮮「明尊親之義,定搖惑之志,內修政治,外聯邦交」,換言之即強化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防止朝鮮獨立自主的傾向和日俄等國的窺伺。由此袁世凱不可避免地在幹涉朝鮮內政,甚至不止一次策劃廢黜朝鮮國王李熙。
袁世凱幹涉朝鮮內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鮮國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滿,清王朝內部中也不斷有人彈劾他,比如張謇、張佩綸等人攻擊袁世凱「侈然自大,虛驕尚氣,久留朝鮮,於大局無益」。幸好有李鴻章極力保他,所以才讓袁世凱堅持了下去;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雖然由於其年輕氣盛而採取一些過激、粗暴的手段,但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
其實,不得不說,袁世凱在朝鮮的那十二年,的確是很不錯,不僅挫敗了日本方面的入侵,還以強硬手段抵禦了沙俄的勢力滲透,當真算得上是一個人才;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才,卻屢屢遭到同僚的陷害,如果不是李鴻章極力保他,可能袁世凱早就完了;可能也正是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後來的袁世凱,才那樣渴望權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