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附子嗎?

2021-02-12 人衛中醫

附子與前面祛風溼散寒藥當中的川烏來源於同一種植物,川烏是種下去的母根,依附在母根旁邊長出來的子根就叫做附子。但是在商品藥材中經常是切片用的,所以處方經常寫的是附片。

炮製時加菜油、紅糖製成的著色液,使之染為濃茶色,就叫黑附片;切片時如果是順著切的,就叫順片;有的是橫著切的叫橫片。

有一種黃附片,是染成黃色的,是橫切的;而白附片是順著切片的,切了以後蒸透再用硫黃來燻,使它原來的本色變淡,就叫白附片。

附子在產地要經過特殊的種植和加工炮製,不但有特殊的田間管理,採收回來以後還要用鹽滷水,就是加工食鹽剩下來滷水,裡面含有很多化學元素,用它來浸泡,泡了以後,最後再用以上的一些工序炮製。

附子從宋代開始就是四川的一個地道藥材,綿陽市下面有一個地方叫江油,過去叫做彰明,現在彰明是江油市下面的一個集鎮,產區是以這一帶為中心的,在宋代就有《彰明附子記》,當地的附子一直非常有名。

過去附子都是一家一戶加工的,是小的生產作坊,為了商業競爭的需要,就有很多的規格,有黃的、白的、黑的,有順切的、有橫切的,還有比較小的,用刨刀來刨成比較薄的片,又稱為刨片的。

川西北地區在附子採收的季節,一般陰雨天氣比較多,有的家裡面小作坊加工不過來,就像四川人作泡菜一樣,在附子挖起來以後,去掉了表皮泥土,適當地清潔以後,就放在了鹽滷水裡去浸泡,它不會變質,更不會腐爛,可以放上一兩年,這種就稱為鹽附子。

鹽附子在使用的時候,仍然要把它切片了以後,在水裡面漂,把裡面的鹽味漂掉,就叫做淡附片。

一般的處方在開這個藥的時候都不是寫附子,而是稱附片、白附片、黃附片、黑附片等,這是因為它用的不是整個附子塊根,而是經過加工切制後的片狀藥材,所以一般叫附片。

之所以要說明這些五花八門的商品藥材規格,包括過去的炮附子是在火裡面燒,現在的炮附子是用微波處理的微波附子等,規格越來越多,都是為了商業性競爭的需要,與它的藥效之間沒有什麼聯繫。

但是有的人說鹽附子是為了「鹹入腎」而有意做的,其實不是的,是因為它加工不了,挖起來的數量太多了,是受四川人做泡菜的影響,把它放在大缸的滷水裡面就不會壞,慢慢地用,它不是為了「鹹入腎」才有意地搞這麼一個藥材規格。

附子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藥,前面我講大黃的時候說藥之四維,其中有附子。附子不僅是溫裡藥當中的一個重點藥,也是中藥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藥物。

附子的功效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最特殊,叫回陽救逆。回陽救逆就是對於亡陽證的一種治療作用,或者一種治療功效。

什麼是亡陽證呢?就是一部分人由於長期患病,因久病而陽氣不斷地耗傷,最後陽氣衰敗了,陽氣損耗殆盡;另一種是突然之間患急性病,比如大吐、大瀉、大汗淋漓,陽隨陰脫,都會出現這種亡陽證。

亡陽證的臨床表現最典型的就是兩個症狀,一個四肢逆冷,一個脈細欲絕。

「亡」在字義上,就是「無」的意思,古代的字詞書,有「亡,無也」的訓釋,亡陽的意思是好像陽氣沒有了,就是人的陽氣已經耗散殆盡了,也就是陽氣欲絕。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陽氣欲絕,主要是腎和心的陽氣衰敗、欲絕,因為腎陽的一個基本功能是能夠溫煦形體,腎中的陽氣為陽氣的根本,能夠使人保持應有的溫度。

