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構松/山移水改,地名難改 ——從地名看地理自然環境變遷

2021-02-28 鳳洲文化

2020年1月起,本號連載了吳構松先生方言文化系列隨筆25篇,受到讀者的好評和數家公眾號的關注、轉載。受此鼓勵,我們再次將目光投向吳先生的另一文化專欄——《潮州地名縱橫談》。該專欄文章也是吳構松先生精心打造的隨筆力作,今年初在潮州日報推出以來,反響良好。中國僑網、百度好鏈等網站轉載其部分文章,本土知名詩人林木鋒先生為推文創作了系列精美配詩。應讀者的要求,並徵得吳、林二位先生授權,從2020年10月1日起,本號推出其《潮州地名縱橫談》專欄文章及相關詩作,每月兩期,敬請垂注!

在本欄前兩期文章中,筆者談到揭陽、海陽、潮陽等地名反映了大潮州區域地理環境特徵,聚落與山、水之間的位置關係。多年來,每到一個地方,遇到包含「陰」字或「陽」字的地名,我總會不自覺的去探求它前一個字是山名還是水名。

幾年前,我頭一回來到武漢市,由當地朋友帶著遊覽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眾所周知,漢口、漢陽的地名是由漢江得來的。長江在武漢市區這一段呈西南東北走向,漢江自西向東從這裡匯入長江,在接近長江處修有一座晴川橋聯通南北。我們在漢口參觀了江灘防洪紀念碑後,驅車沿長江西北岸的沿江大道往西南走。朋友說駛過漢江上的晴川橋就是漢陽了。我說不對呀,漢陽怎麼在漢江南岸呢?朋友愣了一下,轉瞬明白了我的疑問,娓娓道來——漢江下遊河道屢屢變遷。明代之前河道在今龜山以南,位於龜山腳下的漢陽城即由此得名。明中葉成化年間,漢江下遊連年大水,在今漢陽以西排沙口、郭師口之間潰決,徑直向東形成一新河道,漢水主流改由龜山以北匯入長江,自此漢陽就在漢水以南了。

聽了朋友介紹,我煥然大悟。原先對漢陽的認知,不全錯,也不全對,正所謂「山不轉水轉」,最大的問題是我的認識未跟著「轉」。

澄饒圍

由於地球內營力的長期作用,也由於河流衝積和興修水利、圍海造田等因素,潮汕地區地貌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黃岡鎮的嶼山原來是海裡的小島,如今與海岸線足足相距三公裡,周圍一片稻田、魚池。同樣曾是海中島的潮陽貴嶼,現今與海邊直線距離已然有二十多公裡,是名副其實的「滄海變桑田」。

潮汕地區有多處地名含「湯」字。「湯」,古語意謂熱水,有一個成語叫「赴湯蹈火」,潮州話將泡溫泉叫做「浸湯」,正是用了「湯」字的古義。潮汕地名帶「湯」字的,常提示那裡有溫泉資源,如普寧裡湖鎮湯頭、流沙鎮湯坑,揭西梅雲鎮湯前。豐順的湯坑最突出,早在1970年就興建了全國第一個地熱發電站。而饒平湯溪的溫泉就鮮為人知了。事實上這個地方是有地熱資源的,只因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湯溪水庫,蓄水後溫泉眼就湮沒在庫底了。

地名學告訴我們,好多地名是自然環境變遷的歷史見證。來源於地理地貌、自然條件的地名,是最穩定的,即使滄海桑田,也不容易改變。正所謂「山移水改,地名難改」。

饒平 樟溪 

對這類已經「名不副實」的地名,我們可以從字面入手,去探究它所指稱地域的豐富信息。饒平柘林,據張惠澤先生考證,古時長著許多葉子可餵蠶的柘樹。同理,桑浦山,以古時盛產桑樹而得名;饒平的樟溪、澄海的樟林,歷史上都是樟樹成林;楓溪,原是溪名,因岸上楓樹繁盛,後以溪名村,再後來又成鎮名、區名。

