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文苑】喬夢楨:高加林覺醒後——從「潘曉討論」到《人生》

2021-02-16 文傳天下

高加林覺醒後——從「潘曉討論」到《人生》

喬夢楨

摘 要:路遙創作《人生》時期,恰逢《中國青年》雜誌提出「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的話題,二者間有著不可忽略的關聯。本文從「潘曉討論」入手,結合時代轉型背景,對路遙在《人生》中做出的價值導向和文學觀念加以分析,探討其中所展現的內部與外部的矛盾。

關鍵詞:路遙;《人生》;高加林;潘曉討論

在路遙的創作歷程中,《人生》是一部具有總領意義的作品,其後,無論是《姐姐》、《在困難的日子裡》,還是《你怎麼也想不到》、《平凡的世界》,主人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高加林的影子,都經歷過高加林式的人生抉擇與愛情選擇。社會轉型時期,農村青年,尤其是農村知識青年,如何進行人生道路的選擇、如何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路遙試圖用文學給予讀者一種理想主義化的人生指導,這成為了他的作品中一以貫之的主題。

這種創作傾向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80年代初期,正值新舊交替的社會轉型節點,成長於文革期間的青年們在正式步入社會時,面臨著這樣的精神危機:根深蒂固於頭腦中的價值觀念已不再奏效,新的價值體系亟待重塑,只能在自己的摸索前行中找尋人生的意義。這一代人,宛如裹足了十年,乍一放開,面對著急劇變化的現代社會,很容易便走向極端,或是難以接受心灰意冷撿起裹腳布復又纏了回去,或是邁起比天足更地道的步伐狂飆突進、野蠻生長。拔劍四顧的無限茫然,極端壓抑後的極端宣洩,年輕人的思想不能再停滯於真空之中,而需要一雙「看不見的手」加以疏導、釋放與撫慰。

