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施用的原則

2021-02-12 附子炮天雄

(一)經典式重劑


以吳佩衡、範中林等為代表,出手通常是30g、60g,或者更多。如例案:

咳喘:高某,女,71歲。每年冬季都要發作咳喘,此次發病更重,咳嗽吐膿臭痰,日夜不能平臥,診為慢性支氣管炎,並發肺氣腫。其脈沉遲而細,舌苔黃膩而厚,略帶微白,不飲食已三日,腹痛身疼,四肢厥冷,神識已不清楚。此由陽虛不能衛外,寒中三陰,引動宿痰,並誤服寒涼藥味,注射青黴素,形成陽虛欲脫之症,必須大劑回陽,加散寒藥味,主以新訂四逆加麻黃湯:

制附片62g,乾薑31g,炙甘草31g,麻黃12g。盡劑後,神識漸清,咳喘略減,能吃粥一小碗,但四肢仍厥冷,上方加重分量治之:

制附片124g,乾薑62g,炙甘草62g,麻黃18g。服一劑,咳喘大減,已能平睡,膿臭痰化為泡沫痰,四肢漸溫和。舌苔黃膩減少,脈仍沉細。以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平咳定喘:

麻黃9g,制附片62g,細辛3g,桂枝15g,生薑62g,甘草31g。連服2劑,諸證悉退。惟胃納不佳,微咳,吐清稀水痰。法當溫脾健胃,處以附子理中湯去參加砂、蔻:

制附片62g,白朮31g,乾薑31g,炙甘草31g,砂仁15g,白蔻15g。又服2劑,咳喘痊癒,飲食漸增,囑以附片、生薑燉羊肉湯調理,以竟全功:

制附片62g,生薑62g,羊肉500g。患者燉服羊肉湯兩次,有如平人,不怕冷,能做些家務。第二年冬季,咳喘亦未復發。(唐步祺醫案)

點評:咳吐膿臭痰,兼之舌苔黃膩,一般易辨為肺熱痰火。但脈沉遲而細,四肢厥冷,神識不清,不進飲食已3日,腹痛身疼,一派陰寒之象。膿臭痰系宿痰鬱積而致,不可按痰火認證,舌苔黃膩也不單主熱象,慢性咳喘久病常見此等症狀,不可惑此而投寒涼之品。當從全身陰象陰色著眼,看出陽虛本質。

四逆加麻黃湯組成:制附片、乾薑、炙甘草、 麻黃,唐氏稱之為新訂四逆加麻黃湯。

少陰證喉痺:李某,男,36歲。1971年5月起,咽部有異物感,吞咽不利,並伴有項強、胸滿、肩酸、背痛等症。某醫院診為「慢性咽炎」,服用炎得平、六神丸、四環素類,外用冰硼散治療,病勢不減。後服清咽利膈、洩熱解毒中藥半年,咽喉疾患益重,並現惡寒身痛,胸憋氣短,胃腹脹痛,完谷不化等症,自疑「癌」變,思想負擔沉重。1972年2月求範先生診治:咽痛,吞咽如有阻塞,胸滿,納呆,便溏,頭痛,咳痰,四肢清冷。舌質偏淡,苔微黃滑,脈弱無力。此病乃過服涼藥,以致陽氣虛微,復因旅途勞累,受風寒侵襲。本少陰喉痺,又兼太陽外邪,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加細辛、生薑,扶陽解表,通達內外:

麻黃10g,炙附子60g(久煎),甘草20g,細辛3g,生薑30g。4劑後,頭痛、胸滿、咳痰俱減,餘症無明顯變化。原方再服四劑,身疼減,飲食增,便溏止,咽痛痺阻稍有好轉。因腎陽虛衰,陰氣上騰,痰溼上幹清道,日久凝聚較深,致喉痺難愈。以大劑四逆湯壯陽驅陰,加肉桂溫營血,助氣化,益火消陰,散寒止痛:炙附子120g(久煎),乾薑60g,炙甘草30g,肉桂12g(研末,衝服),3劑。

四診:咽痛痺阻之證基本消失,精神大振。久病氣血皆虧,應培補脾腎,以理中丸加陰陽平補之品,囑其緩服,月餘病癒上班(範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

