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嘻哈》以黑馬之姿點燃了整個暑假,近期網絡上有傳聞原班人馬將打造另一檔節目《中國有街舞》,甚至還有消息稱《中國有民謠》將定檔8月。
雖然最後證明是烏龍一場,卻不能排除《中國有爵士》、《中國有藍調》、《中國有雷鬼》等一系列小眾音樂節目即將紛沓而至的可能性, 畢竟國內綜藝節目的跟風陋習像是一種「原罪」從開始伴隨到現在。一種節目模式的成功往往會引來大量同類節目爭相效仿。
取名扎堆、遊戲環節大同小異、題材跟風抄襲等問題層出不窮,我們不得不承認綜藝節目雖然數量激增,但原創水平並未同步跟進,綜藝製作行業正面臨「創意枯竭危機」。
取名扎推 抱團取互蹭熱度
在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浪潮中,「現象級」綜藝總會在一定時期內成為一種代表性的「節目名稱模板」。綜藝節目「重名」現象突出,一大波以「極限」「挑戰」「爸爸」等命名的節目紛至沓來。
當年,從《中國達人秀》到《中國好聲音》等「國字號」當頭的節目大火,引領了「中國XXX」、「XX中國人」等一批本土模式的湧現。《中國好歌曲》、《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中國星力量》等素人競技類節目上線,陷入自我重複和互相效仿的「模仿秀」之中。
同時當《奔跑吧兄弟》成為國民綜藝後,《XX吧XX》成為節目名模板,單是自家衛視就出現了《出發吧愛情》《燃燒吧少年》等「全套」系列。此外,以「挑戰」為核心詞的《極限挑戰》、《挑戰者聯盟》、《了不起的挑戰》等明星戶外職業體驗秀紛紛扎堆;《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閃亮的爸爸》等親子節目頻頻「撞臉」。
甚至在一段時期內,成語的諧音改造也是節目名稱的一大方向,但隨著2014年總局規範通用語言的通知下發後,這種形式遭到禁止。比如湖南衛視的節目《天生一「隊」》,江蘇衛視的《「職」來「職」往》等。
就連 遭遇 衛視史上最強「改名潮」的 2016年,接連出來的節目名稱也絲毫沒有創意可言。《非誠勿擾》被裁決侵權後更名為《緣來非誠勿擾》;《偶像來了2》因版權問題改名為《我們來了》;《花樣男神》改名為《花樣男團》;《蓋世音雄》改為《蓋世英雄》等。
綜藝節目取名大同小異,除了想要蹭爆款綜藝的熱度,吸引該類綜藝節目粉絲關注外,
或許還有思維的惰性。 只是這種缺乏新意的扎堆,帶來的只有短期的眼球效益,畢竟被觀眾記住的永遠都是首創者。
節目遊戲設置趨同,互抄成常態
國內綜藝節目一直處於你模他仿互相剋隆狀態。這種狀態不僅僅局限在節目題材上的撞車,就連各個節目中的遊戲環節也是玩來玩去,少有新意。
對於購買版權的節目來說,除了參演嘉賓和原版不一樣以外,從節目內容,環節設置,畫面剪輯,鏡頭處理,甚至是遊戲玩法都是一模一樣。韓國綜藝節目中玩遍了的指壓板,泥潭混戰,水上競技等遊戲頻繁且高重複度的出現在中國各種綜藝節目中。
「之所同一個遊戲反覆出現是因為觀眾愛看,節目遊戲環節直接照搬也是為了延續並保有原來的綜藝效果,如果為了追求差異化而放棄這一設置,無疑是放棄收視。」這是大部分節目在製作時都秉持遊戲「照搬」的理由。
不可否認,韓國版權節目賣的就是這些創意。但是,節目購買版權也不應是一味照抄原版,而是應在原有的模式下從「遊戲設計」這一最小的環節入手,更好的本土化包裝,本土化改造。讓觀眾看到我們在借鑑版權節目的同時,不斷學習和不斷創新的誠意。
此外, 不僅僅複製國外綜藝的遊戲情節,國內各家衛視之間也是跟風成患。 有人說,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跟風所能解釋的,可以說,這是嚴重的同質化病態,更是一種病態的繁榮。