澄海 樟林

我出生在饒平錢東,打小就知道本公社西南側有兩個村叫「黃芒」。後來又聽到與錢東接壤的澄海鹽鴻有一個「黃芒溝」, 再後來,又得知本縣的海山島上又有一個「黃芒」。

從海山經錢東到鹽鴻,陸路不過三十公裡,居然有四個「黃芒」!驚訝之餘細想,也覺不奇怪。四地都處在海邊,氣候、地質等自然條件是接近的,都叢生植株高過人頭、花呈淡黃的芒草,居民以這種特徵突出、鮮明的植物作為村名順理成章。當然,同名可以,但不能混淆。進一步了解到,錢東的兩個「黃芒」分別冠以「上」字或「下」字, 以作區別,鹽鴻的「黃芒」依據地形帶個「溝」字,叫「黃芒溝」,省稱「芒溝」。至於海山島上的「黃芒」,距離太遠,混淆機會太少了,不必介意。由於環境變化,今天在這幾個村已難見到成片的黃芒草了,但四個「黃芒」成為一道信息量滿滿的「地名景觀」。

對於地名內涵的推論和考證,可以作為地理、水文、氣候研究的重要手段,也能為今天的經濟開發、社會建設提供某些啟示。譬如說,潮州是否可以結合「創森」行動,在楓溪區的一些地方乃至整個楓江兩岸進行規劃,種植一定規模的楓樹,營造中國瓷都獨特、美麗的景觀呢?

(原載2020年3月22日《潮州日報》)

