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把銀子放在桌上?古人平時到底怎麼花錢?

2020-11-18 上遊新聞

離我們最近的中國古代王朝——清朝,當時人們的消費日常是怎樣的?他們外出怎麼花錢?你肯定會說,肯定是用銀子唄,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買東西最好用銀子

據說,清朝的同治皇帝喜歡背著自己的母親——慈禧太后出宮,一個人在北京城裡閒逛。有一次,他逛到北京城的文化市場——琉璃廠。琉璃廠的店鋪,賣的都是書籍,文房四寶等東西,以供進京學子趕考之用。同治進入一家店鋪,看看撿撿,看到這家店賣的宣紙很是不錯,於是就買了些「玉版宣」。然而,付帳的時候,同治一摸身上,不禁有些懊惱,原來沒帶銀子!

雖然沒有銀子,但還有一些金瓜子。所謂的金瓜子,就是用黃金打造成的小型金錠,專門用於宮中賞賜之用。同治就拿出金瓜子來付帳,不料掌柜平日裡收的都是白銀和銅錢,根本沒見過金瓜子,於是堅辭不受,把眼前的這位皇帝趕了出去。

這個故事說明,在清朝,白銀和銅錢才是社會上通行的貨幣。

▲白銀 

自古以來,中國的白銀產量就很少,歷代政府鑄造的金屬貨幣都以銅為主要原材料。正因為少,白銀的價值非常高。唐太宗貞觀年間,一兩銀子可以換成1000文錢,而一鬥米才五文錢,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買200鬥米,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4000多塊人民幣。有些古裝劇對此沒有深入研究,以至於漏洞百出。比如動不動就放上一錠銀子讓店家上菜,還有經典武俠劇《射鵰英雄傳》,郭靖初遇黃蓉時被宰了一頓——「一會結帳,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這些場景都不符合歷史真實的。

1023年,北宋成立「交子務」,第二年正式發行官方貨幣——交子,並以鹽鈔(領取和運銷鹽的憑證)為準備金,這就是最早的紙幣調控制度。

直到明代中後期,從16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初,中國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達三個半世紀之久,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和佔美洲產量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中國,數量十分龐大。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因此將中國形容為一個「吸泵」,形象說明了,明清吸納了當時全球巨量白銀。

海外白銀大量流入後,中國明清兩朝金銀比價出現了一個明顯變化趨勢,16世紀30年代開始從1:6左右逐漸上升,17世紀初基本上穩定在1:7-1:8左右,30年代後上升至1:10-1:13左右。也就是說,明清兩代,白銀的價值一直在下跌。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等於660.8元人民幣,比唐朝時貶值太多了。

▲全球貿易,白銀流入中國 

由於白銀變多,價值大幅降低,從明朝後期開始,「朝野率皆用銀」,市場上大小買賣都以銀計算。 

普通老百姓的消費

消費的前提是收入,不然哪有錢花呢?

根據清朝《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記載,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京城普通老百姓的月收入,大約在2到3兩銀子。

乍一看數字,你會覺得天子腳下的老百姓,收入也不過如此。

但我們來比較一下,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而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再看清朝的物價水平,乾隆十三年,北京內城四間瓦房價值約70兩,四間房面積大概就是80平米,也就是說,當時1兩銀子可以買1平米的房子,一個京城普通老百姓的月收入,可以買2到3平米。

▲清末的北京城 

不說房價,再來看看日常消費品。

吃的方面,清代康熙雍正年間的大米每升或為7文,或為9-10文,肉蛋價格清初便宜,清末較貴,差不多上漲一倍。嘉慶道光時,魚每斤25-40文,豬肉每斤50-60文,高價者70-80文,牛羊肉每斤30-50文。鴨蛋每個2文,熟雞蛋一個4文。道光年間,黃瓜每斤2文上下,白菜每斤1-3文,蔥每斤5文,蒜臺每斤8文。康熙年間,棗子每斤16-25文(道光時每斤約40文),桃子1斤6-10文,梨一斤10-20文。康熙時,豆油、花生油、菜油每斤為30-40文,道光時上漲至70-80文。康熙時,食鹽醬醋每斤最少3-5文,以10文左右居多。

