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買說:情緒常常影響著我們的投資行為,而投資者的情緒變化也就成為了短期市場走勢的催化劑。漢和認為,在充分了解權益類投資內在屬性和自己的風險收益目標之後,投資者或能以長期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價管理人的投資業績,從而最終取得滿意的投資回報。
據中金公司財富管理白皮書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偏股型公募基金作為整體的年化複合收益率是10.5%,跑贏同期滬深300年化5.9%的收益,這無疑振奮了市場及廣大投資者。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權益類基金投資者甚至身邊的朋友卻都是虧錢的。此時大家一定會產生一個困惑:權益類基金收益這麼好,為什麼我還是沒賺到錢?
了解以下幾點,投資者也許會在加深對權益類基金理解的基礎上,獲得更佳的基金持有體驗。
比起做什麼,有時候不做什麼可能會更加有效
很多投資者或許都聽說過「黑色星期一」,而在全球股票市場中最廣為人知的 「黑色星期一」莫過於1987年10月9日。在這天,美國股市忽然開始暴跌——在一天之內美國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約合22.6%左右。
在接下來的10月20號星期二,市場拋售的恐慌情緒迅速蔓延到了世界其他國家。包括德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等多個國家的股市相繼出現暴跌,且下跌幅度都在20%以上。有趣的是,據統計美國歷史上股票出現最大跌幅的日子總是周一,難道僅僅是一種偶然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黑色星期一」這種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偶然,回溯80年年代的歷史背景,當時的國際市場波瀾不斷:伊朗革命引起的石油二次危機,美國經濟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深受「滯漲」影響,甚至是1985年秘密籤署的《廣場協議》等等接連發生。那麼站在今天這個時點,我們或許可以為1987年10月19日股票的「神秘下跌」還原一個真相:到了周末,人們有了大量的空閒時間來思考從電視或者報紙上看到的「新聞」:全球變暖、經濟衰退、地震、洪水、海嘯、疾病、戰爭等等「壞消息」不斷衝擊著人們脆弱的神經。
這些事件是真實存在的,只是人們容易忽略到的是,大眾信息都是被媒體精心選擇過濾過的,甚至有時候媒體需要根據人們情緒化的思維本能來捕獲大眾的注意力。從傳播學的角度,緩慢的社會進步往往不會吸引到大眾的注意力,而焦慮和恐懼極易吸引到人們的目光。而正是在這種悲觀情緒的擾動下,許多投資者產生了種種最極端的聯想:如果愛滋病會消滅一半消費者,臭氧層的破壞會消滅另一半的消費者,而全球氣候變暖會使熱帶雨林變成荒漠,甚至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也會毀於一旦。
在這種情況下,誰還願意繼續持有股票呢?例子雖然極端,但是很多投資者正是由於在閱讀悲觀性的文章後,產生了類似的邏輯推理,進而紛紛選擇在周一拋售手中的股票,造成了周一股票市場的大幅下跌。
情緒確實常常影響著我們的投資行為,而投資者的情緒變化也就成為了短期市場走勢的催化劑。由此往往產生這樣一種投資者現象,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市場的情緒並不明朗,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此時投資者往往也會抱著猶豫的情緒觀望。而隨著市場開始慢慢上漲,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導市場環境向好之後,投資者的情緒開始樂觀起來,大部分的投資者會選擇在此時買入;隨著市場的進一步上漲,投資者的心態甚至有可能從樂觀轉變為貪婪,只能接受希望自己持有的股票股價節節攀升。當市場開始有向下的勢頭時,投資者的情緒則由貪婪轉為了懷疑,因為他們不確定此時的股市是短暫的回調還是出現了趨勢性的反轉。而接下來,當市場繼續下跌時,投資者的心理狀態從懷疑變成了驚慌。尤其是在經歷股市大幅下跌後,或者經濟形式看起來每況愈下的時候,投資者的情緒就更容易被負面新聞所影響。
知易行難,現實情況下,能夠在股市斷崖式下跌的時候堅定的持有看好的標的,甚至大膽加倉的投資者很少見。大多數的投資者由於過於擔心股市進一步下跌而不敢趁機以低價買入好公司的股票;但是在行情開始上漲的時候,卻又因為害怕錯失賺錢的機會,以較高的價格追漲,然後在下一次股市回調時灰心喪氣,匆忙低價賣了。這恰恰是因為很多時候市場參與者的購買行為和市場估值無關,只跟漲跌趨勢有關係,漲了才買,跌了才賣,結果就讓自己變成了反向指標:一賣就漲,一買就跌。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的,波動是權益類投資的固有屬性,股價的波動並不會造成直接的虧損,而在低點拋售股票才會給投資者造成永久性的損失。這是因為「資產的價格始終圍繞資產的價值波動」,價格終將反映價值,只是時間的問題。如果企業的競爭力和長期基本面並沒有發生改變,這種波動會帶來價值投資者眼中的投資機會。
當基於充分的研判和分析買入後,以靜制動可能是更好的選擇;那麼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很多時候,什麼都不做可能最終效果會更好。正如彼得·林奇所言:「投資的竅門也許不是要學會相信自己內心的感覺,而是要約束自己不去理會內心的感覺。」
建立合理的收益預期
從歷史數據來看,投資於股票或權益類基金的收益率,遠遠超過債券、定期存單或貨幣市場基金。即使在罕見的債券收益率高於股票的年份,債券類投資者所獲得的超額收益也全然無法和其他年份股票投資者獲得的超額收益率相提並論。然而我們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權益類投資並不是債券類投資或者貨幣基金的替代品。如果僅僅因為不滿足於固定收益類投資的收益率而想轉向權益類基金,則極有可能因為造成收益風險目標不匹配而遭遇損失。換句話說,當投資者自身的收益目標與所投資的基金產品不一致時,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投資者由於無法承受波動而提前離場——基金產品可能賺了錢,投資者反而虧了錢。
那麼在投資權益類基金之前,投資者不妨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1)自己投資的這筆錢的資金屬性是什麼樣的?未來一段時間內是否有明確的用途?
