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家庭每天都上演著吼孩子、罵孩子、甚至打孩子,往往家長打罵完就開始後悔,然後跟孩子道歉,而孩子也保證不再犯錯誤。可結果常常是孩子又繼續犯事兒、家長繼續吼的一個死循環。
小莉的孩子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可是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於是為了鍛鍊她,小莉就選在某天臨出門的時候讓她嘗試自己穿衣服和鞋子,結果孩子跟沒長耳朵一樣完全沒反應,小莉又叫了她幾回還是沒反應。
霎那間小莉的火氣就起來了,忍不住吼了她:「媽媽叫你半天了,你怎麼都沒有反應,你是沒有長耳朵嗎?」
孩子被嚇得嗷嗷哭,而小莉也有些後悔剛才自己的語氣太重。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個例,常常是家長傳達出去的信息,孩子可能接收「失靈」了。原因在於孩子已經習慣了每天媽媽給穿衣服,如果突然變成要自己穿衣服就會感到難以接受。
首先,穿衣服這件事情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每天堅持的練習。
而練習的時間一定不要選擇在急忙的早上或者出門前,這很容易讓家長著急,同時,孩子也會因為家長的壓力而手足無措。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要拿自己的經驗去衡量孩子的行為,因為過高的期待只會讓自己的情緒崩潰,最後忍不住衝孩子發火。
可「罵」完孩子了家長後悔了想補救該怎麼辦呢?
可以試試這三個方法:
1、要用真誠的心去道歉
有些家長所謂的「道歉」並不真誠,他們只是想要彌補孩子而非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常常是一邊道歉一邊埋怨,比如:「我錯了我不該吼你,但是如果你做事不磨嘰,誰能找到你的茬」。
像這種就是不真誠的道歉,而正確的「道歉」方式應該是對孩子認真且真誠地說:「我錯了,我不該吼你,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好好克制自己的情緒。」
2、召開家庭「批鬥」大會
家庭會議是家長正式且有儀式感的「道歉」方式,還能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互動,能夠徹底替代那種「打一巴掌,給一顆棗」敷衍的道歉方式。
家庭會議需要家裡的每一個成員參與,並且每個人都要有發言的機會。另外時間上不能拖沓,儘量圍繞「中心思想」以15分鐘為限,該批評的批評、該表揚表揚。
當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重視後,無論以後遇到什麼困難,都會願意跟父母說。
3、補救和補償
有些家長「罵」完孩子立刻就後悔,然後從物質上對孩子進行補償,比如:給孩子買玩具或者帶他吃一頓大餐。但是最有效並且最好的辦法其實是家長從行動上進行的補救,例如:減少對孩子的大吼大叫。
很多家長吼叫的本意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聽話,但是吼叫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卻遠遠大於他犯的錯誤。
所以當家長忍不住要衝孩子發火的時候,記得讓自己冷靜個3到5秒或者暫時地離開,這樣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每次發火後都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