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陽專輯]李海霞:附子在心臟康復中的應用

2021-02-12 經絡養生

一、概述

  附子,又名黑順片、白波串、新羅白肉、獨角蓮,是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屬下品,言其「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溼踒礕,拘攣,膝痛不能行步」,可見早在2000多年前人們已經認識到附子具有溫陽散寒,通陽除溼止痛的功效,並廣泛應用於臨床。

  附子與烏頭同屬一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附子為:「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故可見附子實為附著烏頭主根生長的子根,除這兩者外,烏頭尚有烏喙、天雄、側子三種衍生藥物,《本草綱目》:「保升說:『正者為烏頭;兩歧者為烏喙;細長三四寸者為天雄;根旁如芋散者,為附子;旁連生者為側子,五物同出而異名』。」 五者雖同出一物,但功效卻不盡相同。附子生發之力較強,烏頭生發之力弱,但溫破的力量較強,故常用附子補火回陽,用烏頭以散寒止痛; 「天雄能補下焦命門陽虛,然辛熱走竄,止屬主治風寒溼痺之品」(《本草求真》);「側子專於發散四肢,充達皮毛」(《本草匯言》);「烏喙宜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也」(《本草蒙荃》)。現臨床多用附子和烏頭,而天雄、烏喙、側子已鮮有使用。附子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以四川江油地區的附子最為道地。常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俗稱為「泥附子」,因其有毒故多炮製後入藥,根據炮製後顏色、味道的差異,分為鹽附子、黑附子(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等,黑順片與生附子的功效最為相近,因此現代臨床入藥的附子多指黑順片而言。

附子因其 「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本草言匯》),能起沉痾、拯垂危而備受歷代醫家推崇,被公認為「回陽救逆第一品」。醫聖張仲景為擅用、倡用、多用附子第一人,《傷寒雜病論》所載113方,含附子者即佔34條。仲景用生附子以回陽救逆,用炮附子以溫經扶陽,散寒除溼,在太陽、陽明、少陰、厥陰等病篇中均有涉論,「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凡有陽虛內寒之徵象者,均以附子溫陽散寒,且配伍靈活,百用而不爽,如桂枝加附子湯、四逆湯、真武湯、附子瀉心湯等;明•張景嶽有「四維藥」之說,「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乃藥中之四維……人參、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黃者,亂世之良將也」,所謂「四維」者,原指「禮、義、廉、恥」四種道德準則,為立國安邦之要,張景嶽將附子列為「藥中四維」之亂世良將,可見其有撥亂反正、治病保命之功;已故大家何紹奇謂「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補,可寒可熱,可行可止,可內可外,隨其配伍之異而變化無窮,用之得當,療效卓著,在群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說它是『百藥之長』,是並不過分的」。更有醫家因附子而被後世稱頌,如祝附子(祝味菊)、吳附子(吳佩衡)、附子先生(傅夢商)等,臨證因擅用附子而取得卓越遏臨床療效,以此博得醫林佳名。故從歷代先賢的論述中,足見附子功效之顯著,蕩群邪而揚正氣,其作用主要是增強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以糾正疾病發生的內在生理失常,即中醫「治本」之法。因此,若能明附子之理,知附子之用,勢必可解決現代醫學的諸多難題,心臟康復亦不例外。

二、心臟康復的扶陽思想

  現代心臟康復主要是通過各種有利的幹預措施,維持患者心臟功能、心理及其他臟器功能處於最接近正常的狀態。西醫對於心臟急性事件的處理更為擅長,胸外按壓、電除顫、呼吸機以及各類急救藥物使用等措施能夠救性命於危急時刻,但對於後期心臟功能恢復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眾多學者提倡中西醫結合以豐富拓展現代心臟康復學的內容,旨在讓更多患者回歸健康的生活狀態。     