腎陽衰敗就不能夠溫煦形體,所以首先出現的是肢體的遠端出現逆冷,比較輕的可能就是手指、腳趾,嚴重的可能上肢超過肘關節,下肢超過膝關節,最後可能全身都有冷的感覺。四肢逆冷是腎陽衰敗不能溫煦形體的一個表現。

心是主血脈的,心的陽氣衰敗就不能鼓動血脈,所以血脈不正常,出現脈細欲絕。表明它的基本病理是心腎的陽氣衰敗,衰敗到了嚴重的極點,幾乎是快沒有的狀態,這就是中醫學當中的亡陽證。在這種情況下,附子就是中藥裡面能夠「回陽救逆的第一品藥」。

因為附子回陽救逆作用最好,其他藥物不可取代,雖然它有毒性,但在臨床上它能夠明顯地挽回將要亡失的陽氣,這個時候也就是挽回了生命,它歷來就是急救亡陽證的一個重要的藥物。從古代到現在,尤其是在古代的醫療情況下,完全是依靠口服附子這一類為主的藥來治療亡陽證。

但是附子需要久煎,如果患者有時危急了,煎煮很長的時間,還要慢慢地讓它放涼,然後再來給他餵服,那會耗費很長時間,可能有時就緩不濟急,但沒有辦法,古代只有這種醫療條件。

現在附子有急救的製劑,比如參附註射劑。一直到目前,儘管對於亡陽證可以採取綜合的急救措施,中西結合,如像大吐大瀉、大汗淋漓、大出血引起的,採用輸液、輸血加上一些西藥的應用,進行綜合的救治,當然效果就提升了很多。

但是附子回陽救逆的臨床價值仍然存在,所以很多醫院,如果出現了比較典型的亡陽證,在採用其他措施的同時,附子有關的注射劑,使用仍是相當廣泛的,能夠收到明顯的回陽救逆效果,所以它是中藥當中回陽救逆最重要的一個藥,用於亡陽證具有可靠而特殊的療效。

附子雖然是回陽的第一品藥,單用它的強度還顯得不夠,因為病證太重了,陽氣虛衰到了極點,一味附子還難以勝任;它發揮挽回陽氣作用也有一個過程,其比較緩慢,這是相對於乾薑這一類藥而言的。

它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前人治療亡陽證,不是單純地用附子一味藥,常常配伍乾薑和甘草,這就是張仲景的四逆湯。

附子和乾薑、甘草配伍,一是降低附子的毒性,有減毒的作用,它們具有有相畏相殺的關係,附子畏乾薑,也可以說附子畏甘草;甘草或者乾薑相對則是殺附子毒,使毒性減輕。第二,增效,又是相須相使的配伍關係,能增強回陽救逆的效果。乾薑也有回陽的作用;現代研究,甘草也是能夠增強附子在回陽救逆方面的作用。

另外,附子雖然回陽,但相對乾薑來說,作用發揮要遲緩一點,所以有的書上就說附子之性偏於守,乾薑相對是走的,它很快就會發揮回陽的作用,在初步有效的基礎上,附子也開始有效了,所以可以使藥力比較迅速,而且比較持續。

它有以上多方面的優點,所以就配伍在一起。附子和乾薑的配伍目的,是增效和減毒,大家必須記住,這是一個很特殊很重要的一個配伍。

臨床上的亡陽證,有的不是單純的腎陽、心陽衰敗,而且元氣也虛脫,所以稱為亡陽氣脫,這個時候單純用附子來回陽,對於元氣的虛脫就沒有針對性,所以這時候應加上人參。人參和附子配伍就是參附湯,現在的注射劑就是這個處方。

