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生:你不告而別,我才後知後覺,已是22年!

2021-02-08 南窗文化生活

兩年前,從小與我最親的妹妹,在梨山附近的山澗不幸溺死,那一年她才15歲。

雖然從頭到尾,我沒有掉一滴眼淚,但這個傷口一直在我心中。

她是那麼可愛,那麼懂事,而且歌聲又那麼好。老天真不公平,妹妹比我更愛唱歌,唱得比我更好。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太大,在此之前,我從來不曾公開演唱過。

是她去世後,我報名了「木船」民歌比賽,開始加入熱門合唱團,一場又一場地唱下來。

像是背負了什麼使命,心裡不斷有個聲音催著我:


「喜歡,就趕快去做!不要等到一切都已太遲。」

——張雨生,寫於1988年

此後,誕生了一首歌,一首幾乎人人會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緣由的歌。《大海》這首飽含深情的歌並非寫給戀人,而是寫給他妹妹的。可以這麼說,妹妹的早逝是張雨生人生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的心雖隱隱有躁動,但仍然扮演著乖乖仔的形象,在此之後,張雨生火力全開,為自己的悲傷找到了另一個宣洩的埠。他像個一意孤行的劍客,站在高高的山崖之上,背過身去,將所有難以言說的痛楚都寫進歌裡,唱給你聽。2019年11月12日,他離開我們,已經整整22年。如今,我們只能嘆他如玫瑰驚豔,又像曇花一現,穿過香港回歸的鐘聲,凋零在風起雲湧的1997年。如果說,羅大佑、李宗盛、周杰倫,是屬於創作明顯強於唱功的,那張學友、陳奕迅,就是屬於唱功明顯優於創作的。而對於歌手來說,唱功和創作才華,只要能把其中一樣做到極致,就足以在樂壇擁有一席之地。然而圈內最怕的,還是像張雨生這種既擁有天賜好嗓音,又在創作上能獨當一面的天才音樂人。想當年,短短一年時間,寶哥為張惠妹製作的兩張專輯,就將香港市場中的華語音樂份額佔去了大半。作為亞洲第一真聲男高音,人們最喜歡把張雨生跟孫楠、楊培安、林志炫等高音歌手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但其實這些歌手的高音質量和張雨生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事實上,高音僅僅是他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很小的一部分,對他來說,音樂道路上的重頭戲,還是在運用不同風格的音樂元素進行先鋒創作上。張學友曾評價他,「是天生的歌者,有著金子一般的嗓音,他創作的音樂不媚俗,也不去追求主流,很有自己的特色,香港恰恰缺少像雨生這樣的音樂人。」聊起張雨生的音樂,很多人馬上想到那首著名的KTV神曲——《大海》,還有那首曾經在90年代激勵過無數年輕人的《我的未來不是夢》。這些歌曲曾經風靡大街小巷,讓張雨生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音樂偶像。其實不光是張雨生,他們那個年代的音樂人似乎都有一個特點:以芭樂情歌紅遍大江南北,但爆紅過後,這些人有的選擇去做民謠,有的選擇去做搖滾,用音樂向世間渾濁豎起中指。有的則乾脆脫離了傳統音樂的桎梏,玩起了不招人待見的實驗音樂。那麼,彼時年輕的張雨生,到底想創作什麼樣的音樂呢?當港臺一眾歌手都忙著迎合觀眾的口味,推出一張又一張情歌專輯時,張雨生在幹什麼?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張雨生的音樂,從本質上來說是反叛的,是逆流而行的,還是有些沉重的。和黃家駒一樣,當張雨生遇到大環境下的種種現實問題,人文主義的關懷和吶喊就成了他音樂創作的核心主題。縱觀張雨生的音樂生涯,一共推出了近20張專輯,其中評價最高的是兩張實驗意味濃厚的先鋒專輯。不過,和後來聲名大噪的《口是心非》相比,另一張《卡拉ok·臺北·我》就顯得有些冷門了。1994年,張雨生推出第六張個人專輯——《卡拉ok·臺北·我》,在當時芭樂情歌高度流行的情況下,這是一張被冠名為另類的專輯,在市場層面是完全不被當時的大眾所接受的,推出之後銷量相當慘澹,這讓雨生有些沮喪,但90%的創作自由度又讓他玩的十分盡興。而如今看來,這張專輯中的歌,幾乎每一首都稱得上是探討現實的經典之作。在這張專輯中,有一個概念被反覆提及,就是對社會底層個體生命的關注。其中一首名為《永公街的街長》的歌,第一次聽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首歌,將一位被時代拋下的獨居老人身上那種孤寂和執迷寫得入木三分,我不知道張雨生對底層社會的了解究竟有幾分深入,但從這首《永公街的街長》就能看出:這一時期的張雨生,已經能夠將小人物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堅守和悲苦命運,與對社會制度的批判聯繫起來探討。張雨生後期的作品,每一首歌,都包裹著自己對當下現實的反思,每一首歌,都仿佛有很多話想對這個世界說。據說是在不常下雨的澎湖,一個男童出生那天卻意外下起了傾盆大雨,所以父親為他取名雨生。後來也看了他的照片,這個害羞的大男生似乎格外偏愛黑框眼鏡和純色毛衣,臉上常常掛著孩童般的天真笑容,細看,那眼神卻又帶著幾分沉靜,像繁星掉落深海。