這邊是「東方不敗」林青霞帶領一眾小花強拉飛機,那邊是黃渤,孫紅雷,黃磊等極限兄弟齊心拉飛機。這邊是跑男團的泥潭推搡大戰,另一邊是萌娃萌爸泥潭裡逗趣遊戲。這幾年,相似的遊戲環節就在多個綜藝中反覆出現。
人民日報也發文表示,「有的真人秀節目的製作就開始變得不「走心」,甚至偏離了方向。這樣的「套路」似曾相識:上來先領任務卡,分成幾組「對決」,開始領先者後來被超越,最後結局皆大歡喜;這樣的故事也耳熟能詳:為了追求夢想,住地下室,得了病也沒錢治,終於一展歌喉一鳴驚人。應當說,即便真人秀節目是人造景觀,但假若內容上粗製濫造、偷工減料,觀眾也會「控制不住自己」,自覺換臺。」
面對電視綜藝節目中大量的環節設置重複,一個遊戲多家衛視玩,歸根結底是創新思維懶惰問題。
思維惰性,節目「撞臉」愈發嚴重化
一個「好聲音」紅了,無數的歌聲響起來,一個戶外競技節目火了,一堆明星紛紛扎堆戶外。螢屏上那些熱熱鬧鬧的綜藝節目輪番上演,可在觀眾眼中,卻都是那樣「似曾相識」。
如今「拿來主義」盛行,節目缺乏創新,同質化現象嚴重。打開中國電視螢屏,熱播的綜藝娛樂節目幾乎都能在海外找到相似的影子。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引進的綜藝節目模式多達40至50餘種。除了合法授權,還有不少節目直接學習國外熱播節目,借鑑創意,推出類似的節目。
時下正火的《中國有嘻哈》,就被吐槽有拷貝韓國綜藝《SMTM》的嫌疑,湖南衛視推出的全新綜藝《中餐廳》拷貝韓綜《尹食堂》。
此外,被網友質疑還包括,《極限挑戰》與韓國綜藝《無限挑戰》模式相同,《我想和你唱》則是從「APP合唱」和一明星對三素人的細節都和韓國綜藝《Fantastic duo》一模一樣。
除了撞車海外綜藝節目,國內各臺之間也是相互模仿,孿生雙胞胎節目同時出現也是常有之事,節目由此走向了更嚴重的重複和同質化。
《非誠勿擾》剛剛火起來,很快神州大地,從南到北都在相親;《爸爸去哪兒》第一季還沒播完,「媽媽去哪兒」「爸爸回來了」就出現了;那邊《花兒與少年》中的姐姐弟弟還在國外,這邊國內的阿姨爺爺已經蠢蠢欲動了。
此外,語言競技類真人秀,雖然《我是演說家》號稱《超級演說家》升級版,可兩檔節目幾乎一樣;同樣的女明星嫁入普通人家做兒媳體驗生活,天津衛視的《執猶旖怠泛徒瘴朗擁摹睹饜塹轎壹搖吠耆淄幻饜翹杭頰嬡誦恪緞翹⒎健貳噸洩翹盡泛頭尚姓嬡誦恪凍逕顯葡觥貳蹲持玖柙啤犯悄遜直舜恕
綜藝市場是塊大蛋糕,人人都想趁機取得一些利潤。而獲取利潤的最快途徑則是「山寨」。如今隨著「拿來主義」的被濫用,節目創作者的創造積極性已經被不斷削弱。關於原創能力不足的指責,所有人都已經聽了許多年。
即便有一些原創的案子,衛視試錯成本太高,大家都沒有勇氣去嘗試,產品成本急劇增加帶來的高風險門檻也造成了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缺乏原創力,滿螢屏的節目幾乎都是人家節目的局面。
而這種毫無節制的跟風和雷同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和觀眾的審美疲勞,當國內團隊原創能力尚不足以創造「中國芯」時,那些曾經的「現象級」也終究歸於沉寂。 當真人秀在電視行業掀起第一股革命浪潮起,模式製作行業的確有了很多變化,但近期「現象級」模式的匱乏,也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綜藝製作行業正面臨「創意枯竭危機」。在這個競爭激烈、群雄逐鹿的時代,綜藝節目唯有從「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才能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