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二章:聖人為腹

2020-12-23 昆陽書苑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音調嘈雜,使人失去聽覺;食物豐盛,使人不知口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發狂;稀有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管理心得:

這一章,體現了老子反對物慾的思想。老子所說的「五色」、「五聲」、「五味」、圍獵之樂、難得之貨(我把它們稱為「五欲」),都反映了當時奴隸主貴族糜爛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狂的腐朽文化,提醒我們今天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應該重視精神文明的發展,反對物慾橫流引起的精神腐蝕。然而有許多人,只求聲色物慾的滿足,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在許多場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發狂的事例。讀了本章,不禁令人感慨不已。

在反對「五欲」的同時,老子給我們指出了一個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為腹不為目。「羅綺千箱,不過一暖,食前方丈,不過一飽」。正確的態度是只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如果我們能夠控制並減少外在的欲望,也就不會被外在東西輕意傷害到,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快樂、享受自由。回歸自然,順應正道!

老翁垂釣不為錢:

在一個美麗的海灘上,有一位不知從哪兒來的老翁,每天坐在固 定的一塊礁石上垂釣 。無論運氣怎樣,釣多釣少,兩小時的時間一 到,便收起釣具,揚長而去。

老人的古怪行為引起了一位小夥子的好奇。一次,這位小夥子 忍不住問:「當您運氣好的時候,為什麼不一鼓作氣釣上一天?這樣 一來,就可以滿載而歸了!」 「釣更多的魚用來幹什麼?」老者平淡地反問。 「可以賣錢呀!」小夥子覺得老者傻得可愛。 「得了錢用來幹什麼?」老者仍平淡地問。 「你可以買一張網,捕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小夥子迫不及待地說。

