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自訴撒謊經歷:讀不懂孩子的謊言,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2021-02-13 首都教育

這幾天看到一條關於孩子撒謊的新聞,小編也是哭笑不得:

10月份的時候,安徽亳州渦北派出所救助了一名小女孩。在派出所,小女孩傷心地向民警訴說著自己的「悲慘身世」。

「從小沒見過爸媽,跟爺爺生活,爺爺去世後被好心人收留了幾天,又被拋棄了.」

看著女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模樣,民警幾度哽咽到說不出話。

太令人心疼了!

然而,民警調查一番後發現,真相竟是女孩與爺爺拌嘴後負氣離家。最後民警聯繫女孩媽媽將其領回家了。

女孩一臉天真無邪,卻滿嘴跑火車,網友紛紛吐槽:

「這麼小心機就這麼重,家長得好好引導啊。」

「從小就是撒謊精。」

想起網友的一個提問:孩子出現哪些行為,讓你覺得最不能接受?

五花八門的答案中,「撒謊」屢次被提及。

的確,孩子撒謊可以說是父母最難容忍的一件事了。

很多父母把孩子撒謊看成了天大的事兒,擔心孩子長大撒謊成性。

孩子的謊言就像一根刺,深深地刺傷父母的心。

我們的孩子,怎麼就學會撒謊了呢?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兒童心理研究中心曾做過這樣一個說謊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讓他們待在同一個房間裡,要求他們不要偷看房間裡面的玩具。但是當研究人員離開房間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偷看了。可是當研究人員問起時,大部分孩子都說謊了。

 研究表明:孩子2歲時大約有30%的說過謊;3歲時大約有50%的說過謊;4歲時大約有80%的孩子說過謊;到7歲時100%的孩子都撒過謊。

其實孩子說謊,未必就是壞事,這說明他的認識能力在提升。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孩子大腦發展的正常表現。

比如2-3歲的孩子對世界還沒有清楚的認知,經常會將自己的想像和事實混淆,說出這類與事實存在偏差的「謊話」。

「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它當做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而且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李康教授的研究表明:

撒謊往往需要讀心能力和控制能力,撒謊的孩子跟不撒謊的同齡人相比,有更加優越的認知表現。

撒謊是正常成長的一部分,表明孩子正在發現「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一旦孩子萌生了「我知道而你不知道」這種想法,他就有可能有意識地做一些隱瞞的行為,因為他心裡光想著:「如果我能發現某些事情,而你不能的話,那我就太厲害了」。

這說明什麼,說明孩子自我意識在開始萌芽,心智思維在發展。他們不再是不經思索地「實話實說」,慢慢學會了「先想一想」再說話,是不是很大的進步? 

所以家長們不必覺得如臨大敵,因為當你察覺孩子說謊的時候,也正說明ta的心智發展成熟,是個「小大人」了。

孩子撒謊,理由可以千奇百怪,但不管孩子為什麼撒謊,父母都不能忽略一個重點:孩子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的問題也不是孤立產生的。

孩子撒謊只是一個表象,孩子為何撒謊,才是掩蓋在表象下,急需父母看見的真相。

孩子說謊,原因無外乎三種:

①孩子還分不清現實與虛幻

3歲左右的孩子,是想像力飛速發展的階段。在他們的腦海裡,魚兒會跑步、蝴蝶會遊泳、老虎有翅膀,只有他們做不到的,沒有他們想不到的。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謊話」滿天飛的情況並不是少見,他們並不能準確地分清想像和事實。

但又渴望表達所思所想,便模模糊糊地將腦海中想的與現實混合在一起,這和孩子的品行毫無關係。

②孩子想躲避懲罰或得到想要的東西

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景:

孩子在家裡玩球,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禍首」明明是他,偏偏「嘴硬」不承認。因為那是媽媽心愛的水杯,承認自己打碎了,少不了劈頭蓋臉的一頓罵。

說謊,就是孩子幼小心靈中,躲避懲罰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實際上,有些道德界定是父母站在成年人角度的理解,去給孩子貼上「說謊」的標籤。其實,孩子只想得到一顆糖果,或免去一場責備。

③孩子在模仿大人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說:「如果某個孩子有說謊的壞毛病,這一定是他的成長環境出了問題。」

明明在玩手機的你,卻說「爸爸在忙,以後再說」,為了達到某些育兒目的,這樣的謊話在父母嘴裡,隨處可見。

家長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想要杜絕孩子「說謊」,父母首先要是個誠實的人。

撒謊,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父母與其大驚小怪、焦慮不安,影響親子關係,不如靜觀其變,淡定處置。