1980 年 5 月,《中國青年》雜誌引發「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的話題,其中「潘曉討論」如燎原之星火,引發了長達半年的激烈討論。實際上,「潘曉」取自大學生潘禕和年輕女工黃曉菊,信件由二者來信結合而成並加以編輯改為。這並非偶然,而是經歷了 5 個月的醞釀、策劃、精心安排,以達到提出關鍵問題、促進青年思考、引領社會思潮的效果。信件《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主要拋出了以下三方面問題:其一,信念與現實的矛盾。潘曉意識到「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實總是和頭腦裡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銳的矛盾」,一直以來所信奉的理想落在實踐中,便成了草菅人命;一直以來所以為志同道合的同志們,不惜撕下崇高的面具,人性的醜陋在政治鬥爭前分毫畢現。對於一個稚嫩、敏感、滿懷希望的年輕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融入血肉的信念硬生生在眼前崩塌更殘忍的了。理想破滅,憧憬失卻,巨大的精神失落,不可抗拒的迷茫孤獨,無處可逃的自我懷疑,交織割裂成一代人的心靈傷疤,餘下一個觸目驚心的問號。其二,人生意義的追尋。在信中,潘曉寫到自己一直苦苦追尋生命的意義,曾經她將信念置於為黨和人民「獻身的激情」,但熱血被現實潑了盆徹骨的冷水;其後她將希望寄託於感情,但遭親人拋棄,友人告密,戀人背叛;最後她將目光轉向書本,從社會達爾文主義中得以啟迪,認同「人活著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的觀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客觀的、冷冰冰的社會發展規律,曾經的滿腔熱血化為滿腹冷漠。其三,自我價值的強調。在文革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親眼目睹著,一個人只有獻身於集體之中才有實現人生價值的可能,「集體」觀念已根深蒂固。但粉碎四人幫後,現實生活中接踵而至的困境挫折,深深地刺痛了他們身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尊嚴。此時,「我」不再是「小我」,而是「大我」「自我」,我便是我自己!青年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宛如一個導火索,他們不再甘心於在集體中實現價值,而是要找尋個人方向,找到能真真切切抓在手中的人生意義。信件甫一登刊,便引發了空前的轟動,精心構建的矛盾衝突恰似一部傷痕小說,精準地引發了廣大青年的共鳴,「潘曉」一躍成為青年的代言人,成為社會轉型時期一切懷疑、迷茫、冷漠、狂熱的縮影。 這一社會熱潮無疑也影響著路遙,在此時期創作的《人生》可以看作是對於「潘曉討論」和「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的回答,更是對於青年該何去何從、文學書寫該何以為繼,給出了自己的指導與答案。路遙筆下的高加林,是在城鄉人口流動、階級流動背景下的更為具象化的「潘曉」。少年時期在文革中度過,生於農村而受教育於城鎮,身處於「除舊布新的轉折時期」的「交叉地帶」,可以視作一個較為典型的農村知識青年形象,所面臨的也是富代表性的問題:人生事業選擇和愛情婚姻選擇。事業上,一方面是獻身於鄉土、用勞動實現人生價值,另一方面是闖入城市、徹底脫離土地和勞作;愛情上,一方面是農村姑娘淳樸忠貞的奉獻型愛情觀,另一方面是城市姑娘對等交流的現代型愛情觀。天平的一邊是土地深沉勞動無言,另一邊是都市風光階層上升,高加林式的農村知識青年們該何去何從?那麼,路遙是如何給這個才華四溢的小夥子安排命運的呢?首先,是「潘曉」般接二連三的打擊,和緊隨其後的自我覺醒。民辦教師的崗位被村幹部的兒子「走後門」頂替了下來,給飲用水清潔卻被無知的村民們視作「下毒」而引發風波,曾經瀟灑倜儻的書生淪為黝黑農夫,淪落到街頭叫賣、公廁掏糞……平庸的同齡人平步青雲,曾經的同窗遙不可及,而自己卻滿身泥土、糞便,還要忍受著羞辱、謾罵乃至鬥毆。強烈的身份對比,巨大的心理落差,將高加林心中本就按捺不住的自我意識徹底激發出來,他決心要闖入縣城,擁有自己的「活法」,來證明尊嚴、才華與價值。其次,是不出意外的自我膨脹期。叔父調任本地,高加林便順理成章地也靠著「走後門」進了城,憑自己的才能在新天地中大顯身手、風頭盡出,頗有種俗套古代小說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勁頭。愛情方面也一如那痴心小姐負心郎的套路,步上了元稹李甲薛平貴的後塵。此時,他已不滿足於小小縣城,大城市南京成為了心之所向。最後,是意料之中的落敗、回歸鄉土。意氣風發之時宛如黃粱一夢,夢醒後依舊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宿命,兩個戀人都失之交臂,落得個兩手空空的下場。但永遠不會拋棄他的是溫馨的土地與鄉親,永遠不會失卻的是勞動的品質,高加林幡然醒悟,悔不當初。仔細讀來,不難發現許多矛盾與不合情理之處。譬如高加林最開始就嫌棄巧珍是個「文盲」,為何卻天雷勾地火般快速陷入愛情?若他只是出於原始欲望和心靈慰藉,且明確感受到對巧珍的厭煩後,為何又能悔恨不已地將她視作真愛?又如高加林拋棄巧珍後,村裡人都對他怒目而視,連小孩子都唱歌謠指責他,為何在他落敗而歸後,鄉親們又一擁而來送溫暖呢?其實,這些文本中的矛盾,也正是作者人物塑造、文學追求、價值取向的矛盾,從中我們可以窺見路遙對人生價值、自我價值在文學上的消極想像。路遙成長於大西北,上山下鄉時期的鄉情,對土地的歸屬眷戀,包括十七年文學對他的文學觀塑造式的影響,這一切都內化為精神內核與文學品格。當「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宣言出現時,他應當是驚駭而痛心的。作為反駁,高加林是一定要犯思想上的錯誤的,譬如走後門、背叛戀人;鄉親們一定是質樸無私而富於民間智慧的,城市居民則是扁平化的尖酸刻薄,城市姑娘也要更無理取鬧幾分;而不管多有才能的人,最終也是要紮根於土地,靠勞動腳踏實地地前進——即便有些生硬,也要給潘曉、高加林式的青年敲響警鐘,指引方向。路遙不遺餘力地擔任起青年導師的身份,試圖用勞動引領迷惘,用奉獻消弭利己,用集體主義平息自我覺醒,重建十七年文學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然而縱觀社會發展,潘曉、高加林式的年輕人是生生不息的。已經經歷過良好的教育,見識過井外的天空,感受過精神交流的愛情,還如何在勞動中釋放抱負,如何在貧瘠的土地上安放暗流湧動的靈魂?已然覺醒的青年們,還如何能接受路遙式的指引?他們只會再次向城市邁進,狂沙金甲,百戰不回。當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當社會以某種泥沙俱下的方式急劇發展,文學創作者應順應潮流還是堅守自我?這是作者自身內部與外部的矛盾,也是一個永恆的課題與思考。

