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2021-12-23 含量易購亳州檢測中心

1.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附子

2.劣質附子的真相

3、道地藥材江油附子(此文從種植、採收、加工、炮製全方面介紹)

4、川烏和附子你能分清嗎?一文分清川烏和附子

烏頭植物


烏頭子根與母根(梁老師圖)

泥附子幹品(上部凹槽為芽痕,易被誤認為莖痕當為川烏)


鹽附子
黑順片

白附片

附子Fuzi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μm carmichaelii Debx. 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規格。
  (1)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浸入膽巴的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浸泡,每日取出曬晾,並逐漸延長曬晾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鹽霜)、體質變硬為止,習稱「鹽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淨,浸入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厚約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至出現油麵、光澤後,烘至半乾,再曬乾或繼續烘乾,習稱「黑順片」。
  (3)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浸入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岀,剝去外皮,縱切成厚約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曬乾,習稱「白附片」。
  【性狀】鹽附子 呈圓錐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層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鹹而麻,刺舌。
  黑順片 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並有縱嚮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白附片 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0.3cm。
  【鑑別】取本品粉末2g,加氨試液3ml潤溼,加乙醚25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二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苯甲醯新烏頭原鹼對照品、苯甲醯烏頭原鹼對照品、苯甲醯次烏頭原鹼對照品,加異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單酯型生物鹼)。再取新烏頭鹼對照品、次烏頭鹼對照品、烏頭鹼對照品,加異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雙酯型生物鹼)。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各5~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6.4:3.6:1)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飽和20分鐘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乾,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鹽附子在與新烏頭鹼對照品、次烏頭鹼對照品和烏頭鹼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黑順片或白附片在與苯甲醯新烏頭原鹼對照品、苯甲醯烏頭原鹼對照品、苯甲醯次烏頭原鹼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檢查】水分 不得過15.0%(通則0832第二法)。
  雙酯型生物鹼照〔含量測定〕項下色譜條件、供試品溶液的製備方法試驗。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新烏頭鹼對照品、次烏頭鹼對照品、烏頭鹼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異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製成每lml各含5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對照品溶液與〔含量測定〕項下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雙酯型生物鹼以新烏頭鹼(C33H45NO11)、次烏頭鹼(C33H45NO10)和烏頭鹼(C34H47NO11)的總量計,不得過0.020%。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四氫呋喃(25:15)為流動相A,以0.1mol/L醋酸銨溶液(每1000ml加冰醋酸0.5ml)為流動相B,按下表中的規定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235nm。理論板數按苯甲醯新烏頭原鹼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苯甲醯新烏頭原鹼對照品、苯甲醯烏頭原鹼對照品、苯甲醯次烏頭原鹼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異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製成每1ml各含
  1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氨試液3ml,精密加入異丙醇-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40kHz,水溫在25℃以下)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異丙醇-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40℃以下減壓回收溶劑至幹,殘渣精密加入異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3ml溶解,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苯甲醯新烏頭原鹼(C31H43NO10)、苯甲醯烏頭原鹼(C32H45NO10)和苯甲醯次烏頭原鹼(C31H43NO9)的總量,不得少於0.010%。
  飲片
  【炮製】附片(黑順片、白附片)直接入藥。
  【檢查】總灰分 不得過6.0%(通則2302)。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1.0%(通則2302)。
  【性狀】【鑑別】【檢查】(水分雙酯型生物鹼)【含量測定】同藥材。
  淡附片 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開後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曬乾。
  每100kg鹽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
  【性狀】本品呈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縱嚮導管束。質硬,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口嘗無麻舌感。
  【檢查】雙酯型生物鹼同藥材,含雙酯型生物鹼以新烏頭鹼(C33H45NO11)、次烏頭鹼(C33H45NO10)和烏頭鹼(C34H47NO11)的總量計,不得過0.010%。
  總灰分 不得過7.0%(通則2302)。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1.0%(通則2302)。
  【鑑別】【檢查】(水分)【含量測定】同藥材。
  炮附片 取附片,照炒法(通則0213)用砂燙至鼓起並微變色。
  【性狀】本品形如黑順片或白附片,表面鼓起黃棕色,質鬆脆。氣微,味淡。
  【鑑別】【檢查】同附片。
  【性味與歸經】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功能與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用於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胸痺心痛,虛寒吐瀉,脘腹冷痛,腎陽虛衰,陽痿宮冷,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溼痺痛。
  【用法與用量】3~15g,先煎,久煎。
  【注意】孕婦慎用;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藪、白及同用。
  【貯藏】鹽附子 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黑順片及白附片 置乾燥處,防潮。
  註:鹽附子僅做〔性狀〕檢測。

