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電影不能批評?我偏要

2021-02-28 Sir電影

是不是有些電影不能批評。

Sir想問。

由頭出自最近兩部你可能完全沒聽說,卻又被高度關注的電影。

《爸,我一定行的》(以下簡稱《我一定行》),《最後的棒棒》(以下簡稱《棒棒》)。

前一部,號稱「首部潮汕方言院線電影」。

後一部,號稱「成本不到2萬的9.7高分神作」。

主創不一樣,類型不一樣,故事更不一樣,一樣的,是它們都有極強的地域情感特徵。

說通俗點,就是當地人看著,容易動情。

這沒什麼?

很多經典電影都有地域性,比如一提《教父》,馬上腦迴路西西里。

但有地域性的,未必是好片。

地域性,更不能成為電影評論的擋箭牌。

來,一部部說。

先說《我一定行》。

它的故事,簡單到一張A4紙能寫出三部《我一定行》的故事大綱。

汕頭,一個叫369的高中男生,日常愛好,打架打機追校花,這樣的混混,被開除是遲早的。

果然,開了,但原因,竟是晚自習逃課?

父親讓他打工,奈何裁縫、修車樣樣不行。

就這樣,8年過去了,但這八年裡,男主造型和周圍環境一切都沒變,完全看不出時間印記。

這時,當年369喜歡的校花在深圳有了新男友,被當面打擊後,369決定去大城市闖一闖。

機緣巧合,他當上網紅。

父親無法接受兒子做網紅,責令回家,沒遭什麼羞辱,369一把鼻涕一把淚回家了。

結局,369與父和解,在當地開了家牛肉火鍋店,校花結了婚,挺著大肚子來店品嘗。

一片祥和。

一句話評論這部電影,劇作套路,節奏拖沓,人物扁平,即使笑料,也充斥著大量對周星馳的拙劣模仿。

但,就從上周五開始,《我一定行》以每天1%的全國排片(主要集中在廣東潮汕地區),創造近50%上座率,直到今天,累計票房破3000萬,預計總票房可破4000萬。

4000萬是什麼概念?

今年評分過8的《暴裂無聲》才5000萬票房!

誰在支撐《我一定行》的「奇蹟」。

不用懷疑,潮汕觀眾。

《我一定行》編劇兼主演鄭潤奇,本身就是潮汕網紅,以搞怪配音起家,369是他的綽號,他開公號,40萬粉絲。

拍電影,據說是受到《海角七號》啟發,及40萬粉絲鼓勵。

通過公號,鄭潤奇招募了2000名潮汕人參演。

從頭到尾,《我一定行》主打的賣點都比較統一:真誠,珍貴,感動,文化傳承。

但,到底真誠在哪?感動在哪?文化傳承體現在什麼地方。

好巧不巧,作為一個潮汕人,Sir真看不出。

沒有歷史觀察,沒有文化架構,沒有本土現代性。

到了早上,展示一下地方路邊攤小吃;

到了傳統節日,一起街上放煙花、跳英歌舞;

日常再說一些老方言,爆一點潮汕粗口(要不是審查部門對方言粗口放鬆,那些方言罵詞換成普通話都很難上大銀幕)。

儘是走馬觀花。

英歌舞是一種民間集體舞蹈,在潮汕地區流傳三百餘年,主要表演形式為大型集體舞,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動作健壯有力、節奏強烈

這樣,就潮汕文化了?

什麼叫傳承?

以民族的個性撬動世界的共性,才是傳承。

這要求一個民族不但要了解自己,還得了解世界,因為你傳下來的,最終要交給世界,讓這個世界信服。

如果羅列種種文化標籤就是傳承,那Sir要說,去年《追龍》也傳承了潮汕文化。

因為主角原型來自潮州,會爆粗口,也有團結、拜神、會經商,這些被外界認定潮汕特質。


但我們會說《追龍》是潮汕電影麼?

