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生營造出一個聚光燈下唱詩班的氛圍,領唱配上小合唱,編曲由簡到繁,非常像《修女也瘋狂》裡面的教堂秀。歌曲第二段,編曲從神聖變歡樂,跳躍的架子鼓撐起了張雨生爆發出來的搖滾元素。光有歡樂不行,光有神聖也不行,這首歌的精髓還是張雨生高跨度的音域。他在這裡詮釋的,並不是能唱高音,而是我想唱什麼音都行,不管這個音有多高,需要就上去,不需要就滑下來,沒有什麼真假音的混搭。張雨生的嗓音直上直下間透露著各種遊刃有餘,讓人在好心情中和他一起懷念妹妹。
的確,《後知後覺》是一首元素繁多的歌曲,旋律簡短明朗,簡單的 ABABB 段落一氣呵成。由接近幹聲狀態的純人聲開始,虔誠而神聖,過渡到 acappella,加入銅管配樂、和聲疊唱,節奏變得更加強烈,貌似從神壇來了歡樂的人間,再引入 funk、soul、rock 等元素,一次次加深對旋律的印象。整曲逐漸變得恢弘,聽眾能準確而分明地感受到歌曲每個段落的不同層次,曲終突然地收尾,像是最初平靜的大海上遇上了暴風雨,最後又回歸於平靜.整首歌以「你披星戴月,你不辭冰雪」開頭,以「你不告而別,我才後知後覺」結尾,對妹妹深切的感情在整首歌中隨著節奏的加強而愈顯強烈。其中不辭冰雪則出自於《世說新語》中的「不辭冰雪為卿熱」——苟奉倩婦病,乃出庭中,自取冷還,以身慰之。在我看來,是借夫妻情深的詞,表達對自己妹妹的濃濃愛意與感謝之情,因為是妹妹,激勵他走上音樂之路,但是卻不曾想到,此時妹妹已不在,正如歌中所寫「你卻功成身退,我不及言謝」。考慮到作者從小成長於基督教的環境中,再加上對一些歌詞的理解,譬如:此句對象不再限定於自己的妹妹,更多的是表達對人生、生命的看法,對上帝的稱頌與感謝,因此這首歌也可以算是一首讚美詩。不過,在我第一次聽的時候,加上對創作背景的不熟悉,以為這首歌僅僅表達的是男女之情但好在聽完《後知後覺》,點進了這張專輯《卡拉ok·臺北·我》,發現這張寶藏專輯,因為真的太過超前.放在1994年的國內,封為神磚也毫不誇張,即使拿到現在,也是吊打各類排行榜上的作品.1992年寶哥發行《大海》,從此這首歌在天南地北火得一塌糊塗。不過像柯本不喜歡 smells like teen spirit,湯姆約克直接在現場亂彈 creep 一樣,張雨生自己也不喜歡《大海》,熱愛搖滾的他,只想做一個有思想的音樂人,而不是做一個任人擺布,一個只會迎合聽眾的歌者。就像 Creep 後的Radiohead,玩出了《OK Computer》、《Kid A》與《in rainbows》,張雨生在大海之後推出了兩張實驗性極強的專輯——《口是心非》與這張《卡拉ok·臺北·我》,不過相比於前者的名聲大噪,後者一直顯得比較冷門。此張專輯的製作完全採用 live 形式,每首歌曲的錄製均採用真人演奏、現場錄製,其中不乏《永公街的街長》這樣長達9分51秒的作品(個人認為一點不輸於 Bohemian Rhapsody、Stairway To Heaven 這樣的搖滾長詩)。(說到搖滾長詩,有興趣可以搜下 Rush 的 《2112》 )其中我比較推薦以下幾首:
《永公街的街長》(入耳較難,內容以個人視角放大到社會文明)「 一些同業認為在商業機制下,我有夠膽大妄為,製作助理一再提醒我費用超支的情況,公司內部屢屢投來的迷惘但同情的目光,為宣傳的切入點傷透腦筋…
然而,狀況與變數終會過去,唯有作品會留下來,那些用心、那些靈光閃動瞬間的驚喜會不斷帶給後繼的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