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高加林失業又失愛:前程和愛情的選擇,他錯在哪裡?

2020-10-20 紫凡驛站

一個胸懷大志的年輕小夥和村裡美麗善良的青梅竹馬甜蜜戀愛了,但是小夥遠大的志向讓他不甘於農村平淡的生活。

終於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小夥可以去大城市一展抱負,小夥猶豫過後,不惜傷害真摯的戀人,選擇和前程相關的另一個姑娘,奔向了可望不可即的前程。

然而小夥終歸太過著急了,拋棄所愛後奔向的前程並不靠譜,他頓悟後沮喪回村,嫁作他人婦的青梅竹馬更成了他追悔莫及的痛。

這是路遙筆下《人生》中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就是一個面臨愛情和事業選擇的青年,背叛了愛情,最後事業也失敗了,失愛又失業,主人公痛苦懊悔,看客們喜聞樂見的故事。

同樣面臨過事業、愛情如何選擇人們都會知道,悲劇的背後,問題並不是一個選擇那麼簡單。

現實和理想的衝突,是很多有志青年的痛苦

路遙筆下的小夥,叫高加林。

他拼命讀書,急於逃離落後、封閉環境的牽絆和束縛,然而他沒有考上大學,民辦教師的位置也被別人走後門頂替,只能不甘又無奈地回到村裡。

他理想的伴侶是讀書識字的城裡姑娘,那個可以和他談天說地的黃亞萍符合他的一切幻想,然而高中畢業後,因為自己的農村戶口,感情沒有得以發展。

他一直沒把不識字的農村姑娘放眼裡,愛情的衝動卻讓他接受了大字不識一個的巧珍的告白;他很害怕,也不想就這樣被一個農村姑娘拴在土地上,卻依然在巧珍的愛裡越陷越深。

他雖然努力適應農村生活,但是「對自己未來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沒有熄滅」;他沉溺於巧珍給予的樸素情感中無法自拔,但是離開農村去更廣闊天地工作的念頭從未消失。

如此煎熬之下,一個像彩虹一樣的機會出現了。

儘管他不太看得上「走後門」的作風,但是當「走後門」能夠讓他脫離農村時,他毫不猶豫地去了,甚至感嘆後門比前門的威力更大。

然後在初戀情愫的濾鏡下,他把共同愛好、共同話題強行轉化為能夠去更大城市發展的愛情,明明深愛著巧珍,卻依然選擇了拋棄。

也許每一個青年,特別是走出校園後,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高心氣兒青年們,對於高加林所遇到的矛盾和衝突都不陌生。

但如何做出選擇以及選擇的結果,每個人都不盡相同。而高加林的選擇,卻註定了失愛又失業的結局。

錯的不是選擇本身,而是選擇時的看不透

一生何求,迷惘裡往往看不透,沒料到我所失的,竟是我的所有。」

《一生何求》的這幾句歌詞,很貼切地概括了失業又失愛的高加林。

如果說高加林的悲劇是因為在事業和愛情中做了錯誤的選擇,那麼他當時選擇了巧珍(愛情),往後的生活就一定是幸福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他用自虐的方式和自己賭氣,證明自己可以成為吃苦耐勞的農民,但是他從來沒有接受過自己的農民身份,也沒有熄滅過去大城市的幻想,巧珍的不識字,更是他心裡居高臨下的芥蒂。

所以就算高加林當時選擇了巧珍,他的居高臨下也會殺死愛情,他的遠大幻想會讓他心有不甘。

事實上,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知識青年,他有著對現代文明的強烈熱愛與憧憬,渴望到更廣闊的城市環境中去施展才華、實現抱負——他追求理想的選擇本身是積極的,與社會發展的時代大潮相適應的,無可厚非

只是他哪怕知道自己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境況,依然看不起吃穿不愁的劉立本,依然藐視於村裡人吃不乾淨的井水,依然高高在上地享受著巧珍的愛情,把巧珍對他不顧一切的愛作為報復和炫耀的籌碼。

一邊自卑又一邊自傲,這是很多好高騖遠的人都有的通病吧。

在這樣心態下做出的選擇,早已是背離初心而不自知了。

因而面對黃亞萍給他許諾去大城市的機會,他明知道愛的是巧珍而不是亞萍,卻理性地比較以後,放棄了巧珍。

感情一旦和功利混淆,他就放棄了飽含淳樸民風和真善美人性的仁義道德。

高加林的錯誤不在於嚮往有著更廣闊天地的大城市,也不在於最初選擇了巧珍,面對更大誘惑時就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甚至沒有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更在於他把戀愛與前途混淆在了一起,給二者都添上了功利色彩,背叛了愛情也背叛了理想。

無論前程還是愛情,都不能忘本

"人常說,浮得高,跌得重!"