2)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如何,是否能接受一段時間內持有的基金跑輸指數,甚至收益為負的情況?
3)自己的投資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小富即安」,希望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還是長期來看真正改變自己的財富地位?
只有當投資者足夠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自己期待獲取收益的時間,以及投資本金的資金屬性時,才有可能從權益類投資中獲取長期收益。我們可以說,資本市場在未來10-20年的長期發展趨勢相對來說是可預見的,但至於未來兩三年內股票的價格是漲還是跌,能準確猜中答案的概率與擲硬幣無異。當我們把「長錢「用於權益類投資,把它當作是為長遠未來實現人生財富質的提升的積累,自然就不會過度擔憂短期的波動,也不容易在匆忙間作出非理性的投資決定。
以更長期的評價體系來審視投資業績
根據由景順長城基金聯合中國基金報、螞蟻財富2020年1月8日發布的《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調研白皮書》調研數據顯示:權益類基金長期持有者回報較高,而持有時間越短,虧損的可能性就越高——無法堅持長期投資恰恰是影響投資者實際收益的重要原因。截止2019年末,在受訪的單支基金平均持有時間低於半年的投資者中,虧損人數過半,明顯高於總體39%的虧損概率。而持有半年以上,超過半數都能獲得盈利,且持有時間越長盈利人數越多。持有五年以上,勝率更是達到了80%以上。
數據來源:《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調研白皮書》
回到權益類投資上,當我們以短期和長期的維度審視同一家公司,有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從本質上而言,股票代表的是上市公司部分所有權,因此股票價格上漲的本質是企業長期內在價值的不斷提升。如果真正把上市公司當作一門生意來考量的話,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是一個需要時間來兌現價值的過程。價格圍繞價值的波動,價格終將反映價值,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時間並不確定,價值兌現的路徑也很難判斷,這也是為什麼股價的表現無法在每一個時點都戰勝指數。如果我們僅僅只著眼於那些能夠短期就有回報的投資機會,這會使得我們的投資範圍大大受限,甚至錯失很多長期看來相對確定的投資收益。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擁有長期優異業績表現的基金管理人都有跑輸指數的時候,甚至是連續數年跑輸指數的時候。還是以股神巴菲特為例,在過往的61年間,他獲取了77000倍以上的投資收益,大幅跑贏同期指數56倍的漲幅,但年度收益有7次跑輸了同期的標普500指數。如果投資者恰巧在這七年的區間內短暫持有了伯克希爾·哈撒韋,恐怕其也完全無法認同巴菲特的投資能力。但這仍然無法撼動巴菲特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的地位,時間和複利滾出了最大的雪球。
由上可知,以短期的業績排名來衡量長周期的權益類資產是不合理的,對於短期排名的過分關注和宣揚對於投資者而言也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引導。從基金經理的角度而言,如果其投資業績只以短期衡量,基金經理自然可能有了為達成短期目標而犧牲長期利益的動機。 如果投資者的目的是想要有長期的投資回報,那麼與之對應的評價體系也應該是長期的。當優秀的權益類基金管理人追求的都是長期大概率獲勝的投資方法,投資者在評價基金時,也應該建立長期的考核機制。
寫在最後:
在充分了解權益類投資內在屬性和自己的風險收益目標之後,相信投資者可以在面對市場波動時多一分沉靜,以長期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價管理人的投資業績,從而最終取得滿意的投資回報。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漢和資本,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