  中醫治病講究治人之病,即「以人為本」,人之存於天地間,所賴不過一「氣」,亦可謂「正氣」,故《黃帝內經》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出疾病發生的根本是正氣的不足,其後衍生出的諸般治法,如中藥、針灸、導引、按蹺等,均以「扶正」為核心思想。氣者陽也,《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亦有論述:「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由此可見顧護陽氣在疾病轉歸中的重要性。是故扶陽學說應運而生。扶陽學說的理論基礎源於《內經》,其核心思想在《傷寒雜病論》中貫穿全文,故扶陽鼻祖首推張仲景。仲景極重人身之陽氣,《傷寒雜病論》113方中,使用附子者34方,桂枝者43方,乾薑者24,溫陽通陽之方佔全書之大半,其中附子用量尤大。仲景之後周之幹率先提出「用藥以扶陽為先」的理念。傳至清代,鄭欽安以扶陽思想為基礎,結合周易八卦之說,更為系統全面的提出了扶陽理念,並創「扶陽學派(火神派)」流芳於後世。鄭氏在《醫理真傳》中提出:「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氣。氣者,陽也,陽行一寸,陰即行一寸,陽停一刻,陰即停一刻,可知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這種「陽主陰從」的理念是扶陽思想的進一步升華,也是指導臨證用藥的理論依據。後世傳人盧崇漢教授秉承鄭氏重陽思想,又進一步提出「陽氣宜通」之說,強調扶持和溫通陽氣同為重要,拓寬了「扶陽」的概念。因此,扶陽之義有二:一為補陽,一為通陽。

  正因為陽氣在人體生命過程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心臟康復首先強調保護陽氣。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位於胸中,居膈上而近於背,五行屬火,與夏季陽熱之氣相應,為陽髒之屬,其正常生理功能的行使全賴心陽的流轉不息。古人分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曰君相二火,其於人身,為心陽、腎陽。張景嶽在《類經•運氣類天紀元》中云:「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陽在上者,即君火也。陽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應離,陽在外也,故君火以明。下者應坎,陽在內也,故相火以位。」可見君火即為心火,心火旺則君火明,君火為相火之本,相火為君火之標,相火升則君火顯明於天上,君火降則相火封藏於地下,「一升一降,往來不窮,性命於是乎立」(《醫理真傳》)。因此扶陽對心臟功能的恢復有重要的作用。

三、附子與心臟康復扶陽

1、附子在心臟康復中的功效概述

  縱觀補陽之藥,如附子、乾薑、肉桂、鹿茸、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等,皆可溫補人身之陽氣,其中惟附子最合「扶陽」之義。附子味辛、甘、苦,性大熱,主入心腎、脾經,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溼止痛之功,善治陰盛陽衰,大汗亡陽,吐利厥逆,虛寒瀉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本草經讀》言其「火性迅速,無處不到」,能上助心陽通脈,中溫脾陽健運,下補腎陽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陽,最善溫腎氣、補元陽、救厥逆、祛寒溼、除痼冷,為溫裡回陽,救逆固脫之要藥。《醫學正傳》曰:「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風寒;引溫裡藥達下焦,以除在裡之冷溼。」《本草正義》曰:「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歷代醫家公認其為「回陽救逆第一品」。綜各本草、醫家之述,附子其性熱可溫補一身之陽;其性走躥可通行十二經,推動陽氣遍布全身,補而不滯,除痰溼、水飲、瘀血等陰寒之邪。恰合盧崇漢教授「扶陽之說」——人身立命,在於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於以火消陰。

2、附子的現代藥理及毒理研究:

  歷代先賢論附子之效多以《神農本草經》為綱,感仲景用藥之精妙而有所發揮,百家之言,各有其理。善用附子者效如桴鼓,但若盡信前人之言而不明其理,危害亦為甚大。江浙醫家多畏用附子,視之如猛虎,蓋因附子性剛烈迅捷,稍有不慎,則害人性命,《雷公炮製藥性解》謂「譬如躁悍之將,善用之奏功甚速;不善用之為害非輕」。因此,借用現代科學系統研究附子的藥理學、毒理學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研究發現附子的有效成份同時也是其毒性成份,如何權衡附子起效與中毒間的關係,是現代附子藥理研究的主要目的。以下主要從附子的現代藥理、毒理研究闡述附子的作用機制。

2.1、藥理研究:

  據現代藥理分析,附子的化學成份主要為劇毒的二萜類生物鹼、烏頭鹼、次烏頭鹼、中烏頭鹼及消旋去甲烏頭鹼,此外還含有甲基多巴胺鹽酸鹽及去甲豬毛菜鹼等。臨床可用於多種心臟疾病,如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律失常、休克、房室傳導阻滯、冠心病等。

  2.1.1、強心作用:附子的強心作用與所含的消旋去甲烏藥鹼、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豬毛菜鹼等成分相關。動物實驗證實消旋去甲烏藥鹼對蟾蜍離體心臟與家兔在體心臟均顯示強心作用,是附子強心的主要成分之一;氯化甲基多巴胺具有α受體激動作用和升壓作用;去甲豬毛菜鹼具有α、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作用。其作用於心臟,能促進心肌收縮,提高心率,擴大心搏輸出量。此外,韓公羽等從附子水溶性成分首次分理處一種新成分尿嘧啶,其對蟾蜍離體心臟具有明顯的加強心肌收縮作用,與合成品尿嘧啶對照,兩者強心作用相一致。

