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個縣地名被改,有必要嗎?

2020-12-19 騰訊網

郭沫若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對於我國當代文化的發展與繼承做出了貢獻。

同時,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提高我國國民的普遍認字率,完成在全國範圍內掃盲的艱巨任務。

政府決定,要將會寫字納入到生活日常,要讓大多數人對寫字產生興趣,這樣開展掃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作為新中國初期的知名學者,郭沫若先生自然也參與到這場大規模地全國掃盲行動中!

掃盲,從簡化字開始

新中國建立初期,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由於幾十年的戰爭動亂,當時的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其中大多數百姓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狀態。

加之中國歷史悠久,幾千年留存下來的古文字不僅晦澀難懂,而且字形更是結構複雜,筆畫繁多,不利於毫無文化基礎的老百姓使用與傳播。

針對這種情況,以郭沫若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學者,加快步伐,積極響應毛主席號召:文字必須要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在這樣的一個總方針下,一大批專家為此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郭沫若先生寫文章提出:借用韓國,日本的片假名,通過改進漢字,給漢字標註拼音,這樣才能大範圍推動漢字的普及與發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識字率。

陝西,成為漢字改革的核心區域

陝西,是一個具有上千年悠久歷史,豐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作為六朝古都的它,地下不僅埋藏著眾多珍貴的文物和典籍,而且各地地名也多沿用古稱。

比如:商雒、盩厔、鄠縣、鄜縣等等,這寫古代延用過來的文字不僅晦澀難懂,而且不利於書寫和傳播。

對於當時許多近乎文盲的老百姓來說,別說書寫出來,就是朗讀,記住都比登天還難。

怎麼辦呢?只有採取漢字簡化的方法,以利於它們能更容易被大眾記住、書寫、傳播,比如「商雒」改成「商洛」,「盩厔」改成「周至」等等。

如此一番改革,陝西省共有14個縣分別被更改名字,方便了當地群眾,也更利於它的推廣和傳播,對當地的經濟、旅遊、商業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晦澀、難寫的漢字,其實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在訴說著一段最古老的歷史。

比如那個商雒的「雒」字,就是商周時期的一個圖騰,是圖騰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因此,這個漢字的背後是潛藏著巨大的文化力量的,由於傳播受影響,而得不到很好的保留和延續,這也是兩難抉擇下的一種遺憾吧!

至於「盩」這個字,就是商周時期的一個祭祀時使用的器皿,因此,這個漢字又是祭祀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如今沒有得到延續,同樣是一種遺憾。

古地名,成為一種民族的自豪

其實,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許多地方的名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演變。

比如西安這個地方,在西周時期就叫做鎬京,漢唐時期叫做長安,而直到明以後,才有了西安的叫法。

同樣作為古都的南京,也有金陵、石頭城的別稱,還有那座頗有詩意的蘭陵城,就是我們革命聖地棗莊的別稱。

我們會發現,這些古地名的背後,往往蘊藏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當作我國的文化瑰寶,永載史冊!

說到古都西安,許多人都會產生一份特別的情愫,這裡孕育五千年華夏文化的始發地,這裡更是漢唐文明的發祥地。

到了近代,這裡更成為全民抗戰一座標誌性城市,西安事變的歷史功績,將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彪炳史冊!這麼一座擁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城市,當然會給全民一段激發民族自豪感的特別情愫。

不管它叫鎬京、長安,或是現在的西安,在中國人的心裡,它就是一種文化圖騰,標誌著一個強盛時代的盛世皇皇,威武之邦!

讓改地名方便群眾,古地名成為共同的民族記憶

包括郭沫若在內的所有專家、學者都一致認為,1964年由陝西省民政廳經國務院批准後這場改名運動,十分必要,也具有重大意義。

它積極推動了全國掃盲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國家深層次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中國畢竟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偉大國度,那些曾經使用過的古地名,不應就這樣隨意丟棄,而應成為我們炎黃子孫共有的民族記憶。

秦磚漢瓦,唐詩宋詞,每一個地名都蘊藏著一種深層次的中華文化精魂,每一個漢字也包含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

讓它們躋身於博物館,讓後世子孫世世代代的瞻仰、紀念,喚醒最深層次的民族記憶。

讓它們成為一段段通俗易懂、饒有趣味的故事,在人民群眾中口口相傳,這樣才能讓中華文化得到很好的繼承與發展,讓全體華夏子孫真正獲得文化上的自信。

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需要簡單化,實用化,因此,我們需要讓文字簡單化,文化通俗化。

因此,我們才大力推動簡化字的改革,讓如今的中國與國際接軌,更以博大的胸懷,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外賓。

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卻不容絲毫的抹煞或扔棄,儘管它們有些被請進了博物館,有些尚深埋在黃土坯中。

但它並不會也不該被國人遺忘,這些古老的文明就是一份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一代代保護並繼承下去。

