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最強的破甲武器,重甲剋星—錘、鞭、鐧

2021-02-08 小院之觀

打擊類冷兵器的流行,有其特定的原因。由於古代戰場上士兵的防護越來越嚴密,披甲率不斷提高,魏晉以後,鐵甲越來越普及,防護程度也越來越高。到了唐宋,出現了像明光鎧、步人甲那樣的重型盔甲,具狀騎兵、重步兵在戰場上橫著走,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重騎兵和重步兵,比如玄甲軍、鐵鷂子、鐵浮屠等,普通兵器對他們殺傷有限,這種情況下,破甲就成了剛需,為了對付重甲敵人,打擊類冷兵器,以鞭、鐧、錘、狼牙棒等為代表,迎來了黃金時代,成為重甲剋星。

宋朝的步人甲

打擊類兵器的形制

擊兵的類型很多,較常用的包括錘、鞭、鐧、狼牙棒、骨朵、敲棒等。即使同一種擊兵,形制也千差萬別,拿大家熟悉的錘類來說,就有方形、長方形、球形、蒜形、稜角形等等,種類繁雜,長短不定,基本沒有制式標準。而敲棒、骨朵、狼牙棒等鈍兵器,現在一般認為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並在之後被唐宋軍方加以應用。

宋朱彧《手書》:「金人自侵中國,唯以敲棒擊人腦而斃。」

《武經總要》中的鞭鐧

從重量來說,也是由使用者因人而異,李元霸的八百斤雙錘自然是小說的誇張。在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有戰國時期的朱亥(就是那位擊殺晉鄙的屠夫)使用的四十斤大錘,當時的四十斤約合今天的十公斤,對於手持短兵來說,這已經是相當的重量。

嶽雲的八十斤雙錘也有記載:《宋史》(雲)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當時的八十斤約合今天的五十公斤,這個重量現在被認為是嶽雲在平時練習時的重量,哪怕嶽雲氣力再大,如果不是神仙下凡,使用五十公斤的錘子作戰,動作也必定失去靈活,難以在殘酷的戰場倖存。

演義中的嶽雲

事實上,擊破重甲並不需要太大的重量,單只五公斤以內的擊兵憑藉馬匹的衝力和手臂強有力的揮動,只要命中,即使不是要害部位,也已經足以使敵人失去戰鬥力乃至行動能力。只要想想現在常用的工具榔頭,錘頭不過一二斤,但想像一下輕輕揮動榔頭產生的打擊力,就能夠明白了,更不用說十公斤的榔頭用力揮舞下去。

鋼鞭

打擊類兵器的局限性

從戰鬥實用性上來說,打擊類兵器明顯不如刺砍類武器。擊兵的重心必定在兵器首端,憑藉自身重力捶擊敵人,所以它的技法必然以器首為重心。

首先,能使用打擊類兵器的兵將必定需要身強力壯,臂力過人,否則無法持續揮動兵器。其次,擊兵使用時以使用者自己身體為圓心,手臂為槓桿進行揮擊,這樣的作戰方式造成其反應速度必然不如刺砍類兵器,如果一擊揮空,由於需要重新找回重心,再次揮擊需要的時間較長,必然造成將自身破綻百出,給刺砍類兵器以從容攻擊的機會,幾乎難以倖免。

舉個例子,如果是兩名武將在無甲情況下單挑的話,想必誰都不會選用打擊類兵器來作為武器,因為如果對手無甲,擊兵就不具備任何優勢。事實上,即使善使雙錘的嶽雲,臨陣也難免受傷。《宋史》記載:「穎昌大戰,無慮十數,出人行陣,體被百餘創,甲裳為赤。」

古代鐵錘實物

所以,打擊類兵器實質上是一種特種作戰兵器,對使用者要求較高,能純熟使用的人不多。因此,在歷史上,除了極少數一些天賦異稟的將領,很多武將將其作為副兵器使用,一擊即收,所謂「撒手鐧」之類的絕活,也是來自這種使用方法—空中無端飛來一根鐵簡,扎你一個大洞,想想也是夠可怕的。

而在打擊類兵器盛行的唐宋,有很多名將都使用錘、鞭、鐧之類的擊兵,除了嶽雲,還有唐朝的秦瓊、尉遲恭、五代名將李存孝、宋朝的王繼勳、任福。小說家們也加以發揮,在演義小說中出現了許多使鞭、使錘的大將或「四猛八大錘」這樣的擊兵團夥。