  2.1.2、抗心律失常作用:脂溶性的烏頭鹼是附子中毒所致心律失常的主要成分,而附子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能對抗烏頭鹼所致的心率失常,其中水提物的作用最為明顯。

  2.1.3、對血管和血壓的作用:附子能擴張心血管、腦血管、股動脈等,提高機體血流量,其所含的化學成份既有升壓作用也有降壓作用,如去甲烏藥鹼興奮β受體同時阻斷α1受體,能降低血壓;而氯化甲基多巴胺興奮α受體,去甲烏藥鹼對腎上腺素能受體有普遍的興奮作用,兩者均能升高血壓。

  2.1.4、抗心肌缺血和抗凝作用:附子注射液可顯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靜滴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心肌的供血供氧。去甲烏藥鹼同樣具有相同作用。另外有學者發現附子水煎劑能明顯延長凝血酶消耗時間,使血栓形成時間延長,但仍需進一步證實。

  2.1.5、抗休克作用:附子水溶性成份對內毒素所致的貓休克可明顯減慢血壓下降,對抗內毒素所致的心率減慢以及心肌收縮功能減弱和抑制。去甲烏藥鹼可增加心臟每搏輸出量、心輸出量和心臟指數,降低血流阻力,並使減慢的心率加快,改善心功能。

2.2、毒理研究:

  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為二萜類生物鹼,包括雙脂型、單脂型和脂型生物鹼,其中雙脂型生物鹼的毒性最大,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心臟和肌肉組織,具有明顯的心臟毒性和神經毒性。 

  2.1.1、心臟毒性:動物實驗發現附子所含的烏頭鹼類物質能誘導心肌細胞間隙蛋白Cx43和蛋白激酶PKCα的去磷酸化,並改變細胞內Ca2+的振動模式,通過細胞膜去極化,導致心律失常,引起心室纖顫,直接對心肌 搏動產生影響。Sheikh-Zade等研究發現烏頭鹼除了直接對心肌細胞產生作用外,同時還間接通過心外神經介導造成心臟毒性,具有明顯的抗膽鹼和阻斷迷走神經特性,從而誘導心律失常。

  2.1.2、神經毒性:韓屾等研究發現生川烏、生草烏及生附子對體外分離、單獨培養的大鼠海馬神經元具有生長抑制作用,且有顯著的量效關係,但在另一組大鼠體內、外連續90天經口給予生川烏和生草烏的實驗中,發現烏頭類藥物對大鼠神經行為、血液生化及腦組織並未產生影響,恢復結束後也未見遲發性毒性反應。這種差異可能與血腦屏障與體內代謝有關,生川烏、生草烏和生附子中所含的烏頭鹼可能被血腦屏障阻斷,而難以進入中樞發揮作用,並且肝臟的代謝活動也能將部分強度性的烏頭鹼轉化為弱毒性的苯甲醯烏頭原鹼和烏頭原鹼等,降低了血液中毒性成份水平。

四、附子炮製與配伍

  上述研究證明附子的毒性作用是客觀存在的,但不能因此掩蓋其臨床的實用性。附子不僅具有強心、抗心律失常、抗炎鎮痛等功效,還可以增加機體免疫,具抗衰老、抗腫瘤等作用。在臨床中,常被用於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低血壓、冠心病及風溼性心臟病等,療效顯著。正如惲鐵樵曾所說「附子最有用,亦最難用」,如何運用附子一直是歷代醫家所面臨的難題。為了發揮附子最大的藥用功效,保證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可通過炮製和配伍等方法來減其毒性。

  1、炮製:附子傳統的炮製方法較多,歷史悠久,始見於漢代,主要有炮、煨、炒、燒、焙、水煮等方法;唐代以後,逐漸發展為加入輔料炮製以減輕附子的毒性,包括黑豆制、蜜制、姜制、醋制、甘草制、童便制、鹽制及多種輔料共制等方法。研究發現炮製減毒的機制主要是將生附子中化學性質不穩定的雙脂型生物鹼通過炮、炒、煨等多種方法處理後,轉化為毒性較小的苯甲醯基烏頭鹼類生物鹼,再經過煎煮又可水解為毒性更小的烏頭原鹼類生物鹼,從而減弱附子的毒性作用。但在附子的炮製過程中,其藥效也會相應的減弱,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就反對用重鹽、黃連炮製附子,因其會減弱附子的溫陽之效,如果將附子完全煮熟,則「如同蘿蔔可食」,徒有附子之名,而無附子之實。李志勇等提出適度炮製附子100分鐘能最大程度保留附子飲片的「回陽救逆」(改善心功能)作用且安全性高,符合「低毒有效」的臨床要求。