不會。

《我一定行》本質就是一部青春片,你不用潮汕話來演繹,用東北話、上海話演繹,一樣沒差。

但主創始終強調,拍《我一定行》,初衷是出於對父輩和家鄉的熱愛。

為什麼?

因為「家鄉」這個詞太有煽動力了。

只要拉出來,就能讓一部分人熱淚盈眶。

再說《最後的棒棒》。

《最後的棒棒》,原是退伍軍人何長寧在2014年拍攝的同名紀錄電視片(Sir推薦過)。

何長寧在軍旅生活時就愛上了拍攝,之後離開部隊,投奔夢想。

他想關注一個正在逝去的邊緣群體,重慶的扁擔工。

這次電影版,是電視片重剪修正版。

必須說,出發點沒有惡意。

但創作方式卻值得商榷。

何長寧改名何苦,自創一個新名詞——「自拍體紀錄片」。嗯,《棒棒》就是中國首部「自拍體紀錄片」。

意思是,導演自己進入紀錄片環境中,拍自己,拍自己與目標對象一起生活。

其實從專業性上,有一個更好名詞可以解釋這種行為。

擺拍。

導演或攝影師根據自己的設想,影響被拍攝者,自己設置情節,牽引環境變動,從而得到導演所期望的戲劇時刻。

擺拍的後果往往是——虛假。

就像我們上學時在黑板報櫥窗裡看到的那些活動照片。

整部電影版《棒棒》就是充斥著這種煽動的擺拍感。

我們看到,何苦從一開始進入劇情,就要求加入棒棒的團隊,做一個棒棒。

他為棒棒群體中的極端弱勢者出謀劃策,有企業給他打電話參加論壇活動,他拒絕,說,「我現在是棒棒。」

他帶領大家從原本所屬的「管轄」跨入另外的「商業區」,稱其為市場競爭,新業務拓展。

他腰酸背痛,滿頭冒汗。

一直到最終,為劇中每一個棒棒們找到新的工作,從舊有的低生產、非法律保護下的勞動方式中解脫。

何苦導演,無時不刻不在引導著故事的走向,時時刻刻處在焦點中。

但他卻忘記展示,棒棒這個職業歷史原因,生存抉擇,未來困境。

更不用提結尾那個意識形態的收筆,和《我一定行》的「熱愛故鄉」一樣羸弱。

許多中國導演想拍良心文藝片,卻又往往誤會了文藝片。

文藝片不一定技術濫造,文藝片不一定專注苦情,文藝片,更不需要裡面的邊緣主角一受欺負,就把鏡頭推到他們臉上,以此激發出一種生理性的廉價催淚。

電影版《棒棒》的本質就是一部不合格的紀錄片。用《澎湃新聞》的話說,「連基本的如實記錄,都做得勉強,更談不上深入洞見世情人心。」

但主創們一直口口聲聲「負重前行」,宣傳時,其電視劇版評分(9.7)與電影版評分(6.4)也多次被含糊不清地扯到一起。

為什麼?

