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日民間好感度低主要為政治原因

2021-01-08 騰訊網

  9月17日,浙江省杭州市,位於杭州西湖景區附近的湖濱路、南山路的一些「涉日」餐館、標誌都用紅布或中國國旗遮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圖/IC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中日人員往來日趨頻繁、相互了解日益深入、經貿方面相互依存程度加深。本是地理和文化上很接近的兩個民族,民間「厭日」、「厭華」相互反感情緒卻在加劇。這些情緒到底是怎麼滋生的?兩國民族主義情緒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才能引導民眾更理性地看待對方?中日民間的積怨,如何漸漸消弭?本報連線中日兩方的專家,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  

專家簡介

  馮昭奎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日本問題專家

  楊丹志 中國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

  本澤二郎 日本政治評論家、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委員會成員

  複雜根源 好感度降低,最重要還是政治原因

  瀟湘晨報:中日兩國民間「厭日」、「厭華」情緒的深層次根源是什麼?

  楊丹志: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政治和歷史問題。在日本國內,持「中國威脅論」的人還是佔了很大一部分,很多政客在看到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時,還不能適應這樣的變化,因而在進行政治活動(如選舉)時,在沒有研判兩國關係真相的情況下採取錯誤的外交政策。尤其是日本「鷹派」的右翼領導人,比如安倍晉三等,他們的父輩大都是不承認二戰中中國是戰勝國的,對華強硬的傳統也影響到他們的後輩。這樣,偏右的政壇不免也影響了日本民間比較激進的右翼分子,因而民間反華的聲音很大。

  馮昭奎:2010年撞船事件以來,兩國相互之間的感情變冷很多,達到了建交以來最低點。今年釣魚島摩擦進一步使得兩國國民的信任度進一步下降。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兩國政治關係,這對於兩國民眾對立情緒的產生影響很大。對日本來說,可以用既「恐懼」又「不服氣」來總結其對中國的態度。中國迅速發展,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日本民眾在心理上不能適應,感到一種恐懼。不服氣是因為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現代化程度、人均GDP不如他們,但經濟總量卻能超過他們。

  本澤二郎:由於現在日本媒體都在報導釣魚島爭端,目前日本國民對中國的情緒可能是比較反感、不友好的。這次中日之間的矛盾,當然還是石原慎太郎聲張東京都要購島,後來野田又實行了國有化所激化的。

  片面對立 反感情緒主要針對兩國政府和激進派

  瀟湘晨報:最近日本的一些反華遊行示威主要是由一些右翼分子來操縱的,右翼分子在日本國內是什麼樣的群體,影響力有多大?

  本澤二郎:日本國內從來都有民族主義存在,但只是一小部分人。但現在受日媒非理性報導的影響,民族主義情緒有增強的傾向。比如,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是一個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排外主義的典型代表。

  馮昭奎:日本右翼分子群體人數不多,但他們身居高位,能量比較大。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政治在朝「右」的方面發展。

  瀟湘晨報:中國不少民眾對此次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的行為進行了抗議活動,其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夠理智的行為。您怎麼看待這種激進的民族主義情緒?

  馮昭奎:個別民眾作出不理智的行為,應該受到法律制裁。這些人主要是對日本反感,是因為日本侵略過中國。但這些人不是為了愛國,而是利用遊行,利用一般民眾對日本政府的反感做一些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中國一般民眾還是理性的,會把日本右翼和日本老百姓加以區分。

  總體友好 中日民眾,不會因為釣魚島爭端而對立

  瀟湘晨報:中日普通民眾對彼此的看法和印象如何?這四十年來有什麼變化?兩個群體的相處怎麼樣?