「國中的我沒有花很多時間念書,倒是花了大部分的時間,聽音樂、打籃球、遊泳和看自己想看的書,甚至嘗試寫作。我寫的第一個小說,描寫的就是升學壓力下,學生被老師體罰的奇怪現象。

年少的我,看起來相當溫馴而和平,不過這種和平,顯然是壓抑過度的結果。」 

看著這張臉,你很難想像卻又充滿期待地聆聽他創作出像《口是心非》、《玫瑰的名字》這樣強烈又叛逆的音樂。也因為《口是心非》和《卡拉ok·臺北·我》這兩張專輯,華語樂壇對這位天才音樂人的未來曾經充滿了期待。但是,張雨生的音樂生命又真的過於短暫,短暫到很多實驗性想法還沒來得及實現,短暫到來不及親口告別。還記得阿妹後來翻唱的《後知後覺》那句歌詞「我不及言謝,你不告而別,我才後知後覺」。之後張惠妹在綜藝節目中回憶恩師,說他就像是一個可以預知未來的鬼才,十年後再讀他的歌詞仍然可以體會個中深意,她說:每當回憶起這個人,總也是難以釋懷,怎麼那麼短,還不夠,還有那麼多的可能性,遠遠不夠啊。然而她不知道,最美麗的花朵,風華絕代過,便已經足夠。就像他自己說過的:狀況與變數終會過去,唯有作品會留下來。不如將遺憾惋惜都輕輕放下,讓他的光芒在音樂中永生。 品牌品宣類合作請聯繫微信:ONEONEWilliam音樂類合作、資源置換聯動產品推廣等合作請聯繫:南窗音樂(微信:Chloetong123)點這裡,2019變好看

