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狗在野外聚集能發展成狼群嗎?為什麼?

2020-12-24 科學獵奇

眾所周知,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而且狗的馴化距今已經有1.3萬年左右的歷史了,由於時間太長,再加上狗與狼的生存環境迥異,造成了狗已經與狼有了很大的差別了。既然是環境決定了狗與狼的異化,那麼重新回到野外的流浪狗能否發展成狼群呢?我認為是不能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狼「變」成狗

狼被人馴化成狗有著諸多的因素。從目前來看,最早出現在人類居住地內的犬科動物遺骸來自於比利時的戈耶洞穴,科學家根據對線粒體DNA的研究發現,該犬科遺骸與狼已經有了差異化,並且該遺骸已經有約3萬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從距今約3.6萬年前到距今1.6萬年前,這段時間內,並沒有再次大量發現狗的遺骸,因此,科學家推斷,人對狼的馴化應該是兩次,第一次就是發生在距今約3萬年前,而之後,這一部分被馴化後的狗滅絕了。第二次則是發生在距今約1.6萬年前,因為在已發現的狗的遺骸中,基本上都是在距今1.6萬年前-1.1萬年前這個時間段內,而且歐洲地區馴化的時間要比亞洲地區早2000年左右。而正是這一次成功的馴化,讓狗這個出於狼但異於狼的動物保留至今。

因此,嚴格意義上說,現代狗的祖先都是由距今1.6萬年到 1.1萬年這個時間段內被馴化後的狼形成的。

上面我們說過,狼馴化成狗有著諸多的因素。這一點從狼和狗如今都生活在地球上就能看出了,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只是將一小部分的狼馴化成了狗,而且在馴化的過程中,也一定有一些狼桀驁難馴被淘汰掉了,只留下了相對服從的一匹狼。而這一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經對18隻狗和10隻狼做出基因測序,發現,在一些狼和狗身上都有四種基因突變,這些基因突變被研究團隊稱之為「友好基因」,而正是攜帶這些基因的狼在人的馴化中,慢慢的與人建立了關係。

因此,既然這些基因突變只有部分狼才有,這就更加佐證了並不是所有的狼都能被馴化這一觀點。當然,在狼被馴化的起初,到底是被迫進入人類生活的狼慢慢對人類產生的好感,還是這一部分基因突變的狼率先對人表示出的好感,到現在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

流浪狗在野外能變成狼嗎?

現存狗的形態和習性是經過了超過萬年與人相處才有的,在漫長的被圈養的生活中,狗由早期的輔助人捕獵,到了現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逐漸喪失的是野性和捕獵能力,而增加的是對人類深深的依賴性。這也造成了許多狗一旦變成流浪狗,很難生存的現象。而且即使能夠生存的流浪狗也只能在人類的生存環境內找一些殘羹冷炙。

而且,狗的捕獵能力嚴重退化,導致它們根本無法在野生環境下生存,即使能夠捕獵獵物,在當下的環境中,它們面臨的也是無獵可捕。退一萬步講,如果是有獵物的生存環境中,一定不缺乏野生食肉動物,這些野生動物也會將流浪狗淘汰掉。

因此,流浪狗即使在野生環境下,它們也無法變成狼,這與它們與狼分道揚鑣的時間過長、野性的退化、捕獵能力的退化有著很大的關係。

流浪狗在野外最好的狀態

上面我們說過,狗因為各項能力的退化已經很難在野生環境下生存了,但是,流浪狗在野外生存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就目前來看,流浪狗在野外最好的狀態可以參考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是澳洲少有的野生食肉動物之一,從社會結構上看,它們與狼群一樣,都是群居動物,而且在野狗群中,最大的雌性和雄性共同統治著族群,其他成員對首領言聽計從。而且它們的食性與狼也是一樣的,都是純正的食肉動物,並且除了會單獨捕獵一些小型動物外,也會集體狩獵大型動物,比如袋鼠、袋熊等等有袋類哺乳動物。

但是,澳洲野狗並不是澳洲本土的物種,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它們是在距今約五千年前由東南亞地區的人帶到澳洲的,這一點從澳洲野狗到現在身上都有伊朗狼的基因就能看出。在澳洲它們成功的生存了下來,而且不斷的繁殖,直到成為流浪狗去到了野生環境下。由於澳洲本土的食肉動物較少,獵物又多,所以它們在這裡安了家,成了新的物種:澳洲野狗。

也就是說,澳洲野狗歷經了五千多年,依然還是狗,也沒有變成狼,只是一些習性上與狼比較接近了。可見,狗想要再變成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如此,即使你將一隻狼從小養到大,它也不會變成狗。

▲上圖為成群的澳洲野狗

總結

從生物學分類上看,狗一直屬於灰狼的一個亞種,而澳洲野狗同樣也是灰狼的一個亞種,不過相比而言,澳洲野狗已經比狗強了。因此我們可以把澳洲野狗看作是狗在野生環境下向狼演化的中間角色。但是,澳洲野狗經過了5000多年,還僅僅是灰狼的一個亞種,與灰狼還有著很大的差距。所以,流浪狗想要在野生環境下演化成狼,可能性幾乎為零(生存問題、時間問題、還要避免與其他亞種雜交)。