  本澤二郎:邦交正常化之初,日本人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但1985年中曾根康宏首次以公職身份參拜了靖國神社,當時中日關係一度很糟糕,雖然後來他承諾再也不會去第二次。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直至後來「失去的十年」……日本人都對崛起的中國感覺比較有壓力。其間日本人對中國印象波動最大的一次,可能是小泉參拜靖國神社,那時候受到了中國強烈的反對,日本國民情緒波動也比較大。

  今年9月18日,我在中國,從我當時的體會來看,我覺得普通中國人對普通日本人還是比較友好的,至少對我是友好的,沒感覺到態度有什麼變化。

  馮昭奎:中日民眾相處,不會因為釣魚島爭端就對立起來。在日本有很多中國人,日本人跟中國人的相處還是很平和的。

  政府和媒體應該發揮作用

  瀟湘晨報:兩國民眾應該如何理性對待對方,什麼樣的情緒才是理智的?政府和媒體等在引導民眾理性情緒方面應做出什麼樣的努力?

  楊丹志:民間外交,是政府外交出現裂縫時的粘合劑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很多,地緣政治的波詭雲譎也在影響著中日兩國關係的變化,真正消除矛盾、緩解兩國民眾對對方國家的偏見與懷疑並不容易。這就需要政府和媒體引導民眾合理、合法表達情緒。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在政府層面的外交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上的效果不明顯,一旦政治問題和歷史問題觸動了一些比較激進的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那麼不免又會讓關係緊張起來。

  總的來說,到位的民間層面的外交,本應是政府外交出現裂縫時的粘合劑。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日本出現的右翼分子激進反華和中國國內出現的遊行民眾打砸搶日本商品的現象,實際上並沒有從正向上彌補第一層面的外交,反而加劇了兩國關係的惡化。

  本澤二郎:媒體冷靜,民族主義情緒才會冷靜下來

  亞洲和平、安全的基礎,是中日友好。我希望日本能像以前的政府那樣清醒、友好地發展兩國關係。1972年時的日本媒體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而現在的日本媒體可以說是非常偏右的,這直接煽動了國民的情緒。要讓日本媒體調整過來,也不是沒可能的。日媒的生存是要靠經濟界的,我相信,現在這種惡劣的政治、經濟關係持續下去,日本經濟界一定會受影響,經濟界施壓後,日本媒體也會做出一些調整。

  媒體應該冷靜下來,雙方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才會冷靜下來。現在中日經濟受到影響了,我想最擔心的是日本的財閥。目前已經可以看到財界對日本政府施壓的表現了,日本政府已經自律了很多。

  對於中國朋友,我覺得遊行是沒問題的,但不應該付諸暴力,應該走正當的途徑。遊行其實是國民表達意願的一種很常見的形式。

  至於日本的反華遊行,現在日本僅有極少數一部分人參與,其他地方都是非常平和的,中國朋友到日本來旅行的話,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馮昭奎:搞好自己的事情,把國家建設得更強大

  把日本的右翼,右翼政府,跟日本的老百姓區分開來。老百姓很多時候是受蒙蔽的,政府一直說釣魚島是日本的,老百姓就會接受這一點,保衛釣魚島就是保衛日本的國家主權。這就跟日本侵華戰爭如出一轍,老百姓也是受蒙蔽的。所以作為媒體,應該要發揮很好的引導作用,把右翼政府和老百姓區分開來。

  日本國內有很多日本人對中國很友好的。當然雙方都有不理性的部分,但中日關係變好是兩國、兩國老百姓的利益所在。應該不要影響到中日關係的大局,搞好自己的事情,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強大。這樣也能夠使日本老百姓對中國的發展一方面擺脫恐懼心理,一方面擺脫不服氣心理。我們堅持和平發展、努力實現現代化,就可以幫助日本國民擺脫這種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的恐懼心理。(賀小雅 梁美蘭 楊涵)

