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路遙經典之作人生 重新認識高加林這一複雜人物形象

2020-12-23 桃子甜美人生

重溫路遙經典之作人生 重新認識高加林這一複雜人物形象

來自網絡

從小就喜歡讀大家路遙的作品《人生》,至今,讀過文字,看過電視劇,更加從一些側面重新認識高加林這個複雜的人物形象。

第一次接觸路遙老師的《人生》,是在曾經的許多年前,一個冬日,外面很冷飄著雪花,那個時候我家裡還沒有電視劇,只有收音機,每天的樂子就是吃完晚飯後,坐在收音機前聽評書或者小說,我第一次聽《人生》的小說就是在收音機裡,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戲匣子」,第一次聽高加林在蒼茫的大地上吻了巧珍,吻了一個大字不識的姑娘,聽下,重點在大字不識哈,我當時就覺的那段文字很美,應該是和蒼天厚土有關的許多優美的詞彙聚集在一起,後來加林到城裡當上了幹部,巧珍再去城裡看他,嘮的都是豬娃呀,下崽子呀,加林就開始覺得沒有共同語言的啦,於是開始嫌棄眼前這個不識字沒有文化的姑娘。

我那時也是和大眾一樣的哩。對加林拋棄農村女娃背信棄義背叛愛情這一舉動很是唾棄,道德敗壞的基層小知識分子,簡直就是戲劇裡的「陳世美」。

那時我很小,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就逐漸開始接納並喜歡上高加林這個人物特色,排除他對巧珍的背叛和拋棄,其他方面加林還是很亮眼的,俊郎的劍眉,出眾的筆墨文字,都是很令人喜歡和難以忘懷的。難怪巧珍總是一口一個「加林哥加林哥的——」,喜歡死個人!就在他拋棄巧珍這件事上,我也覺得是有情可原的,畢竟嘛,文化層次不同,隨著地位的升遷和身份的改變,總會有一些想法的,這個也如作者路遙同樣寄於筆下高加林幾多同情,幾多淚水。

高加林的人生起伏,可謂是幾起幾落。拿巧珍的話講,「我加林哥又被下了——」

近期以來,關於山東農家女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上大學案件,在網上可以說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支持,支持陳春秀,痛斥操盤陳春秀被頂替的幕後黑手。很顯然支持陳春秀就是支持正義,只有正義強大起來,社會才能更公平公正一些。

來自網絡

高加林,周裡京飾,視頻截圖

高加林這樣的一個優秀民辦老師,被高家村支書高明樓用權搞掉,然後讓他的高考落榜的兒子高三星頂替高加林當上了民辦老師。可是,一方面高加林是不正之風的受害者,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是冒名頂替之「不正之風」始作俑者,他去城裡也是一個叫馬戰勝的人為了討好其在勞動局當局長的叔叔,而馬上就為他辦理了招工指標,高加林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城裡人,其實他殊不知自己也在做著高三星他們的「惡事」,當初他被拿下教師有多不幸,就會理解別人被頂替入城的名額時有多麼不幸!

高加林一方面是不正之風的受害者,同樣也是不正之風得利者,從這一點上看,高加林有點兒混蛋,自己有了被別人頂替拿下教師職務的痛苦與絕望,怎麼轉眼自己也做了他痛恨的高明樓之惡行呢?

所以說,高加林這個人物很複雜,複雜地你需要你去深深思索這個人物形象。看到《人生》,高加林,總是令我想起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上學時讀不進去這部書,可是現在呢,很喜歡這部書,裡面的於連和高加林都是奮鬥中的小人物,雖然社會時代不同,人物所處的環境背景不同,但奮鬥的夢想一樣渴求,渴望人生蛻變,最後的結局完全一樣沒有成功,失敗了,都是以一個悲劇告示這個社會,令人深深同情,一灑心酸痛楚之淚。但是,相比之下於連比高加林令人憎恨,更加「不擇手段」,所以我比較喜歡加林,倒不是因為於連是外國人哈。

高加林 王雨飾演 來自網絡

《人生》這部劇,高加林的悲劇也來自於差額巨大的「城鄉差別」,有人說中國的城鄉差別不亞於國外諸如美國的「種族歧視」,憑什麼你一出生就被打上「我是農村人」的階級烙印,如果那時像現在,農民取消了農業稅,農村的百姓日子如現在這麼愜意的話,高加林也就不會這麼奮鬥著要飛奔出高家塬,為了這個,還忍心拋棄那麼一個愛自己,聰明伶俐,美麗善良,又善解人意的姑娘,想想太不值得了!