相關焦點

  • 重返狼群(第二部)
    編輯推薦《重返狼群》第一部於2012年出版,講述的是80後女畫家李微漪收養了一隻剛出生的草原狼,為他取名格林,在城市生活了幾個月後又帶格林回到草原,歷經生死磨難找到狼群並放歸小狼的真實經歷。眾多讀者心系格林命運,期待能從作者李微漪那裡獲知格林返回狼群後的近況。李微漪離別草原兩年後,為了格林再返狼山,經過九死一生,幾次遭遇盜獵者,險些亡命,終於找到格林。然而狼群、野生動物群,乃至整個草原,都已「人是物非」。 《重返狼群》(第二部)比**部作品更加驚心動魄,令人為人與狼的未盡之緣撫膺長嘆,數度流淚。
  • 流浪狗為什麼會主動跟著陌生人?它能分辨好人壞人嗎?
    流浪狗會主動跟著人,是它長期以來與人生活的一種本能,而它並不能分辨人的好壞。因此,有許多捕殺流浪狗的人就是利用了流浪狗這一點。那麼,為什麼流浪狗會有主動跟人的習性呢?是不是所有的流浪狗都有這樣的習性呢?我們簡單地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流浪狗為什麼要主動地跟著人?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個:它想有個家和它想要點吃的。
  • 《重返狼群2 (第二部)》
    《重返狼群2 (第二部)》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作者:李微漪定價:39.8書城二層文學新書展桌
  • 為了讓小狼重返狼群,她把自己「野化」
    她是動物迷,也畫野生動物,從小就愛把流浪貓流浪狗偷偷往家裡帶。被誰掏走的?去哪能打聽到?她問牧民。「一窩跟你沒啥關係的小狼,為什麼這麼果斷要去尋?」「總覺得有一種贖罪感。它們一家的這種慘狀,是我們人類造成的,公狼已經被吃掉了,狼皮子還在那兒曬著呢,母狼也死了,小狼現在被掏了……真的太殘忍了。不管它們是死是活,不能讓人把它們吃了。」
  • 《重返狼群》:活出你獨一無二的人生
    夏天時,女兒在書店發現了一套書《重返狼群》,磨著我給她買,結果,我比她還愛看。之前寫過一篇:《重返狼群》:任何生命都有權利活成自己本來的樣子,這次又看了《重返狼群》的最新版,裡面有更多精彩的細節,實在太愛了。
  • 為什麼被遺棄的狗成為流浪狗後,還會主動跟隨過路人走?
    第二種是野狗,它們生活在野外,雖然食物來源不穩定,但它是自由的。第三,流浪狗,他們沒有足夠的食物,會遭人討厭,如果它們變成流浪狗,它們通常難以撐過整個冬天,特別是北方比較寒冷的地區。按照我們的思維來說,被遺棄的流浪狗應該很恨人類,而且很多傷害人的事件都是來源於流浪狗,但有這樣一種狗,它們變成了流浪狗,不僅不恨人類,而且還積極跟著路人,甚至想跟路人回家,希望路人能給它們一個家,它們跟隨的人也傾向於接受這些流浪狗。因為它們能夠感受得到誰能給它們一個新家?或者別的什麼?
  • 經常看有報導城裡流浪狗傷人,為什麼農村很少發生?原因是什麼
    城裡不單是流浪狗會傷人,就是別人養的寵物狗,也沒少發生傷人的事件,而農村卻為何很少有這樣的事情?我個人覺得無非就是環境、責任心的問題。其實這類的事件也不少,網上隨便一搜就會發現,有不少同類的新聞,都是打一些沒人要的流浪狗,結果事情被曝光之後,那些打狗的人都受到了網絡攻擊。而城市為何有這麼多流浪狗傷人,無非就是大家都害怕,看到野狗也不敢去動粗,害怕被人偷拍放到網上曝光,從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 《重返狼群》:人類母親與狼兒子感人的親子成長故事
    文/沐恩佳音你相信人會把狼當兒子養嗎?你相信狼會認人為母親嗎?你相信狼和人能像母子一樣相處嗎?你相信狼會保護人嗎?你覺得狼會開電視、開鎖嗎?你相信人敢和狼同床共眠嗎?你相信狼和藏獒能和諧共處嗎......
  • 《重返狼群》紀錄電影:一份歷時六年的感動
    正如頒獎詞所說,《重返狼群》是由兩人一狼用生命譜寫而成的,它匯聚了難以想像的艱辛與努力,匯聚了濃厚的愛與心意!它向我們傳遞出博愛,自由,堅持,努力.2016「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最佳亞洲製作獎」《重返狼群》評委評語:這是一部由親歷者自拍的影片,本片完整紀錄了世界首例由人類撫養長大的小狼成功重返野外狼群的故事。
  • 天涯明月刀手遊能野外PK嗎 野外PK玩法介紹