相關焦點

  • 路遙《人生》:這是高加林的人生,也是我們的人生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人生》以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敘述了知識青年高加林回到家鄉又離開家鄉,再回歸家鄉的人生故事。
  • 路遙《人生》高加林:愛情的起點是自私,愛情的終點也是自私
    文|張平插圖|來自網絡01路遙的小說《人生》中,主角高加林是陳世美的贗品。高加林在落魄的時候被同村的劉巧珍溫暖,重新拾起對生活的希望,劉巧珍為了高加林甚至一度和家裡鬧翻。有人說路遙的《人生》是一本把愛情寫死了的小說,太現實了。在小的抉擇上可以為愛犧牲,劉巧珍可以為了高加林和家裡鬧翻,黃亞萍為了高加林也和家裡鬧翻。但在大的抉擇上絕對的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高加林放手劉巧珍,黃亞萍放手高加林。
  • 《人生》中,高加林與巧珍就一定幸福嗎?
    無論是《人生》還是《平凡的世界》,路遙都有著對於農村淳樸生活的嚮往,主人公既有闖世界的野心,又有厭倦浮華重返質樸的本色追求,而回歸內心竟是永遠的歸宿。高加林與巧珍就一定幸福嗎?高加林的終生都將活在夢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而巧珍永遠是把他拉回現實的那個人,假若高加林一直仰望星空,那麼,他會不會認為阻礙他夢想腳步的就是巧珍呢?還有,憑什麼高加林就一定認為巧珍會愛他一輩子?愛,到來時總是那樣猝不及防,幸福的潮水真實而又虛幻,光明的前途已然魅感般地在招手了,能抵擋誘惑的又有幾人?
  • 路遙成名作《人生》: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悲劇,陌生又熟悉
    但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平凡的世界》這本書,而是路遙的另一本書《人生》。《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拍成電影後,更是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生》是我在一次逛書店時發現的,它被擺放在《平凡的世界》旁邊。當時一看這書名,第一反應是「這書名好俗啊」「這年頭誰都動輒想談一談人生,人生豈是一本書就能談的」,但當我看到作者是路遙後,還是抱著敬畏之心翻開了這本書。旁邊的朋友看到我翻這本書後,非常中肯地說「《人生》這本書不錯,很好看的。」經她這麼一說,我對《人生》這本書的閱讀興趣陡增,迫不及待地讀起來。幾天後,我將《人生》讀完了,並深以為然這的確是本難得的好書。
  • 路遙《人生》:黃亞萍看不上農村的高加林,不是虛榮,而是明智
    《人生》劇照 《人生》這部作品,是路遙的成名作。 黃亞萍賭的不僅是自己的未來,還有高加林的前途,她的未來一定建立在高加林的前途之上下,因為只有他足夠優秀,這段感情才有持續的可能。 畢竟,她是在給婚姻投資,而不是在扶貧。 所以,當高加林被辭退,又要重新回到農村後,她雖然不忍分離,但也沒有做任何挽回之舉。
  • 路遙成名作《人生》中的高加林,確定不是低配版孫少平?
    大多數朋友對路遙作品《平凡的世界》(以下簡稱《平》)非常熟悉,但路遙真正的成名作其實是中篇小說《人生》。該小說自在知名文學雜誌《收穫》上發表後,立刻引起文壇關注;後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人生》,更是讓路遙名噪一時,那會路遙的知名度不亞於現在的莫言。《人生》主要圍繞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試圖跳出農村走向城市的故事展開。
  • 重溫路遙經典之作人生 重新認識高加林這一複雜人物形象
    第一次接觸路遙老師的《人生》,是在曾經的許多年前,一個冬日,外面很冷飄著雪花,那個時候我家裡還沒有電視劇,只有收音機,每天的樂子就是吃完晚飯後,坐在收音機前聽評書或者小說,我第一次聽《人生》的小說就是在收音機裡,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戲匣子」,第一次聽高加林在蒼茫的大地上吻了巧珍,吻了一個大字不識的姑娘,聽下,重點在大字不識哈,我當時就覺的那段文字很美,應該是和蒼天厚土有關的許多優美的詞彙聚集在一起
  • 高加林和劉巧珍,兩個典型的失敗者,卻為我們證明了人生的真諦
    》人生的道路雖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人生》便是一本值得仔細閱讀的好書。路遙用質樸的筆調在這本書中為我們刻畫出許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自尊心強又愛虛榮的高加林,一心痴戀高加林不計回報的善良姑娘劉巧珍,大字不識卻能教會加林許多人生道理的光棍老漢德順……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他們的閃光點,他們的命運結局也都大不相同。
  • 在《人生》中,劉巧珍慘遭高加林「拋棄」,最後無奈嫁給了他
    《人生》這本書作為路遙先生(原名王衛國)的成名作,曾於1981——1982年榮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在它出來沒多久便備受追捧,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愛,隨後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全國上映。在這其中,最讓人感到惋惜的莫過於劉巧珍的悲慘式結局了。
  • 《人生》|高加林失業又失愛:前程和愛情的選擇,他錯在哪裡?
    然而小夥終歸太過著急了,拋棄所愛後奔向的前程並不靠譜,他頓悟後沮喪回村,嫁作他人婦的青梅竹馬更成了他追悔莫及的痛。這是路遙筆下《人生》中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就是一個面臨愛情和事業選擇的青年,背叛了愛情,最後事業也失敗了,失愛又失業,主人公痛苦懊悔,看客們喜聞樂見的故事。