  2、配伍:《神農本草經》說:「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基於傳統中醫理論,利用藥物七情來配伍,達到附子減毒增效的目的,是古代醫家常用的手段之一。附子配伍他藥可緩其燥烈之性,增回陽之功,臨床常用以下藥物搭配附子來治療各類心臟疾患。

2.1、附子配乾薑:

  附子與乾薑是臨床最為常用配伍。附子長於回陽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徹內外上下;乾薑有回陽通脈之功,守而不走,溫中回陽。二藥配伍,相須為用,正如古人所言:附子無姜不熱。且乾薑的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能減少附子的烏頭鹼含量,降低附子毒性。因此附子配伍,常用於亡陽證,如《傷寒論》中的四逆湯,以附子、乾薑、甘草同用,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故亦被稱為「仲景附子配伍法」。

2.2、附子配桂枝:

  附子溫腎陽,通行十二經,具逐寒祛溼之功,可通利關節,祛深伏之寒溼;桂枝溫經散寒,橫通肢節,可解肌散表淺之寒。二藥合用,共奏溫通心腎陽氣,散寒痛經止痛之效。陳妙峰用二藥配黨參、黃芪、麥冬、丹參、炙甘草治療陽虛型心律失常,認為附子強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竇房結功能興奮性增強,改善傳導功能,對緩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可運用。

2.3、附子配細辛:

  細辛外散風寒,內祛陰凝,溫通腎氣,開通諸竅,配伍附子溫通宣散,徹表入膀胱經,徹裡入腎經,相得益彰。二藥相配表裡兼顧,在內之寒附子溫之細辛助之,在外之寒細辛疏之附子輔之,加強溫陽解表、散寒止痛功效,是止痛常用的藥對,可用於治療陽虛寒凝型的病態竇房結症候群。但有研究認為細辛有誘發心房纖顫的可能,故臨證當慎用。

2.4、附子配麻黃:

  附子大辛大熱,峻補陽氣;麻黃辛溫,發汗解表,一攻一補,助陽解表,常用於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避免陽虛無力驅邪外出,或恐汗後更傷陽氣,扶正而不礙邪。並且附子化氣行水,麻黃利水消腫,合用則溫陽利水消腫之功頗佳。仲景所立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均為此意。邱祖萍等將麻黃、附子與生脈散相伍用於治療肺心病合併心衰,證見咳喘、水腫者,取得可觀的療效。

2.5、附子配人參:

  吳謙云云參附「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於烏有之鄉,頃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蓋因附子回陽救逆,人參善補五臟元氣,具有益氣救脫作用,二藥配伍,互補協調,上助心陽,下補腎陽,中益脾陽,回陽固脫。附子得人參則回陽而無燥熱傷陰之弊,人參得附子則補氣而兼溫裡之功。《傷寒蘊要》說:「附子,乃陰證要藥……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可見兩者為拯救垂危必用之藥。以此製成的參附註射液,現臨床廣泛用於心衰、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搶救,快捷而有效。

2.6、附子配生地:

  附子溫通心陽,但性較剛燥,故可用生地養陰柔潤之性緩之,溫陽以生陰,滋陰以化陽,剛柔相繼,陰陽兩調。根據陳蘇生經驗,生地強心,兼能清熱養陰,得附子之通利,有利於心臟傳導功能的恢復和心肌炎的消除,促進組織復新,恢復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對於風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齊、房室傳導阻滯等屬心陰陽兩虛或心陽不足者均可選用。

2.7、附子配酸棗仁:

  酸棗仁滋養陰血,益心肝安心神,與 附子相配伍辛通酸收,溫而不燥,養而能通。祝味菊認為二藥相伍的強心效力勝於西藥之毛地黃,毛地黃強心之效不能長久且副作用較大,而附子、棗仁之強心則無此流弊;陳蘇生認為兩者共用能調節心血管系統植物神經功能之紊亂,對心動過速、脈來早搏有效。

2.8、附子配石膏:

  兩者非常規配伍,需視具體情況而用。生石膏清透陽明氣分邪熱,生津除煩,研究發現有減弱心力的作用,以之搭配附子,互制互濟,溫陽清熱。對於溫熱病氣分邪熱熾盛,耗傷心陽,心力不支而致虛脫、休克、心力不足用者可配伍使用。如肺炎合併心衰,可用麻杏石甘湯合附子,甚者加用人參龍牡。孟澍江先生曾治一慢支、肺心病患者,初診以麻杏石甘湯3劑,服藥後身熱減退,咳喘緩解,但心悸、胸悶頗甚,氣不續接,下肢浮腫,小便短少,二診時上方加用附子、澤瀉,5劑後諸症悉平。

2.9、附子配大黃:

  附子配伍大黃,多令人不解,但確有奇效。如淺田宗伯所說「大黃與附子為伍者,皆非尋常之症。凡頑固偏僻難拔者,皆涉於陰陽兩端。為非常之配伍」。大黃能蕩滌胃腸積滯而瀉濁,瀉血分實熱,祛血熱瘀滯,合用附子則溫清並施,補瀉兼顧,推陳出新,溫陽活血。對於老年冠心病心陽不足,兼有胃腸積熱或瘀熱互阻者,可隨證用之。

2.10、附子配黃連:

  古人嘗用黃連炮製附子,以減其毒性,但後世多認為此法不妥,因附子之毒雖減,其效亦隨之流散,張景嶽謂附子以黃連制用者,如食蘿蔔。但若於方中共用,卻為有效,如《傷寒論》中的附子瀉心湯,「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王旭高認為「黃連配附子能交水火於頃刻」,辛開苦降,陰陽相濟。心悸屬寒熱錯雜,陰陽互損者,用之甚宜。藥理研究證明黃連小劑量能興奮心肌,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可抗心律失常。

2.11、附子配瓜蔞:

  十八反云:「半蔞貝蘞及攻烏。」在傳統中藥理論中,烏頭與瓜蔞互為反藥,附子作為烏頭的子根,故亦不能與瓜蔞同用。但仍有醫家合用之以療胸痺之疾,如張伯叟認為附子與烏頭雖屬同一植物,但畢竟不是一物,其臨證合用二藥,溫陽寬胸,用治胸痺屬陽虛寒凝者,療效甚佳;祝味菊也贊同兩藥共用,說「《金匱要略》中的栝樓薤白白酒湯治胸痺甚效,近世所謂風溼性心臟病頗類乎此,若再加附子等振陽之品,其效更彰」。筆者認為如此配伍皆基於大醫之豐富臨床經驗,切不可隨意仿之,當須慎用。

五、附子在心臟康復中的具體應用

1、附子治療冠心病:

  冠心病多屬於中醫「胸痺」、「真心痛」、「心悸」等範疇。《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開篇:「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責其極虛也。」提出「胸痺」病機為陽微陰弦,究其根本為陽虛之極,致陰寒之邪阻滯不行。曹氏等對病人進行辯證分析表明,冠心病的病位主要在心,心之陰陽氣血失調是其發病的主要病機,其中心陽虛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礎。故諸多醫家倡用附子治療冠心病,以溫陽散寒,蕩滌陰邪。如已故大家李士懋教授治療冠心病多以溫裡為主,活血化痰止痛為輔,其中使用頻次最高的藥物是附子、桂枝、乾薑、半夏、茯苓等;嚴萍通過觀察隔附子餅灸配合藥物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試驗,發現在內關、羶中、關元運用隔附子餅灸法,確能改善冠心病心絞痛症狀,減少硝酸甘油用量,且操作簡單,無毒性和不良反應,適用於冠心病的長期治療;李可曾治一冠心病急性心梗發作患者,診視時患者面青慘,唇、甲青紫,大汗而喘,肢冷,神情恐怖,脈大無倫,舌邊尖瘀斑成片,苔灰膩厚,急予針藥並施止痛,後投以破格救心湯加減救治,方中重用附子150g,2劑後諸症均退。

2、附子治療高血壓:

  傳統中醫學並無高血壓的病名,可歸屬於中醫眩暈、頭痛、肝風的範疇,一般將其分為肝陽上亢、肝膽實熱等證型,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家根據高血壓的臨床表現認為陽虛型高血壓也是客觀存在的,其病機特點或為久病陰損及陽,致陽氣不足;或久服降壓、平肝熄風之藥,損傷陽氣,造成陰陽平衡失調;或素體脾腎陽虛,挾痰挾瘀並發胸痺、心悸等,虛實夾雜。故治療上不應一味拘泥於書中所言,當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附子治療高血壓亦能有效。蒲輔周蒲老將高血壓分為虛、實兩大類型,其中對於陽虛型高血壓喜用附子湯加味,以附子為君,溫通經脈,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佐以人參、茯苓、白朮、白芍、龜板等藥滋陰潛陽,相火降,君火明,則血壓自降;亦有學者根據臨床經驗將附子配伍他藥,分溫陽利水、溫陽補腎、溫陽開竅、溫陽潛鎮、溫陽化瘀等溫陽五法,結合具體臨床表現隨證加減治療高血壓,其核心思想仍是附子扶陽之法,或取其溫補之效,或取其引經之功,而奏降壓之功。

3、附子治療心律失常:

  附子對心律的影響存在矛盾性,其所含的烏頭鹼類毒性成分可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但其水溶液中又有抗心律失常的化學物質存在,上述附子藥理可知附子確實有抗心律失常的效用,因此有學者認為心律失常患者應當慎用附子,以防附子心臟毒性之弊。但若單從藥理研究論附子運用之法,違背了中醫辨證的思想。中醫治之人病,用藥之理為「以偏治偏」,即用藥物的寒熱溫涼偏性糾正人體陰陽的失衡,最終恢復陰平陽秘的狀態。心律失常病人不能僅著眼於心律的異常,應當綜合症狀、舌脈的情況辨證施治。山東中醫藥大學丁書文教授提出對於緩慢性心律失常,可用「溫法」治療,如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緩等症見胸悶心悸、畏寒肢冷、乏力汗出,舌淡苔白,脈沉遲緩弱者,辯證為少陰陽虛,選用《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療效頗佳;王維澎驗案舉隅中記載一例附子理中丸治癒室性早搏案例,認為附子理中丸有強心、調節心律作用,對於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證屬陽氣虛寒者均或有效;多項現代臨床研究發現附子配伍麻黃、細辛等藥對於心律失常均能取得顯著療效。

4、附子治療心衰:

  心衰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心衰患者臨床常見舌苔幹紅,有裂紋,肢體浮腫,無尿或少尿,其病機多為陽氣虛弱,無力推動水液運行,致津液旁流脈道之外而成痰濁水飲,而脈中津液虧虛,故見舌紅少津,肢體浮腫。作為古今「回陽救逆第一品」,非附子不能拯病於垂危。如《傷寒論》之真武湯,以附子為君,佐生薑之溫散,溫腎助陽,化氣行水,常用於治療心衰陽虛水泛之證;參附註射液現已廣泛應用於臨床搶救之時;李可認為對於心衰垂危的病人,附子的毒性正是其起死回生藥效之所在,「非破格重用附子純陽之品的大辛大熱之性,不能斬關奪門,破陰回陽,而挽垂絕之生命」。李老師法四逆湯及張錫純先生的來復湯,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加麝香,創破格救逆湯救治各類各型心衰急症,泛應曲當,救生死於頃刻。方中附子多用到100g以上,作為強心主藥;配山萸肉60-120g,斂將散之氣血陰陽;乾薑、炙甘草各60g,增附子回陽之功;高麗參10-30g,大補元氣,滋陰和陽;生龍牡、磁石各30g,固腎攝精,收斂元氣;麝香0.5g,醒神開竅,開中有補。諸藥共用,多可以有起死回生之效。

六、小結

  從神農嘗百草至現代,附子一直是醫家研究論述的焦點,蓋因其有回陽救逆之功。陽為人身立命之根本,「回陽」二字足見附子功效之大,藥性之猛烈。盧崇漢教授有「開工」、「收工」理論,其中「收工」就是不論何病何人,在治療的最後階段都要使患者的正氣得到恢復和強化,所用之法即用姜、附與其他溫熱藥物配伍使用,以使患者完全康復。而心臟的康復,當須以扶陽為綱,合理運用附子對於心臟康復患者大有裨益,故應當倡用、多用、敢用而又慎用附子,為心臟康復學注入新的活力。