如郭沫若先生一樣的老一輩文化學者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含笑九泉。

如今,在新時代的浩蕩春風裡,還會湧現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飽讀詩書的,具有責任心的仁人志士將我們的中華文化繼續推動與發展下去,將我們的中華魂體現地更偉大,更榮耀!讓東方巨龍在全世界面前,抬頭挺胸,無比驕傲!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蘭陵」變棗莊,因為他的一篇文章,無數古城更改沿用千年的名字
    我們細細品味棗莊和蘭陵、合肥和廬州、西安和長安,這些改完名字的千年古城,在民治的境界上完全差了一個等級。因此有人會說了,現在的這些名字並不怎麼好聽,為什麼還會改掉以前的名字呢?而這一切都來源於1964年郭沫若先生發表的一篇文章。從那一年開始,陝西因為這篇文章有14個古城都改了名字。
  • 講好中國地名故事 《地名中國》人文紀錄片採風陝西大荔
    《地名中國》人文紀錄片採風陝西大荔 《地名中國》紀錄片攝製組邀請文化研究學者,圍繞大荔縣域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民俗、建築、非遺等開展調研座談。 「地名中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地名學會地名公共服務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劉永利表示,《地名中國》紀錄片是落實中國地名學會「講好中國地名故事,傳承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地名文化」主題踐行活動的一個重要抓手,紀錄片根據地域文化、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特色文化、社會變遷等主題框架,用人文發現的視角,用詳實的影像語言,展現一個個具體的地名故事,探究當地人文歷史和文明傳承
  • 我國含「樂」字的縣市分布及地名的多種讀法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在我國地名中出現在地級市和縣級市、縣、區中含「樂」字的地名。一個「樂」字,在地名中卻有三種讀音。據統計,我國含「樂」字地名的地級行政區有且僅有一個——四川樂山市,而含「樂」字的縣級行政區有20個。
  • 吳構松/山移水改,地名難改 ——從地名看地理自然環境變遷
    受此鼓勵,我們再次將目光投向吳先生的另一文化專欄——《潮州地名縱橫談》。該專欄文章也是吳構松先生精心打造的隨筆力作,今年初在潮州日報推出以來,反響良好。中國僑網、百度好鏈等網站轉載其部分文章,本土知名詩人林木鋒先生為推文創作了系列精美配詩。應讀者的要求,並徵得吳、林二位先生授權,從2020年10月1日起,本號推出其《潮州地名縱橫談》專欄文章及相關詩作,每月兩期,敬請垂注!
  • 這個地名全國獨一無二,只要和它重名!一個字——改
    在前段時間看到頭條上的一片文章,大意是說馬鞍山是全國重名最多的城市,全國叫馬鞍山的地方有好幾個,有安徽的馬鞍山市,有甘肅的馬鞍山,有湖南的馬鞍山,有廣西的馬鞍山,甚至香港也有個馬鞍山……可是今天我說的這個地方全國沒有和它同名的,因為那些曾經和它同名的城市都因它而改了名。
  • 日本地名比中國地名更好聽更有逼格?大錯特錯
    在豆瓣、知乎和微博上都有一種論調:日本的地名比中國的地名更好聽更有逼格。他們的第一項論據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比中國的更有歷史厚重感。多麼講究多麼有文化呀!而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用的概念是省、市(直轄市)、區(民族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省」是元朝才出現的區劃概念,論資歷比「道」晚了600多年。「市」在中國古代是指大型商業區,大唐的「東市」和「西市」分別隸屬於「萬年縣」和「長安縣」。而日本沿用了唐朝命名習慣,如北海道下設札幌市。你說當代中國的「縣」和「市」顛倒了,那你看看日本的「郡」和「縣」是怎麼玩的。
  • 偉大詩人杜甫是唐朝的公知嗎?看看郭沫若是怎麼說的
    郭沫若為了證明杜甫是個地主,專門從杜甫住的茅屋入手,「 詩人說他所住的茅屋,屋頂的茅草有三重。這是表明老屋的屋頂加蓋過兩次。一般來說,一重約有四、 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這樣的茅屋是冬暖夏涼的,有時比住瓦房來還要講究,茅草被大風颳走了 一部分,詩人在怨天恨人。 」
  • 歙縣洪水高漲,地名卻不知道怎麼讀,安徽還有3個地名容易錯!
    歙縣的高考未能如期舉行此後自然是有補考的,這裡暫且不說。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歙縣這個地名的問題。這兩天歙縣可以說是被全國人民熟知了,但大家對於歙縣都有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不知道歙縣的地名怎麼讀!有這樣問題的不在少數,今天我們就來正式介紹一下歙縣。歙縣是安徽省黃山市下轄的一個縣,其正確讀法是讀(she),聲調是第四聲。
  • 秦始皇折磨郭沫若
    我崇拜他的戲,燕市擊築的高漸離、竊符救趙的如姬、捨身殉師的嬋娟,個個使我如醉如痴。在我幼小的心靈裡,郭沫若就是中國的拜倫、莎士比亞。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又崇拜起郭沫若的學問。一個激情四射的詩人,竟然能沉潛入幾千年前死氣沉沉的甲骨金文,而其井噴一樣的學術成果,連界內的學人也禁不住瞠目結舌,真是件匪夷所思的事。