相關焦點

  • 新民環球丨讓中日民間好感度同步上升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日前在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北京-東京論壇」今年進行的輿論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日好感度不斷上升,達到45%的高位,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降到了10%的新低。中日民眾感情出現反差,這一問題值得重視和深思。
  • 在大變局中呵護中日關係向好發展,以「緣文化」開展民間交流
    在此背景下,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日本首相更迭,繼續維護中日關係向好發展的勢頭?當中日關係在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受到外部強烈幹擾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推動對日民間交流來呵護、鞏固中日關係,確保中日關係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激蕩下能相向而行,以共同維護亞洲的和平與發展,至關重要。要做好這個工作,客觀上需要我們有新思維,新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
  • 日本老移民成中日民間大使 自己開拉麵館(組圖)
    本報記者 陳杰 攝 資料圖片  日本老移民成中日「民間大使」  「北京大姐」大久保洋子自費籌辦文化展覽,推動中日兩國民間交流  3月12日,日本大地震後的第二天,去往東京的國際航班上,很多中國記者遇到了一位名叫大久保洋子的「大姐」。
  • 日本人對華好感降低,駐華大使要中國好好找原因,網友:倒打一耙
    現年59歲的垂秀夫在獲任日本駐華大使一職前,為日本外務省官房長,此人能說一口流利中文,早在1986年就曾以外交官候補人才來南京大學留學2年。作為出身日本外務省內部「中國幫」的「知華派」,日本共同社在分析其出任駐華大使一職原因時就認為,「他在中國的人脈以及資訊收集能力」是一大優勢。
  • 靳飛:民間交流是中日兩國間的變壓器
    對於中日民間交流,他作為參與其中的一員,都有著怎樣的感受呢? 靳飛撰文就此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我們推送給大家。1924年梅蘭芳先生第二次赴日演出,期間生了急病,到今井醫生那裡看病。醫生為他專門配藥,悉心調理。病好後,梅蘭芳想要答謝他。今井醫生推辭不過,說喜歡中國的景泰藍袖扣,想請梅蘭芳替他帶一對。後來中日間爆發戰爭,梅蘭芳直到1956年才再次前去日本演出。
  • 功能食品交流論壇舉辦 中日專家聚焦納豆激酶
    近日,由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壓專病醫聯體、日本納豆激酶協會聯合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營養與健康中日專家功能食品交流論壇」
  • 中日民間人士聯合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在「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的這條充滿艱辛的漫漫長路上,有著眾多正義人士的默默付出。童增,作為這項事業的奠基人,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27年。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童增近日,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童增和日本「中國人戰爭受害賠償訴訟日本律師辯護團」幹事長小野寺利孝聯合被提名為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 在北大的中日混血留學生:兩國交惡的時候我是誰?
    這個團體中的大多數帶有中日兩國血統,這決定了他們獨特的身份與成長曆程——混亂的危機感、偶爾被排斥的痛苦和對高度活躍的中國社會的好奇。他們中有人把促進兩國之間的交流當做自己的夢想,徒手打造溝通橋梁。在民間外交逐漸崛起、傳統政治話語受到民間文化交流挑戰的當下,這樣的新志向令人期待。
  • 2017中日民間歌唱大賽落幕 谷村新司現場助陣
    「2017中日民間歌唱大賽」決賽10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隆重舉行。谷村新司、李雙江、李玲玉等中日著名音樂人以評委身份現場助陣,約千名觀眾觀摩了決賽全過程。 此次大賽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中國國際廣播電視網絡臺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聯合主辦。以對方的語言歌唱對方國家的歌曲,大賽旨在以歌聲為橋梁,進一步加深中日兩國民間層面的人文交流與互動。