關注經絡養生,關心您的健康!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臟康復論壇舉辦
    大會開幕式由大會主席、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臟康復專業委員會主委、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李海霞主持,中國醫師協會心臟重症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海濤,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血管科主任李軍分别致辭。李海霞就《心康專業委員會年度工作總結》進行主題報告。
  • 【中藥學堂】附子
    烏頭之熱力減於附子,而宣通之力較優,天雄為其力不旁溢,故其溫補力更大而獨能稱雄也。今藥局中所鬻之烏附子,其片大而且圓者即是天雄,而其黑色較尋常附子稍重,蓋因其力大而色亦稍變也。川烏破積,有消痰治風痺之功;天雄散寒,為去溼助精陽之藥。
  • 專業篇: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附子配伍運用匯粹
    然而,半夏附子配用歷有記載。如《金匱》附子粳米湯,《扁鵲心書》附子半夏廣皮生薑湯,《傳言適用方》太一丹,《千金方》半夏湯、附子五積散,《證治準繩》小半夏湯,《張氏醫通》附子散。據陳馥馨氏統計,在《普濟方》和《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含十八反組對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數最多,達163方,可見其配伍應用的普遍性了。
  • 吳佩衡:大劑附子 起死回生
    他十分尊崇《傷寒論》「溫扶陽氣」的治療大法,對於人體須當保存元氣的重要意義有深刻體會。他主張對於陽虛陰寒證的治療,必須抓住溫扶先天心腎陽氣這一主要環節,方能獲得陽復陰退、克敵制勝的效果。認為扶陽驅寒,宜溫而不宜補,溫則氣血流通,補則寒溼易滯。
  • 朱丹溪應用附子經驗探析
    但朱丹溪並不固守滋陰,其應用溫陽藥也頗具特色,以下就以朱丹溪應用附子等溫熱藥為例,介紹其用藥特點。真寒假熱——附子湯《丹溪翁傳》中記載:「鄭義士家一少年,秋初病熱,口渴而妄言,兩顴火赤,醫作大熱治。翁診之,脈弱而遲,告曰:此作勞後病溫,惟當服補劑自已。今六脈皆搏手,必涼藥所致,竟以附子湯啜之,應手而瘥」。
  • 胃中有熱,全身陽虛:附子瀉心湯應用廣泛
    在胃則陰少於陽,過盛的陽壅滯成熱,使氣機不暢,因此治宜瀉熱消痞,扶陽固表。2.極寒大熱,配伍精當從病情的需要出發,將寒性藥物與熱性藥物組合成方,是仲景遣方用藥的獨到之處,這在六經病證的施治中,始終都得以體現。附子瀉心湯由大辛大熱的附子與大苦大寒的大黃黃連黃芩組成。
  • 【中藥】附子
    應用:  1. 亡陽證。  本品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本品辛甘溫煦,有峻補元陽、益火消陰之效,凡腎、脾、心諸髒陽氣衰弱者均可應用。藥理作用:附子煎劑、水溶性部分等,對蛙、蟾蜍及溫血動物心臟,不論是正常狀態或處於衰竭狀態均有明顯的強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對氯仿所致小鼠室顫有預防作用;附子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膠、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蹠腫脹,抑制醋酸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抑制肉芽腫形成及佐劑性關節炎;中烏頭鹼、烏頭鹼及次烏頭鹼均有鎮痛作用。最近研究表明,附子能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 附子通行十二經,有病變的地方就有附子
    如《湯液本草》:「…浮中沉,無所不至,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別錄》:「…為百藥之長。」《本草正》:「附子,因其性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裡沉寒……回陽氣。」《本草經讀》:「附子,味辛氣溫,火性速發,無所不到…」「附子能使自上而下而脈生,周行通達而厥愈。」
  • 讀經|喻嘉言對扶陽學說的貢獻
    二氣交而人生,二氣分而人死,二氣偏而病起,二氣乖而病篤。」      這個道理我們都了解。這段話講陰陽的關係,強調陰陽的平衡。從基本原理上來說,陰陽的重要性是不分上下的,扶陽也好,補陰也罷,總以陰陽平衡為目標,按照需要而選擇。如果這樣,可能我們談扶陽就會有些突兀,那麼為什麼偏重扶陽呢?喻嘉言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我覺得也很有意思。
  • 這種心絞痛 試試心臟康復治療
    心內科有針對性地為患者調整了藥物治療,並在此基礎上使用心內科的心臟康復治療——體外反博治療。目前體外反搏除應用於頑固性心絞痛、冠脈微循環功能障礙、心臟旁路移植和支架手術後的康復,還應用於臨床上其他各種缺血性疾病,包括腦供血不足、腦動脈狹窄、突發性耳聾、男性性功能障礙等康復和保健等方面。關於心臟康復的這些知識您知道嗎?體外反博是心臟康復治療方式之一。