讀《山移水改,地名難改》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強烈要求那些地名改殘了的都改回來吧,看不下去了,哈哈
    看到一張圖,古今地名對比~除了四五個改進步了以外,其他真是……[捂臉]看到包頭,寶雞,棗莊,合肥,石家莊和駐馬店,我差點笑出聲[捂臉]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湖北襄陽改成襄樊後,自己看自己,越看覺得越low[我想靜靜][捂臉]又趕緊改回來了,重新叫襄陽,瞬間吸引來了幾百億的投資[我想靜靜]現在經濟發展成湖北省第二,僅次於省會武漢你說一個好的名字多重要,多值錢,它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底蘊……強烈建議那些改殘的都重新改回來吧[我想靜靜]不然顯得咱後輩越來越次了[捂臉]哈哈哈~
  • 「崇德」還是不「崇德」——關於德州經濟開發區改地名的一點看法
    「地名」實際就是一種標識,為了讓人們便於聯繫而提供的工具。故每個城市、鄉鎮、街巷都因此而有了自己的名字。實際 「地名」它本身沒有什麼作用和意義(名人特意命名者除外),可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為的推崇以及各類所在地域的歷史事件發生,各種知名人物、建築、廟宇的產生等,逐漸給這些地名賦予了、蘊育了一種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和文化內涵,進而它們成了該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研究。
  • 昆明地名設置芻議
    以城門名移做地名的,如大東門(鹹和門)、小東門(敷澤樓)、北門街(拱辰門)、大西門(寶城門)、小西門(威遠門),小南門(南屏街口)以及大南門(近日樓)。有些地名今天還在用,如小西門、近日公園、順城街、穿心鼓樓等。4、對地理實體的地名設置主要是對山體、丘陵、湖泊、河流、堰塘等的稱呼命名。這些地名中,蘊含了地理生態環境的滄桑演變及人文歷史的大量信息。
  • 吉林市滿語地名特色
    原創牛汝辰吉林市的滿語地名中有很多以河流、山脈、丘陵、植被等自然實體命名的。這些地名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滿族先民的生存環境,通過地名反映出生活區域的自然地理要素特徵,也可了解先民對環境的認知特點。1.地名記錄滿族的自然環境原吉林市郊區(現為船營區)的歡喜鄉大窩家屯,其中窩家滿語發音為「窩集」,含意為「叢林」。窩家是滿語「窩集」漢化的音轉,「窩集」的地名很多,表明吉林地區森林植被茂盛。如蛟河市天崗鎮有窩集口屯。永吉縣缸窯鎮有窩集口子屯,穿城而過的松花江地名原本滿語發音為松嘎裡烏拉,含意為天河(神水)指松花江是從天而降的神水(因其源頭有天池、瀑布)。
  • 福建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明洪武年間在藤山北麓建鹽倉,俗稱鹽倉前,遂通稱倉前山,簡稱倉山馬尾區:因地處石馬尾部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閩江下遊有浮礁似駿馬,礁西為馬頭江,礁東為馬尾江,舊鎮中岐位於馬尾江邊,故名馬尾晉安區:1995年10
  • 這些地名冷知識,你都了解嗎?
    文章來源:中國國家地理+越南的重慶、太原美國的北京、廣州……這些源自中國的地名如何在異國落地生根?你還知道哪些聽起來像中國地名的外國地名?關於地名,你知道哪些冷知識?日本京都直到現在京都還有不少地方在使用「洛陽」這個名字比如洛陽工業高等學校、洛陽綜合高等學校在此友情提示高三黨這兩所學校既不在河南,也不是大學而是高中所以去那裡讀書既沒有龍門石窟可看
  • 這個地名全國獨一無二,只要和它重名!一個字——改
    在前段時間看到頭條上的一片文章,大意是說馬鞍山是全國重名最多的城市,全國叫馬鞍山的地方有好幾個,有安徽的馬鞍山市,有甘肅的馬鞍山,有湖南的馬鞍山,有廣西的馬鞍山,甚至香港也有個馬鞍山……可是今天我說的這個地方全國沒有和它同名的,因為那些曾經和它同名的城市都因它而改了名。
  • 無錫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無錫,一個謎一般的地名,總在「無錫」與「有錫」之間徘徊。無錫的地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據有關史料記載,無錫地名最早來源於楚國春申君黃歇所說「立無錫塘,治無錫湖」。而作為西漢會稽郡26個縣中之一的無錫縣,正式出現是在東漢班固、班昭所著《漢書·地理志》。後世關於無錫建縣歷史。
  • 黑龍江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區以屯名,系達斡爾語米斯勒的音轉,意為冰龍江縣: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設龍江府,因系黑龍江省首府得名;1913年改龍江縣,因時為黑龍江省首縣得;另說系黑龍江之簡稱,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江水色黑,蜿蜓如遊龍,故名;傳說唐代中原曾派來使者巡視,到江水為烏黑色,以為這裡住以為這裡住著一條烏龍王,故稱為烏龍訌,以後認為烏與黑同義改稱黑龍江
  • 香港地名文化
    這種香料的用法也很特別,既不是擦,也不是燒,而是隔水煎。水滾則香料即隨蒸汽揮發,香氣沁人心脾。可謂一香在屋,滿室清香。當時京師及蘇杭等地的達官貴人、皇室貴戚,莫不爭購。所以莞香身價名貴,如黃金一般。據考證,在香港、九龍,宋末已有人開始種香了,所生產的香料,質量優良,堪稱上乘。莞香銷路很廣,明朝時每年出口莞香的貿易額均在數萬兩銀錠以上。