其實,孩子決定撒謊後,勢必要去分析自己的謊言可信度、父母會不會發現、發現了之後再怎麼辦之類的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講,這個過程,在無形中鍛鍊了孩子邏輯能力。

所以說,父母在看到孩子撒謊後,不妨先冷靜一下,尤其要學會跳出「撒謊就是品質問題」的圈子,對孩子更加耐心,去了解孩子撒謊背後的緣由,從積極正面的角度去認識「孩子撒謊」這件小事。

①反省自己是不是在逼孩子說謊

在看到孩子「說謊」後,很多父母的內心始終渴望孩子能立馬知錯就改、為時不晚,於是,開始各種引導。

有強壓著怒氣的質問,有帶著「下套」的引導性提問,諸如:「再好好想想,你今天有沒有偷喝可樂?」

實際上,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物種,能夠敏銳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緒是開心、沮喪或憤怒。正因為此,他們才選擇了第一次「謊言」,當再次被父母質問或「下套」時,破釜沉舟的孩子也更多。

趨利避害是孩子的天性,面對孩子撒謊,一定要多點耐心和寬容,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對父母坦誠的程度。要搞清楚孩子說謊背後的真正原因,陪ta一起糾正錯誤,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②給孩子說真話的機會

絕大多數孩子說謊,都是害怕責罵和想要的東西得不到,無論哪一種,在孩子心裡都堅信,說實話的後果並不理想。

父母在發現孩子做錯事時,不是一言不合就指責、吼罵,而應該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去引導和鼓勵孩子說出他的真實想法,讓他們感受到「誠實」是最安全的。

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孩子撒謊只是一個表象,孩子為何撒謊,才是掩蓋在表象下,急需父母看見的真相。

事實上,孩子撒謊的背後,往往藏著我們沒有看見的情緒與渴望。謊言,往往是最真實的表達。

孩子說謊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被「撒謊」二字嚇到,忘了去聽孩子想傳達的渴望、委屈、痛苦。

為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一味批判孩子說謊,而是透過謊言,聽到孩子的真話。

③給孩子改錯的機會

鍾南山曾透露,自己小時候也曾說謊,把本應上交學校的夥食費私藏起來,買了零食。

當母親問起夥食費有沒有剩時,他便撒謊說沒剩。

當謊言被拆穿時,他以為父母會將他痛打一頓。

沒想到,母親沒有過多的責怪,只是對他說:「你這麼做是不誠實的。」

一向嚴厲的父親則說:「南山,你好好想想,你這樣騙我們,你到底對不對。」

鍾南山後來回憶道:

「父母的話,感覺比打我一頓,對我刺激更大。」

那晚,他一夜無眠,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錯誤。

④請格外注意「以身作則」

李康教授在兒童撒謊的研究中發現,要避免孩子撒謊,大人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

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有個小男孩在玩遊戲時,為了得到更多的糖果,選擇了作弊。

當被大人問起有沒有犯規時,男孩卻矢口否認。

原來男孩的父母允諾他只要在學校表現好了,回家就可以玩遊戲,買新衣服。

但他知道父母是騙人的,所以他就不想好好表現,也學會了騙人。

所以如果一個家長常常說謊或者打破承諾,那ta的孩子也很難有良好的品格。

所以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懂得誠實守信,否則當某一天孩子對你說「你自己都騙人幹嘛要管我」時,你只能啞口無言。

如果真話可以被接受,誰會選擇撒謊呢?