不想在家裡做飯的,可以出去吃。清朝的飯館主要有四類,第一類的是飯莊,飯莊的名號一般都叫某某堂,如聚賢堂、會賢堂等。飯莊通常都是一座很大的宅院,數進的院子,還附有戲臺等建築,一切陳設都華貴精緻,所以是專門服務於有錢人家的。

第二類是飯館,名號一般以某某樓為多,如慶雲樓、東興樓等。飯館的格局就要比飯莊小很多,經常是一兩進的院子,或是兩層的鋪面,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餐館「的概念。菜品則以炒菜居多,這才是體現廚藝、體會味道的場合。

第三類是飯鋪。飯鋪的格局較前面兩者要小得多。晚清時期,炒菜的店逐漸從茶館中分離出來,就被叫做飯鋪,也被稱為」二葷鋪「。至於更小一些的飯鋪,大多都以賣主食為業,如包子、餡餅、烙餅、麵條等,連炒菜都沒有了,有些像現在的一些早點鋪。

第四類則是飯攤,也就是如今的路邊攤,一般賣的都是小吃,價格很便宜。▲飯攤 

穿著方面,順治、康熙年間的絲綢製品價一般在每尺50-100文,每匹銀1.23-2兩之間,以當時紡織品寬幅多為60釐米算,單單一身長袍至少要21尺,即使用最便宜18文1尺的帛來做,不算手工支出,單單布料也要378錢。

可以看出,清朝的食品價格還算中等水平,但是絲綢這種好布料的衣服依然比較貴。

那麼,精神食糧的價格如何?乾隆以前,書價平均每冊在6錢左右,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明史輯略》10冊,每冊售6錢(600文);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朱筠椒吟航刻《說文解字》8冊,封面鈐有」每部工價紋銀五兩「朱文方印,每冊6錢2分(220文)。

當然,比起看書,絕大多數老百姓還是更喜歡看戲。以廣東為例,鄉下演戲通常會在廟宇的戲臺或臨時搭建的戲臺,戲班從籌辦酬神的紳商、耆老處獲得報酬。老百姓去看戲,基本都是免費的。當時的戲劇主要有《胡迪罵閻》《繡襦記》《羊叔子杜元愷平吳擒孫皓》《梁山伯與祝英臺》《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等等。

在北京,除了看戲,還可以飼養花鳥魚蟲、匏制器皿,春天的逛廟會、看花燈、遊春,夏天的遊園、端陽耍青、粘雀捕蟲,秋天的七夕乞巧、重陽登臨,冬季裡寫九九消寒圖、冰嬉等等。「玩兒」對北京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嚴肅的文化活動,他們也捨得在」玩「上花錢。

而對於那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人,就可以去天橋下聽人說書、講相聲。天橋在老北京的文化娛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為收費便宜,天橋便成為當時普通百姓活動的固定場所。在當時天橋戲棚裡因為人數太多,許多站在後面的並不能看清戲臺,所以看的多了,就不在於看而在於聽,也就隨之稱為了聽戲。

比去天橋更便宜的娛樂活動,就是聽數來寶。數來寶是一種中國傳統曲藝,又名順口溜、溜口轍、練子嘴。因乞丐走街串巷,演唱索錢,把店裡的貨品極盡誇讚,「數」得仿佛「來」了「寶」,因而得名。

▲數來寶 

這麼看來,日常用銅錢、大事用白銀,是明清以來的主流消費習慣。

參考資料:

1、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

2、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

3、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清代社會生活圖記》

4、李紅雨《清代北京旗人的休閒生活》

5、楊原《會玩兒:老北京的休閒生活》

6、譚文熙《中國物價史》

相關焦點

  • 古代人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用手就能掂出重量?
    在一些影視作品當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古代人拿一些散碎銀子交易的場景。這讓我們不由得產生了好奇心,碎銀子本身真的能拿來作為一般等價物嗎?古代人使用的碎銀子,到底是怎麼確定重量的,用手能掂量出來嗎?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 從吳新登的名字,看看古人是怎麼花銀子的。
    這一段文字的描述,其實也說明了過去銀子的使用的方法。這裡面有幾個重要的名詞,搞懂了這幾個詞的意思,大概也就明白了過去古人是如何花錢的?第一個叫做「戥子」,這個戥子就是過去古人用來稱銀子分量的秤,只是這個戥子解析度更高,它可以分辨兩、錢、分,類似於現在的天平。
  • 古代銀子長什麼樣子?老銀錠怎麼鑑別真假?
    喜歡看歷史劇的朋友們最熟悉的場面,應該也是古人付錢的環節。《水滸傳》中就經常有這樣的橋段:吃完飯,隨手從腰間摸出幾兩碎銀子,或一個小元寶扔桌上。店小二喜笑顏開,觀眾心生羨慕。你有沒有想過,古人出門的時候都要隨身攜帶一袋銀子嗎?銀塊有大有小,給別人一大塊銀子,怎麼找零呢?古代的銀子流通範圍有那麼大嗎?
  • 古人下完館子,丟一錠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也不攔?錢不夠咋辦?
    小時候看古裝劇,少年總是懷揣英雄夢,鮮衣怒馬,仗劍走江湖,在客棧吃完叫一聲"小二,上酒",走時掏出一錠銀子往桌上一擲,道:"小二,結帳。"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閱歷不斷增加,我們終究沒有成為英雄,卻讀了不少書,知曉了更多歷史。
  • 古時候的一錠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看武俠小說,主角經常動不動就掏幾十兩銀子出來,那麼,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呢?
  • 古時的一兩銀子到底能換多少人民幣?看一下你的月薪是幾兩銀子吧
    古時的一兩銀子到底能換多少人民幣?看一下你的月薪是幾兩銀子吧 古時的一兩銀子到底能換多少人民幣? 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古時候的一兩銀子能到底能換多少人民幣?銀子和人民幣之間應該如何換算呢?
  •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碎銀子有一個標準定價嗎?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碎銀子有一個標準定價嗎?在古代,黃金的數量稀少,由白銀充當起了硬通貨的角色。由朝廷統一鑄造的銀錠,五兩、五十兩甚至上百兩不等。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銀子,日常生活都是用銅板。就算富家子弟出門也不能帶著大銀錠,一來太沉,二來好多店家找不開。
  • 古人吃完飯,放一錠銀子就走,小二為何也不數?如果不夠數咋辦?
    水滸當中這種美食場面非常的多,尤其是在某位好漢跑進酒店,把銀子砸在小二的面前時,我們仿佛看到了1000年前的大款:武松吃得口滑,只顧要吃,去身邊取出些碎銀子,叫道:「主人家,你且來看我銀子,還你酒肉錢夠麼?」酒家看了道:「有餘。還有些貼錢與你。」武松道:「不要你貼錢。只將酒來篩。」
  • 水滸中,一兩銀子究竟等於多少貫錢?看看林衝買的刀
    所以,古人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些都是有道理的。當然,守住自己的底線,更重要。 水滸中,好漢們吃喝玩樂,都需要錢,所以水滸對錢的描寫很多。 那麼,在水滸中,銀子和貫是怎麼換算的?一兩銀子是否等於一貫錢呢? 正常情況下,一兩銀子等於一貫錢,但是水滸不是正常情況。
  • 在古代,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小二卻從不清點也不攔呢?
    無論是宮廷劇,還是武俠劇,就是古人在進酒樓,吃飽喝足之後,直接就是往桌子上,放一塊碎銀就離開了,而店小二卻從來不會對帳單,也不數客人給的銀子夠不夠,還滿面笑容的來一句「您慢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說起這碎銀子,自然就要說到白銀了,白銀在漢代的時候就有了,只不過那個時期還沒有普遍使用,大多使用的都還是銅幣,在元代進入中原後,才逐漸的開始普遍使用白銀,而店小二收到客人結帳的碎銀,卻不核對帳單的原因呢,就是古代的一些消費場所,有一個用來計量碎銀重量的「戥子」。
  •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評論區都是精英
