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麥和傳奇搖滾樂隊綠洲的主唱liam Gallagher
黑麥還曾在2003年留學雪梨時,和朋友創辦了電子雜誌《灰塵音樂周刊》,建立過屬於音樂愛好者的烏託邦「灰塵音樂社」。他當過樂隊經紀人,辦過演出,他曾形容音樂對他來說就像早餐一樣。「你覺得它不重要,可能這一天會忘記吃了,但是如果你吃了,你會覺得這一天特舒服。所以要讓自己多接觸音樂,多按時吃早餐。」
俗話說的好,不會吃麵的音樂記者,不是好DJ 。其實,在成為備受關注的吃麵博主前,黑麥更為很多人熟悉的「副業」身份之一是電臺主播。
2018年初,他開始在三聯中讀開設的個人電臺節目《霞光裡回聲》中,與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音樂,還有音樂背後的故事。可惜的是,因為工作等各種原因,去年10月末節目開始了暫時停更。
不過別擔心,現在可以正式地說,黑麥的《霞光裡回聲》電臺終於重新開張了!白天看《有面》吃麵,晚上聽「回聲」音樂的日子,這回可以安排起來了。
▲點擊即可收聽《霞光裡回聲》
在重新回歸的第一集中,黑麥就對如今大熱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的配樂做了詳細地解讀:《小白船》其實是招魂曲?為什麼劇中充滿了「陰間」色彩的配樂?片中的寶藏樂隊名單還有哪些?
簡單地說,這裡是一個用音樂陪伴你的時光的治癒電臺。黑麥一直覺得,文字是不能代替音樂的。有關音樂的段落,都比音樂本身蒼白。他希望可以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帶給大家更多好聽的音樂,分享音樂中不為我們所知的故事,感受音樂的陪伴。
《羅大佑特輯》中,黑麥將羅大佑比作我們這個時代的騎士。
黑麥和音樂人羅大佑
在音樂裡,羅大佑徘徊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他似乎從未唱過不痛不癢的歌,他似乎也從未妥協。
30多年的音樂故事是他一生的印記,而從最初那首《鄉愁四韻》,歌聲青澀,我們依稀聽得出他年輕的模樣。
▲點擊即可收聽《羅大佑特輯》
黑麥列了一個44分鐘版的playlist,節目讓不少聽眾在音樂中開始回憶曾經。@南方de嘉木:年輕的時候我覺得羅大佑的歌誰來翻唱都比他唱的好聽,然而「流水他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那個帶著我聽羅大佑的男孩已不再見面,「流水他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兩個人」。《歌裡的中國地標》特輯中,黑麥帶大家去聽了聽歌聲裡的城市故事。選曲是一個力氣活兒,當他選到第250首的時候,提醒自己要放棄一些不太適合在節目裡播放的,留下一些有趣的,值得一說的,當然也適當地插進幾首大夥耳熟能詳的。於是,在playlist裡你能聽到低苦艾《蘭州蘭州》、萬能青年旅店的《秦皇島》,還有鮑家街43號的經典曲目——那首汪峰徘徊在建國門橋上,曾寫下的《晚安北京》。在《三聯的童鞋們還在聽什麼音樂?》這期中,我們則將聽到三聯多位同事的音樂推薦。這期節目伴隨著《三聯生活周刊》第1000期的結束,在同事們推薦的老歌、民謠、流行歌曲,還有古巴音樂中,喜歡三聯的朋友們或許可以多一個了解三聯的好機會。當然,除了各類的主題特輯,在《霞光裡回聲》節目中,黑麥還介紹了很多好聽但可能並不為大家特別熟知的音樂或樂隊,甚至還有非職業歌手的音樂盤點。「The Cure」是陪伴數代青少年的成長符號,也是痛楚擴張蔓延的延時回應;「Green Day」是30年如出一轍,最特立獨行的朋克樂隊;而上世紀90年代英國第二棒的搖滾樂隊Blur的音樂歌單,讓黑麥陷入了選曲的艱難境地……《聽聽歌手陳道明、韓寒、潘粵明、姜文、黃渤……》《再見2017年》《久石讓&龍貓:張開雙臂,我就是風》……在每期節目中,你都將踏上一趟隨心的音樂之旅,跟著音樂發現更美好的世界。重新開張的《霞光裡電臺》將繼續用音樂陪伴大家,我們還將可能推出「樂夏系列」「電影系列」「深度養神系列」等非嚴肅但好聽的音樂主題特輯。在這裡,你可以聽到喜歡的樂隊的正式/非正式訪談,熱門影視劇的音樂故事……當然,或許還總會有一些超出你想像的音樂驚喜。無論你是上班路上,無聊中,睡前,還是只是單純想聽聽音樂發發呆,進入《霞光裡回聲》,點擊播放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