"不管你到了什麼時候,咱為人的老根本不能丟啊......"

這是德順老漢給高加林的勸誡,然而「浮得高」的高加林完全聽不進去,他的選擇只滿足自己的狹隘願望,不顧生活原則,不顧愛自己的人。

後來「跌得重」的高加林終於明白了自己選擇的是狹隘自私的「投機取巧」,而丟失了最為真實的「根」和「情」,也明白了「路還得自己走」。

人生當中,無非是事業和愛情,沒有事業時擁有愛情是一種幸運的慰藉,但如果事業來臨時,愛情成為了一種抉擇,這本身就是守不住初心,離開了現實,盲目追求自己實際上還不能獲得的東西。

如果高加林在心裡真的沒有看不起農民,他就不會對巧珍居高臨下。

不就是不識字嗎?巧珍心思活絡,高加林完全可以教她讀書寫字,可以讀書寫字的巧珍和他高談闊論起「十四種能源」以及背詩難道會輸給黃亞萍?

至於去更大的城市發展,靠自己就不可能嗎?他不是已經通過自己文採卓然的報導獲得了去省城學習的機會了?何必把自己的前程交給一個女人去承擔?

高加林的好高騖遠和背離初心,讓他只能在順境中馳騁自己的想像,而不能在逆境中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論是前程還是愛情,我們都不應該只停留在欲望本身,而應該把理想轉化為現實的真正動力。

這應該是高加林失愛又失業的悲劇中蘊藏的人生經驗之一吧!

