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闆遠赴廣州參加某知名學府為期一周的「總裁研修班」歸來,只覺得「獲益匪淺」,說老師教他們運用國學智慧做管理,他個人感受最深的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句古訓,只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並當即叫來他的HR經理把他的學習感受做成PPT,準備在企業裡宣講並實施。
聽到這裡,我既感到吃驚又隱隱擔憂,吃驚的是——這個老闆基本上已經被總裁班毀掉了。擔憂的是——這些掌握著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和行政號召力的總裁班,這些食古不化、斷章取義甚至從來都不知經營管理為何物的專家教授們,下一步不知還要害掉多少精英企業家!
點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是一種無奈,「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才是境界。
管理心理學認為:人是利己傾向和利他傾向的統一體,利己傾向超過利他傾向的人,約佔96%~98%,利他傾向超過利己傾向的人,約佔2%~4%(註:這個數字有爭議),當然這個利他傾向中的「他」不一定指企業,可能是社會、愛人、父母、孩子、朋友或國家等。
當然由於社會讚許性暗示的存在,人們總是不知不覺地傾向於把自己打扮成好人,很少有人自稱自己是自私的,因此管理學有一個基本的假設:人的主流是自私的。
就是把崗位設計成即使是壞人來幹這個工作也很難幹壞事,即假定他會以權謀私。但在實際招人中又儘量招好人,不過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是很難分辨的。
比如美國法院法官的職位設計:他們先假定法官是會拿紅包的,於是美國的法官只有判處被告刑期多少年的權利,被告是否有罪由陪審團決定,而為了防止律師與陪審團搞好關係,陪審團又是在當地民眾中隨機抽取的,所以美國法官無法對別人拍著胸脯說:「兄弟,我幫你搞定!讓你出監獄,讓你不坐牢……」
西方的財務制度也是先假定人肯定貪汙,所以搞出了複式記帳法,叫做:管錢的不管帳,管帳的不管錢,管現金的出納必定旁邊有個會計監督,所有的鈔票都平行記帳,這樣出納貪汙就很困難。
總之,西方基督教主張人生下來就是罪惡的,並認定人的主流本性是會以權謀私的,所以他們管理學和管理心理學崗位設置的出發點就是:先假設他是壞人。
不過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人性本善,三字經開頭就講:人之初,性本善……
所以中國人喜歡講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古代帳房先生多半就是一個人,而且不是複式記帳法,是流水帳,帳房先生到底貪不貪,完全取決於他的良心。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管理理念,正確的做法是:只有設計好監控體系,才可能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事實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一個很難做到的事情。
很多領導口頭上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實際上心中一直在嘀嘀咕咕,我發現即使是夫妻之間也很難做到這點,我教了無數的老闆。我10年前記錄了30例老闆為了省錢讓老婆既兼出納又兼會計的案例,10年後去回訪,22例已經離婚了,衝突的原因很多,但無一例外都指責老婆藏了大量的私房錢,還有8起都已經改成出納與會計分設,並且無一例外對老婆藏私房錢的事情吵得天翻地覆,這8起不離婚的主要原因是企業比較大,如果離婚,老婆就要分一半。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領導不予監督大量分權給你,其實並非好事,這會使上下級關係處於一種互相猜疑的不健康的氛圍中,要真的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件高難度的活兒。
事實上純粹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實是逼良為娼,不管主觀目的是什麼,客觀效果是人為地迫使下屬變成壞人。
工業課—工業人商學院
進入工業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