參附註射劑,目前全國有好幾個藥廠都在生產,可以靜脈給藥,回陽救逆就來得很迅速了,該劑型就適合於急救。

總之,附子回陽救逆就這麼一個情況,但是在臨床上要真正用好不容易,前人說附子是一個最有用的藥,也是一個最難用的藥。

最有用就是指的這種亡陽證,對這種急重證它能夠挽回生命,有很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又說它最難用,最難用因為它是治的急重證,又是有毒的,對於藥物的用法、用量、配伍這些要求,醫生都要非常準確,稍有一點疏忽,可能就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所以又認為它是很難用的。但附子有用這一點,應該充分肯定。

第二個功效,補火救陽,補火就是補命門之火。補命門之火,實際上指的是人體的元陽,也就是腎陽。附子這裡的補火助陽,就是補元陽,所以對於全身的陽虛證,附子都可以用。因此,在書上的應用第二條說用於陽虛諸證。

陽虛證當中首先是腎陽虛,由於腎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腎陽虛就有多方面的臨床表現,附子一般都可以用。腎陽虛,首先不能溫煦形體,出現畏寒身冷,腰膝冷痛。

另外,生長發育遲緩,出現早衰;或者腎主水失常,出現水腫,或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老年人甚至還會出現遺尿;腎主生殖,腎陽虛了,表現為生殖功能降低、性功能降低等;腎能夠納氣,腎不納氣以後,呼吸急促,出氣多,進氣少,這叫虛喘;腎又能夠溫煦脾陽,脾腎陽虛的久瀉不止等,附子都可以使用。

但是最有用的效果是在改善腎陽虛不能溫煦形體方面可能比較肯定。至於腎的其他方面陽虛造成的症狀,附子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但是從古代到現代的臨床應用,凡是腎陽虛,不管它表現為什麼症狀,幾乎都在廣泛地使用附子,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比如腎陽虛的全身水腫、小便不利在用;腎陽虛的小便清長、小便過多、夜尿頻多也在用,它是一個對於腎陽虛應用非常廣泛的藥,今後講補陽藥,還要重點講陽虛的表現,以及怎樣優選和配伍使用等。

二是脾陽虛,脾陽虛則脘腹冷痛,便溏腹瀉,食欲不振,它能夠脾腎雙補,所以出現脾腎兩虛也可以用,單純以脾陽虛為主的同樣可以用。

脾陽虛一般是脾氣虛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往往要配伍補脾氣的藥,比如說人參、白朮這類補氣健脾藥物,附子理中湯就是這種主導思想而和人參、白朮同用的。

另外還能用於心陽虛。亡陽證裡面已經有心陽虛了,一般的心陽虛可以出現自汗、心悸等一些較輕的症狀;重者可能有胸痺疼痛,這是有寒象的表現,附子用的時候多數是和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或者溫心的肉桂、桂枝這樣的藥配伍。

又如治療陽虛感冒的麻黃附子細辛湯,也用附子補陽氣。再如衛陽不固,出現了自汗不止,治療可以用芪附湯,就是附子和能夠固表止汗的黃芪配伍在一起。

總之,一句話,凡是有陽虛,附子幾乎都可以使用,凡是虛寒證,都可用它補火助陽。

第三個功效,散寒止痛。這就要回到我們前面講的概述,凡是籠統說的散寒止痛,就意味著這個藥既能溫中,又能溫經,有比較廣泛的溫裡散寒,或者說溫裡止痛的作用。

對於附子的散寒止痛,首先它能夠溫中,可用於胃寒或者脾胃虛寒,如果屬於陽虛的它可以用,已經在補陽當中介紹了。不是陽虛的,是實證,比如寒邪太盛,出現脘腹冷痛,附子照樣可以使用。

除了溫中以外,附子同樣能溫經,廣泛用於經脈受寒出現肢體冷痛、頭痛。比較特殊的溫經散寒是附子有類似於烏頭的祛風溼作用,所以對於風溼寒痺,尤其是風溼寒痺兼有陽虛的證候,附子也是一個很好的祛風溼散寒止痛藥。祛風溼它不如烏頭,所以烏頭放在祛風溼藥裡面,但附子完全可以用,同樣有相類似的祛風溼作用。

