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浙江省杭州市,位於杭州西湖景區附近的湖濱路、南山路的一些「涉日」餐館、標誌都用紅布或中國國旗遮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圖/IC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中日人員往來日趨頻繁、相互了解日益深入、經貿方面相互依存程度加深。本是地理和文化上很接近的兩個民族,民間「厭日」、「厭華」相互反感情緒卻在加劇。這些情緒到底是怎麼滋生的?兩國民族主義情緒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才能引導民眾更理性地看待對方?中日民間的積怨,如何漸漸消弭?本報連線中日兩方的專家,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
專家簡介
馮昭奎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日本問題專家
楊丹志 中國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
本澤二郎 日本政治評論家、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委員會成員
複雜根源 好感度降低,最重要還是政治原因
瀟湘晨報:中日兩國民間「厭日」、「厭華」情緒的深層次根源是什麼?
楊丹志: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政治和歷史問題。在日本國內,持「中國威脅論」的人還是佔了很大一部分,很多政客在看到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時,還不能適應這樣的變化,因而在進行政治活動(如選舉)時,在沒有研判兩國關係真相的情況下採取錯誤的外交政策。尤其是日本「鷹派」的右翼領導人,比如安倍晉三等,他們的父輩大都是不承認二戰中中國是戰勝國的,對華強硬的傳統也影響到他們的後輩。這樣,偏右的政壇不免也影響了日本民間比較激進的右翼分子,因而民間反華的聲音很大。
馮昭奎:2010年撞船事件以來,兩國相互之間的感情變冷很多,達到了建交以來最低點。今年釣魚島摩擦進一步使得兩國國民的信任度進一步下降。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兩國政治關係,這對於兩國民眾對立情緒的產生影響很大。對日本來說,可以用既「恐懼」又「不服氣」來總結其對中國的態度。中國迅速發展,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日本民眾在心理上不能適應,感到一種恐懼。不服氣是因為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現代化程度、人均GDP不如他們,但經濟總量卻能超過他們。
本澤二郎:由於現在日本媒體都在報導釣魚島爭端,目前日本國民對中國的情緒可能是比較反感、不友好的。這次中日之間的矛盾,當然還是石原慎太郎聲張東京都要購島,後來野田又實行了國有化所激化的。
片面對立 反感情緒主要針對兩國政府和激進派
瀟湘晨報:最近日本的一些反華遊行示威主要是由一些右翼分子來操縱的,右翼分子在日本國內是什麼樣的群體,影響力有多大?
本澤二郎:日本國內從來都有民族主義存在,但只是一小部分人。但現在受日媒非理性報導的影響,民族主義情緒有增強的傾向。比如,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是一個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排外主義的典型代表。
馮昭奎:日本右翼分子群體人數不多,但他們身居高位,能量比較大。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政治在朝「右」的方面發展。
瀟湘晨報:中國不少民眾對此次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的行為進行了抗議活動,其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夠理智的行為。您怎麼看待這種激進的民族主義情緒?
馮昭奎:個別民眾作出不理智的行為,應該受到法律制裁。這些人主要是對日本反感,是因為日本侵略過中國。但這些人不是為了愛國,而是利用遊行,利用一般民眾對日本政府的反感做一些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中國一般民眾還是理性的,會把日本右翼和日本老百姓加以區分。
總體友好 中日民眾,不會因為釣魚島爭端而對立
瀟湘晨報:中日普通民眾對彼此的看法和印象如何?這四十年來有什麼變化?兩個群體的相處怎麼樣?
本澤二郎:邦交正常化之初,日本人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但1985年中曾根康宏首次以公職身份參拜了靖國神社,當時中日關係一度很糟糕,雖然後來他承諾再也不會去第二次。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直至後來「失去的十年」……日本人都對崛起的中國感覺比較有壓力。其間日本人對中國印象波動最大的一次,可能是小泉參拜靖國神社,那時候受到了中國強烈的反對,日本國民情緒波動也比較大。
今年9月18日,我在中國,從我當時的體會來看,我覺得普通中國人對普通日本人還是比較友好的,至少對我是友好的,沒感覺到態度有什麼變化。
馮昭奎:中日民眾相處,不會因為釣魚島爭端就對立起來。在日本有很多中國人,日本人跟中國人的相處還是很平和的。
政府和媒體應該發揮作用
瀟湘晨報:兩國民眾應該如何理性對待對方,什麼樣的情緒才是理智的?政府和媒體等在引導民眾理性情緒方面應做出什麼樣的努力?
楊丹志:民間外交,是政府外交出現裂縫時的粘合劑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很多,地緣政治的波詭雲譎也在影響著中日兩國關係的變化,真正消除矛盾、緩解兩國民眾對對方國家的偏見與懷疑並不容易。這就需要政府和媒體引導民眾合理、合法表達情緒。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在政府層面的外交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上的效果不明顯,一旦政治問題和歷史問題觸動了一些比較激進的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那麼不免又會讓關係緊張起來。
總的來說,到位的民間層面的外交,本應是政府外交出現裂縫時的粘合劑。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日本出現的右翼分子激進反華和中國國內出現的遊行民眾打砸搶日本商品的現象,實際上並沒有從正向上彌補第一層面的外交,反而加劇了兩國關係的惡化。
本澤二郎:媒體冷靜,民族主義情緒才會冷靜下來
亞洲和平、安全的基礎,是中日友好。我希望日本能像以前的政府那樣清醒、友好地發展兩國關係。1972年時的日本媒體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而現在的日本媒體可以說是非常偏右的,這直接煽動了國民的情緒。要讓日本媒體調整過來,也不是沒可能的。日媒的生存是要靠經濟界的,我相信,現在這種惡劣的政治、經濟關係持續下去,日本經濟界一定會受影響,經濟界施壓後,日本媒體也會做出一些調整。
媒體應該冷靜下來,雙方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才會冷靜下來。現在中日經濟受到影響了,我想最擔心的是日本的財閥。目前已經可以看到財界對日本政府施壓的表現了,日本政府已經自律了很多。
對於中國朋友,我覺得遊行是沒問題的,但不應該付諸暴力,應該走正當的途徑。遊行其實是國民表達意願的一種很常見的形式。
至於日本的反華遊行,現在日本僅有極少數一部分人參與,其他地方都是非常平和的,中國朋友到日本來旅行的話,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馮昭奎:搞好自己的事情,把國家建設得更強大
把日本的右翼,右翼政府,跟日本的老百姓區分開來。老百姓很多時候是受蒙蔽的,政府一直說釣魚島是日本的,老百姓就會接受這一點,保衛釣魚島就是保衛日本的國家主權。這就跟日本侵華戰爭如出一轍,老百姓也是受蒙蔽的。所以作為媒體,應該要發揮很好的引導作用,把右翼政府和老百姓區分開來。
日本國內有很多日本人對中國很友好的。當然雙方都有不理性的部分,但中日關係變好是兩國、兩國老百姓的利益所在。應該不要影響到中日關係的大局,搞好自己的事情,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強大。這樣也能夠使日本老百姓對中國的發展一方面擺脫恐懼心理,一方面擺脫不服氣心理。我們堅持和平發展、努力實現現代化,就可以幫助日本國民擺脫這種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的恐懼心理。(賀小雅 梁美蘭 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