  • 郭沫若和秦始皇
    郭沫若的研究成果有瑕疵,就像聞一多所調侃的,十句話有七句是錯的。但是他的《兩周金文辭大系》,西周斷代、東周分國,把林林總總的金文構築成一個龐大的體系,端的是大氣磅礴。他利用甲骨金文研究古代社會,闡釋唯物史觀,也確實別開生面。他的學術文章,既有梁任公的汪洋恣肆,又有王國維的縝密深邃,不愧為一代宗師!
  • 連老福州人都會讀錯的地名!看看你認識嗎?
    生活在福州的你,你真的了解福州嗎?以地名為例,福州有很多地方連本地人都會叫錯名字!不信,那你來讀讀看!01、三坊(fāng)七巷作為福州人最熟的地方,你讀對它的名字了嗎?明代以諧音改巷名為「吉庇(bì )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寧之意。但福州當地人呼此地名則為「橘皮巷」。03、迥(jiǒng)龍橋迥龍橋又名飛蓋橋、沈公橋,為福州著名的古石橋。迥龍橋始建於唐代,已有1100多年歷史。
  • 這些地名冷知識,你都了解嗎?
    文章來源:中國國家地理+越南的重慶、太原美國的北京、廣州……這些源自中國的地名如何在異國落地生根?你還知道哪些聽起來像中國地名的外國地名?關於地名,你知道哪些冷知識?今人印象中的老上海風情大概也包括一些耳熟能詳的路名比如繁華的淮海中路過去叫霞飛路霞飛是取自「落霞與孤鶩齊飛」嗎?
  • 無錫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無錫,一個謎一般的地名,總在「無錫」與「有錫」之間徘徊。無錫的地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據有關史料記載,無錫地名最早來源於楚國春申君黃歇所說「立無錫塘,治無錫湖」。而作為西漢會稽郡26個縣中之一的無錫縣,正式出現是在東漢班固、班昭所著《漢書·地理志》。後世關於無錫建縣歷史。
  • 繼鄠邑之後,陝西再來一個郿塢市?網友為眉縣改名吵起來了 - 瀟湘晨報
    另外四個備選名字依次是:眉州市、太白山市、眉陽市、眉城市。01毫無疑問,這是眉縣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第二次改名。1964年9月,國務院頒布《漢字簡化方案》後,陝西對14個生僻地名做了更改,當時,「郿縣」改為「眉縣」。
  • 這些超難念日本地名你都會讀嗎?5個超難讀地名!
    苫小牧的日文念作「とまこまいtomakomai」,地名來由也是出自愛努語,指的是流入山裡的河川,「苫」的中文則念作「山」(ㄕㄢ ),意思是草蓆、草簾。另外,它也可以念成四聲的「扇」(ㄕㄢ ˋ),念成四聲時用法會從名詞轉為動詞,有「用……覆蓋」、「蓋上……」的意思。
  • 趣味的地名:省市縣都帶有相同字,你知道有哪些?
    今天要盤點一種有點趣味的地名現象,那就是省市縣三級的地名都帶有相同的字,如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你知道還有哪些例子嗎?南召縣旅遊資源豐富,有五朵山風景區、真武頂風景區、南召寶天曼、白河第一漂、猿人大峽谷、丹霞寺、鴨河口水庫、蓮花溫泉水城等景區景點。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
  • 一節語文課——那些難讀易錯的中國地名
    整理這樣一篇內容的直接動力應是一周前結束的《中國地名大會》。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一兩月看電視的時長頂得上過去一兩年,盲目換臺搜索中恰巧趕上了這一節目的決賽——這,這,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比賽啊()。打趣歸打趣,在我555天的城市圖文中,偶爾會將一個城市名的讀法標註出來、或對其由來進行簡單地介紹,多多少少也稱得上一個「中國地名大使」。
  • 今年陝西高考作文是……經歷過高考的你,還記得當年的作文題目嗎?
    無論讀書還是行路,我們都會與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讓你聯想到這個地方的自然特徵、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會喚起你的某種記憶與情感,或許是一段難忘的故事,又或它對你有著特殊的意義。電視臺邀請你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請以「帶你走近_________」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
  • 中國最難讀地名大盤點,這161個中肯定有你讀錯的!
    春秋時有位政治家叫範蠡(lǐ);今陝西禮泉,古為醴泉,也讀lǐ。 藁城的藁:讀gǎo,不讀hǎo,地名專用字音。 涿州的涿:讀zhuō。涿州以及涿鹿,均在河北。
  • 中國最最搞笑的地名集,中國最容易讀錯的地名,看看你能讀對幾個...
    因為牟是多音字,大家基本都認識,所以很多外地人,在第一次看到這個地名的時候,都會誤讀成中牟(móu)。甚至有不少當地人,也是讀的中牟(móu),不知道作為中牟人的你,又是怎麼念的呢?  28、長垣縣  長垣( yuàn )位於河南省東北部,是河南省省直管縣。據資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時設郡縣,因有防垣,而改首邑為長垣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