按:喉痺之證,須分陰陽。本例曾服大量清涼之品,病勢不減反增,顯非陽熱。舌質偏淡,苔微黃滑,脈弱無力,便溏,四肢清冷,一派陰霾之象。初診時,太陽表證明顯,故首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加味太少同治,寓解表於溫陽,炙附子出手用到60g。表證解後,再投四逆湯加味,炙附子翻番加至120g,「咽痛痺阻之證基本消失,精神大振。」


(二)逐日壘加式


李可先生善用此法,即設定一個起始劑量,然後逐日增加一個定量如5g或10g,一直吃到感覺舌麻或唇麻時為止,即以此時劑量降低10g,守方長服。但此法應限於舌麻或唇麻為止,麻木面積若再擴大,則為附子過量跡象。此法通常用於癌症或某些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例。

■湖南灰湯溫泉療養院鍾新山先生曾治其七旬老母,雙下肢如冰裹,頭冷似戴冰帽,始用獨活寄生湯加鹽附子25 g,治療7天不效。遂每日遞加10 g3周後每日附子量達200 g,肢冷、頭冷稍有減輕。改用鹽附子300克,豬蹄1對,燉服,每周一次,每次增加50 g,用至400 g時,其病若失(《中醫雜誌》1992年11期)。

胰腺癌術後肝轉移:左某,男,62歲。曾做過闌尾切除、膽囊切除手術。06年9月15日體檢發現左腎腫物、胰腺腫物,當即做左腎切除術、胰腺佔位切除術,術後病理檢驗為腺癌。

07年3月18日複查發現肝轉移。右葉4處,大小不等,分別為3.8cm×0.7cm,1.0cm×0.8cm,0.5×0.4cm,0.7cm×0.4cmcm。右下肺見一小結節灶,不排除轉移。西醫建議做介入治療,否則生存期不超過3個月。

07年4月2日求診:面色萎黃灰暗,體瘦,精神尚可,舌淡紫無苔,齒痕。畏寒甚,食生冷瓜果,立覺冷徹心脾。腰困如折,二便調,食納不香,脈微。自覺病處無所苦,談笑自如,把生死看很淡。診為:勞倦內傷,痰溼中阻,腎氣大虛。治法:固本消積,處方:大熟地30g,麻黃5g,紫油桂10g(後五分下),鹿角霜45g,姜炭15g,白芥子10g(炒研),制附片45g,高麗參15g(另煎),五靈脂30g,漂海藻30g,炙草30g,清全蠍12隻,大蜈蚣3條(研末衝服),生半夏75g,生南星10g,大貝120g,茯苓45g,遼細辛45g(後五分下),生薑45g。制附片逐日壘加10g,無上限,直至出現暝眩反應時降低10g,加水3000ml,文火煮取400ml,日分3次服。連服2月。

2007年5月4日二診: 已服藥30劑,制附片加至395g/劑。主症悉退,面色灰暗退去大半,守方續用,另外加服固本散,以固先天腎氣:二十頭三七200g,高麗參、血琥珀、二槓鹿茸、血河車,靈芝孢子粉各100g,止痙散50~60g,制粉衝服,3g/次,日3次。

2007年6月28日,三診:患者已無所苦,脈沉緩,效不更方。制附片已增至465g/劑,守方加兩頭尖45g,30劑。

    2007年8月16日四診:共服藥90劑,制附片加至755g/劑,轉移灶4處已消3處,所剩最大的一處由3.8cm×3.7cm已消至1.11cm×3cm,已照常工作2個月,自覺較病前更加精力充沛,體重增加5kg。處方:

湯藥:制附片200g,姜炭15g,大熟地30g,麻黃5g,白芥子10g(炒研),紫油桂5g(後五分下),鹿角霜45g,高麗參15g(研衝),五靈脂30g,生半夏45g,生南星15g,大貝120g,漂海藻60g,兩頭尖45g,茯苓45g,遼細辛45g(後五分下),炙草60g,生薑45g,止痙散3~6(衝),加水3000ml,文火煮2小時,取400ml,日分3次服。30劑。

2008年3月31日五診:CT顯示肝病病灶較前縮小。食納佳,精神飽滿,上下樓跑步鍛鍊,體重又較前增,由55kg增至68kg,已無病容,正常工作1年多,唯肝部轉移灶仍有0.9以下之殘留,仍以扶正消積為治。