相關焦點

  • (炮)附子
    張仲景是最會用附子的人,經方裡有很多用生附子的地方,一枚破8片,就是生用。倪師是用附子很兇的人,因為都遇到的是重病,都要靠附子。血瘕,有人用附子將病人從肛門裡排出來的血瘕,一塊十公分大,好像帶狀、膠狀一樣的血塊排出來,為什麼,有熱藥附子在裡面,炮附子,附子的力量很強。附子產在四川,初期生成小塊狀的叫烏頭,伏在烏頭旁,大塊的是附子,附生而變形者是天雄,小者毒強而大者毒小。
  • 附子通行十二經,有病變的地方就有附子
    《本草正》:「附子,因其性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裡沉寒……回陽氣。」《本草經讀》:「附子,味辛氣溫,火性速發,無所不到…」「附子能使自上而下而脈生,周行通達而厥愈。」《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要藥,外達皮毛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本草經疏》:「附子氣味,皆大辛大熱,…其性走而不守。」
  • 【中藥】附子
    附子  Fuzi  《神農本草經》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炮製為鹽附子、黑附片(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 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附子成分及現代藥理研究現代研究,附子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附子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環作用;可強心抗休克;有顯著的抗緩慢型心律失常作用;另外,附子正丁醇、乙醇及水提物均對氯仿所致小鼠室顫有預防作用;附子還有抗寒冷、提高耐缺氧的能力;煎劑對急性炎症模型也有明顯抑制作用;附子可使陰虛證進一步惡化,使陽虛證得到改善;除上述作用外,附子還有增強免疫
  • 【中藥學堂】附子
    別名附子、熟附子、側子、烏附子、烏附塊、黑順片、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性能附子,始載於《本經》,因附於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而不生附側經年獨長而大者,天雄也。天雄、附子、烏頭同出一物,烏喙雲長三寸以上者為天雄是也。
  • 專業篇: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附子配伍運用匯粹
    毛煒表示,附子中毒絕非只和劑量大小有關,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很多,包括藥材質量不好、炮製方法不當、長期過量使用、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當等。 我們臨床發現,很多市民不懂正確煎煮含附子的中藥。這類藥一般要先煎附子1~2小時。
  • 白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目錄· 白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白附子的藥理作用· 白附子的美容功效· 白附子的副作用· 白附子和黑附子的區別· 白附子與附子勿混淆性溫,有毒;味辛;歸胃、肝經。
  • 附子施用的原則
    以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平咳定喘:麻黃9g,制附片62g,細辛3g,桂枝15g,生薑62g,甘草31g。連服2劑,諸證悉退。惟胃納不佳,微咳,吐清稀水痰。法當溫脾健胃,處以附子理中湯去參加砂、蔻:制附片62g,白朮31g,乾薑31g,炙甘草31g,砂仁15g,白蔻15g。
  • 常用中藥藥性——附子
    附子 【名稱】附子【別名】黑附片,附片,黑附子,大附子,天雄,淡附塊,黑附塊,熟附片
  • 朱丹溪應用附子經驗探析
    附子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等證的方劑,由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組成。張璐在《傷寒纘論》指出:「附子湯中人參助生附,純用其溫補之力,以快復渙散之真陽」,可見該方中參附同用為其關鍵。《傷寒經注》指出:「(附子湯)芍藥之用,則所以入裡而和陰,使寒盛不至格陽也」。附子湯中的附子用二枚,用量較大,芍藥在此方中是應用陰陽互根之理,以防陰陽格拒。
  • 你真的了解附子嗎?
    川西北地區在附子採收的季節,一般陰雨天氣比較多,有的家裡面小作坊加工不過來,就像四川人作泡菜一樣,在附子挖起來以後,去掉了表皮泥土,適當地清潔以後,就放在了鹽滷水裡去浸泡,它不會變質,更不會腐爛,可以放上一兩年,這種就稱為鹽附子。鹽附子在使用的時候,仍然要把它切片了以後,在水裡面漂,把裡面的鹽味漂掉,就叫做淡附片。