相關焦點

  • 張雨生,你不告而別,我才後知後覺.
    但是今天在電臺裡聽見《後知後覺》,差點淚目,才體會到什麼叫:「你不告而別,我才後知後覺」。;許多人知道張惠妹,卻不知道她有個永遠留在31歲的恩師,讓她每每提起就花了眼;許多人知道張雨生不告而別20年,卻不曾了解真正的他。
  • 張雨生,你不告而別,我後知後覺
    現在的年輕人,知道這個有著陽光笑容、聲音清亮純淨、書卷氣濃鬱的歌手的應該不多。畢竟在許多人尚未出生的1997年,張雨生就因為車禍重傷,挺了20多天後溘然長逝。在他離開的這19年間,他的歌聲仍會在很多時刻響起。即便不知道張雨生,很多年輕人第一次聽到《大海》,也都會像當年大學校園中的我們一樣,一下子愛上那旋律那歌詞那遼闊的海一樣的青春的憂傷。
  • 張雨生去世20年:你不告而別,我才後知後覺
    歷史無法假設,或許只有每年這個時候,那些念舊的人才會想起他,想起他在《後知後覺》裡的那句讖語:你不告而別,我才後知後覺。今天,我們聊聊張雨生。1張雨生20歲時,最疼愛的妹妹在郊遊時意外身亡。妹妹生前愛唱歌,唱得比張雨生好聽。
  • 張雨生:你不告而別,我才後知後覺,已是20年!
    1986年張雨生的妹妹張玉仙溺水身亡,他後來回憶,「兩年前,從小與我最親的妹妹,在梨山附近的山澗不幸溺死,那一年她才15歲。雖然從頭到尾,我沒有掉一滴眼淚,但這個傷口一直在我心中。她是那麼可愛,那麼懂事,而且歌聲又那麼好。
  • 從《後知後覺》說起張雨生
    說起張雨生,也許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地都停留在《大海》,《我的未來不是夢》這類卡拉OK金曲,包括之前的我自己,同樣如此。直到某個深夜,我點開了日推,一首《後知後覺》,讓我真正有了去了解他的動力。成都商報(2013.3.23)曾評價《後知後覺》:張雨生營造出一個聚光燈下唱詩班的氛圍,領唱配上小合唱,編曲由簡到繁,非常像《修女也瘋狂》裡面的教堂秀。歌曲第二段,編曲從神聖變歡樂,跳躍的架子鼓撐起了張雨生爆發出來的搖滾元素。光有歡樂不行,光有神聖也不行,這首歌的精髓還是張雨生高跨度的音域。
  • 華語樂壇歌后故事:張惠妹與張雨生的完成式
    你給我安慰 我不致頹廢你寬容慈悲 我能振翅高飛你卻功成身退 我不及言謝你不告而別 我才後知後覺
  • 歌壇傳奇張惠妹:失去張雨生後,我的「天后」之路走入異常艱難
    你沉沉的睡著,我靜靜的看著你的容貌。1997年10月23日,張惠妹錄製《給雨生的歌—聽你 聽我》這首歌時,多次中斷,泣不成聲無法錄製,因為這不是一首普通的歌,她要用這首歌喚醒一個人,一個在醫院昏迷72小時的人,這個人就是張惠妹的恩師張雨生。
  • 張雨生:為妹妹圓夢,締造樂壇神話,成就張惠妹後自己卻意外去世
    兩人有說有笑,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和女朋友打情罵俏。就這樣,他們吵吵鬧鬧好一陣子才放下話筒,殊不知這是最後一通電話。每當有空餘時間,大家就會到學校附近的酒吧、餐廳去演唱,也是因為經常混跡於這些場所的緣故,張雨生迎來了人生轉折。某天,他剛表演完,一個人攔下他:"年輕人,我也是一位音樂創作者,我非常看好你的聲音,如果有興趣,明天來紙條上的地址找我。"
  • 佛法:後知後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的《易水送別》。「媽媽,這是什麼意思啊?」我突然緩過神來,一時語塞,不知從何說起,只好打發她先去別處玩耍,而我也早已沒了讀下去的興致。晚秋的這日,天陰沉沉的,綿密的小雨一直下到了傍晚時分,營造出一種淡然的憂傷,手法像極了編輯這本讀物的人。
  • 張雨生的《大海》你聽懂了嗎?背後的故事讓人淚奔……
    當心急如焚的張雨生匆匆趕到醫院,他最親愛的妹妹已經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那一年,張雨生20歲,妹妹張玉仙才15歲。如果大海能夠 喚回曾經的愛就讓我用一生等待如果深情往事 你已不再留戀就讓它隨風飄遠如果大海能夠 帶走我的哀愁就像帶走每條河流所有受過的傷 所有流過的淚我的愛 請全部帶走
  • 你選擇不告而別,我選擇……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歷過,曾經以為會相處一生的朋友,承諾過會攜手白頭的戀人,在某一天就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你無數次去尋找,卻依然沒有任何結果。就好像散場之前我們還相約相伴一生,可他走後,卻再也沒有回來過。曉寧和他男友最後一次見面就是這樣的後知後覺。