    我們在遊戲中可以變換不同的江湖身份,做一個自由闖蕩江湖的俠客,那麼天涯明月刀手遊能野外PK嗎,相信在野外肆意PK也是不少小夥伴們所希望的,這裡就來介紹一下手遊中的野外PK玩法。
  • 狼群不信進化論
    為什麼狗是最先被人類馴化的,而非豬馬牛羊?這與狗的祖先——狼群,和人類之間相似性有很大關係。首先,狼群與人類都是群居生物,都有著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頭狼作為領導者,指揮狼群的每一次捕獵行動,並擁有絕對權力,主宰著食物的分配權,與人類社會十分相似。其次,狼同人類一樣,都是自利生物,有著與生俱來的自私。狼在考慮每一步行動時,優先想到的是:這麼做有什麼好處?
  • 重返狼群
    ,驚懼無助地躲在草叢裡悲泣,我為格林前路迷茫艱險而哭;李微漪終於下定決心要帶格林重返若爾蓋草原尋找他真正的歸宿,格林在獒舍裡被藏獒欺負、在獒舍外被領地狗欺負、天天帶傷日日受苦,我哭;李微漪和格林挨餓受凍堅守在冬季的草原,好不容易遇到一條成年大狼,格林極盡臣服、示好之能事,卻還是被咬傷驅逐,委屈的他整夜對著月亮嗚咽哀歌,我哭;為了得到狼群的認可,格林單槍匹狼在犛牛群裡左衝右突拼盡全力孤軍奮戰,我哭;最後
  • 比起《一條狗的使命》,其實我更喜歡《重返狼群》
    甚至可以說,它很難被說成是一部典型的電影。如果對比《一條狗的使命》一片,可以很容易看出,其作為電影,在製作上的缺陷之處。就是基本的呈現出的效果,比如說畫面質量,就說整體給人的觀感,《狼群》就帶有,那麼一種稍顯幼稚,很明顯是玩票性質的票友鼓搗出的一個長視頻,而很難說是電影。
  • 比起《一條狗的使命》,其實我更喜歡《重返狼群》
    相比起這些以寵物為題材的電影,我覺得曾經有一個國產電影《重返狼群》要更加真誠一些,對,我說的是真誠。這部電影其實有著很明顯的缺陷。甚至可以說,它很難被說成是一部典型的電影。如果對比《一條狗的使命》一片,可以很容易看出,其作為電影,在製作上的缺陷之處。
  • 【午間冷知識】狼群沒有那麼神
    母狼一窩能生5、6隻以上的小狼,小狼成長很快,要把它們餵養長大就需要夫妻雙方、年長子女或者其他夥伴的共同努力。然而傳說中多達五六十隻、上百隻的狼群,從沒有野外觀測證實過。在大多數棲息地的大多數季節裡,狼都是一夫一妻成對生活,加上2歲以下的未成年子女、幼崽才形成了10隻左右的「狼群」。(從這個意義上講,國產動畫片裡的灰太狼和紅太狼夫婦,反倒更接近狼群的真實狀態呢……)有時候,幾個家庭共同結伴生活,成年狼的數量達到6、7隻,相互密切配合。
  • 《重返狼群》小狼格林的城市生活
    因為真實的狼的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既冷血狂野又熱烈溫柔,既貪婪自私又能慷慨奉獻,對仇者睚眥必報,對親者以命相愛,既多疑又多情。狼的愛不容易付出,一旦付出必是掏心掏肺的。 野生動物對不明了的狀況總是明智地害怕,這點讓人類自愧不如。 環境造就人,環境也造就狼,一切生物的秉性都來源於他所處的環境。狼具有天才的學習和適應環境的本領。
  • 歐亞大猞猁,長期打壓狼群的發展
    人們只要一提到狼,除了想到團結等精神之外,還會聯想到野獸、兇猛等詞彙,在我們的印象中,狼是實力強勁的代表,是王者的象徵,因此我們很難想像,就是這麼一種猛獸,在同一片棲息地裡面,竟然被小小的猞猁長期打壓,甚至出現了狼群發展停滯不前的現象
  • 《重返狼群》第二部
    《重返狼群》獲《狼圖騰》作者姜戎激賞,高度評價為《狼圖騰》的神奇延續,並傾情推薦,含淚作序。 眾多讀者心系格林命運,期待能從作者李微漪那裡獲知格林返回狼群後的近況。李微漪離別草原兩年後,為了格林再返狼山,經過九死一生,幾次遭遇盜獵者,險些亡命,終於找到格林。然而狼群、野生動物群,乃至整個草原,都已「人是物非」。
  • 流浪狗絕育一周後能在外面過冬嗎?
    隨著人們科學養狗的知識普及和愛寵人士對流浪狗問題的重視,給流浪狗絕育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是減少流浪動物很有效的一種方法,現在除了愛寵人士再做,寵物醫院也在合力解決有的地方甚至政府也參與其中,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能讓流浪動物變得少一些。另外呼籲大家領養代替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