09年8月24日電話隨訪,已痊癒,狀況一直較好《跟師李可抄方記——腫瘤篇》)。

按:此例肝轉移癌經李氏扶陽治療基本痊癒,療效滿意。所用方以陽和湯為主,同時合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開表,附子劑量由45g「逐日壘加10g,無上限,直至出現暝眩反應時降低10g」,最後壘加至755g。


(三)平劑頻進式


即用附子常規劑量如10g、15g,似乎並不算大,但是危重症時日進2至3劑,頻服而進,則其一天的總量也達到30~50g,堪稱重劑了。此法優勢在於雖系重用附子,但每次進服藥量並不算大,安全性高。此法為吳天士、鄭重光所賞用,現代用之不多,值得推介。

戴陽:文杏舍侄忽腹痛嘔吐,其家謂是氣惱停滯。餘為診之,大驚駭曰:「此中陰中之極兇證也。」急用理中湯加丁香,用熟附子一錢五分,人參三錢。奈寒格不入,藥下即吐。是夜連進三劑,俱照前藥,約吐去二劑,只好一劑到肚。次日早飯時,頭面目珠俱血紅,只舌乾燥之極,渾身壯熱,惟腳下冷,腰痛,其家疑是附子太多致火起。餘曰:「若三劑,共四錢五分附子俱到腹,此證不出矣。總因吐去到腹無多,故顯此證耳。此所謂戴陽證也,惟陰證之極故反似陽。若接今日名醫至,彼必認為一團火邪,此一語投機,信用寒涼,一劑下咽立刻斃矣。前藥用熟附子無力,鬚生附子方有效,否則少刻煩躁之極,大汗一身而死矣。」

餘急用生川附二錢五分,人參五錢,乾薑二錢,白朮一錢五分,丁香八分,炙甘草三分,黃芪三錢。煎成,加童便半盅,令溫服。服畢不吐,照前藥續進一劑。共用生附五錢,人參一兩,二劑俱服畢而頭面、目珠,赤色盡退,一身俱涼,腳下方溫,反叫舌麻,背惡寒,陰寒之象始見。次日遂下利,日夜利二三十行。此後每一晝夜用藥三劑,俱同前理中、四逆之類,每劑用熟附二錢,參四錢,共計每日用附子六錢,人參一兩二錢。至第六日,利止知餓(《吳天士醫話醫案集》)。

產後便閉:汪公令眷,夏初大產,天氣猶寒,生時亦快。而不解事之穩婆,不令上床,令其久坐穢桶,以俟下血。次日即腹痛,大小便皆不通,玉門腫閉,小便反自大腸滲出。第五日請救,脈沉緊。先醫用芎歸消瘀不效,又用理中補中亦不效,痛脹益甚。細詢病狀,蓋由產後玉門未斂,久坐穢桶,寒氣襲入下焦,陽氣不通,前陰腫閉,陰陽乖錯,小便反從後陰滲出。此非交腸之病,乃屬厥陰中寒明矣。所幸者尚未厥逆於上耳,但乙癸同源,腎肝同治,且腎主二便,開竅於二陰,又屬厥陰純寒,只得借用少陰治法,以四逆湯主之:附子三錢,乾薑二錢,甘草一錢,肉桂、當歸各錢半,日進三劑。小便微通,腫處微消。如此藥三日九劑,小便通而瘀血甚少,五日大便通(《素圃醫案》)。

重用附子有原則,並非出手都是重劑。鄭欽安重用附子遵循量病施用的原則,當重則重,當輕則輕,絕非不分青紅皂白的一概重用,「察病輕重,再為酌量」,「添減分量,在人變通」,對於醫家而言,這本屬於常識範圍。在論述四逆湯用法時,他明確說過:「一見是陽虛症而即以此方,在分量輕重上斟酌。」說得很有分寸。

