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二章,做欲望的支配者

2020-12-23 悸心青春

今天是《道德經》第十二章,今天多說一下,以後白話文和我的理解就放在一起了。不再發兩遍原文了。好了話不多說,往下看。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白話: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理解:追求外在的形色,將失去本性的靈明。這些本都是身外之物。但是眼睛看到這些,就會產生物慾。也可以說繽紛多彩的花花世界容易讓人的丟失本性,以至於迷茫。

五音令人耳聾。

白話:紛繁的音樂,使人聽覺不靈敏。

理解:貪求外在的聲音,會使內心失去警覺。以至於本性被蒙蔽,無法挺到心中的聲音。也可以說建議聽多了,就不知道如何去做自己了。

五味令人口爽。

白話:豐美的飲食,使人味覺遲鈍。

理解:追求食物的美味,但是不能沉浸其中。沉浸其中就會被食物所俘虜,以至於迷失在沒事的世界裡。這裡去想吃肉喝酒的,雖然肉很香,但是不控制的吃肉,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白話:縱情圍獵,使人內心瘋狂。

理解:每天騎著馬,追逐鳥獸打獵競技,一定會讓自己陷入一種瘋狂的狀態,最終心神不寧。放在如今呢,就是沉浸於遊戲、玩樂,而不去好好工作,最後比較瘋狂,那麼令人瘋狂,就會令人毀滅。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白話:稀罕的器物,使人德行變壞。

理解:擁有了珍貴的寶物,必然會小心的保護,防備著別人。那麼肯定讓自己活得很累。而過分的喜愛寶物,往往會不顧節操的去索取,最終身敗名裂。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白話:所以,聖人只求飽腹之欲,不注重身外之物的佔有和享受。也是因此才能去除誘惑,得到心靈的升華。

理解:聖人知道這些欲望的害人之處,所以聖人從不追求外在,只注重於內心。常養性中之腹飽,不因外物而亂心。

總結一下吧,這一章聖人在教導我們不為外物所動,不為欲望而迷失,不亂於心。也就是現在我們現在時常看到的一個「不忘初心」。任何欲望一旦發展壯大,那麼後果必然是不可收拾的。而欲望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就如那些喝酒辦錯事的人,簡直是大有人在。如此之多的例子在眼前,我們是否應保持本心,不為外物所動?

這一章也再次驗證了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書中存在著教導人們之方法,但是聖人不會去宣揚,而是需要人們自己從中體悟。就像如今,很多書中的知識,老師會傳授給我們一些,但是仍需要我們自己不斷地去體悟,這也就是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的真諦,我們看到了知識,也學到了老師所傳授的,但是我們仍是要悟出自己的東西。

人活於世,誰能不被七情六慾所影響呢?每個人都有欲望,只是有的人能克制欲望,保持本心。有的人克制不住欲望,最終淪被欲望支配的人,走上迷途。其實欲望並不可怕,有些欲望更是使人奮發圖強的動力。我們要做欲望的支配者,而不是被欲望所支配。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向天地自然學習,用辯證思維處事
    這就是老子的千古名篇《道德經》之所以高出常人的奧妙之處。1.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水是天下最柔弱之物,但水無堅不摧,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而且,水能滲入任何存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生命,就必然有水。所以,水的特性跟道非常相似。老子認為,「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徵。
  •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
    事物自育自化之後將會產生欲望,通過「道」的真實、樸素,可以抵禦它們,從而使天下自然達到安寧。 【解析】 這一章是老子《道經》的最後一章,《道經》共三十七章,主要講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狀、意義、價值和規律。本章與第三十五章的的內容基本相同,中心議題是「無為而無不為」,即老子的樸治主義思想,也是老子思想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的命題。
  •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知足常樂自風雅,以夢為馬走天涯
    而引發戰爭的原因,都是因為掌權者對於土地、百姓和金銀財帛等方面的不知足和貪得無厭。這是按照一個整體來解釋本章,當然也可以按照字面意思把本章分為互不關聯的兩部分,一是老子的戰爭觀,二是不知足和欲得對於個人的危害;因為前面第四十四章已經描述過知足和知止對個人的影響,所以出於結構完整和避免重複的考慮,我在這裡把第二部分視作掌權者引發戰爭的原因。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之十三章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告訴我們要靜處觀心,冷眼觀世界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但是同時,亦要「和光同塵」(第五十六章),心裡明白世間的這種規律, 即當處在最低潮的時候,你知道會有升起來的時候;當處在最高潮的時候,你知道會有降下去的一天。那麼如此守住本來不動,這就 是「守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所以我說《道德經》 所提出的修行方法,既有禪宗,亦有密宗。因為它有修命功的內容:「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 道德經第十二章:聖人為腹
    管理心得:這一章,體現了老子反對物慾的思想。老子所說的「五色」、「五聲」、「五味」、圍獵之樂、難得之貨(我把它們稱為「五欲」),都反映了當時奴隸主貴族糜爛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狂的腐朽文化,提醒我們今天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應該重視精神文明的發展,反對物慾橫流引起的精神腐蝕。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姬氏道德經》版本在此不展開介紹,想全面了解姬氏道德經全文的同道,請在微店購買《姬氏道德經》《姬氏祖傳經》紙質版(唯一指定淘寶店:擺渡人)。也可參考公眾號「弘道者姬英明」和姬英明先生新浪博客。《姬氏道德經》著者姬英明,1980年生,甘肅省平涼隴山(華亭張氏)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自小奉守祖訓「道德為尊,華脈為本;上所教兮,易而教後」,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
  • 揣摩《道德經》中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麼意思?
    在學讀《道德經》中,常常發現一個現象,老子說中的某個和某些觀點的聯貫在上下文都沒有明顯的直接聯繫。而且多個版本出現,都引起學者的猜測。有的學者就只能從一個觀點從發把各章節的和這個觀點有關的內容關聯起來,形成一個新顯的思路。我讀過的最早研究許地山先生的研究就是採取這種辦法。這只是《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的一句,只有帶入那個語言環境裡才能解釋。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 道德經第51章:萬物皆有德,而人卻沒有德,人怎麼才能厚德載物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51章,這一章主要是講道和德生養萬物的歷程以及萬物尊道貴德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第七十章: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老子講的道理?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譯文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
  • 道德經第二章
    這是第二章,所以我們也理解《道德經》的排序,是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前面。那這種一對一對的概念是如何出現的呢?這是天下人在生活之中自然發現的。如小朋友上學了,在幼兒園還處於懵懂期,到了小學、中學就逐漸開始有了一種認識,用眼睛、用耳朵,還用心靈,去對周圍的人物進行判斷比較。比如:看同性,個子高矮、胖瘦;看異性,好看難看;看人品,有善良有惡;看學習,有聰明有愚鈍。
  • 《道德經》第三章,短短3句話,說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無為而治!
    大家好,我是讀書的汪先生,今天繼續跟大家分享《道德經》不多贅言直入正題,今天分享第三章!《道德經》第三章,短短3句話,說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 四大法
    [12]鴻蒙在此被稱做「天」。[13]有些古本為:「天不知有之。」[14]儒家的主要學說。通常解釋為「博愛」和「公正」。[15]素:沒有經過修飾的天生本質。在本來的「素絲背景」後加上彩色畫面,就叫「揭露」或「領悟」。
  • 《道德經》中英文對照版附註解
    ——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 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