  • 張雨生的《大海》你聽懂了嗎?背後的故事讓人淚奔……
    張雨生怎麼也不會想到,這竟是最後一次聽到妹妹的聲音。那天下午,妹妹因踩到山澗上鬆動的石頭而落水。被水衝走了好遠的妹妹,在救上岸時還有呼吸。張家滿懷希望地送妹妹去醫院,卻因為主治大夫的誤診而延誤了搶救時間。當心急如焚的張雨生匆匆趕到醫院,他最親愛的妹妹已經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那一年,張雨生20歲,妹妹張玉仙才15歲。
  • 張雨生的傳奇人生:半路出家成為歌手,一手捧紅張惠妹
    時隔一個月首次發表廣告曲《我的未來不是夢》,一舉在歌壇中打響名氣,時至今日,仍是華語樂壇罕見的佳作。正是如此,為張雨生贏來發表個人專輯的機會,五個月後首張專輯《天天想你》問世,大賣35萬張,人們很快被這個嗓音清澈溫暖的大男孩所迷住。
  • 如果沒有張雨生,如今歌壇將少一位叫張惠妹的天后!
    看到年僅36歲的小鬼意外去世時,不由想到另一位英年早逝的臺灣歌手張雨生。在張雨生31年的人生中,留下無數經典的作品,雖然一直被其他歌手翻唱,卻從未有人能夠超越張雨生的水準。兵役三年結束後,張雨生憑藉專輯《大海》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該張專輯創下600萬銷量的傳奇數據。但是隨著名氣水漲船高,張雨生卻漸漸發現單純做一名流行歌手已無法再提起自己的興趣。於是當張雨生發表概念專輯《卡拉OK·臺北·我》後,毅然決然轉型成為製作人。
  • 20多年來,為何無人能超越張雨生? 回顧一代才子10首經典,他的死是臺灣最大遺憾...
    即使張雨生31歲就英年早逝,出道10年來還是留下許多傳唱已久的作品。退伍後,張雨生天賦開始大放異彩,一張張專輯接連問世,最被推崇的就是1994年推出的《卡拉OK Live‧臺北‧我》,融合多種音樂元素和社會問題,可惜因為風格太過前衛,當年市場反應不如預期。
  • 張雨生,因雨而生
    天天想你 天天問自己 到什麼時候才能告訴你天天想你 天天守住一顆心 把我最好的愛留給你 在《天天想你》這張專輯的製作感言裡,張雨生寫道,1986年,自小最親的妹妹張玉仙在山澗溺死,年僅15歲。「她是那麼可愛,那麼懂事,而且歌聲又那麼好。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太大,在此之前,我從來不曾公開演唱過。
  • 隱藏20年的謎團,張雨生《大海》背後的故事竟如此悲情
    1992年《大海》就此誕生,一經張雨生傾情演唱,立時紅遍大江南北,成為至今無法超越的經典。就張雨生而言,廣闊遼遠的大海,是他對遠在天堂的妹妹,最佳傾訴地。我們一直以為是情歌的《大海》,怎知它的背後會有這樣一個悲情的故事。妹妹的離世,對張雨生打擊太大。在此之前,他還從不曾公開唱過歌;而在此之後,他是為歌而生的寶哥。
  • 可惜,他唱《我的未來不是夢》激勵眾人,自己31歲就倒在追夢路上
    1988年,張雨生創作和演唱了一首廣告歌,引發大眾的注意,就是那首充滿勵志感也感動過很多平凡人的,《我的未來不是夢》。 也是在1988年,22歲的張雨生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歌手,推出專輯《天天想你》。專輯同名主打歌《天天想你》中張雨生的聲音,比《我的未來不是夢》更為嘹亮高遠,讓人見識到張雨生不同一般的嗓音和高音駕馭能力。
  • 被誤解20年,張雨生《大海》背後,故事竟如此悲情
    1988年,張雨生在製作《天天想你》專輯時,才敢觸及這個最深的痛:「兩年前,從小與我最親的妹妹,在梨山附近的山澗不幸溺亡,雖然從頭到尾,我沒有掉一滴眼淚,但這個傷口,一直在我的心中。她是那麼可愛,那麼懂事,而且歌唱得那麼好。」
  • 張雨生的不告而別,為什麼還會紀念他?
    1997年10月20日凌晨,張雨生駕車回家途中發生車禍,不久離開人世。一、大海1998年期中考試後,班主任兌現了他的承諾:教室引吭高歌,他選擇了張雨生的大海,「從那遙遠海邊,慢慢消失的你,本來模糊的臉,竟然漸漸消失……」對於年少的我,無異於打開另外一扇門,因為那個時候,跟在哥哥後面,只有劉德華或者一些所謂經典歌曲聽,因為張雨生不同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