四猛八大錘

打擊類兵器的衰落

打擊類兵器大行其道是在唐宋時期,這與當時軍隊裝備的鎧甲密不可分,唐朝的甲冑防護愈加嚴密,出現了明光鎧、山文甲等經典的漢甲,宋朝承襲唐朝並加以改進,更是發展出了步人甲等防護更為嚴密的甲冑,這種甲冑防禦更強,普通的弓箭刀槍都難以對其造成嚴重傷害,這時候,打擊類兵器作為重甲剋星,當仁不讓地承擔了破甲殺傷的義務。

到了宋朝滅亡後,取而代之的元朝從西方引入了輕便的布面甲並逐漸流行,同時由於火器的發展,傳統重甲逐漸變得不合時宜,慢慢被布面甲代替,沒有了重甲,打擊類兵器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逐漸淪為了儀仗使用的COS武器。

這種級別的大錘,顯然只能出現在遊戲裡

不過即便如此,在明清時期軍隊中也還是多多少少保留著擊兵的一席之地。比如明末的遼東騎兵,雖然沒有列裝錘、鞭等武器,但裝備的制式火器三眼銃在彈藥發射完畢後,由於其頭重腳輕的特點,騎兵往往倒持三眼銃,把它當成狼牙棒來揮舞,對付清軍的重甲步兵也有奇效。即使到了清朝,綠營兵中也還有裝備短柄雙錘,不過這種錘長只有二尺,錘頭僅重一斤多,顯然不是為了破甲裝備的。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宋史》《武經總要》

更多文章,請戳這裡: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南宋軍隊的夢魘,冷兵器巨炮的巔峰—回回炮

中國歷代甲冑:明朝的布面甲為何會取代鐵甲成為主流?

歷史的另一面:因為契丹控制了燕雲十六州,北宋就被死死壓制了?

如果明宣宗不放棄安南,越南今天就會是中國的領土嗎?