作者簡介:紫塵靜雪,90後已婚大齡少女,研究兩性關係、婚姻關係,堅信家長裡短也是一門學問。

相關焦點

  • 路遙成名作《人生》: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悲劇,陌生又熟悉
    關於作家路遙,我是因為先通過《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才知道他。當時在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我也被田曉霞與孫少平的愛情和投身於理想的熱誠而感動。田曉霞有著優渥的家庭條件,卻依然願意為了心中不息的理想——為人民做更多有意義的事,而選擇吃苦受難,最終被大水衝走,犧牲了......
  • 路遙《人生》高加林:愛情的起點是自私,愛情的終點也是自私
    可是在高加林得到了去城裡工作的機會之後,他在極短的時間裡就拋棄了劉巧珍奔向了條件更好的黃亞萍。關於愛情的分手,對於被分手的人來說「他奔向更好的人」是最痛苦的分手方式。更何況高加林落魄的時候是劉巧珍陪著他、溫暖他、捧著他。
  • 路遙《人生》:沒有不後悔的選擇,遺憾才是人生常態
    那一年,他失業被迫回家務農,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失落,難過卻還要討好讓自己失業的人。那一年,他失業在家,故意拼命工作折騰自己,不曾想卻遇見了一位好姑娘,她熱情、善良,讓他疲倦的心得到安慰。在這樣的得與失之間,高加林才明白生活的真諦,生活會讓美夢變為現實,也會讓現實成夢,令你可望卻不可得。人往高處走,渴望改變自己是一種人生追求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優先排序,但就男女而言,男人多是事業優於愛情,女人多是愛情優於事業。
  • 《人生》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伴隨著巧珍刷牙慢慢開出來花骨朵
    以前上學時,他去過張克南家一兩次,克南他媽認識他!」這是擊垮高加林賣饃的最後一個熟人,自此再也沒有買饃的意識。這就是典型的墨菲定律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饃無論如何是沒有臉再賣了,高加林此時只想找個地方好好地靜靜,所以他選擇了文化館,一個可以撫慰他心靈的地方。而這一切卻被劉巧珍看在眼裡,善良的巧珍早已經為加林安排好了一切。這也是她為了接近高加林所做出的行動。
  • 《人生》中,高加林與巧珍就一定幸福嗎?
    無論是《人生》還是《平凡的世界》,路遙都有著對於農村淳樸生活的嚮往,主人公既有闖世界的野心,又有厭倦浮華重返質樸的本色追求,而回歸內心竟是永遠的歸宿。高加林與巧珍就一定幸福嗎?高加林的終生都將活在夢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而巧珍永遠是把他拉回現實的那個人,假若高加林一直仰望星空,那麼,他會不會認為阻礙他夢想腳步的就是巧珍呢?還有,憑什麼高加林就一定認為巧珍會愛他一輩子?愛,到來時總是那樣猝不及防,幸福的潮水真實而又虛幻,光明的前途已然魅感般地在招手了,能抵擋誘惑的又有幾人?
  • 高加林和劉巧珍,兩個典型的失敗者,卻為我們證明了人生的真諦
    自尊心強又愛虛榮的高加林,一心痴戀高加林不計回報的善良姑娘劉巧珍,大字不識卻能教會加林許多人生道理的光棍老漢德順……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他們的閃光點,他們的命運結局也都大不相同。黃亞萍即將去南京發展,將會去大城市裡有更廣闊的機會,高加林抵擋不住這樣的誘惑。高加林清楚的知道自己更愛的其實是巧珍,但為了前途,他還是和巧珍說了告別,和黃亞萍陷入了熱戀之中。
  • 路遙《人生》:這是高加林的人生,也是我們的人生
    可是許多事情都不是想像中那麼美好的,書中寫到:他靠在鋪蓋卷上,也不看父母親,眼睛迷茫地望著對面牆,開口說:「我的書教不成了……」本想著好好地幹,可以轉為正式的教師,可是被村支書兒子「走後門」頂替了他的位置,這讓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土地,繼續務農。在他覺得人生很低落的時候,劉巧珍走進了他的生活,一個愛高加林勝過愛自己的女人,劉巧珍的出現溫暖了他的生活。
  • 路遙《人生》:黃亞萍看不上農村的高加林,不是虛榮,而是明智
    就像《人生》中的黃亞萍,即使自己再愛高加林,也終究也會因為他的貧窮而選擇放棄。 表面上看,是黃亞萍嫌貧愛富,實際上,這是權衡之下的明智之舉。 黃亞萍雖然一直愛著高加林,但她心裡也清楚:結婚的前提,是兩人能做到勢均力敵。 此時的高加林是一位優秀的記者,儘管家中不富足,只要肯拼搏,他一定可以給自己好的生活。
  • 路遙《人生》: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三個悲劇人物,你同情誰
    他要擺脫【農村】這身行頭,飛往遠方的【城市】。在追求【理想】中,高加林對於愛情的【選擇】顯得尤為突出。在面對【農村】女孩劉巧珍和【城市】女孩黃亞萍的愛情抉擇的時候,他的內心做了一番自我掙扎。送地瓜、買煙、幫忙賣饃……凡是與他相關的,她都很樂意。當她再也抑制不住內心那顆【躁動】的心房的時候,【農村】女孩劉巧珍打破了封建傳統的束縛,終於主動地向面前的高加林表達了【愛】的情感。第一次接觸愛情的高加林也是心花蕩漾,接受了愛的表白。就這樣,一對【農村】戀人在落後的鄉村開啟了自由戀愛的【狂虐】模式。
  • 在《人生》中,劉巧珍慘遭高加林「拋棄」,最後無奈嫁給了他