因為「負重前行」這個詞太有煽動力了。

只要拉出來,就能讓一部分人熱淚盈眶。

這正是Sir害怕的。

我們需要熱淚盈眶。

但我們不能動不動熱淚盈眶。

比如今天,這兩部電影,因為綁定了某種群體而產生的所謂「共鳴」,就時時刻刻準備攀藤而上,對每個「批評的聲音」啐一臉口水。

這是《貓眼》上給《我一定行》打低分的人的留言頁。

「當然了,你又不是我們潮汕人」「外省狗」「你懂個屁」等人身攻擊遍地。

同樣的,這種「地域啐」,也發生在今天說的另一部電影。

「你有什麼資格批評這部電影」「因為你不是重慶人,所以你不懂」「你肯定是個哈批龍」。

Sir的同事,影評人@法蘭西膠片的微博,你們可以去圍觀下,因為給這兩部電影差評,至今仍被一堆汙言穢語圍攻。

這種情況何其熟悉。

比如我們曾經嗤之以鼻的「粉絲電影」。

每一個激奮的評論背後,都站著一個熱血的流淚者。

他們高舉著「你行你上」的大旗,對每一個發表的異見用連篇髒話,拳打腳踢,如果遭到更強烈的反擊,就抱團以「又不是拍給你看」的死守陣地。

而這一切,如果片方有意引導,更將引發應激性的海嘯。

坦白講,作為一個潮汕人,Sir不希望膠己人(自己人)是以如此自戀的優越感展示出去。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不要把「批評者」都當作黑子,就好像,不要把從別的地方過來我們這謀生的人,稱為「外省仔」。

最後,Sir想談一個詞,恰好也是以上兩部電影也共同提到的。

——情懷。

什麼是情懷,或者更準確點,什麼是電影的情懷。

賈樟柯的一段話曾深深吸引了我。

這段話來自他看完侯孝賢《風櫃裡來的人》的評論,他說《風櫃裡來的人》「明明是一部臺灣電影,卻好像在拍山西老家我那些朋友的故事」。

他說。

坐在黑暗中看《風櫃來的人》,起初我連「風櫃」到底是一隻柜子,還是一個地名都搞不清楚。

但銀幕上出現的臺灣青年竟然長著跟我山西老家的朋友一樣的臉,看張世演的漁村青年,他們一大群人跑到海邊背對著洶湧的海浪跳著騷動的舞蹈。我一下子覺得離他們好近,侯導攝影機前的這幾個臺灣年輕人,似乎就是我縣城裡面的那些兄弟。他們扛著行李離鄉背井去了高雄,一進城就被騙上爛尾樓看電影,這裡沒有電影也沒有浪漫故事,透過寬銀幕一樣的窗戶眺望高雄,等待他們的是未知的未來。 

