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名稱】附子
【別名】黑附片,附片,黑附子,大附子,天雄,淡附塊,黑附塊,熟附片,制附子,制附片,淡附片,淡附子,熟附子,炮附子,
【歸經】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浮,陽中之陽。
【分類】溫裡藥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溫中止痛,散寒燥溼。
【功效特點】本品辛熱燥烈,走而不守,能峻補下焦之元陽而逐在裡之寒溼,又能外達皮毛而散在表之風寒,但性燥烈,非陰盛陽衰之證不宜用。
【功效作用】
1.強心回陽:用於心力衰竭,症見陽氣虛微,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冷汗淋漓,或大吐大下之後引起的上述元陽虛脫症,常與乾薑、甘草同用,如四逆湯;若治寒邪入裡,症見四肢厥冷,腹痛吐瀉等,可與乾薑、肉桂、人參等同用,如回陽救急湯;若治陽衰而表不固、冷汗不止者,可與黃芪同用,如芪附湯;若治血脫亡陽者,可與人參同用,如參附湯。
2.補陽益火:①用於腎陽不足,症見腰膝酸軟,下半身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附子補命門火溫養下焦、化氣行水,治腎陽不足者最效。②用於脾陽不振,症見腹痛腹瀉,手足不溫,』納呆體倦,舌淡脈沉,常與乾薑、焦白朮同用。③用於心陽衰微,症見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可以附子、人參補益心陽、溫通血脈。
3.助陽行水:用於腎陽衰微,症見身面浮腫,腰以下腫甚,腰痛酸重,尿少者,常與焦白朮、茯苓、桂枝等同用;用於脾陽不足,症見肢體浮腫,腹脹便溏等,常與炮姜、焦白朮、草果等同用,如實脾飲。
4.溫中止痛:用於陰寒內盛的脾陽不運、胸腹冷痛,常與乾薑、白芍、焦白朮、甘草等同用。《金匱要略》有兩方,一為薏苡付子散,一為附子粳米湯,均為治陰寒內盛腹中冷痛的較好方劑。
5.散寒燥溼:用於風寒溼痺,即風溼性關節炎,關節冷痛、怕風,常與桂枝、麻黃、焦白朮等同用,如《金匱要略》的桂枝附子湯和甘草附子湯,均為治風溼寒痺的要方。
【鑑別應用】本品與川烏,均為溫寒祛風之品,但本品偏於溫寒,川烏偏於祛風。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川烏性輕疏,溫脾怯風。
【配伍應用】
1.配人參:本品大補元陽,人參大補元氣,兩藥相配,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
2.配生薑、乾薑、桂枝:本品溫補腎陽,乾薑溫補脾陽,生薑溫中解表,桂枝溫經通陽,四藥配合,脾腎雙補,內外相通,溫陽發汗。
3.配乾薑:本品補腎陽溫下寒,走而不守;乾薑補脾陽溫上寒,守而不走。一上一下,一守一走,回陽救逆,功效最宏,故仲景治傷寒四逆等湯並用,若只用於姜,有潛上之害,只用附子,獨防少陰之賊,並用則一守一走,實為回陽健將。
4.配黑山梔:附子入氣分,溫陽散寒;黑山梔入血分,通脈散滯。兩藥相伍,附子得黑山梔為引入血中,善治寒疝諸痛。
5.配生薑:附子溫腎陽逐寒溼,生薑溫中解表發汗,兩藥合用,共治脾腎陽虛、寒盛上逆之偏於腎陽虛者甚效。
6.配肉豆蔻:附子溫腎寒,肉豆蔻斂脾氣,兩藥相伍,一溫一斂,溫補命門之火,蒸動氣化,腐熟水谷,澀腸止瀉。
7.配澤瀉、燈心草:附子溫陽行水,燈心草利尿通淋,澤瀉利水滲溼,三藥配伍,開門行水,治小便虛閉。
8.配甘草:甘草解附子毒,引經而後益心脾,兩藥相合.能調營衛。
【應用注意事項】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忌用。與白及、貝母、半夏、白蘞、瓜蔞相反,忌配伍應用。
【用法用量】內服:3~12克,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時,久煎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來源產地】
為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烏頭,以栽培品的子根入藥。生山地、丘陵草坡或灌木叢中。分布於我國長江中、下遊各省,北達秦嶺和山東,南達廣西北部。藥用者主在為栽培品,在四川、雲南、陝西、甘肅、湖北等地均有栽培。尤以四川產者為佳。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炮製為鹽附子、黑附片(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其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
《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
《本草經集注》: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芪、人參、烏韭、大豆。
《本草綱目》:畏綠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