  • 吳佩衡:大劑附子 起死回生
    云:「壯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溫病、暑病、瘟疫病,傷寒陽明白虎、承氣證,溼熱、陽明燥證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臟之君火,腎臟之命門火及少陽相火等,乃真陽之火而非邪熱壯火也。邪熱之壯火,必須消滅,真陽之少火,則絕不可損也。」
  • 明代十大醫家對附子的論述
    側子散生旁側,體無定在,其氣輕揚,宜其發四肢克皮毛,為治風疹之神妙也。烏喙兩歧相合,形如鳥嘴,其氣鋒銳,宜其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也。2、明·盧之頤《本草乘雅》近以蜀道綿州、龍州者良。他處雖有,力薄不堪用也。李氏曰: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然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烏頭春末生子,故春末採之。附子冬末生子已成,故冬末採之。其天雄、烏喙、側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獨頭者,即無此類數物也。       宋人楊天惠著《附子記》甚悉。
  • 學習經方的體會——麻黃附子甘草湯於麻黃附子湯藥味相同,主治為什麼不同?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去節)二兩  甘草(炙)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見於《傷寒論》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
  • [扶陽專輯]李海霞:附子在心臟康復中的應用
    常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俗稱為「泥附子」,因其有毒故多炮製後入藥,根據炮製後顏色、味道的差異,分為鹽附子、黑附子(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等,黑順片與生附子的功效最為相近,因此現代臨床入藥的附子多指黑順片而言。
  • 紫塵閣《每周一藥》——07.附子
    烏頭少有莖苗,長身烏黑,少有旁尖;烏喙皮上蒼,有大豆許者孕八、九個周遭,底陷,黑如烏鐵;天雄身全矮,無尖,周匝四面有附孕十一個,皮蒼色,即是天雄;並得側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顆附子如棗核者是。木鱉子只是諸喙、附、雄、烏、側中毗患者,號曰木鱉子,不入藥中用,若服,令人喪目。若附子,底平、有九角、如鐵色,一個個重一兩,即是氣全,堪用。
  • 藍色大海的傳說——附子花的秘密
    浪漫韓劇劇情天馬行空,但劇中繼母用的毒藥卻不假。看過該劇的朋友一定記得這種紫色的花朵。它主要的劇毒成分就是烏頭鹼,烏頭鹼是存在於川烏、草烏、附子等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分,其毒性主要是對神經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嚴重傷害。它有使感覺神經過度興奮而後麻痺的作用,大劑量可致呼吸抑制。
  • 白附子,內服解毒,外敷止痛,還可以治?
    白附子的來源白附子又叫:禹白附、雞心白附、野半夏、野慈姑、牛奶白附、療毒豆、紅南星、麻芋子、麻芋子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乾燥塊莖。白附子功效與作用白附子味辛,屬於溫性藥。歸肝、胃經。有毒。白附子白附子的使用白附子煎汁內服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服用
  • 制附片對生附子說:「我被膽巴栽贓了!」
    它的毒是來自於它威猛的個性,為了駕馭它,先賢有炮製生附子的很多經驗,炮製出來的加工過的附子,叫制附片,按照炮製工藝的略微不同,有帶皮的黑順片、有去皮的白附片,也有少數黃色的黃附片,她們換了一個身份的目的是降低毒性,讓它的藥力可以得到控制;在炮製生附子變成制附片的過程中,必須要用到的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叫膽巴。
  • 千古名方話中醫-麻黃附子細辛湯
    【出處】 《傷寒論》【組成】 麻黃 去節,二兩(6g)   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細辛 二兩(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