  • 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個縣地名被改,有必要嗎?
    怎麼辦呢? 古地名,成為一種民族的自豪 其實,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許多地方的名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演變。 比如西安這個地方,在西周時期就叫做鎬京,漢唐時期叫做長安,而直到明以後,才有了西安的叫法。
  • 這些超難念日本地名你都會讀嗎?5個超難讀地名!
    苫小牧的日文念作「とまこまいtomakomai」,地名來由也是出自愛努語,指的是流入山裡的河川,「苫」的中文則念作「山」(ㄕㄢ ),意思是草蓆、草簾。另外,它也可以念成四聲的「扇」(ㄕㄢ ˋ),念成四聲時用法會從名詞轉為動詞,有「用……覆蓋」、「蓋上……」的意思。
  • 照母山原叫照墓山 與南宋狀元有關 老地名藏故事
    (網友@謝飛ckgbby供圖)  改照墓山為照母山  照母山究竟如何得名?  「照母山原為照墓山,又稱趙墓山。」渝中區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工作人員王先生告訴記者,牛角沱地名的由來,是因為以前這裡有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江流於此形成回水沱,所以叫這個名字。所謂「沱」,就是可以停船的水灣。如果要探尋「牛角」的具體位置,以前站在嘉陵江邊的牛角沱河街就能望見,現在此街已更名為四新巷,隨著城市的變遷,但現在很難準確找到這塊「牛角石」的具體位置。
  • 從地名看百越分布
    從地名上看,今蘇北、魯南一帶古代百越地名分布很密集,如姑幕、朱虛、無婁、無鹽、姑蔑、無棣、夫於、夫重、諸馮、句澤、句陽、須句、須朐……其數量並不比百越腹地(今蘇南、浙北)少。再聯繫到史料中有句踐徙都琅琊(今魯南)的說法,由此可斷定魯南、蘇北曾是百越活動極盛之地,只是後來楚滅越後,越國瓦解,其民或同化於中原人或遷徙他處,這一帶才沒了百越蹤影,但地名流傳了下來。
  • 北京地名|玉泉山靜明園
    北京地名地名是一個地區歷史記憶的承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北京也不例外。如果說北京城是座開放的博物館,「地名」就是各種「陳列品」的說明書。近年來,北京市的地名保護與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三山五園「三山五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始建於清康熙時期,形成於乾隆時期。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文化遺產的統稱。
  • 講好中國地名故事 《地名中國》人文紀錄片採風陝西大荔
    《地名中國》人文紀錄片採風陝西大荔 《地名中國》紀錄片攝製組邀請文化研究學者,圍繞大荔縣域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民俗、建築、非遺等開展調研座談。 「地名中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地名學會地名公共服務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劉永利表示,《地名中國》紀錄片是落實中國地名學會「講好中國地名故事,傳承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地名文化」主題踐行活動的一個重要抓手,紀錄片根據地域文化、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特色文化、社會變遷等主題框架,用人文發現的視角,用詳實的影像語言,展現一個個具體的地名故事,探究當地人文歷史和文明傳承
  • 北京地名中的冷知識
    但是,朝陽區的康各莊則是諧音地名了,因為康各莊「相傳遼時為皇家果園,守園人在此繁衍成村,故曾名看果莊,後諧音為今名」。善各莊本為單各莊。據考,明初燕王朱棣出兵漠北時,不少單姓移民到此居住,天長日久,單就演變成善了。
  • 楊建勳:府谷縣哪些地名有錯別字?
    作者:楊建勳 地名,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地名命名的意義通常認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達的含義,它是人們為地命名時的著眼點,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據。這是百度百科對地名的定義,我們簡單地理解是,地名表達一定的意義,與這個地方的人文和自然有關。
  • 瀋陽漫畫猜地名的12天
    但這次漫畫和瀋陽地名的結合相信也讓大家體會到了一些漫畫所帶來的快樂~ 這次猜地名也讓大家對漫畫產業有了新的了解,感興趣的年輕人甚至開始diss起作者,也是這些有趣的質疑讓小編創作漫畫的腦洞越來越大。本來安靜的家庭群也熱鬧起來,從一開始的一個人猜地名,變成全家人爺爺奶奶大叔大爺......全員玩手機猜地名,其樂融融~
  • 重慶掌故丨重慶地名知多少:主城有「五嶽」,「壩」「坪」最常見...
    11-15 18:13:34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 地名隨處可見,它們無時無刻不發揮著地理標識等方位作用。但同時,有些地名有美麗的傳說,有濃濃的鄉愁。重慶到底有多少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