應用第三條講它治的裡寒證是實證;應用第二條也是裡寒證,為虛證。所以前人說附子「只要有寒,不論虛實,都可以使用」,一個是虛寒證,一個寒實證,實證就是溫裡散寒止痛,虛證是用來溫補陽氣,附子功效主要在這三個方面,對應性是比較直接的,也容易記住。

附子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也有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首先是用量,書上是3~9克。附子的用量在全國懸殊比較大,在江南沿海的一些地方一般用量都比較偏小,當地因為氣候炎熱,一般的人都容易受熱,也容易出汗,多有一些傷津的情況,醫生用附子都特別膽小謹慎,尤其是氣候炎熱,容易受熱時,所以一般用幾克的很常見。

但是在西南地區,很多臨床醫生覺得用幾克可能效果上不去,所以附子用到30克是家常便飯,尤其是四川、雲南,五六十年代雲南有一個全國有名的醫生,人稱為「火神」的吳佩衡。

吳老在處方當中用100~500克附子,也並不罕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久煎,如果附子用3~5克,但不久煎、不炮製也容易中毒,如果量很大,煎3~5個小時,有時候上午煎到下午,有的晚上煎到第二天早上,那用100~200克的附子也沒有什麼毒性反應。

關鍵是應不應該用那麼多量,實際上可能沒有充分地利用。我這裡講不是提倡大家多用、重用,尤其是初學者,剛剛開始臨床,教科書上的量應該是比較可行的量,應該先以這個量為主,在有經驗以後,如果覺得必要,可以增加一點用量。

大多的時候,湯劑當中的溶劑是有限的,有限的溶劑當中用的藥再多,它的溶解度也有限度,它的含量並不完全是無限增加的。關於用量我們要正確對待,有的用量過分地偏大,同樣是不安全的,同時對藥材也是浪費,但是過分地謹慎也會影響它的療效。

附子是要久煎的,所以在一定範圍內適當地多用一點,應該是相當安全。

它的溫燥性並不像乾薑、胡椒這一類藥,不那麼厲害,所以在西南民間,冬天經常把附子作為一個食療之物,燉羊肉時的附子的量用得比較大,但燉的時間長,很多人沒有明顯的陽虛,但用了以後也沒有出現溫燥的不良反應,附子應該說只要用得合理,安全度還是很高的,關鍵就是久煎,久煎到沒有一點麻味,這和烏頭是一樣的。

儘管附子的配伍、炮製等都能夠降低毒性,但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加熱煎煮,所以附子作丸、散劑,一定要謹慎,它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沒有經過高熱來水解,毒性是很大的。

我曾經見到一個附子中毒的人,用附子燉肉吃,吃了很多,也沒有任何反應,有一片附子貼在鍋上,水沒有淹著,最後吃那片附子以後,馬上就不舒服,先是發麻,後來就出現心臟的一些不良反應,有心律失常等症狀,就是那一片沒有被水煮著的附子所致,這是我親眼見到的附子中毒例子。說明在有水的情況下充分地煎煮,對於它的解毒非常的重要。

另外,所謂燥熱傷陰、助熱,對陰虛陽亢、孕婦不能用,是這一章藥共有的,都不是特殊的禁忌。

附子的所有內容,按照我們教科書就這些。在書中提到了附子是十八反的藥,我們《臨床中藥學》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在6版教材曾把它作為十八反,是因為原來的藥典有一個烏頭類的藥,都不能和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這些藥同用。提到烏頭類,附子也是烏頭類的,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本文選自《張廷模中藥學講稿》,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該書詳情】

