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話中醫-麻黃附子細辛湯

2021-02-12 塞外國醫學堂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麻黃 去節,二兩(6g)   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細辛 二兩(3g)

【用法】

古代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助陽解表。

【主治】 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表證。發熱,惡寒甚劇,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沉微。

【證治機理】 本證是因素體陽虛,復感風寒所致。外受風寒,邪正相爭則惡寒發熱。加之素體陽虛,故惡寒甚劇,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不浮反沉微,更知陽氣虛弱。此陽虛外感,表裡俱寒之證。若純以辛溫發散,則因陽虛而無力作汗,或雖得汗必致陽隨液脫,治當助陽與解表並行。

【方解】

君藥- 麻黃: 取其辛溫,發汗散寒解表。

臣藥- 制附子: 取其大辛大熱,溫補陽氣,助麻黃鼓邪外出。

麻黃、制附子: 麻黃髮汗之力較峻,陽虛之人用之恐易損耗陽氣,與附子同用則無傷陽之弊,二藥相伍,相輔相成,為助陽解表的常用配伍。

佐藥- 細辛: 歸肺、腎二經,芳香氣濃,性善走竄,通徹表裡,既能祛風散寒以助麻黃解表,又可鼓動腎中真陽之氣以協附子溫裡散寒,為佐助之用。

三藥並用,使外感風寒之邪得以表散,在裡之陽氣得以振奮,則陽虛外感可愈,為治表裡俱寒、太少兩感之劑。

【配伍特點】 本方以散寒解表與溫裡助陽合法,辛溫並用,散不傷正,助陽解表。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陽虛外感風寒表證之代表方,亦是助陽解表之基礎方。以惡寒重,發熱輕,神疲欲寐,脈沉為辨證要點。

【鑑別】

1.麻黃細辛附子湯與再造散

相同點: 均用附子、細辛,皆能助陽解表,用治陽虛外感風寒表證。

不同點:

麻黃細辛附子湯: 藥僅三味,主治陽虛感寒、太少兩感之證。

再造散: 不用麻黃,取羌、防、桂、辛及參、芪、附等助陽益氣之品相合,散寒解表與助陽益氣兼顧,兼具調和營衛之功,故用治陽虛氣弱、復感風寒之證。

【方歌】

麻黃細辛附子湯,發表溫經兩法彰,若非表裡相兼治,少陰反熱曷能康。

相關焦點

  • 學習經方的體會——麻黃附子甘草湯於麻黃附子湯藥味相同,主治為什麼不同?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去節)二兩  甘草(炙)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見於《傷寒論》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
  • 【中藥】附子
    附子  Fuzi  《神農本草經》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炮製為鹽附子、黑附片(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 附子施用的原則
    以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平咳定喘:麻黃9g,制附片62g,細辛3g,桂枝15g,生薑62g,甘草31g。連服2劑,諸證悉退。惟胃納不佳,微咳,吐清稀水痰。法當溫脾健胃,處以附子理中湯去參加砂、蔻:制附片62g,白朮31g,乾薑31g,炙甘草31g,砂仁15g,白蔻15g。
  • 專業篇: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附子配伍運用匯粹
    二藥表裡兼顧,陽復表解,在內之寒附子溫之細辛助之,在外之寒細辛疏之附子輔之,加強溫陽解表、散寒止痛功效,為止痛要對。《本草匯言》:「細辛,佐姜、桂能驅臟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李杲:「細辛,治邪在裡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主要用於: 1、陽虛感冒,形寒肢冷,頭身疼痛,骨節疼痛之症。
  • [扶陽專輯]李海霞:附子在心臟康復中的應用
    更有醫家因附子而被後世稱頌,如祝附子(祝味菊)、吳附子(吳佩衡)、附子先生(傅夢商)等,臨證因擅用附子而取得卓越遏臨床療效,以此博得醫林佳名。故從歷代先賢的論述中,足見附子功效之顯著,蕩群邪而揚正氣,其作用主要是增強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以糾正疾病發生的內在生理失常,即中醫「治本」之法。因此,若能明附子之理,知附子之用,勢必可解決現代醫學的諸多難題,心臟康復亦不例外。
  • 《傷寒論》麻黃升麻湯解析與運用
    查乙狀結脈纖維鏡示:進鏡18~25cm處,黏膜裡多個淺表潰瘍伴充血水腫。腸黏膜粗糙,可見膿性分泌物覆蓋。診斷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復髮型,中度,活動期)。《證因脈治》謂:「此為中醫內傷休息痢之症,無外感之邪,非暴發暴痢之症,但因脾胃虧損漸成積痢,或發或止,終年不愈」。此當屬之。
  • 麻黃湯加味治療多年反覆頑固便秘——促得佳偶天成!
    原麻黃湯出於《傷寒論》,本為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之千古名方,奈何因治便秘促得佳偶天成?且聽筆者娓娓道來。
  • 吳佩衡:大劑附子 起死回生
    他主張對於陽虛陰寒證的治療,必須抓住溫扶先天心腎陽氣這一主要環節,方能獲得陽復陰退、克敵制勝的效果。認為扶陽驅寒,宜溫而不宜補,溫則氣血流通,補則寒溼易滯。臨床上他擅用長沙諸方,很少用滋補藥品,採用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扶陽散寒之劑,治癒了許多陽虛陰寒病證;對陰寒危篤重證,敢於以溫熱大劑力挽沉痾。
  • 附子通行十二經,有病變的地方就有附子
    (一)作用於人體局部病位 1.作用於體表: 皮膚腠理 附子作用於人體皮膚腠理部,古方如《傷寒論》桂枝附子湯主治過汗惡風、汗漏不止、身痛、骨節疼痛;《傷寒論》麻黃附子甘草湯主治表寒裡虛、惡寒身痛、無汗微熱、脈沉;《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兩感於寒,欲寐脈微
  • 9位中醫名家用"附子"的心法
    用附子、磁石、生龍齒溫中潛陽,配合麻黃、桂枝、生薑等,共湊溫陽達表之功。擅用烏頭配合附子、姜、桂、麻黃之類大辛大熱之品治療風寒溼痺證,其療效顯著.。(作者:小師妹)閱讀延伸:著名中醫學家吳附子,經典的火神派風格,你知道嗎?
  • 王四進經方講座-96-柴胡桂枝湯,葛根湯,薏苡附子散
    葛根湯裡面的麻黃走表,蔡老師說麻黃草,性情傲,走三關,透七竅,各個毛孔都走到。它的力量是純陽之氣一下就走到毛孔了,把身體裡的微循環、皮毛打開了,然後桂枝和白芍上去,血液循環就會比較旺盛了。黃褐斑在中醫又叫水斑,就是臉上一塊塊的黑斑,黒主水,證明有水溼。當歸芍藥散裡面有白朮、茯苓、澤瀉,健脾利溼,給水以出路。然後用當歸、川芎、芍藥活血,單純用當歸芍藥散也有效,如果配上葛根湯效果更好。
  • 【中藥學堂】附子
    別名附子、熟附子、側子、烏附子、烏附塊、黑順片、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性能附子,始載於《本經》,因附於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而不生附側經年獨長而大者,天雄也。天雄、附子、烏頭同出一物,烏喙雲長三寸以上者為天雄是也。
  • 【中醫乾貨】談談葛根湯的詳細用法--收藏版
    聲明:本文轉載自「中醫五運六氣」,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面癱主要就是柴胡類方和麻黃類方。柴胡類方就是大小柴胡湯,麻黃類方就是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效果很不錯。因為面癱這個病主要就是吹風受涼為誘因,所以就用葛根湯祛風寒。11、葛根湯還可以治療失眠。葛根湯治療的失眠有什麼特點?白天醒不了,晚上睡不著。失眠用鎮靜藥解決不了怎麼辦?我們就反其道而行之,用葛根湯,興奮劑!
  • 聖散子為中醫抗疫之名方(蘇東坡功德)
    多才多藝的他,對養生與醫藥之術也頗有研究,在歷史上留下了眾多的傳說與故事,尤其是他與聖散子方的不解之緣更是留傳千古。述之如下。因為「烏臺詩案」的牽連,蘇軾被貶黃州,其友巢谷不遠千裡來與之做伴,並為蘇家之「西席」,為其子蘇迨、蘇過之良師。是年黃州及鄰近州郡大疫流行,死人無數,憂國憂民的蘇軾痛心疾首,卻苦無良策。而恰在此時,巢谷用其家傳秘方聖散子治好了處於生死邊緣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