原來在中國人的世界裡,只有侯孝賢才能這樣準確地拍出我們的今生。

之後,賈樟柯拍出了《小武》。

同樣的,於Sir而言,「《小武》明明是一部山西電影,卻好像在拍潮汕老家我那些朋友的故事」。

小武送給過去朋友結婚紅包被拒收的尷尬。

小武像個俠客走在窮街陋巷無所事事的自由。

小武和舞女在床上煙霧瀰漫地吟唱《天空》的迷茫。

乃至Sir屢次提起的,《小武》最後那個鏡頭。

行竊未遂的小武,被民警拷在街邊的一根鋼纜。

他先是窘迫地蹲在地下,低著頭,而後,開始焦灼地四處張望。

隨著他的眼睛,鏡頭一轉,突然面對一幫沉默的圍觀群眾。

好奇佇立著,指指點點著。

這尖刀一般的直視,剝落了一個城市邊緣人最後的尊嚴,映照出我們漂泊無著的內心。

你和我,既是蹲著的那一個,也是站著的那一群。

這一刻,Sir看到一個導演對個體命運深刻的洞察與憐憫,看到一部電影對時代變遷深情的凝望與關照,也看到許多人常常掛在嘴邊但根本不想見的——

情懷。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劉浩存:為啥要批評我,我又沒做錯什麼?
    新晉謀女郎劉浩存面對批評:批評我?為啥要批評我?我又沒做錯什麼。親戚朋友說我演技太好了! 新謀女郎這態度不行啊,沒想到面對批評她居然是這個態度,《一秒鐘》演技有那麼好嗎?而且毫不謙虛問:現在小紅花電影票房已經破10億,有沒有覺得超出預期?
  • 問答:《霧山五行》不能批評嗎?
    問題:《霧山五行》不能批評嗎? 問題描述:看了一集,平心而論,打鬥確實精彩,畫面背景也美,但除此之外實在乏善可稱:不知所云的劇情,尷尬的臺詞和配音,人物和背景生硬的融合,更不用提說話時只有嘴巴會動的面部表情。
  • 王朔:我為什麼猛烈批評金庸是媚俗
    1999年,頂著「京圈大腕」光環的王朔曾經發表過一篇《我看金庸》,以批評金庸小說為引子,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小說也都被劃入「港臺文化」集體中槍。事後金庸曾經發布文章算作回應,卻也說出過「王朔與我是兩條平行線,可以無限延長但卻不大可能有交集」這樣的話。如今二十年過去,我們再來回看這樁陳年舊事,是否能夠得出些與當時不同的結論?
  • 誰說要虛心接受批評?我不!
    如果別人是錯的,你為什麼要煩惱?如果別人的批評是對的,那也不必煩惱。我們就是不完美的,只要承認錯誤加以改正就好了。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要想將這種情緒感知轉換為理性情緒,還是得費點心思。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今天分享反駁批評的三部曲,提高掌控感和自信心。
  • 不能接受批評的新時代巨嬰
    韓國N號房事件將被拍成電影:盧弘湜(《模範生》導演)將執導以N號房事件為題材的新片《惡魔之房》악마의 방,暫譯)。該片目前正在選角中,並計劃於今年下半年開拍。罷了(讀「liao」),能挑戰美國電影的,估計就是韓國電影了,什麼都能拍,什麼都敢拍。
  • 龔琳娜憑什麼不能批評王菲仁波切?
    本來挺好的一個皇帝的新裝展演會,因為龔琳娜這一嗓子,所有人都沒有了吃飯的胃口。這些人都在問,你龔琳娜何德何能,憑什麼批評王菲?那些認為王菲不能批評的人士,他們有兩大邏輯——首先,王菲比龔琳娜的名氣要大,天后的粉絲是後者的不知道多少倍;其次,龔琳娜之所以有今天,跟王菲當年在社交平臺上推介過她的歌曲是分不開的。
  • 陳凱歌說,我接受對我電影的一切批評,轉頭就去舉報吐槽視頻
    但顯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一切來自於觀眾的批評,比如我們著名的陳凱歌大導演。B站UP主「老邪說電影」發布了一條視頻吐槽陳凱歌,發布日期是2020年11月10日,沒想到時隔接近2個月後的2021年1月,他突然收到一條站內通知,有人投訴他的視頻侵權,而且是「惡意侮辱、詆毀陳凱歌先生,嚴重損害了陳凱歌先生的個人聲譽,涉嫌侵犯陳凱歌先生名譽權」。
  • 郭松民 | 如何正確地批評《雷霆戰將》?
    ,很多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結果是文藝創作水平長期無法得到提高。02但遺憾的是,對《雷霆戰將》的批評一開始就被帶偏了《東進序曲》,其中兩位主角,我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員孟器宇,政治部主任黃秉光都使用了髮膠,這損害了他們的形象嗎?
  • 青梅竹馬文《可我偏要偏要》,男女主日常鬥嘴卻高甜
    作者畫盞眠的作品《可我偏要偏要》是本青梅竹馬文,一般的青梅竹馬男女主兩小無猜偶爾鬥嘴,而這本小說中的男女主一開始怕不是專門為互懟而生的。聽完女主傷心欲絕的傾訴,男主終於開口說話,語氣冷漠地讓女主快點哭,因為他五分鐘之後要開會。很明顯這時的男主是看女主喜歡別人,他有些吃醋罷了。從這裡的情節開始到兩人互相表明心意,他們的相處依舊是互懟模式。男主和女主鬥嘴從來沒有讓讀者失望過,任何一個樸實無華的字眼從男主口中說出來那都是傷害性極強。
  • 饒曙光:中國電影理論批評的新時代、新追求、新作為