其一,在「陰盛極者, 陽必亡」亦即症情危重之際,「回陽不可不急」,方用重劑。尋常之症用附子通常取常規劑量,如鄭欽安論治鼻淵、鼻濁時:「每以西砂一兩,黃柏五錢,炙甘草四錢,安桂、吳萸各三錢治之,一二劑即止,甚者加姜附二三錢,屢屢獲效」(《醫法圓通卷一》)。這裡「加姜附二三錢」,僅是常用劑量。他親手制訂的潛陽丹、補坎益離丹,附子用量是為8錢(24g),可以說是中等劑量。可見,鄭欽安並非一律重用附子。編者現在就用這個劑量。

其二,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投藥無效,可以加量「重用多服」。如他治陰證口臭,「予曾治過數人,雖見口臭,而卻純陰畢露,即以大劑白通、四逆、回陽等方治之。……若二三劑後,並不見減,……仍宜此法重用多服,此是病重藥輕,不勝其任也」(《醫法圓通卷一》)。


來源  中醫火神派

相關焦點

  • 吳佩衡:大劑附子 起死回生
    云:「壯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溫病、暑病、瘟疫病,傷寒陽明白虎、承氣證,溼熱、陽明燥證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臟之君火,腎臟之命門火及少陽相火等,乃真陽之火而非邪熱壯火也。邪熱之壯火,必須消滅,真陽之少火,則絕不可損也。」
  • (炮)附子
    張仲景是最會用附子的人,經方裡有很多用生附子的地方,一枚破8片,就是生用。倪師是用附子很兇的人,因為都遇到的是重病,都要靠附子。血瘕,有人用附子將病人從肛門裡排出來的血瘕,一塊十公分大,好像帶狀、膠狀一樣的血塊排出來,為什麼,有熱藥附子在裡面,炮附子,附子的力量很強。附子產在四川,初期生成小塊狀的叫烏頭,伏在烏頭旁,大塊的是附子,附生而變形者是天雄,小者毒強而大者毒小。
  • 附子通行十二經,有病變的地方就有附子
    《本草正》:「附子,因其性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裡沉寒……回陽氣。」《本草經讀》:「附子,味辛氣溫,火性速發,無所不到…」「附子能使自上而下而脈生,周行通達而厥愈。」《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要藥,外達皮毛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本草經疏》:「附子氣味,皆大辛大熱,…其性走而不守。」
  • 【中藥】附子
    附子  Fuzi  《神農本草經》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炮製為鹽附子、黑附片(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 附子花開大涼山:好醫生集團精準扶貧結碩果
    在布拖縣火燈村附子收購現場,人人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附子現場收購、生活物資捐贈及產業扶貧培訓會在這裡舉行。布拖縣委常委柳子色、縣工商聯主席代存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盧照、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歐才龍、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等到場見證和指導,同慶豐收。布拖縣部分國務院掛牌督戰貧困村的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書記、種植大戶應邀到現場觀摩學習。
  • 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附子成分及現代藥理研究現代研究,附子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附子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環作用;可強心抗休克;有顯著的抗緩慢型心律失常作用;另外,附子正丁醇、乙醇及水提物均對氯仿所致小鼠室顫有預防作用;附子還有抗寒冷、提高耐缺氧的能力;煎劑對急性炎症模型也有明顯抑制作用;附子可使陰虛證進一步惡化,使陽虛證得到改善;除上述作用外,附子還有增強免疫
  • 【中藥學堂】附子
    別名附子、熟附子、側子、烏附子、烏附塊、黑順片、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性能附子,始載於《本經》,因附於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而不生附側經年獨長而大者,天雄也。天雄、附子、烏頭同出一物,烏喙雲長三寸以上者為天雄是也。
  • 專業篇: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附子配伍運用匯粹
    毛煒表示,附子中毒絕非只和劑量大小有關,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很多,包括藥材質量不好、炮製方法不當、長期過量使用、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當等。 我們臨床發現,很多市民不懂正確煎煮含附子的中藥。這類藥一般要先煎附子1~2小時。