    《人生》這本書作為路遙先生(原名王衛國)的成名作,曾於1981——1982年榮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在它出來沒多久便備受追捧,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愛,隨後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全國上映。在這其中,最讓人感到惋惜的莫過於劉巧珍的悲慘式結局了。
  • 重溫路遙經典之作人生 重新認識高加林這一複雜人物形象
    我那時也是和大眾一樣的哩。對加林拋棄農村女娃背信棄義背叛愛情這一舉動很是唾棄,道德敗壞的基層小知識分子,簡直就是戲劇裡的「陳世美」。那時我很小,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就逐漸開始接納並喜歡上高加林這個人物特色,排除他對巧珍的背叛和拋棄,其他方面加林還是很亮眼的,俊郎的劍眉,出眾的筆墨文字,都是很令人喜歡和難以忘懷的。
  • 談談電影《人生》中高加林與劉巧珍愛情悲劇的必然性
    文:宿夜花上世紀80年代,路遙的小說《人生》及以其改編、吳天明執導、周裡京與吳玉芳主演的同名電影《人生》,在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愛情,也讓很多觀眾為之震動。高加林與劉巧珍愛情悲劇的必然性在於:他們之間,既沒有足夠的情感基礎,也沒有平等的愛情關係。
  • 【博碩文苑】喬夢楨:高加林覺醒後——從「潘曉討論」到《人生》
    關鍵詞:路遙;《人生》;高加林;潘曉討論一在路遙的創作歷程中,《人生》是一部具有總領意義的作品,其後,無論是《姐姐》、《在困難的日子裡》,還是《你怎麼也想不到》、《平凡的世界》,主人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高加林的影子,都經歷過高加林式的人生抉擇與愛情選擇。
  • 《人生》:走錯一步,影響一生的愛情,年輕人都應該看看
    也就在這個時候,他的人生出現了「轉機」。高加林的叔父高玉智在外當兵多年,終於榮歸故裡,而且當上了地區的勞動局長。雖然高玉智對他的工作調動毫無實質性的「幫助」,但因為高加林鄉村教師的職位是縣勞動局副局長馬佔勝和大隊書記高明樓一起策劃弄掉的,一怕告狀二為拍馬屁,高加林一舉就被安排到縣委通訊組做起了通訊幹事的工作。
  • 《人生》中劉巧珍的愛情悲劇,給了女人們這樣幾個警示
    ,他處處考慮的是自己的前途,當愛情和前途發生碰撞時,他權衡利弊,最終選擇以自己前途為重,這是他拋棄劉巧珍的主要原因。這樣的男人,在關鍵時刻,最容易過河拆橋,忘恩負義,選擇犧牲愛情。 這種自私的男人,只能與女人同苦,而不能同甘;只是在他需要時,與女人在一起。當他的利益前途與愛情發生衝突時,他會權衡利弊,會無情地拋棄女人。 所以女人們在戀愛時,就要留個心眼,對那種時時以自我為中心,為自己考慮的男人,要果斷放棄。
  • 步步為營的愛情,到底哪裡不對?
    編劇有種人生導師的意味,在每一個女人背後,都布了一張你該如何做,才是最聰明的網,如果你不聽我的,那必然是一塌糊塗的命運。本來我以為這個時代的愛情,就該想怎麼談怎麼談。但你看,《歡樂頌》裡唯一盡情去談戀愛的邱瑩瑩,遭遇的是什麼樣的命運,給了她一個無敵大渣男,而且這個可憐的男配從頭到尾連個全名都沒有,只有白渣男或者白主管兩種叫法。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淺析《人生》愛情
    一句簡單的歌詞卻蘊含無限的道理,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對於愛情都有這樣的通病,對於愛自己的人不屑一顧,為自己愛的人粉身碎骨。就這樣人們都不斷地陷在「得不到」和「被偏愛」的死循環之中,循環往復。長篇小說《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的內心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
  • 《人生》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故事告訴我們,誰都不會在原地等你
    《人生》這本書可謂稱得上是路遙先生的成名作了。不得不說,這本書以極其平凡的語言和人物闡述了很多的人生哲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我們都懂的道理,能真正運用者卻又少之又少。看過《人生》這本書的朋友曾經一定恨死了高加林這個人。
  • 左手愛情,右手命運,而後再將人性撕裂開回眸看《人生》
    麵包和理想放在高加林面前時,他的選擇從來沒有一次猶豫過。成為了大記者的他,很快就和巧珍拉開了距離,讓我們回顧下巧珍第一次進城找加林時的場景:劉巧珍到縣裡來找高加林,一進高加林的辦公室,劉巧珍就撲到高加林懷裡,但高加林把她推開了,說:「這不是在莊稼地裡!
  • 路遙《人生》: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體,無愧於心,就是最好的選擇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但是就是這緊要的幾步,人們往往不知道如何選擇。不是因為選擇多麼的難,而是這些選擇都不是我們最想要的,可是,這就是人生。有句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