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小女孩謊稱身世悲慘騙哭民警#的新聞,在網上引發熱議。
在安徽派出所救助了一名離家出走的小女孩,小女孩傷心地向民警訴說著自己的悲慘身世。
「從小沒見過爸媽,跟著爺爺生活,爺爺去世了,被好心人收留後又被拋棄了......」
聽著小女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敘述,民警幾度哽咽到說不出話!
▲圖片來源於@環球時報微博截圖
然而,調查後發現,真相竟是小女孩與爺爺拌嘴後負氣離家。隨後,民警聯繫其媽媽,對小女孩進行了批評教育。
新聞一出,網友們不淡定了聲稱,小小年紀就會撒謊,長大了還得了!
的確,孩子撒謊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需要父母及時教育引導。
但也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只看到了小女孩說謊,卻看不到她為什麼說謊?
孩子謊言的背後,
可能是不願表達的真相
記得在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裡,Jasper因為任務完成的不是很好,不敢告訴爸爸。
陳小春問兒子Jasper剛剛出門去哪了時,Jasper只好回答「去吃早飯了」。當陳小春提醒,有沒有完成其他任務時,Jasper卻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撒謊來迴避問題。
▲圖片來源於節目《一起出發吧》視頻截圖
面對孩子撒謊,陳小春很生氣地說,你現在5歲就會說謊,10歲怎麼辦?
後來,陳小春心平氣和地和兒子溝通後,才發現Jasper是害怕任務完成不好,遭到批評,才選擇撒謊。Jasper希望在爸爸眼中,自己是優秀的。
孩子的謊言,常常令父母非常苦惱和憤怒。但是,當我們真正了解孩子為什麼撒謊時,可能結果會不一樣。
面對嚴厲的父母,孩子的謊言,可能只是為了逃避責罵,並希望在父母眼中自己依然是優秀的。
每一句謊言的背後都有它的訴求,謊言是假話,但訴求是真的。
在《少年說》裡有一期節目,一個小男孩因為經常說謊,被家人和同學責備。但在演講臺上他吐露心聲稱,自己經常說謊,假裝扮演一個好孩子,只是為了想要被大家關注和喜歡。
▲圖片來源於節目《少年說》視頻截圖
在男孩說謊的背後,是一顆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愛的心。因為不被看見,才需要急於用謊言去偽裝自己。
電視劇《不完美的她》中,小女孩蓮生慘遭媽媽男朋友的虐待,媽媽置之不理,還想遺棄她。可面對別人的詢問,她總會悄悄用袖子遮住傷痕,聲稱媽媽對自己很好,自己有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
▲圖片來源於電影《不完美的她》視頻截圖
蓮生無疑在撒謊,但這些謊言的背後,是她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是現實中求而不得的關愛在心中的美妙投影。
有心理學家指出,撒謊,某種程度上是孩子的一種幻想與自我滿足,孩子用這種方法在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渴望,並希望引起父母和外界的重視。
所以,當孩子撒謊的時候,父母先不要急著批評或指責,而是要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了解謊言背後的需求。
孩子說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不理解。
說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在CCTV《大家》欄目採訪中,鍾南山曾透露自己小時候說謊的經歷,在讀初中期間,他的爸媽會給他夥食費,讓他買午餐。
有一次母親詢問他夥食費用完了沒有時,他便告訴母親,全部用完了,一點也沒有剩。其實,他偷偷把剩下的夥食費拿去買了零食。
沒想到的是,母親非常認真地去學校核實,最後發現他撒謊了。鍾南山非常害怕,以為父母會狠狠地責罵他。
結果,一向嚴厲的父親只是對他說了句:孩子,你應該好好想想,這樣欺騙如此信任你、如此愛你的父母,究竟對不對。
▲圖片來源於CCTV《大家》視頻採訪截圖
鍾南山後來回憶道,父親的這句話,感覺感覺比打我一頓,對我刺激更大。那晚,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也親身體驗到了謊言被揭穿後的難堪與羞愧。
在今後的成長經歷中,鍾南山稱自己再也沒撒謊了,也明白說話做事要誠實。這段撒謊的經歷,讓鍾南山真正學會審視自己,也開始慢慢長大。
事實上,說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在孩子與外部世界的接觸中,他們內心的需求往往會與現實不符,從而產生心靈上的碰撞,這是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
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調查發現:
2歲的孩子中,20%會撒謊;
3歲的孩子中,50%會撒謊;
4歲的孩子中,撒謊則高達90%;
而到了12歲,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撒謊的經歷。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成長的自然傾向,它是自發的、普遍的,是孩子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隨著孩子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他們會根據自己內心的需求,趨利避害,進行虛構事實,這是兒童心理發展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撒謊,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就像成年人的世界,也難免有謊言的出現。孩子的每一次說謊,都是對外部世界的試探,這個時候父母對待孩子謊言的態度,影響著孩子今後的發展。
當孩子撒謊時,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
在家長群經常看到,很多家長留言:
孩子總是說謊怎麼辦?
批評教育過,為什麼孩子還是改不了撒謊的壞習慣?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對我講真話?
......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正直誠實的人,那麼面對孩子撒謊,父母到底該如何做呢?
▲圖片來源於pexels.
1.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正確引導
在孩子的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撒謊的經歷,撒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給孩子改正的機會。
當發現孩子撒謊時,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評和責罵,或者給孩子貼上「撒謊精」、「壞孩子」的道德標籤。事實上,很多孩子在撒謊時並沒有明確是道德觀和是非觀,我們需要給孩子多一些的時間和機會,引導孩子慢慢認識到錯誤,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2.看見孩子謊言背後的需求
心理學家曾指出,兒童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自己的心理動機。面對孩子的謊言,父母要做的不是急於拆穿,而是要了解孩子的內心訴求,真正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偷錢請朋友吃飯時,可能他只是需要朋友,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當孩子偷錢買了零食或玩具時,父母要反思孩子的正當娛樂需求是否滿足。只有當我們了解孩子謊言背後的需求,我們才更能夠理解孩子,走近孩子。
3.以身作則,與孩子建立信任感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往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想要孩子不說謊,父母首先要做到誠實守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要及時兌現承諾,與孩子建立信任感。如果臨時有變動,無法對應承諾,要及時與孩子坦誠溝通。只有當父母足夠坦誠時,孩子也才能更加信任父母,願意說真話。
4.給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
澳大利亞記者伊恩在《天生會撒謊》裡說:如果7歲以後的孩子依然愛說謊,說明他的內心深感不安與恐懼。
只有當一個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時,才更容易向外界坦露真實的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讓孩子知道哪怕犯了錯誤,只要及時坦白,糾正錯誤,父母永遠都是愛他。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學會撒謊的?
其中有一條回答扎心了:如果真話可以被接受,誰會選擇撒謊?
深以為然,在每一個謊言的背後,實際上是一顆惶恐不安的心。
因為一個被愛、被看見的孩子,是無需用謊言來掩蓋真實的需求和想法。
願每一個父母都能讀懂孩子的謊言,看見孩子內心真實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