  • 白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目錄· 白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白附子的藥理作用· 白附子的美容功效· 白附子的副作用· 白附子和黑附子的區別· 白附子與附子勿混淆性溫,有毒;味辛;歸胃、肝經。
  • 常用中藥藥性——附子
    附子 【名稱】附子【別名】黑附片,附片,黑附子,大附子,天雄,淡附塊,黑附塊,熟附片
  • 朱丹溪應用附子經驗探析
    附子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等證的方劑,由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組成。張璐在《傷寒纘論》指出:「附子湯中人參助生附,純用其溫補之力,以快復渙散之真陽」,可見該方中參附同用為其關鍵。《傷寒經注》指出:「(附子湯)芍藥之用,則所以入裡而和陰,使寒盛不至格陽也」。附子湯中的附子用二枚,用量較大,芍藥在此方中是應用陰陽互根之理,以防陰陽格拒。
  • 你真的了解附子嗎?
    川西北地區在附子採收的季節,一般陰雨天氣比較多,有的家裡面小作坊加工不過來,就像四川人作泡菜一樣,在附子挖起來以後,去掉了表皮泥土,適當地清潔以後,就放在了鹽滷水裡去浸泡,它不會變質,更不會腐爛,可以放上一兩年,這種就稱為鹽附子。鹽附子在使用的時候,仍然要把它切片了以後,在水裡面漂,把裡面的鹽味漂掉,就叫做淡附片。
  • 明代十大醫家對附子的論述
    側子散生旁側,體無定在,其氣輕揚,宜其發四肢克皮毛,為治風疹之神妙也。烏喙兩歧相合,形如鳥嘴,其氣鋒銳,宜其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也。2、明·盧之頤《本草乘雅》近以蜀道綿州、龍州者良。他處雖有,力薄不堪用也。李氏曰: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然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烏頭春末生子,故春末採之。附子冬末生子已成,故冬末採之。其天雄、烏喙、側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獨頭者,即無此類數物也。       宋人楊天惠著《附子記》甚悉。
  • 學習經方的體會——麻黃附子甘草湯於麻黃附子湯藥味相同,主治為什麼不同?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去節)二兩  甘草(炙)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見於《傷寒論》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
  • 沼肥和沼液有機肥的施用技術
    1、沼渣 常作底肥施用,每畝用量1000~1500kg,配施適當的磷、鉀化肥,可提高肥效。施用於旱地時,最好是集中施用,如穴施、溝施,以減少養分揮發。底施沼肥可明顯改善土壤生態環境和物理性狀,對提高作物抗病性有良好的效果。沼渣作追肥,可穴施或溝施,深施6~10cm效果較好。
  • 我們種植時不宜施用哪些肥料呢?
    那麼,我們在種植魔芋時不宜施用哪些肥料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一、魔芋種植不宜使用過酸或過鹼的肥料魔芋種植最適宜的PH值在7左右,它既喜歡微酸性(pH值6左右),也能耐微鹼性(pH值8左右)的土壤環境。
  • [扶陽專輯]李海霞:附子在心臟康復中的應用
    常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俗稱為「泥附子」,因其有毒故多炮製後入藥,根據炮製後顏色、味道的差異,分為鹽附子、黑附子(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等,黑順片與生附子的功效最為相近,因此現代臨床入藥的附子多指黑順片而言。
  • 紫塵閣《每周一藥》——07.附子
    烏頭少有莖苗,長身烏黑,少有旁尖;烏喙皮上蒼,有大豆許者孕八、九個周遭,底陷,黑如烏鐵;天雄身全矮,無尖,周匝四面有附孕十一個,皮蒼色,即是天雄;並得側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顆附子如棗核者是。木鱉子只是諸喙、附、雄、烏、側中毗患者,號曰木鱉子,不入藥中用,若服,令人喪目。若附子,底平、有九角、如鐵色,一個個重一兩,即是氣全,堪用。
  • 藍色大海的傳說——附子花的秘密
    浪漫韓劇劇情天馬行空,但劇中繼母用的毒藥卻不假。看過該劇的朋友一定記得這種紫色的花朵。它主要的劇毒成分就是烏頭鹼,烏頭鹼是存在於川烏、草烏、附子等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分,其毒性主要是對神經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嚴重傷害。它有使感覺神經過度興奮而後麻痺的作用,大劑量可致呼吸抑制。
  • 白附子,內服解毒,外敷止痛,還可以治?
    白附子的來源白附子又叫:禹白附、雞心白附、野半夏、野慈姑、牛奶白附、療毒豆、紅南星、麻芋子、麻芋子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乾燥塊莖。白附子功效與作用白附子味辛,屬於溫性藥。歸肝、胃經。有毒。白附子白附子的使用白附子煎汁內服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