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藥性——附子

2021-02-06 悟道了玄醫道傳承

附子

 【名稱】附子

【別名】黑附片,附片,黑附子,大附子,天雄,淡附塊,黑附塊,熟附片,制附子,制附片,淡附片,淡附子,熟附子,炮附子,

【歸經】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浮,陽中之陽。

【分類】溫裡藥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溫中止痛,散寒燥溼。

【功效特點】本品辛熱燥烈,走而不守,能峻補下焦之元陽而逐在裡之寒溼,又能外達皮毛而散在表之風寒,但性燥烈,非陰盛陽衰之證不宜用。

【功效作用】

1.強心回陽:用於心力衰竭,症見陽氣虛微,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冷汗淋漓,或大吐大下之後引起的上述元陽虛脫症,常與乾薑、甘草同用,如四逆湯;若治寒邪入裡,症見四肢厥冷,腹痛吐瀉等,可與乾薑、肉桂、人參等同用,如回陽救急湯;若治陽衰而表不固、冷汗不止者,可與黃芪同用,如芪附湯;若治血脫亡陽者,可與人參同用,如參附湯。

2.補陽益火:①用於腎陽不足,症見腰膝酸軟,下半身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附子補命門火溫養下焦、化氣行水,治腎陽不足者最效。②用於脾陽不振,症見腹痛腹瀉,手足不溫,』納呆體倦,舌淡脈沉,常與乾薑、焦白朮同用。③用於心陽衰微,症見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可以附子、人參補益心陽、溫通血脈。

3.助陽行水:用於腎陽衰微,症見身面浮腫,腰以下腫甚,腰痛酸重,尿少者,常與焦白朮、茯苓、桂枝等同用;用於脾陽不足,症見肢體浮腫,腹脹便溏等,常與炮姜、焦白朮、草果等同用,如實脾飲。

4.溫中止痛:用於陰寒內盛的脾陽不運、胸腹冷痛,常與乾薑、白芍、焦白朮、甘草等同用。《金匱要略》有兩方,一為薏苡付子散,一為附子粳米湯,均為治陰寒內盛腹中冷痛的較好方劑。

5.散寒燥溼:用於風寒溼痺,即風溼性關節炎,關節冷痛、怕風,常與桂枝、麻黃、焦白朮等同用,如《金匱要略》的桂枝附子湯和甘草附子湯,均為治風溼寒痺的要方。

【鑑別應用】本品與川烏,均為溫寒祛風之品,但本品偏於溫寒,川烏偏於祛風。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川烏性輕疏,溫脾怯風。

【配伍應用】

1.配人參:本品大補元陽,人參大補元氣,兩藥相配,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

2.配生薑、乾薑、桂枝:本品溫補腎陽,乾薑溫補脾陽,生薑溫中解表,桂枝溫經通陽,四藥配合,脾腎雙補,內外相通,溫陽發汗。

3.配乾薑:本品補腎陽溫下寒,走而不守;乾薑補脾陽溫上寒,守而不走。一上一下,一守一走,回陽救逆,功效最宏,故仲景治傷寒四逆等湯並用,若只用於姜,有潛上之害,只用附子,獨防少陰之賊,並用則一守一走,實為回陽健將。

4.配黑山梔:附子入氣分,溫陽散寒;黑山梔入血分,通脈散滯。兩藥相伍,附子得黑山梔為引入血中,善治寒疝諸痛。

5.配生薑:附子溫腎陽逐寒溼,生薑溫中解表發汗,兩藥合用,共治脾腎陽虛、寒盛上逆之偏於腎陽虛者甚效。

6.配肉豆蔻:附子溫腎寒,肉豆蔻斂脾氣,兩藥相伍,一溫一斂,溫補命門之火,蒸動氣化,腐熟水谷,澀腸止瀉。

7.配澤瀉、燈心草:附子溫陽行水,燈心草利尿通淋,澤瀉利水滲溼,三藥配伍,開門行水,治小便虛閉。

8.配甘草:甘草解附子毒,引經而後益心脾,兩藥相合.能調營衛。

【應用注意事項】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忌用。與白及、貝母、半夏、白蘞、瓜蔞相反,忌配伍應用。

【用法用量】內服:3~12克,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時,久煎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來源產地】