最後一個鏡頭,高加林回村了,他又回到家鄉高家塬上了,塬上的泥土還是那樣的芳香,可是他自己心裡知道,自己的夢破滅了——

如果在當下,這又有什麼呢?背起行囊,唱著一首憂傷的歌,帶上心愛的巧珍,一起流浪——

打工一樣活得很好,是的,有人說,加林不會勞動,可是他連掏大糞都能幹,日子逼到哪裡,啥日子啥過法,一樣也能行。況且退一步講,高加林那麼有才氣,小說都能獲獎,在當今的自媒體時代,寫點啥也能有收益的。

是的,《人生》小說暴露出了那個時代的社會之惡,可是這種時代之惡,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根除的,眼下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情不正是小說裡的情節重新上演嗎?所以一定要嚴懲不貸,還世界一片正直和安寧。

相關焦點

  • 路遙《人生》: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三個悲劇人物,你同情誰
    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柳青初次品嘗路遙先生的文字還是讀中學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強烈推薦了路遙先生的一部作品——《人生》。暑假期間,閒來無事,獨自賞讀。不曾想,竟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讀完,盪氣迴腸。時隔十多年,再次拜讀,竟有不一樣的收穫。
  • 路遙《人生》:這是高加林的人生,也是我們的人生
    可是許多事情都不是想像中那麼美好的,書中寫到:他靠在鋪蓋卷上,也不看父母親,眼睛迷茫地望著對面牆,開口說:「我的書教不成了……」本想著好好地幹,可以轉為正式的教師,可是被村支書兒子「走後門」頂替了他的位置,這讓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土地,繼續務農。在他覺得人生很低落的時候,劉巧珍走進了他的生活,一個愛高加林勝過愛自己的女人,劉巧珍的出現溫暖了他的生活。
  • 路遙《人生》高加林:愛情的起點是自私,愛情的終點也是自私
    文|張平插圖|來自網絡01路遙的小說《人生》中,主角高加林是陳世美的贗品。高加林在落魄的時候被同村的劉巧珍溫暖,重新拾起對生活的希望,劉巧珍為了高加林甚至一度和家裡鬧翻。同樣,高加林和黃亞萍的愛情也在在極短的時間裡崩潰,高加林失去城裡的工作重新回到農村成為農民,黃亞萍自知她愛高加林但無法和農民身份的高加林生活,高加林更清楚。02高加林的兩段愛情是拋棄和被拋棄的愛情。高加林得到工作的時候拋棄了劉巧珍,失去工作的時候被黃亞萍拋棄。
  • 路遙成名作《人生》: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悲劇,陌生又熟悉
    但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平凡的世界》這本書,而是路遙的另一本書《人生》。《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拍成電影後,更是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生》是我在一次逛書店時發現的,它被擺放在《平凡的世界》旁邊。當時一看這書名,第一反應是「這書名好俗啊」「這年頭誰都動輒想談一談人生,人生豈是一本書就能談的」,但當我看到作者是路遙後,還是抱著敬畏之心翻開了這本書。旁邊的朋友看到我翻這本書後,非常中肯地說「《人生》這本書不錯,很好看的。」經她這麼一說,我對《人生》這本書的閱讀興趣陡增,迫不及待地讀起來。幾天後,我將《人生》讀完了,並深以為然這的確是本難得的好書。
  • 路遙《人生》:黃亞萍看不上農村的高加林,不是虛榮,而是明智
    《人生》劇照 《人生》這部作品,是路遙的成名作。 路遙筆下的這段感情,並不是一個富家女的無畏愛情,而是在利益衡量下做的一個賭注。 黃亞萍賭的不僅是自己的未來,還有高加林的前途,她的未來一定建立在高加林的前途之上下,因為只有他足夠優秀,這段感情才有持續的可能。 畢竟,她是在給婚姻投資,而不是在扶貧。
  • 路遙成名作《人生》中的高加林,確定不是低配版孫少平?
    大多數朋友對路遙作品《平凡的世界》(以下簡稱《平》)非常熟悉,但路遙真正的成名作其實是中篇小說《人生》。該小說自在知名文學雜誌《收穫》上發表後,立刻引起文壇關注;後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人生》,更是讓路遙名噪一時,那會路遙的知名度不亞於現在的莫言。《人生》主要圍繞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試圖跳出農村走向城市的故事展開。
  •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路遙出生於陝北農民家庭,童年非常貧困,也在農村小學教過書。這部十三萬字的《人生》,某種程度上是他個人心路歷程的曲折反映。小說在1982年發表,在經濟發展,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引發了大眾對於傳統道德文化,城鄉差距等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高加林是有知識、有能力、有想法的青年,一心想做出一番成績。
  • 他是路遙弟弟,也是高加林和孫少平的原型,現實中他結局是什麼?
    《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兩部非常有名的小說。兩部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和孫少平,也是讓很多讀者印象非常深刻的角色。他們都一樣是一個出生於農村,但不屈服於命運、渴望通過自己的奮鬥走出困境的有志青年。有很多人在看這兩部小說時,猜測孫少平和高加林可能就是路遙自己。
