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的印象中
碟剎肯定是優於鼓剎
畢竟一分錢一分貨
大貨車多用鼓剎
主要是因為剎車力道大
真的是這麼回事?
很久很久以前
剎車其實是靠聲控
一聲yu……搞定~
在汽車問世的時候
其實並沒有配備剎車
那會兒車子跑起來還沒咱腿腳利索
後來慢慢進化
於是剎車就問世了
起初跟自行車上的類似
後來威廉·邁巴赫發明了鼓式剎車
從鼓剎到碟剎
再到四輪制動
剎車早已是每輛汽車的標配
鼓剎=落後?
這可不一定
鼓剎廣泛應用在大貨車上
價值何在可想而知
而在乘用車領域
碟剎才是主流
要是誰還用鼓剎
要麼是省成本,要麼就是減配
現在大眾大舉進攻電動車市場
ID.4也已在國內蓄勢待發
只是
後輪鼓剎成了「焦點」
放在Polo、捷達上還能曰其名為省成本
但ID.4可是補貼後售價不超過25萬的車型
是不是真玩減配?
可以肯定的
是現在MEB平臺下的ID.3、ID.4
在海外也是後輪鼓剎
對於傳統燃油車而言
碟剎肯定要有助力系統
比如真空助力
通過發動機進氣負壓產生的真空
來為制動系統提供助力
要是沒有助力
剎車踏板可是硬到踩不下去!
而隨著汽車的電氣化
電動助力開始展露手腳
比如在混動、純電動車型上
靠電,而不是靠發動機負壓產生的真空
畢竟這類車型要麼發動機隨時「罷工」
要麼就沒有發動機
如果使用鼓剎的話
光靠駕駛員的腳力就可以擺平
助力系統的活兒都能輕鬆點
像ID.4這樣的純電動車
電能的使用還真的得斤斤計較
能省則省
採用前盤後鼓的配置
興許可以讓電動助力系統「省點電」
加上車輛制動時
前剎的壓力肯定是要大於後剎的
以及純電動車型的電機制動的機制
比如動能回收等
後鼓式剎車的壓力就更小了
難道這是在為大眾洗地?
不是
只是這些是它存在的一些合理性
但如果說其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制動力
那就要冷靜冷靜了
說起碟剎、鼓剎的區別
我們總會排列下各自的優劣勢
碟剎散熱性好、剎車力平均、排水性好
但成本較高、剎車力不如鼓剎
鼓剎成本較低、剎車力度大
但散熱性差、抗熱衰退能力差、排水性弱
這些乍一看
其實沒啥毛病
但制動力表現方面
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實踐
終究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
運輸車輛運行安全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曾經做過碟剎和鼓剎熱衰退性能的對比試驗
試驗時的制動系統
是經過模擬頻繁制動後的「熱態」
60km/h滿載熱態緊急制動數據如下:
60km/h滿載僅半掛車制動
熱態緊急制動數據如下:
制動距離方面
推翻了我們對於
鼓剎力道大於碟剎的認知
碟剎更短的制動距離
證明了自己的制動力並不比鼓剎弱
在沒有主車制動
只有半掛車制動的情況下
鼓剎的制動距離是碟剎的近三倍!
另外
從制動的平均溫度看
碟剎的升溫更快、溫度更高
也顛覆了我們對於碟剎散熱更好的認知
而在熱衰退表現方面
鼓剎沒能為自己「洗白」
在冷、熱態僅半掛車緊急制動距離對比下
碟剎制動距離延長了19.85米
而鼓剎則延長了152.68米
可見鼓剎的熱衰退要明顯很多
至此
無論是冷態還是熱態
碟剎的制動表現都要更好
以前會有鼓剎力道更大的說法
也許是因為鼓剎制動方式的不同
隨著制動鼓的旋轉
能夠放大其制動力
汽車技術今非昔比
碟剎的助力系統的優化
帶來了更強的剎車力度
使碟剎能夠獲得更強制動力
另外
碟剎的響應速度快
使得其能夠獲得一個更好的制動距離
有一份文件表示
2020年1月1日起
新生產欄板式、倉柵式半掛車
都必須配備盤式制動器
說到底
鼓剎的熱衰退嚴重也是不爭的事實
特別是大貨車在長下坡的時候
帶來的高溫可就另說了
況且噸位擺在那兒
以及超載普遍存在
在大貨車上
制動也不光是靠剎車系統
還有緩速器
一個剎車系統的輔助裝備
但不是所有的客貨車都有~
綜上
不能一上來就高喊
鼓剎力道強於碟剎
有時候臉真的會疼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