相關焦點

  • 關白附子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關白附子,拉丁學名是Radix Aconiti Coreani,屬於種子植物門、被子植物亞門、雙子葉植物綱、木蘭亞綱、毛茛目的一種植物。關白附子,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莖直立,單一,疏生反曲微柔毛。葉互生,掌狀3~5全裂,最終裂片線形。
  • 附子
    >2.劣質附子的真相3、道地藥材江油附子(此文從種植、採收、加工、炮製全方面介紹)4、川烏和附子你能分清嗎?泥附子幹品(上部凹槽為芽痕,易被誤認為莖痕當為川烏)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規格。  (1)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浸入膽巴的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浸泡,每日取出曬晾,並逐漸延長曬晾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鹽霜)、體質變硬為止,習稱「鹽附子」。
  • (炮)附子
    張仲景是最會用附子的人,經方裡有很多用生附子的地方,一枚破8片,就是生用。倪師是用附子很兇的人,因為都遇到的是重病,都要靠附子。血瘕,有人用附子將病人從肛門裡排出來的血瘕,一塊十公分大,好像帶狀、膠狀一樣的血塊排出來,為什麼,有熱藥附子在裡面,炮附子,附子的力量很強。附子產在四川,初期生成小塊狀的叫烏頭,伏在烏頭旁,大塊的是附子,附生而變形者是天雄,小者毒強而大者毒小。
  • 附子通行十二經,有病變的地方就有附子
    《本草正》:「附子,因其性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裡沉寒……回陽氣。」《本草經讀》:「附子,味辛氣溫,火性速發,無所不到…」「附子能使自上而下而脈生,周行通達而厥愈。」《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要藥,外達皮毛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本草經疏》:「附子氣味,皆大辛大熱,…其性走而不守。」
  • 【中藥】附子
    附子  Fuzi  《神農本草經》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炮製為鹽附子、黑附片(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 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附子成分及現代藥理研究現代研究,附子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附子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環作用;可強心抗休克;有顯著的抗緩慢型心律失常作用;另外,附子正丁醇、乙醇及水提物均對氯仿所致小鼠室顫有預防作用;附子還有抗寒冷、提高耐缺氧的能力;煎劑對急性炎症模型也有明顯抑制作用;附子可使陰虛證進一步惡化,使陽虛證得到改善;除上述作用外,附子還有增強免疫
  • 【中藥學堂】附子
    別名附子、熟附子、側子、烏附子、烏附塊、黑順片、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性能附子,始載於《本經》,因附於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而不生附側經年獨長而大者,天雄也。天雄、附子、烏頭同出一物,烏喙雲長三寸以上者為天雄是也。
  • 專業篇: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附子配伍運用匯粹
    毛煒表示,附子中毒絕非只和劑量大小有關,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很多,包括藥材質量不好、炮製方法不當、長期過量使用、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當等。 我們臨床發現,很多市民不懂正確煎煮含附子的中藥。這類藥一般要先煎附子1~2小時。
  • 白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目錄· 白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白附子的藥理作用· 白附子的美容功效· 白附子的副作用· 白附子和黑附子的區別· 白附子與附子勿混淆性溫,有毒;味辛;歸胃、肝經。
  • 吳佩衡:大劑附子 起死回生
    云:「壯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溫病、暑病、瘟疫病,傷寒陽明白虎、承氣證,溼熱、陽明燥證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臟之君火,腎臟之命門火及少陽相火等,乃真陽之火而非邪熱壯火也。邪熱之壯火,必須消滅,真陽之少火,則絕不可損也。」