為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烏頭,以栽培品的子根入藥。生山地、丘陵草坡或灌木叢中。分布於我國長江中、下遊各省,北達秦嶺和山東,南達廣西北部。藥用者主在為栽培品,在四川、雲南、陝西、甘肅、湖北等地均有栽培。尤以四川產者為佳。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炮製為鹽附子、黑附片(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其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

《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

《本草經集注》: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芪、人參、烏韭、大豆。

《本草綱目》:畏綠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

相關焦點

  • 【中藥學堂】附子
    別名附子、熟附子、側子、烏附子、烏附塊、黑順片、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性能附子,始載於《本經》,因附於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而不生附側經年獨長而大者,天雄也。天雄、附子、烏頭同出一物,烏喙雲長三寸以上者為天雄是也。
  • 【中藥】附子
    附子  Fuzi  《神農本草經》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炮製為鹽附子、黑附片(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 朱丹溪應用附子經驗探析
    附子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等證的方劑,由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組成。張璐在《傷寒纘論》指出:「附子湯中人參助生附,純用其溫補之力,以快復渙散之真陽」,可見該方中參附同用為其關鍵。《傷寒經注》指出:「(附子湯)芍藥之用,則所以入裡而和陰,使寒盛不至格陽也」。附子湯中的附子用二枚,用量較大,芍藥在此方中是應用陰陽互根之理,以防陰陽格拒。
  • 常用中藥甘草的配伍禁忌
    甘草是常用的一味中藥,有很多的別稱,如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等,甘草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常用與呼吸道疾病。中藥使用的時候是有很多的配伍禁忌。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甘草的用藥禁忌。
  • 中藥藥性的秘密就藏在這個動作裡
    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舉動可是揭秘中藥藥性秘密的鑰匙。耳熟能詳的「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傳說大家都知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這個概念,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盲目的亂試,而是在中醫獨特的藥性理論指導之下進行的,這就是為什麼只有中華民族才有如此發達的中藥體系的原因。辨明藥物的性味功用,主要依據藥物的形色、氣味來分別五行,進而以之配合調整五臟盛衰。
  • 吳佩衡:大劑附子 起死回生
    云:「壯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溫病、暑病、瘟疫病,傷寒陽明白虎、承氣證,溼熱、陽明燥證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臟之君火,腎臟之命門火及少陽相火等,乃真陽之火而非邪熱壯火也。邪熱之壯火,必須消滅,真陽之少火,則絕不可損也。」
  • 附子通行十二經,有病變的地方就有附子
    從以上部分醫藥學專書記載,可見中藥附子是一味潛力頗大的藥物。 二、以附子組方之方劑分析 中藥用之於臨床治療,多以組方的形式出現,為了反映附子之臨床藥理效應,尤其擅長「通行十二經」的特點,筆者收集了部分以附子組方的古方,作一粗略歸類,以茲佐證。
  • 專業篇: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附子配伍運用匯粹
    她表示,中醫界對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種觀點:一種畏附子如虎狼,索性棄用此類藥物;一種認為附子毒性劇烈,應當小劑量使用,如《中藥大詞典》中附子的用量為3克~9克;第三種觀點主張根據病情的不同以及個體的差異選擇劑量,常用劑量在15克~60克;第四種是溫陽派主張的超大劑量使用附子,特別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腫瘤等疑難病症時,使用的劑量更大,起始劑量多在45克~75克之間
  • 一文搞懂中藥配伍中的應用法則
