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潮商"關注我們
鬼,用作後綴,指某一類人,常帶貶義。如:
鹹澀鬼(吝嗇鬼)
痴哥鬼(好色之徒)
無頭鬼(吃飯狼吞虎咽者)
枵餓鬼(飢不擇食者)
卵脬鬼(馬屁精)
墳堆鬼(性格暴躁的人)
用「鬼」作後綴普通話也有,但多做「鬼子」,如「日本鬼子」、「美國鬼子」等。
但潮汕話用「鬼」作後綴的這類名詞如果是用於對小孩或熟人的善意諷刺或責怪的,則帶有親暱色彩。如:
孥囝鬼(小鬼頭)
忄愚鬼 (蠢貨,「忄愚」音ngan3)
老實鬼(老實巴交的人)
白仁鬼(傻蛋)
「鬼」的構詞特點是前面的語素多數系形容詞性的,這些語素加上「鬼」之後,便成為名詞。所以,「鬼」是個具有構形功能的名詞後綴。
用「鬼」來形容某類人而後虛化為後綴,緣於人民對鬼的醜惡形象之憎惡。而用於表示親暱色彩,則是可能是因為中國人「罵是愛」的特殊的幽默感和修辭手法。小孩稱為「鬼囝」很明顯帶有親暱色彩,如說:「只個鬼囝過活頭(這個孩子很機靈)。」 形容年輕人懂規矩、有禮貌為 「是人是鬼」 「成人成鬼」(成,音zian5)。這個「鬼」好像也是被虛化了的、並不可怕的,其實是與「人」相配的襯詞,是一種修辭方式而已,跟普通話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異曲同工。
對「鬼」的化惡為趣,粵語亦然。形容老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粵語云「老友鬼鬼」;而稱外國人為「鬼佬」則是「番鬼佬」的省稱,原來可能是個蔑稱,但現在「鬼佬」們都把他當成暱稱了,我曾經在街頭上看到有外國遊客頗為自豪地穿著印有「鬼佬」字樣的T恤在大街上晃蕩,都不當是貶義詞了。
《鬼佬》還成了電影名稱,《我和五個英國小鬼佬》講述的是作者(武力)在澳大利亞邊學邊打工的時候,在一個英國移民的家中做保姆時與5個英國小孩兒產生了深厚感情的故事。名稱都這樣了,一般的後綴的貶義色彩也就更加淡化而變成親暱色彩了。
電影《鬼佬》招貼
與「鬼」接近的一個指人的後綴是「客」,表示來自某地方的人,是「來客」一義的虛化。通常用在地名的後面。如:
香港客(指從香港回來的人,俗語有「香港客,無一千,有八百」,說的是以前從香港回鄉的人都是有錢人)
番客(指從海外回來的華僑華人)
暹羅客(泰國番客)
老茶客(經常在一起喝茶的人,也稱「茶腳」)
也有少數是特指某類人的,帶有貶義色彩。如:
卵脬客(阿諛奉承的人)
zi1精客(會來事,主動獻殷勤者)
「客」在潮汕話中多數是作為實詞用的,經常使用的詞義是「人客」(客人)。俗語「客來主唔顧,便是衰家厝」說的是客人來了不熱情招待,不是好家風。「客情」指的是待客之道,「寒夜客來茶當酒」,客人來了,熱情接待,叫「客情好」。「客鳥」,指的是喜鵲,「客」既是喜鵲叫聲的像聲,也含有喜鵲來、貴客到的意思。而「百貨合百客,阿姆合阿伯」的「客」指的是顧客。
「客」的另一個常用義項指的是客家,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叫「客頂」,可能是客家地區位於潮汕地區北部山區的緣故。通常是北為頂(上),南為下。客家人也叫「客頂人」,很少叫「客人」的。客家話常常被省稱為「客」,「會呾客」是指會說客家話;「半山客」指的是豐順、大埔、揭西等潮、客混雜的雙方言區的客家話。
還有一個詞——水客,需要說說。水客,在粵東的僑鄉,無論潮、客,都是指從事奔走於南洋、「唐山」之間,專門為華僑僑眷帶錢、帶信、帶物,溝通海內外關係的特殊職業的人。但粵語裡則是指經常在大陸、港澳之間來回的、並隨身攜帶著產品、商品進出以兩地價差牟利的人。直接的說就是「攜帶水貨的人」。這是明顯的貶義詞了。
1951年梅縣人民政府批准人員出國當水客的批文(資料來源:南方網《水客逸事》)
現在的網絡流行語有很多帶有「客」的名詞,也是指某類人的,如「黑客」「駭客」「紅客」「白客」「極客」「博客」「微客」等等,從構詞上看很像潮汕話,但事實上不同,它們只是對英語(ker/cer/er)的翻譯而已。
近似於「客」的後綴,還有一個「伯」,例如:
痴哥伯(色鬼)
zi1精伯(會來事,主動獻殷勤者)
老實伯(老實巴交的人)
lo3大伯(傻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林倫倫方言茶話 文/林倫倫 原標題《白仁鬼· 香港客· 老實伯》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潮 商
文化的境界 · 財富的智慧
長按二維碼關注「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