撒謊≠壞孩子,父母無需過度反應,傷了孩子,也傷了親子關係。

事實上,在面對孩子的謊言時,我們能做的有很多,而是否揭穿真相,是最無關緊要的事。

讓孩子相信,「誠實」是可貴且安全的,這才是每個父母最值得學習的教育藝術。

部分素材來源:男孩派   媽媽手冊  六媽羅羅  女兒派

為了不讓您最關心的內容被湮沒

防止我們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首都教育」設置為星標吧★

只需三步↓↓

相關焦點

  • 鍾南山自曝撒謊經歷,7歲女孩騙哭民警:孩子每個謊言背後,都是內心...
    孩子說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不理解。 說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在CCTV《大家》欄目採訪中,鍾南山曾透露自己小時候說謊的經歷,在讀初中期間,他的爸媽會給他夥食費,讓他買午餐。
  • 孩子撒謊是好事?聰明的父母這樣做,幫孩子度過謊言敏感期
    可以適當配合 其實,撒謊的樂趣在成年人的世界很常見。比如打橋牌、讀偵探小說、玩推理遊戲,這些都是有益處的謊言遊戲。可以鍛鍊人的語言能力,邏輯思維和判斷決策能力。
  • 孩子撒謊很生氣?想想鍾南山:小時逃課留級撒謊,84歲獲榮譽勳章
    看到這裡,很多父母都會和自家那個調皮搗蛋不聽話的孩子聯繫到一起,沒想到鍾老也有這樣的接地氣童年。01你是否為孩子撒謊苦惱過?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和父母撒過謊,但大部分的家長教育的方法往往是訓斥和責罵,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可是當你看過鍾南山院士父母教育他的方式時,你就會羞愧難當。因為,對年幼的孩子們來說,撒謊並不一定就是惡劣行跡,而有可能是成長的軌跡。
  • 為什麼孩子愛撒謊?孩子謊言背後的3個原因,值得父母深思
    父母教育孩子要有一個良好的品德,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不說謊。相信每一位家長也給孩子講過《匹諾曹》的童話故事——小匹諾曹只要一說謊鼻子就會變長。通過這個童話故事來告訴小朋友們做個不說謊的好孩子。
  • 孩子和謊言
    最近一直被沮喪和絕望折磨,期待在你這裡得到一些力量。 ——我的女兒今年九歲,在一家比較好的私立學校上三年級,這孩子一直非常乖巧可愛聽話,我也一直以你的養育指南來作為自己的養育模板,可以這麼說吧,我的女兒跟朵朵一樣享受了父母雙親的疼愛,擁有比較開闊民主的生活,可以肯定她是個在幸福中成長的孩子。
  • 鍾美美又上熱搜,鍾南山談家教: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格局
    靜潔在《父母的格局》一書中說: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視野,有廣度的胸懷,有厚度的理想。 比起眼前的勞累,有格局的父母往往更在意兒子的未來。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指向行進的方向。 好的父母往往把眼光放在更遠處。
  • 我的孩子總會不自覺撒謊,應該怎麼辦呢?
    每個孩子出生後都是父母心中的小天使,可是小天使有一天長得長得不知怎麼就成為小惡魔了,拆家打架,調皮搗蛋,還會撒謊撒潑,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頗為頭疼,尤其當父母發現孩子居然開始撒謊之後,感覺簡直是五雷轟頂:我的小天使怎麼變成了一個撒謊精呢?
  • 你會撒謊嗎?你會圓自己的謊言嗎?戀愛中你是否會說善意的謊言?
    你會對你的另一半撒謊嗎?小編認為兩個人戀愛往往需要坦誠相待,沒必要撒謊騙自己的另一半。在電影中《撒嬌女人最好命》黃曉明說到永遠都不要對你的另一半撒謊,無論是不是善意的謊言也不要去說。有的人認為善意的謊言也是愛的一種方式,給對方的一種愛護。其實你認為的善意,會不會是對你的另一半的不信任呢?坦誠相待永遠是兩個之間相處的真諦,一個謊言出現了需要無數個謊言去圓場,這樣的相處方式會讓你覺得虛偽,兩個人的生活越來越多的猜疑。小R和女朋友在一起4年,從來沒有撒謊,不管對方知道後感覺是怎樣的,都會坦誠相待。
  • 《木偶奇遇記》:我們害怕被騙,卻避免不了對別人撒謊
    我想你一定忘不了童年時期的匹諾曹,對,就是童話故事《木偶奇遇記》裡的小主人公,每當撒謊,他的鼻子就會變長,而且撒謊越多,鼻子就越長。今日翻看一年級的兒子正在閱讀的這本《木偶奇遇記》,版式設計更精美了、閱讀美感升級了,但不論怎樣,它的文字內容和所傳承的精神,永遠不變。
  • 孩子沉迷於撒謊快感?嶽雲鵬:這是人的本性,3招教你妥善解決
    2、新鮮感生活中不允許我們常常撒謊,所以遊戲中的謊言更加讓人慾罷不能。比如賈乃亮就一直對於「沒有身份」耿耿於懷,這次如願成為臥底。越是沒有嘗試過的事情,越是能給人以新鮮感,尤其是遊戲中成敗都不用擔什麼責任,更不會傷害別人,那謊言說起來毫無負擔。
