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類冷兵器的流行,有其特定的原因。由於古代戰場上士兵的防護越來越嚴密,披甲率不斷提高,魏晉以後,鐵甲越來越普及,防護程度也越來越高。到了唐宋,出現了像明光鎧、步人甲那樣的重型盔甲,具狀騎兵、重步兵在戰場上橫著走,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重騎兵和重步兵,比如玄甲軍、鐵鷂子、鐵浮屠等,普通兵器對他們殺傷有限,這種情況下,破甲就成了剛需,為了對付重甲敵人,打擊類冷兵器,以鞭、鐧、錘、狼牙棒等為代表,迎來了黃金時代,成為重甲剋星。
打擊類兵器的形制
擊兵的類型很多,較常用的包括錘、鞭、鐧、狼牙棒、骨朵、敲棒等。即使同一種擊兵,形制也千差萬別,拿大家熟悉的錘類來說,就有方形、長方形、球形、蒜形、稜角形等等,種類繁雜,長短不定,基本沒有制式標準。而敲棒、骨朵、狼牙棒等鈍兵器,現在一般認為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並在之後被唐宋軍方加以應用。
宋朱彧《手書》:「金人自侵中國,唯以敲棒擊人腦而斃。」
從重量來說,也是由使用者因人而異,李元霸的八百斤雙錘自然是小說的誇張。在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有戰國時期的朱亥(就是那位擊殺晉鄙的屠夫)使用的四十斤大錘,當時的四十斤約合今天的十公斤,對於手持短兵來說,這已經是相當的重量。
嶽雲的八十斤雙錘也有記載:《宋史》(雲)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當時的八十斤約合今天的五十公斤,這個重量現在被認為是嶽雲在平時練習時的重量,哪怕嶽雲氣力再大,如果不是神仙下凡,使用五十公斤的錘子作戰,動作也必定失去靈活,難以在殘酷的戰場倖存。
事實上,擊破重甲並不需要太大的重量,單只五公斤以內的擊兵憑藉馬匹的衝力和手臂強有力的揮動,只要命中,即使不是要害部位,也已經足以使敵人失去戰鬥力乃至行動能力。只要想想現在常用的工具榔頭,錘頭不過一二斤,但想像一下輕輕揮動榔頭產生的打擊力,就能夠明白了,更不用說十公斤的榔頭用力揮舞下去。
打擊類兵器的局限性
從戰鬥實用性上來說,打擊類兵器明顯不如刺砍類武器。擊兵的重心必定在兵器首端,憑藉自身重力捶擊敵人,所以它的技法必然以器首為重心。
首先,能使用打擊類兵器的兵將必定需要身強力壯,臂力過人,否則無法持續揮動兵器。其次,擊兵使用時以使用者自己身體為圓心,手臂為槓桿進行揮擊,這樣的作戰方式造成其反應速度必然不如刺砍類兵器,如果一擊揮空,由於需要重新找回重心,再次揮擊需要的時間較長,必然造成將自身破綻百出,給刺砍類兵器以從容攻擊的機會,幾乎難以倖免。
舉個例子,如果是兩名武將在無甲情況下單挑的話,想必誰都不會選用打擊類兵器來作為武器,因為如果對手無甲,擊兵就不具備任何優勢。事實上,即使善使雙錘的嶽雲,臨陣也難免受傷。《宋史》記載:「穎昌大戰,無慮十數,出人行陣,體被百餘創,甲裳為赤。」
所以,打擊類兵器實質上是一種特種作戰兵器,對使用者要求較高,能純熟使用的人不多。因此,在歷史上,除了極少數一些天賦異稟的將領,很多武將將其作為副兵器使用,一擊即收,所謂「撒手鐧」之類的絕活,也是來自這種使用方法—空中無端飛來一根鐵簡,扎你一個大洞,想想也是夠可怕的。
而在打擊類兵器盛行的唐宋,有很多名將都使用錘、鞭、鐧之類的擊兵,除了嶽雲,還有唐朝的秦瓊、尉遲恭、五代名將李存孝、宋朝的王繼勳、任福。小說家們也加以發揮,在演義小說中出現了許多使鞭、使錘的大將或「四猛八大錘」這樣的擊兵團夥。
打擊類兵器的衰落
打擊類兵器大行其道是在唐宋時期,這與當時軍隊裝備的鎧甲密不可分,唐朝的甲冑防護愈加嚴密,出現了明光鎧、山文甲等經典的漢甲,宋朝承襲唐朝並加以改進,更是發展出了步人甲等防護更為嚴密的甲冑,這種甲冑防禦更強,普通的弓箭刀槍都難以對其造成嚴重傷害,這時候,打擊類兵器作為重甲剋星,當仁不讓地承擔了破甲殺傷的義務。
到了宋朝滅亡後,取而代之的元朝從西方引入了輕便的布面甲並逐漸流行,同時由於火器的發展,傳統重甲逐漸變得不合時宜,慢慢被布面甲代替,沒有了重甲,打擊類兵器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逐漸淪為了儀仗使用的COS武器。
不過即便如此,在明清時期軍隊中也還是多多少少保留著擊兵的一席之地。比如明末的遼東騎兵,雖然沒有列裝錘、鞭等武器,但裝備的制式火器三眼銃在彈藥發射完畢後,由於其頭重腳輕的特點,騎兵往往倒持三眼銃,把它當成狼牙棒來揮舞,對付清軍的重甲步兵也有奇效。即使到了清朝,綠營兵中也還有裝備短柄雙錘,不過這種錘長只有二尺,錘頭僅重一斤多,顯然不是為了破甲裝備的。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宋史》《武經總要》
更多文章,請戳這裡: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南宋軍隊的夢魘,冷兵器巨炮的巔峰—回回炮
中國歷代甲冑:明朝的布面甲為何會取代鐵甲成為主流?
歷史的另一面:因為契丹控制了燕雲十六州,北宋就被死死壓制了?
如果明宣宗不放棄安南,越南今天就會是中國的領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