    1、我一直有個問題,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5、看來這滑板是真把大爺給氣著了,都把鞋扔了,不知道晚上怎麼回家。6、原來動物之間也有挑釁,這哥們兒有點欠揍,人家不願和他計較還來勁了……7、看來把小孩嚇著了,怎麼室內也有大海……這什麼情況到底?
  • 悲桑格西和一塊銀子
    見到他,用自己很蹩腳的爛英文結結巴巴地講述了這次的經歷,雙手奉上銀錠,放在他旁邊的桌上。他沒有拒絕,我鬆了一口氣。一周後,悲桑老師的課講完了。那天恰好輪到我和另一個學生送他回房間休息(我們是輪流接送)。進房時,那塊銀子還在桌上。「它已經在我這裡放了一個星期,現在,你可以拿回去了。」悲桑格西微笑著對我說。
  • 為什麼姐夫一眼就看出許仙的銀子是被盜的庫銀?
    他帶回家,放在桌子上。然後他姐夫李公甫——衙門捕快頭(刑警隊長)跟他的手下剛好下班回家,一看見銀子,就認定了這是丟失的庫銀,立刻將許仙列為盜庫銀重大嫌疑人……問題來了:為什麼姐夫一看見兩錠銀子,就懷疑許仙是賊?許仙的兩錠銀子,是我們在古裝劇裡看見的古人買單時使用銀子最常見的長相。大俠們吃完飯都是甩出這麼一錠銀子:"不用找了!"
  • 這4種植物放在辦公桌上,清新可愛,還好養護!
    但為了給生活增加一些樂趣,緩解我們長期辦公、看電腦的疲勞,花花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幾種適合在辦公桌上養的植物,趕快來看看吧。1.豆瓣綠適合在辦公桌上養的植物,豆瓣綠自然是當之無愧,它非常小巧,葉片綠油油的非常圓潤可愛,是放在辦公桌上的不二之選。而且它淨化空氣和抗輻射的能力也都不錯,在電腦旁邊也能很好的生活,辦公累了停下來看看它也非常養眼。
  • 萬兩黃金到底是有多少?」
    放在古代,這個數字不知得打多少折。照這樣賞賜國庫要不了多久就空了,那皇帝老兒的三宮六院還怎麼維持?其實這都是我們對古代「黃金」二字的誤解。要知道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而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這些富人吞金的舉動,實在是讓人想想就……另一方面,古人都喜歡用金子陪葬,你看看海昏侯墓,再看看梁莊王墓,那裡面的金子,是實打實的可以用斤數來衡量的。即便如此,王侯級別的隨葬品也只能做到幾十斤黃金,皇帝金口一開就是萬兩黃金,這怎麼可能?
  •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不數銀子?
    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飯後放下一塊金子或者銀子就離開了,既沒有問夠不夠,也不需要找零,店小二回一句 「客官慢走」 的橋段。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不數銀子?電視劇中的劇情在古時候的特定場景裡也會出現,但發生的對象也都是屬於土豪類型,這種情景設定不外乎為了給觀眾營造一個豪邁、不拘小節的英雄氣節,為了填充劇情,這種算帳找零情節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 「寧喝一兩碎銀子,不喝十斤普洱茶」,碎銀子到底是什麼?
    近年來,「寧喝一兩碎銀子,不喝十斤普洱茶」這句話流傳甚廣,碎銀子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人們會說它比普洱茶好喝呢?接下來,茶小妹就來給大家揭開它的真面目。碎銀子是什麼?在弄清楚「寧喝一兩碎銀子,不喝十斤普洱茶」這種說法的緣由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碎銀子到底是什麼。
  • 古人下完館子,丟一錠銀子就走,店家為何從不阻攔?不怕少給了嗎
    至於古人的支付方式,相信大家也是見過不少。喜歡看古裝電視劇的人,應該都看到過這種畫面。在客棧或者是飯店,客人們吃過飯後,會直接喊一聲「小二結帳」,之後隨手把一錠銀子扔在桌子上瀟灑轉身離去。
  • 在古代,「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看看古人的消費水平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銀子」這個詞。 作為古代貨幣的一種,它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直到清朝割地賠款時都是用的銀子。 雖然我們在影視作品中見到銀子,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銀子可以換多少錢。
  • 古人就不問,店小二也不追
    文章編輯:歷史誘惑「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時常在影視作品和原著小說當中,了解一些當時古人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武林高手、江湖中人,那些行俠仗義、笑傲江湖的瀟灑,曾一度讓我嚮往過。那時的客棧只叫「悅來客棧」,客棧裡有吃有喝還能住宿。店小二會問:您是吃飯還是打尖?這個「打尖」就是住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