    中藥的配伍是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應用,以正確對待病情的用藥方法。用單味藥治療疾病,固然有力專效宏的特點,但是又有藥性偏頗、功能單純、不能適應複雜病情的局限性。所以採用多種藥物按照一定法則配合應用,使藥物照顧全面,適合病情需要,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正如張仲景所說「須合眾藥之所長,而又善護其所短,乃能蘇凋療而起沉痾。
  • 中國傳統文化中藥藥性(寒、熱、溫、平)
    中國傳統文化中藥藥性(寒、熱、溫、平)藥性--寒諸藥賦性,此類最寒。 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此六十六種藥性之寒者也。 藥性----熱藥有溫熱,又當審詳。欲溫中以蓽撥;用發散以生薑。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腎水;膃肭臍療癆瘵,更壯元陽。原夫川芎祛風溼、補血清頭;續斷治崩漏、益筋強腳。麻黃表汗以療咳逆;韭子壯陽而醫白濁。
  • 中藥基礎知識——藥性理論
    ,說法正確的是A、中藥的偏性B、服藥後出現過敏反應C、配伍不當出現的反應D、藥不對證出現的不良反應E、常規劑量出現的與治療無關的不適反應 A、藥性理論B、陰陽學說C、臟腑經絡理論D、整體觀念E、藥味理論16、具有補益、和中、緩急止痛功效的中藥的味多是
  • 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附子主治用於亡陽虛脫之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陰黃體倦、陽虛外感、寒溼痺痛、寒滯痛經、陰疽、壽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現代臨床常用於冠心病、肺心病、風心病、竇性心動過速、傳導阻滯、腎炎、慢性腎衰竭、心源性休克伴心力衰竭、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 揭露中藥面膜的配方真相
    外面賣得很貴很貴的中藥面膜,你知道嗎?1.一人一方的配比2.純中藥材精選3.調成成品膜銷售到底中藥貴嗎?如何選擇中藥呢?美白的中藥:白芷,白朮,白芨,白僵蠶,珍珠,白附子,白蘞,白茯苓等皮膚光滑的中藥:薏仁,川芎,三七根,白蘞祛斑的中藥:白僵蠶,密陀僧,白丁香,母丁香,祛痘的中藥:白朮,薏仁,綠豆,蒲公英,紫草,生大黃,硫磺等
  • 白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目錄· 白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白附子的藥理作用· 白附子的美容功效· 白附子的副作用· 白附子和黑附子的區別· 白附子與附子勿混淆性溫,有毒;味辛;歸胃、肝經。
  • 中藥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碰中藥的人,必備
    中藥相惡、相反配伍,可降低療效,產生不良反應或者是毒性作用,我們稱之為「配伍禁忌」。往下看,讓我們先認識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即烏頭類藥物(包括川烏、草烏、附子)不宜與半夏(包括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瓜蔞(包括天花粉、瓜蔞子、瓜蔞皮)、貝母(包括川貝母、浙貝母、伊貝母、平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甘草不宜與甘遂、芫花、大戟、海藻同用;
  • 中醫複習資料:中藥的用藥禁忌
    中藥的用藥禁忌這一章在往年的中醫事業單位考試中是重點考察內容,在歷年考試中也佔有相對的分值,理解和掌握難度並不大,我們在學習中抓住學習重點即可,本文把中藥的用藥禁忌的重點做一下總結,希望對廣大考生有所幫助。
  • 每天學一味中藥——大黃
    藥性劇出現之後才改寫了這一局面,藥性劇以擬人化情節化為表現手法,運用生、旦、淨、醜等戲劇行當加以演繹,將藥物人格化、情節故事化,把中藥搬上了舞臺,角色的形象也根據藥物的性能、特徵來刻畫,如《草木傳》甘草的老成、番木鱉的強悍,大黃的勇猛,菊花的清高等。
  • 常用中藥藥性——全蠍
    【鑑別應用】僵蠶與全蠍,同為蟲類藥物,兩者均能祛風解痙,常用於中風、口眼歪斜、破傷風等證,但全蠍味甘,其止痙作用較僵蠶強,並有毒,可攻毒散結;僵蠶味鹹,入肺經,能祛風化痰而無毒,具化痰散結消腫之功。【配伍應用】1.配蜈蚣:熄風止痙。蜈蚣熄風解痙,通經止痛,攻毒散結,其走竄之力最速,性溫燥;全蠍,熄風解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
  • [扶陽專輯]李海霞:附子在心臟康復中的應用
    李志勇等提出適度炮製附子100分鐘能最大程度保留附子飲片的「回陽救逆」(改善心功能)作用且安全性高,符合「低毒有效」的臨床要求。  2、配伍:《神農本草經》說:「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基於傳統中醫理論,利用藥物七情來配伍,達到附子減毒增效的目的,是古代醫家常用的手段之一。附子配伍他藥可緩其燥烈之性,增回陽之功,臨床常用以下藥物搭配附子來治療各類心臟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