相關焦點

  • 『冷兵器』如流星般划過的中國古代實戰兵器,鞭與鐧
    鞭與鐧可以說是中國古兵器史上的小輩。無論是刀劍、斧鉞還是戈戟或者鉤錘,其歷史基本都可以追溯至上古,至少也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末期。而鞭與鐧則不同,在上古時代的兵器中並沒有它們的原型。 就兩種兵器而言,我們現在所謂的「鞭」 其實算作硬鞭,與之相對的也有皮質馬鞭衍生而來的長鞭,但本文不做討論。
  • 中國特有的騎兵破甲武器:追溯鞭與鐧的來歷
    鞭與鐧可以說是兵器史上的小字輩。無論是刀劍、斧鉞還是戈戟或者鉤錘,其歷史基本都可以追述至上古,或至少也可以追述到三代末期。鞭與鐧則不同,在上古時代的兵器中並沒有他們的原型,甚至在上古時期,其名字中的詞也並不是專指兵器。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漢甲的巔峰—宋朝盔甲
    宋初對武器裝備要求是相當嚴格的,趙匡胤甚至會親自校閱,記載「十日閱一次,謂之旬課」,老闆這麼重視,質量自然不會差,「戎具精勁,近古未有」。在甲冑方面,宋朝在繼承唐的結構基礎之上更進一步,使之在外觀和審美上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換言之唐宋朝盔甲基本結構相同,在結構劃分上屬同一類盔甲,屬於典型的漢甲,也是最符合我們認知的古代中國盔甲,代表著漢甲的最高峰。
  • 甲騎具裝的巔峰,也是破甲類兵器的巔峰,宋軍有一遠一近兩大殺器
    我們從《隋唐演義》《楊家將》《說嶽》這類的歷史演義裡就可以發現,錘類兵器從隋唐到兩宋大行其道,這幾個朝代都有許多使錘的高手,它對應的正是從隋唐到兩宋戰場上的破甲需求。面對重甲,傳統的刀槍弓箭很難造成致命傷害,為了破甲,錘鞭鐧這樣的打擊類兵器效果比傳統冷兵器更佳,逐漸大行其道。
  • 中國古代冷兵器大全:十八般兵器詳解
    現代人對「十八般武藝」的理解是泛指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流傳到近代戲曲界,它們基本已經定型,它們包括了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下面一一為大家介紹。第一款兵器:刀,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
  • 「文物中的歷史」古代兵器:遠去的刀光劍影(下)
    【文物中的歷史】古代兵器:遠去的刀光劍影(下)資料圖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閔媛秦瓊的鐧、敬德的鞭、李元霸的錘,在人們耳熟能詳的隋唐演義故事裡,這些兵器「打」出了李唐天下。可歷史上,擊打類兵器卻是小字輩,直到唐末五代,才開始在戰場上發揮作用。
  • 秦瓊、尉遲恭徵戰沙場慣用武器是什麼,鐧和鞭嗎?非也,且聽道來
    文學作品當中的秦瓊、尉遲恭形象更為人大眾熟知,秦瓊的綽號為「馬踏黃河兩岸、鐧打山東九州六府一百單八縣、威震山東半天、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神拳太保、金鐧大將秦叔寶」,而尉遲恭的綽號為:「黑碳團煙燻太歲,黑面神,皂袍大將、雙鞭尉遲恭」,從他們的綽號可知他們的慣用武器為:一個是雙鐧,一個是單鞭(本為雌雄一對,一個交給了尉遲寶林),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徵戰沙場常用武器是雙鐧和單鞭。
  • 鐵鞭能當百萬兵——中國的鞭
    鞭是中國古代常見的短柄鈍擊武器,多為銅鐵所制,其裝具和外觀與刀劍大體相仿,但鞭身(即鞭的打擊部位)是一根細長的棍棒,而非和刀劍一樣的利刃。
  • 古代人們常說的十八般武藝,其實是指十八種武器!其中你知道多少
    中國古代兵器是指在中國古代從史前時期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為止這個歷史階段裡面,中國古代軍隊、民間使用的各種兵器和總的裝備情況。中外研究古代兵器都把火藥用於兵器作為一個歷史的分期階段,即在火藥發明以前,軍隊裡使用的兵器我們稱它為冷兵器。火藥發明以後,出現了火藥製作的兵器,就是火器。
  • 華夏十大最強冷兵器,長槍排第三,最後一名壓軸當之無愧!
    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稜,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馬戰。這個鞭可不是像繩子一樣的軟鞭,而是一種以劈、掃、扎、抽、劃等為主的像鐵棍一樣的兵器。鞭就像鋼鐵做成的竹節,所以又叫竹節鋼鞭。
  • 中國男人必懂,中國傳統十八般冷兵器之美
    棍為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打擊兵器。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於戰爭中的武器之一。長度約為1.3— 2.6米,也有的長達4米,截面一般為圓形,粗細以單手能夠把握為準。棍是近戰搏鬥兵器,它的攻擊範圍大於刀、槍,自古有「棍掃一大片」的說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鈍器傷和淤傷,其殺傷力比刀、槍等要小。棍有木製和金屬制兩種。
  • 兵器譜|大明邊軍甲與鐵浮屠都出場了?細數甲冑元年上的中國傳統甲冑
    ,讓我們借活動餘熱來一一盤點在活動中亮相的那些由國內甲冑愛好者所復原的中國傳統甲冑。活動中出現的明罩甲應當是還原了《畫說中國歷代甲冑》中關於明罩甲的經典樣式。而《畫》一書主要參考了明人所繪《王瓊事跡圖》中的武將造型,畫中清晰可見武將鎧下身著衣物的馬面褶和紋飾,可能是某種賜服。
  • 長見識了,十八般兵器,原來還有這種奇怪的
    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戈、钂、棍、槊、棒、矛、耙十八種兵器。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錘大體有長柄錘、短柄錘、鏈子錘等。也有分為硬錘、軟錘的。長柄錘多單用,短柄錘多雙使。
  •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十八般兵器你真的了解嗎
    鉞:鉞,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原始社會時期,鉞為成年男子的象徵。但是現在說道鉞,可能大家想到的都是在電影《師傅》當中廖凡用到的子午鴛鴦鉞。鞭鞭,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製或鐵製,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
  • 武林奇兵「獨腳銅人」探秘,這件兵器竟源自西藏密宗?
    民國時代民間出現的《少林兵器總譜秘本》則記載了明代一個叫玄魁法師的少林武僧也持有這種獨腳銅人的記錄。▲《少林兵器總譜》裡出現的少林獨腿銅人,具體重量不詳,無實物出土但實際上,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的獨腳銅人打擊雜兵實物出土於人世間。而且這種武器明顯不適合實戰。
  • 武戲中的十八般兵器,你見過幾樣?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帶鉤兒的,帶尖兒的,帶刃兒的,帶刺兒的,帶峨眉針兒的,帶鎖鏈兒的~這是相聲關於十八般兵器的一段貫口,但只是口頭上過過嘴癮,到了梨園行就能看到各路英雄好漢巾幗紅顏們,拿著兵器打鬥起來的颯爽英姿。
  • 古代十八般兵器視頻、圖文介紹
    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等十八種兵器。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指的均是兵器。
  • 歷代火影的最強兵器,鳴人全靠一張嘴,初代的兵器難得一見
    動漫火影忍者中,評價一名忍者實力的強弱有很多不同的標準,其中忍具也是評價一名忍者實力強弱的標準之一,比如說著名的忍刀七人眾就是因為他們手中的忍具而出名的,那麼作為每個時代的最強者,歷代火影的最強兵器分別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