  • 撒謊的兒子,棘手的我們 - 點點家的土小豆
    朋友大兒子不喜歡吃水煮蛋,把沒吃完的半個藏在衣櫃裡,被發現了還說是小兒子放的,可小兒子那身高根本夠不到衣櫃門把手啊。小小年紀就撒謊騙人,會不會不太好?今天,我就和咱們父母說一說孩子說謊這件不大不小的事。
  • 孩子撒謊時,這句話父母一次都不能說!否則孩子越來越愛撒謊
    昨天晚上,朋友浩浩媽在朋友圈抱怨她家3歲的小崽子:說實話,看到這條朋友圈時,我就一個想法:你是不是對孩子撒謊有什麼誤解?其實,浩浩媽這樣的家長,肯定還有不少:一旦發現孩子撒了謊,瞬間不淡定。當然,他們可能並不知道撒謊是錯誤的行為,也並不是故意和家長作對,只是單純地希望事情沒有發生而已。◆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這種類型的謊言,單純是為了自己。研究發現,部分2歲的孩子就已經會說這種類型的謊言了,孩子年齡越大,說謊的概率越高。孩子說謊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結果對孩子很有吸引力。
  • 「凱叔講故事App」上線首部現實人物題材作品《先鋒人物之鐘南山》
    為什麼要給孩子講鍾南山的故事?「凱叔講故事」主創團隊表示:「這部故事將帶領孩子們,體味鍾南山所經歷的苦難酸甜,感受危難之際鍾南山身上不滅的責任與擔當,希望這種精神激勵孩子成長。」保證趣味與真實,雙向原則並行鍾南山的故事,與「凱叔講故事」平臺上備受喜愛的虛構人物故事截然不同。他是真實生活在你我身邊的人,他的經歷是真的,他的歡喜與懊惱自然也是。大家對他的故事越期待,對故事的真實性也就越考究。
  • 匹諾曹的鼻子不斷變長,如何讓孩子停止撒謊?
    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撒謊,可能為了回家跟老師撒謊說肚子痛、可能為了逃避懲罰而撒謊說不是我做的、可能為了虛榮而跟同學吹牛。這裡有一則很有趣的孩子撒謊小故事:——「梅西納先生,我的孩子喬尼,今天不去學校了。」——「請問您是誰?」
  • 何潔怒斥兒子被造謠「慣性撒謊」!孩子愛撒謊,這才是真相
    面對孩子的主動性說謊,父母需要看到:孩子是在用謊言的方式將他的需求/困擾展示給父母,其實是在向父母求助。因此,我們需要去探究孩子說謊的深層原因,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避免孩子的說謊行為。比如,爸爸不想去上班了,在孩子面前給老闆打電話說:「老闆,我今天頭疼,我不想去上班了」。此時,孩子可能就覺得撒謊沒什麼,不想做什麼事情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就不做了。所以,下次當孩子不想再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孩子會跟你說:「爸爸我不想去幼兒園。」爸爸回問:「為什麼?」孩子的回答是:「因為我今天肚子疼。
  • 成為鍾南山
    多年來,鍾南山在不同場合、一次又一次談及體育對他的影響。他表示體育能培養競爭的精神,「一定要力爭上遊」。競爭精神,體現在很多時候。比如剛讀高一時,鍾南山學習成績很普通。他不服氣,誓言要追上去。結果到高二,真的趕了上去。在北京醫學院,他對比同學,自感相形見絀。「非要追上去不可!」第二年,他真的成了尖子生。
  • 看鐘南山的成長史,才知道家庭真的影響一生!請把這8個故事講給孩子聽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 快來一起讀一讀 鍾南山院士的成長故事 這裡,或許有你苦苦尋找的教育哲學
  •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卻有人據此做文章,說七寶是「習慣性撒謊」,並指何潔「還為此找藉口」。何潔當然被氣得不輕,於是發微博怒懟。而同樣身為媽媽,我也特別想說:你憑什麼說一個孩子是「習慣性撒謊」呢?明明,比起人家母子的互動,這樣輕易給孩子貼「撒謊」的標籤、扣帽子,才是育兒中最大的錯誤!
  • 鍾南山院士談家庭教育:做到這兩條,你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
    鍾院士說,鍾家的優良傳統,第一個就是要永遠有執著的追求,第二個辦事要嚴謹要實在,只要有這兩條,就會不斷的取得進步,而且會比我們取得更多的成績。鍾院士的父母是這樣教導他的,他和妻子也是這樣教導孩子的。兒子鍾帷德繼承他的衣缽成為救死扶傷的優秀醫生,還是博導、哈佛大學的客座研究員,女兒鍾帷月則是遊泳冠軍,曾刷新短池蝶泳世界紀錄。
  • 關於謊言的真相:學會這幾招,沒人敢對你撒謊!
    幾個月的嬰兒就會假哭,一歲的孩子就學會了隱瞞事實,兩歲的孩子就會唬人了,五歲的孩子可以撒謊不打草稿,九歲的孩子就是成熟的撒謊高手。等上了大學,你和父母的每五次交流中就有一次是在說謊。到我們開始工作,進入了社會生活,那就簡直是活在謊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