  • 路遙《人生》: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三個悲劇人物,你同情誰
    《人生》這部作品是路遙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說。該小說發表於1982年,當時引起了文壇屆的一陣轟動。它不僅激勵著萬千青年們蠢蠢欲動的心房,還改變了馬雲、賈章柯等眾多成功人士的人生方向。該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農村青年高加林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曲折人生的變化過程。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一位23歲的文藝女青年提出這個問題,轟動全國
    1980年,《中國青年》第五期發表了潘曉的一封來信,標題為《人生的路,怎麼越走越窄……》。在信中,潘曉這樣寫道:我今年23歲,應該說才剛剛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奧秘和吸引力對我已不復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盡頭……為了尋求人生意義的答案,我觀察著人們,我請教了白髮蒼蒼的老人,初出茅廬的青年,兢兢業業的師傅,起早摸黑的社員……可沒有一個答案使我滿意……我體會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還是創造,都是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
  • 《人生》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伴隨著巧珍刷牙慢慢開出來花骨朵
    高加林拎著母親蒸的饃來到了縣城,來到了這個他夢開始的地方,曾經引以為豪的地方。這裡曾是他拼搏上進的地方也是他指點江揮筆灑墨的地方。而如今再次光臨此地他卻覺得如此的陌生。他這次來不是上學也不是教書育人,而是為了生存作為一名當街叫賣的小販。「高加林慌忙躲到一個賣木鍬的老漢身後--他看見那個尋找買饃的婦女正好是張克南他媽!
  • 《人生》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故事告訴我們,誰都不會在原地等你
    《人生》這本書可謂稱得上是路遙先生的成名作了。不得不說,這本書以極其平凡的語言和人物闡述了很多的人生哲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我們都懂的道理,能真正運用者卻又少之又少。看過《人生》這本書的朋友曾經一定恨死了高加林這個人。
  •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這部十三萬字的《人生》,某種程度上是他個人心路歷程的曲折反映。小說在1982年發表,在經濟發展,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引發了大眾對於傳統道德文化,城鄉差距等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高加林是有知識、有能力、有想法的青年,一心想做出一番成績。可社會一次次以響亮的耳光告訴他:「你的能力只是輔助因素,絕不是決定因素。」
  • 大客戶富士康處境尷尬,博碩科技信賴症可解?
    相應地,這一行業裡,也有為數眾多的佼佼者正以核心配套者的身份參與其中,這裡面就包括了中信建投證券承銷的深圳市博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博碩科技),於近日遞交了創業板上市的申請。擬發行不超過2,000萬股,佔發行後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不低於25.00%,募集資金達7.5億元,其中補充流動資金1.2億元。
  • 《人生》:劉巧珍卑微到骨子的愛,卻嫁給了幸福
    路遙的人生經歷可謂是有些悽涼,他又擅長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去創作,因此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充滿了諸多的挫折。雖然角色在殘酷、冰冷的現實中,不甘於失敗、不甘於現狀,努力奮鬥、抗爭、拼搏,但是最終的結局多是充滿了無奈和不圓滿。人是複雜的情感動物,會同情弱者,但更容易受到弱者積極地改變命運的精神的鼓舞。
  • 文周周丨人生從不溫柔,我願溫柔人生
    《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也是其成名作。原載於《收穫》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 塗裝一體化應用技術解決方案專家 博碩亮相廣州高定展
    其中,作為中國智能網化塗裝設備行業領軍企業,廣東博碩塗裝技術有限公司在萬眾矚目下也首次亮相高定展,詮釋塗裝一體化高端定製。在展會現場,博碩負責人向慧正資訊記者重點介紹了博碩本次展會上帶來的輥塗設備和膚啞技術。博碩負責人指出,博碩輥塗設備具備三大特點:膠輥升降座採用導軌+滑塊組合,滾珠結構,重複升降1萬次精度誤差僅是1C,適合高精度的漆面輥塗。
  • 消費電子功能性器件龍頭,博碩科技進軍汽車電子能否凱旋?
    2000年前後,臺灣功能性器件廠商跟隨臺灣製造企業「搶灘登陸」,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大陸市場。憑藉與大陸的緊密聯繫和文化優勢,臺灣功能性器件廠商迅速崛起,開始挑戰美日廠商的市場地位。2005年之後,中國消費電子整機產能迅速擴張,對電子功能性器件的需求蓬勃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