  • 2017中日民間歌唱大賽決賽舉行 谷村新司現場助陣
    她的中文雖然還用有些生硬、但卻飽含真情實感——這就是9月10日落幕的「2017中日民間歌唱大賽」中的一個溫暖的場景,也是這炫麗舞臺上展開的5輪角逐中的一個節目。歌聲、掌聲和笑聲讓2個半小時的活動顯得如此短暫。
  • 「中國節2019」大型中日民間交流活動在東京開幕
    9月21日至22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東京代代木公園舉辦"中國節2019"大型中日民間交流活動。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日本公明黨代表山口那津男、日本外務大臣政務官中山展宏等對華友好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 【觀點】蘇小玲:中日兩國不應再成敵國(訪日雜記之一)
    該書主要介紹了日本進入昭和時代以後、在戰爭籠罩下,日本媒體報紙是怎樣報導從「九一八」事變,到全面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日本戰敗為止的劃時代的重大事件,以及國家、政府及其軍部是如何進行新聞審查,特別以《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的報導和評論為重點來進行考察。
  • 智庫專家為臺海局勢提建言,港媒:兩岸關係發展前景不悲觀
    會議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邀請到來自大陸、臺灣和香港三地的二十幾位兩岸關係專家學者就臺海局勢、兩岸關係以及拜登政府對華戰略與政策走向等議題發表觀點看法。 華東師大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作會議總結時,歸納了與會專家學者的相關建議,主要有九點:第一,要推動疫情後兩岸關係的改善,設法撫平受到傷害的兩岸民間情感,消弭對抗情緒
  • 【CRI紅白】40周年特別活動「中日民間歌唱大賽」歌手招募開始啦!
    第37屆紅白歌會評審2017年度紅白歌會將迎來她的40歲生日。為紀念「紅白歌會」開播40周年,CRI日語頻道擬舉辦紅白歌會40周年特別活動——「中日民間歌唱大賽」,面向中日兩國各界招募選手,通過國內外各大知名媒體平臺聯動播出此次活動的盛況。喜歡唱歌的你還不趕快起來!此次活動面向中日兩國各界招募選手:中國人演唱日文歌,日本人演唱中文歌。選手通過網絡海選、複選賽兩個階段後方可進入決賽。
  • 中國版紅白歌會:中日民間歌唱大賽唱響北京
    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的CRI紅白歌會40周年特別活動「中日民間歌唱大賽」於12月17日在CRI拉開帷幕。
  • 除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安倍晉三還為中日關係留下了什麼?
    2020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個人身體原因為由,宣布將辭去首相一職。至此,他結束了自己第98代日本首相的歷程,成為二戰後出生且任期最長的一位內閣總理大臣。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安倍晉三,了解他所經歷的那段歷史。
  • 【活動】2017中日民間歌唱大賽決賽舉行 著名音樂家谷村新司現場助陣
    她的中文雖然還有些生硬、但卻飽含真情實感——這就是9月10日落幕的「2017中日民間歌唱大賽」中的一個溫暖的場景,也是這炫麗舞臺上展開的5輪角逐中的一個節目。歌聲、掌聲和笑聲讓2個半小時的活動顯得如此短暫。
  • 「營養與健康」功能食品論壇隆重舉行——中日專家聚焦日本納豆激酶
    近日、由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壓專病醫聯體、日本納豆激酶協會聯合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浙江中糧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大力支持的「營養與健康中日專家功能食品交流論壇」在中經雲端隆重直播。
  • 《守望》中的政治敘事與「民間」因素
    這部小說將精準扶貧這種由國家主導的政治實踐,放置在侗族鄉村人倫關係中,建構起一種內在的鄉村欲望動力學,從而讓社會變革以鄉村社會傳統可以接納的形態出現,使鄉村成為政治實踐的主體,煥發出巨大的生命活力。政治敘事與鄉村經濟倫理小說在敘事結構上的最重要特徵,就是以張天益這個「外來者」進入天井寨領導精準扶貧開篇,描寫他動員組織村民實現脫貧的全過程。 「外來者」張天益與天井寨天然隔膜,這使他要把「政策」「文件」貫徹到天井寨裡去變得困難。
  • 為什麼觀眾對靳東的好感度越來越低
    靳東可以說是個實力派演員,但這幾年走下來,為什麼觀眾對靳東的好感度越來越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