    正如有專家指出的那樣,「實踐性」不僅僅是鍾惦棐先生電影批評的一種「特色」,而且在鍾惦棐電影美學思想體系中居於樞紐性位置,是鍾惦棐電影思想的一個本質特性。這也成為了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的創會宗旨與基本底色,並且一以貫之成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組織一切學術活動的根本遵循。
  • 「可我偏要勉強」,她比趙敏更有資格說這句話
    > 文/六神磊磊一「可我偏要勉強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上萬人打電話批評:這字讀「yào」
    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從這一句話中我們能看出金庸對餘秋雨的評價非常高,直接與魯迅並列,而且謙虛的金庸還把自己排在餘秋雨之後。但是他也並不是完美無瑕,有一次他把仁者樂山中的樂讀成「lè「,好傢夥,批評的電話如同雪片般飛來,餘秋雨迅速被批評聲淹沒。據說上萬人打電話批評,說這字讀「yào」。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字到底讀什麼,看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2006年5月2日,這一天餘秋雨身為素質評委,在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上點評各位選手。
  • 電影批評之性別批評案例:《愛麗絲最後的逃離》《水中刀》《泳池情殺案》
    推薦幾部適合做性別批評的電影:1.
  • 從《最後生還者2》說起:遊戲大作就不能被批評了嗎?
    由於工作的緣故,我常常有幸在遊戲正式發售前體驗,但一系列複雜的條款將會影響我寫作的時間和方式。例如,我在《最後生還者:第二部》(下文簡稱《最後生還者2》)發售前就試玩了這款遊戲,卻不得不等幾周再發表文章。在這段時間裡,我既要梳理自己的想法,又難以避免地會受到其他媒體撰寫的前瞻、評測和批評文章的影響。
  • 《電影評介》· 專題 | 電影批評中的香港意識與主體構建——論《HKinema》的批評風格
    [2] 餘慕雲.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M].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139.[3] 餘慕雲.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M].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140-141.[4] 餘慕雲.香港電影掌故[M].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5:105.[5] 吳迎君.
  • 《我就是演員3》:盛一倫被批評流淚,這淚水值得同情嗎?
    看《我就是演員3》盛一倫被批評後,特意去找了他的素材,其實相對於其他演員來說,他運氣挺好的,一路過來都有作品,只是也不知道是劇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總之從《太子妃升職記》後就沒有火起來的劇了。真讓人懷疑這次來參加綜藝節目的動機,是因為真沒演技嗎?還是流量不夠了,要到綜藝節目來蹭呢?
  • 為什麼要批評《冷戰》是PPT電影?
    我第一次看《修女艾達》是一年前,當時因為沒有形成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加上眾多的稱之為PPT電影的差評影響,我的觀感也很差。受邀這次圓桌之後,我又重看了一遍,我對其評價大為改變。我和很多人不同,我認為從《修女艾達》到《冷戰》不是進步,而是巨大的退步,是急功近利的投機取巧。
  • 12月高收藏小說,強推《綠茶女配真的不想紅》《可我偏要偏要》~
    12月高收藏小說,強推《綠茶女配真的不想紅》《可我偏要偏要》~《綠茶女配真的不想紅》作者:糖丸丸簡介:蘇沉魚好不容易坐到皇后之位,眼看就能把皇帝熬/死/成為太后,一朝睜眼,穿/成一本娛樂圈文裡的女配。女配和男主訂婚當天,男主扔下女配去找白月光女主。「……」這能忍?
  • 【陳光武】批評就是一種公益 | 安迪·沃霍爾的電影
    安迪沃霍爾沒有讓故事,發生在他的電影裡。他的電影只有一位主角,導演。其它的都是鏡頭的攝取物,只有導演是唯一的扮演者。這是藝術家的電影,與電影導演的電影的絕對區別。面對電影,藝術家可以固執他的鏡頭,電影導演只能協調他的鏡頭。藝術家可以拒絕他的觀眾,電影導演只能想像他的票房,藝術家可以利用電影獨立於藝術史上,電影導演只能連同他的影片被時間腐爛。
  • 光明日報:中國電影別懼批評
    原標題:中國電影別懼批評   健康的電影產業是不懼惡評的。一部電影若只拍到6分,卻想要7分、8分的好評來拉票房,也是沒有出息的。中國電影若想揚帆出海,更應該做好接受刺耳批評的準備。   近日,一篇名為《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的文章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