  • 附子施用的原則
    以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平咳定喘:麻黃9g,制附片62g,細辛3g,桂枝15g,生薑62g,甘草31g。連服2劑,諸證悉退。惟胃納不佳,微咳,吐清稀水痰。法當溫脾健胃,處以附子理中湯去參加砂、蔻:制附片62g,白朮31g,乾薑31g,炙甘草31g,砂仁15g,白蔻15g。
  • 常用中藥藥性——附子
    附子 【名稱】附子【別名】黑附片,附片,黑附子,大附子,天雄,淡附塊,黑附塊,熟附片
  • 朱丹溪應用附子經驗探析
    附子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等證的方劑,由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組成。張璐在《傷寒纘論》指出:「附子湯中人參助生附,純用其溫補之力,以快復渙散之真陽」,可見該方中參附同用為其關鍵。《傷寒經注》指出:「(附子湯)芍藥之用,則所以入裡而和陰,使寒盛不至格陽也」。附子湯中的附子用二枚,用量較大,芍藥在此方中是應用陰陽互根之理,以防陰陽格拒。
  • 經典的火神派風格,你知道嗎?9位中醫名家用"附子"的心法
    附子+羚羊角-羚羊角治腦,附子強心,體虛而有腦症狀者最宜。古方資壽解語湯有之.附子+石膏-治高熱屢效。二藥一以制亢制炎而解熱,一以強心扶陽而固本。附子+大黃-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偉.阿米巴痢疾雖用芍藥湯最驗,但必須與附子、熟大黃共用,效力方著.以二藥治風疹塊,尤有特效.附子+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寒熱往來與瘧疾.附子+柴胡 當歸芍藥 三稜 莪術-治療肝腫大脅肋脹滿,可使肝腫逐漸消失。附子+柴胡、控涎丹-治胸膜炎。
  • 明代十大醫家對附子的論述
    側子散生旁側,體無定在,其氣輕揚,宜其發四肢克皮毛,為治風疹之神妙也。烏喙兩歧相合,形如鳥嘴,其氣鋒銳,宜其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也。2、明·盧之頤《本草乘雅》近以蜀道綿州、龍州者良。他處雖有,力薄不堪用也。李氏曰: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然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烏頭春末生子,故春末採之。附子冬末生子已成,故冬末採之。其天雄、烏喙、側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獨頭者,即無此類數物也。       宋人楊天惠著《附子記》甚悉。
  • 學習經方的體會——麻黃附子甘草湯於麻黃附子湯藥味相同,主治為什麼不同?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去節)二兩  甘草(炙)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見於《傷寒論》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
  • 制附片對生附子說:「我被膽巴栽贓了!」
    膽巴很鹹很苦,但是膽巴可以讓制附片的賣相很漂亮,而且可以增重,以前的炮製方法非常重視去掉膽巴,但是現代的工藝是更多的添加了很多膽巴,膽巴很便宜,而且添加越多的膽巴反而附片做出來越漂亮;你買到的制附片,你可以用舌頭舔一下,如果又鹹又苦的味道,毫無疑問你買的是膽巴,不是附子,這也是用生活常識判斷的:附子是淡而無味的,它另外一個名字叫淡附片;所以你如果用這個很苦很鹹的膽巴煮藥
  • 白附子,內服解毒,外敷止痛,還可以治?
    白附子的來源白附子又叫:禹白附、雞心白附、野半夏、野慈姑、牛奶白附、療毒豆、紅南星、麻芋子、麻芋子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乾燥塊莖。白附子白附子的使用白附子煎汁內服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服用白附子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使用劑量為3~6克。入藥劑量,遵醫囑使用。白附子外用時,可以搗爛外敷患處,也可以熬成膏藥外敷患處,還可以研成細末用酒調敷患處。白附子炮製後也可以和其他藥物泡酒飲用。牽正獨活酒:有祛風通絡的功效,可以治療面癱。
  • 成都怕麻黃,江蘇怕石膏,上海怕附子
    點擊上方藍字 ☝ ,再選擇【置頂公眾號】真愛中醫的你,一定要這麼做。
  • [扶陽專輯]李海霞:附子在心臟康復中的應用
    常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俗稱為「泥附子」,因其有毒故多炮製後入藥,根據炮製後顏色、味道的差異,分為鹽附子、黑附子(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等,黑順片與生附子的功效最為相近,因此現代臨床入藥的附子多指黑順片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