  • 9位中醫名家用"附子"的心法
    用附子、磁石、生龍齒溫中潛陽,配合麻黃、桂枝、生薑等,共湊溫陽達表之功。治丹痧、濕溫等熱病身熱肢冷-溫清並用;暑熱渴飲溺長-溫清潛澀兼施;噤口痢雖涕淚俱無,口渴引飲-亦毋需專事養陰而以附子建功;盜汗、不寐氣陰兩虛-寓溫陽於育陰中;走馬牙疳腐爛出血,口氣穢惡,並兼小便清長-乃胃火熾盛而腎陽不足,寒藥中加一味附子一劑即效。濕溫重證-加附子等溫藥。
  • (炮)附子
    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溼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張仲景是最會用附子的人,經方裡有很多用生附子的地方,一枚破8片,就是生用。倪師是用附子很兇的人,因為都遇到的是重病,都要靠附子。血瘕,有人用附子將病人從肛門裡排出來的血瘕,一塊十公分大,好像帶狀、膠狀一樣的血塊排出來,為什麼,有熱藥附子在裡面,炮附子,附子的力量很強。
  • 附子施用的原則
    以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平咳定喘:麻黃9g,制附片62g,細辛3g,桂枝15g,生薑62g,甘草31g。連服2劑,諸證悉退。惟胃納不佳,微咳,吐清稀水痰。法當溫脾健胃,處以附子理中湯去參加砂、蔻:制附片62g,白朮31g,乾薑31g,炙甘草31g,砂仁15g,白蔻15g。
  •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中獎名單在裡面)
    說起「扶陽學派」,想必大家馬上會想到附子、乾薑、肉桂、細辛一派大熱之藥,但如果你以為扶陽派只會重用辛熱藥酒,大錯特錯了,在扶陽派一代宗師吳佩衡先生總結的「中藥十大主帥」中,寒涼藥佔據了其中四味。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吳佩衡先生應用「將軍」大黃的經驗心得。
  • 你真的了解附子嗎?
    但附子有用這一點,應該充分肯定。第二個功效,補火救陽,補火就是補命門之火。補命門之火,實際上指的是人體的元陽,也就是腎陽。附子這裡的補火助陽,就是補元陽,所以對於全身的陽虛證,附子都可以用。因此,在書上的應用第二條說用於陽虛諸證。陽虛證當中首先是腎陽虛,由於腎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腎陽虛就有多方面的臨床表現,附子一般都可以用。
  • 附子丸應用病案
    因為在此行《探秘民間醫吳廣慶》紀錄片拍攝時,其中的大多病患已經收錄其中。 由於拍攝的資料片長達3個多小時,需要幾天時間的加工、編輯。且吳先生提供的病案分析一直未能刊出。所以今天這個版面就交給《附子丸應用病案分析》了。 以下為吳廣慶先生研究附子應用病案的材料原樣:
  • 【病案現場】心臟瓣膜病置換術後心臟康復
    病例分享心臟瓣膜病置換術後心臟康復孫某某,男性,77歲,於2016年因心臟瓣膜病行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生物瓣膜換瓣術。此次患者為進一步行瓣膜術後心臟康復入院。既往外院冠脈CT提示冠脈粥樣硬化,其中RCA管腔重度狹窄;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史;否認吸菸史。一評估心臟康復專科評估:Berg 0分,SPPB 0分,ADL 25分,心臟健康餐盤評估39分,GAD-7 4分,PHQ-9 10分,PHQ-15 3分。
  • 心臟康復適宜評估技術及運動處方培訓班在京召開
    來源:新華網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和藥物治療水平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心臟康復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能夠進行心臟康復的評估和治療的醫院還不是很多,供應和需求嚴重不匹配,需要更多醫療資源投入到心臟康復的臨床工作中。
  • 常用中藥藥性——附子
    【鑑別應用】本品與川烏,均為溫寒祛風之品,但本品偏於溫寒,川烏偏於祛風。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川烏性輕疏,溫脾怯風。【配伍應用】1.配人參:本品大補元陽,人參大補元氣,兩藥相配,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2.配生薑、乾薑、桂枝:本品溫補腎陽,乾薑溫補脾陽,生薑溫中解表,桂枝溫經通陽,四藥配合,脾腎雙補,內外相通,溫陽發汗。
  • 心臟康復門診專家介紹
    許軼康復科主任、心臟康復中心主任、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擔任中國心臟聯盟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湖南聯盟第一屆常務委員,湖南省健康管理學會第二屆心血管健康促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心內科臨床工作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