「賣更多的錢又幹什麼?」老者還是那副無所謂的神態。

「買一條漁船,出海去,捕更多的魚,再賺更多的錢。」小夥子繼續回答。

「賺了錢再幹什麼?」老者仍是顯出無所謂的樣子。

「組織一支船隊,賺更多的錢。」小夥子心裡直笑老者的愚鈍不化。

「賺了更多的錢再幹什麼?」老者已準備收竿了。

「開一家遠洋公司,不光捕魚,而且運貨,浩浩蕩蕩地出入世界各 大港口,賺更多更多的錢。」小夥子眉飛色舞地描述道。

「賺更多更多錢還幹什麼?」老者的口吻已經明顯地帶著嘲弄的意味。

小夥子被這位老者激怒了,沒想到自己反倒成了被問者。「您不 賺錢又幹什麼?」他反擊道。

老人笑了:「我每天只釣兩小時的魚,其餘的時間,我可以看看朝 霞,欣賞落日,種種花草、蔬菜,會會親戚朋友,悠哉悠哉,更多的錢對於我何用?」說話間,已打點行裝走了。

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十二章,做欲望的支配者
    今天是《道德經》第十二章,今天多說一下,以後白話文和我的理解就放在一起了。不再發兩遍原文了。好了話不多說,往下看。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白話:所以,聖人只求飽腹之欲,不注重身外之物的佔有和享受。也是因此才能去除誘惑,得到心靈的升華。理解:聖人知道這些欲望的害人之處,所以聖人從不追求外在,只注重於內心。常養性中之腹飽,不因外物而亂心。
  •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告訴我們要靜處觀心,冷眼觀世界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聖人只求溫飽而不過於追逐聲色之欲,所以提倡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寧靜知足的生活。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物質的發展,是物慾的展現。物質與精神是相輔相成的,物質的發展為精神的提高奠定了基礎。人要有定力,過度的放縱,物慾就會像脫韁的野馬,人會被拖得無影無蹤,成為落地塵埃。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十一章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之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之十三章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知足常樂自風雅,以夢為馬走天涯
    這是按照一個整體來解釋本章,當然也可以按照字面意思把本章分為互不關聯的兩部分,一是老子的戰爭觀,二是不知足和欲得對於個人的危害;因為前面第四十四章已經描述過知足和知止對個人的影響,所以出於結構完整和避免重複的考慮,我在這裡把第二部分視作掌權者引發戰爭的原因。下面讓我們回到本章內容,為什麼說掌權者對於土地、百姓和金銀財帛等方面的不知足和貪得無厭會引發戰爭呢?
  • 道德經第二章
    這是第二章,所以我們也理解《道德經》的排序,是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前面。那這種一對一對的概念是如何出現的呢?這是天下人在生活之中自然發現的。如小朋友上學了,在幼兒園還處於懵懂期,到了小學、中學就逐漸開始有了一種認識,用眼睛、用耳朵,還用心靈,去對周圍的人物進行判斷比較。比如:看同性,個子高矮、胖瘦;看異性,好看難看;看人品,有善良有惡;看學習,有聰明有愚鈍。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但是同時,亦要「和光同塵」(第五十六章),心裡明白世間的這種規律, 即當處在最低潮的時候,你知道會有升起來的時候;當處在最高潮的時候,你知道會有降下去的一天。那麼如此守住本來不動,這就 是「守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所以我說《道德經》 所提出的修行方法,既有禪宗,亦有密宗。因為它有修命功的內容:「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歡迎走進河北承中文化百姓論道直播間,我是主持人XXX,每天學習《道德經》開啟智慧門,我們在第一章研學了老子對道的本體性和非常道的精妙定論,今天我們來研學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這位是我們邀請的《道德經》講解員XX,xX老師好!乙:主持人好,大家好!
  •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
    【導讀】統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則來為政,順其自然,不妄加幹涉,百姓們將會自由自在、自育自化。事物自育自化之後將會產生欲望,通過「道」的真實、樸素,可以抵禦它們,從而使天下自然達到安寧。 【解析】 這一章是老子《道經》的最後一章,《道經》共三十七章,主要講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狀、意義、價值和規律。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五章:道的奧妙,天下亂而得治聖人出
    道德經原文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對比,顛覆性的道出道德經不一樣的秘密:《道德經》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道德經第51章:萬物皆有德,而人卻沒有德,人怎麼才能厚德載物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51章,這一章主要是講道和德生養萬物的歷程以及萬物尊道貴德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05《道德經》第五章:尚無為,任自然.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講堂】生:本章解讀版本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比較難以理解。師:抓住「清靜」要點,通曉「無為」大義即可。
  • 《道德經》:向天地自然學習,用辯證思維處事
    《道德經》五千字八十一章,看似碎片化的內容背後實際上是在向人們揭示著一種實相。它在告訴人們,我們的祖先對於人生運作的軌跡,社會運作的軌跡,大自然運作的軌跡的認識。正如馬未都所說:老子站在宇宙空間的某一點上,觀察事物,思考規律。
  • 《道德經》最後一章,短短57個字,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兩千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餘字,卻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每一章皆蘊涵天地和人世的至理,誦讀此書有助於增益智慧,體悟「道」。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只有短短57個字,老子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中英文對照版附註解
    ——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 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學習《道德經》趣味無窮!站好渾圓樁受益終身!
    如何學習《道德經》站好渾圓樁:清晨起來看了老師《靜悟〈道德經〉》中的序,知道老師幾十年裡都是:學經——站樁,站樁——學經,我也模仿一下,閉著眼睛在心裡默默地背誦我學過的那幾章,不知不覺中就出現了好多想法,於是就想寫寫。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姬氏道德經》版本在此不展開介紹,想全面了解姬氏道德經全文的同道,請在微店購買《姬氏道德經》《姬氏祖傳經》紙質版(唯一指定淘寶店:擺渡人)。也可參考公眾號「弘道者姬英明」和姬英明先生新浪博客。《姬氏道德經》著者姬英明,1980年生,甘肅省平涼隴山(華亭張氏)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自小奉守祖訓「道德為尊,華脈為本;上所教兮,易而教後」,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讀《道德經》品即興(二)——為無為
    《道德經》裡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的勸人無所作為,因為道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道行之而成」。而表演本身也是一種行動,通過表演向觀眾呈現一個故事,故事呈現的過程,也是「道」顯化的過程。那麼老子說的「無為」和「為無為」是什麼意思呢?01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