  • 解讀路遙與「劉巧珍」的故事——《人生》不為人知的原型故事
    《人生》中的巧珍,肯定讓大家印象深刻,就算現在回想起巧珍,也會覺得她很可憐,哀嘆一聲造化弄人。書中的人物往往是有生活原型的。根據文學創作原理,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它的來源有兩種,一是以生活中的某個人為原型,再綜合同類人,經作家重新塑造成一個新人。
  • 電影《人生》完整版:根據路遙同名小說改編
    《人生》是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吳天明執導的愛情片,由周裡京、吳玉芳主演, 於1984年上映。該片改編自路遙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渴望到城市發展的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在如願到城裡工作後拋棄未婚妻,卻最終失去一切的故事。該片給人一種真實而又自然流動的美。片中濃鬱的地方色彩、民族風格、風土人情,將黃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西部人民的善良質樸表現得酣暢淋漓。
  • 路遙《人生》:美麗善良的劉巧珍能過上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嗎?
    ——柳青這是出自柳青《創業史》中的一段文字,被作家路遙引用在自己的小說《人生》的開頭處,用來說明和提醒年輕人,走好人生關鍵處幾步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就以此來作為開頭,討論一下路遙《人生》作品中的劉巧珍這個比較特殊的人物。
  • 【博碩文苑】喬夢楨:高加林覺醒後——從「潘曉討論」到《人生》
    關鍵詞:路遙;《人生》;高加林;潘曉討論一在路遙的創作歷程中,《人生》是一部具有總領意義的作品,其後,無論是《姐姐》、《在困難的日子裡》,還是《你怎麼也想不到》、《平凡的世界》,主人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高加林的影子,都經歷過高加林式的人生抉擇與愛情選擇。
  • 讀路遙《人生》:低谷中千萬不要迷失自我,一步走錯人生步步錯
    ——路遙《人生》引子上個世紀末有許多文學經典誕生,很多作品至今仍在吸引著新時代的讀者,其中有一部作家的一部作品不斷被提及。馬雲說,如果不是看了這本小說,可能我還是一個在杭州西湖邊蹬三輪車的零工。著名導演賈樟柯說,我的許多靈感都來源於這位作者的作品,尤其是那部小說,讓我對社會和人生都有了新的認識。
  • 我的人生與路遙的《人生》
    下筆寫出這個題目時,我的人生已經相當地《人生》:我大約在33年前的1985年,第一次知道路遙在他自己33歲那年寫就和出版了《人生》(1982年)。後來,我也在33歲那年走入了新的人生階段:女兒叫爸。如今,我比路遙去世時年齡大幾歲。
  • 三段戀情成就路遙人生,獲獎後路遙感嘆:「沒錢別搞文學!」
    這段人生是他最灰暗的人生,他飽嘗了人世間的種種艱辛,做過很多平常人想不到的工作,而且,為了忙於生計,還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常常遭人白眼。 但這些都沒有影響他的寫作之路,他愛寫作,寫作是他人生的全部,不管在什麼環境下,他都要堅持,這才是他走向文學巔峰的原因。
  • 路遙《人生》:兩個人在一起三觀貼合很重要
    路遙在《人生》的開篇引用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也是其成名作。原載《收穫》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 路遙《人生》:巧玲用三句話,告訴我們人生最好的活法
    路遙《人生》第二十章 作品簡介: 《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說,於1982 人物概括: 高加林:高中生,先後做了教師,記者,而後變成農民劉巧珍:高加林的初戀黃亞萍:高加林的高中同學,後來的戀愛對象張克南:黃亞萍的男友高玉德:高加林的父親劉立本:劉巧珍的父親高明樓:村裡的大隊書記德順老漢:村裡的光棍,極其疼愛高加林
  • 路遙《人生》:對於男人來說,為什麼初戀如此難忘?真實答案在這
    路遙《人生》第七章 插圖:電影《人生》劇照 路遙《人生》作品簡介: 《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說,於1982年在《收穫》雜誌發表,
  • 高加林和劉巧珍,兩個典型的失敗者,卻為我們證明了人生的真諦
    I 《人生》人生的道路雖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每一本書經由作者創作問世都有它本身的道理,而我們作為讀者則需要參透一本書中所帶給我們的升華。《人生》便是一本值得仔細閱讀的好書。路遙用質樸的筆調在這本書中為我們刻畫出許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 路遙《人生》巧珍:最後嫁得好的,往往是有這4個特徵的姑娘
    路遙《人生》第二十章作品簡介:《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說,於1982年在《收穫》雜誌發表,曾經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是路遙的成名作。這部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創作背景,講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關於事業和愛情的、選擇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