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的騎兵破甲武器:追溯鞭與鐧的來歷

2021-02-08 冷兵器研究所

鞭與鐧可以說是兵器史上的小字輩。無論是刀劍、斧鉞還是戈戟或者鉤錘,其歷史基本都可以追述至上古,或至少也可以追述到三代末期。鞭與鐧則不同,在上古時代的兵器中並沒有他們的原型,甚至在上古時期,其名字中的詞也並不是專指兵器。如「鞭」,其本意指的是皮質的鞭子,《左傳·宣公十五年》中有:「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之語。而「鐧」則是在當時車軸上的鐵條,以減少軸與轂之間的摩擦。《吳子·治兵》中:「膏鐧有餘,則車輕人」之語。可見在當時以上兩種名稱並非專指武器。

就兩種兵器而言,我們現在所謂的「鞭」其實算作硬鞭,與之相對的也有皮質馬鞭衍生而來的長鞭,但本文不作討論。鐵鞭的來歷,筆者認為其最早發源於鞭笞的刑具中的「笞」而非「鞭」,所謂笞,便是竹條或者荊條。現代我們看到的流傳下來的鐵鞭形如竹節,便是因此而來。現知最早鞭的記錄誕生於五代,據《新五代史·安重榮傳》,五代時後晉的將領安重榮曾制大鐵鞭,他並詭稱那大鐵鞭有神,指人,人輒死,當時人稱「鐵鞭郎君」。

有記載的五代時鐵鞭被發現的記錄,則有清代馮雲鵬、馮雲鵷兩兄弟所著《金石索》中載有一副五代後梁招討使王彥章鐵鞭的圖像,並標註此鞭長漢尺六尺二寸強(約140釐米),重清秤十五斤(約9公斤),凡十九節,每節以銅條束之,柄飾木而束以銅,柄端如錘,四面環列「赤心報國」四字,字色綠,似融銅鑄就者。因此這柄鐵鞭亦名赤心報國鞭。舊在汶上西門外梁王太師廟中,清道光時,移貯汶上縣庫中。(《周緯:中國兵器史稿》圖版五十九)王彥章武勇流傳後世,甚至《水滸傳》中的好漢也拿其作為衡量武勇的標準。

▲五代後梁招討使王彥章所用「赤心報國鞭」

同時,「鞭」這個詞在唐代詞義曾發生過變化,原本竹竿或者竹條被稱作「笞」,但是在唐代末期其也開始指代竹子,如唐代末期詩人張蠙所作《新竹》詩中言:「新鞭暗入庭,初長兩三莖。不是他山少,無如此地生。垂梢叢上出,柔葉籜間成。何用高唐峽,風枝掃月明。」可見當時其實已經將竹子的枝節稱為鞭,並以此指代竹子本身。因此筆者認為鐵鞭的形制就是參考了當時用作刑具或者馬具的竹鞭並因此而得名,鐵鞭早期其實是作為威懾之物而用,後期才逐漸用於戰陣。到北宋時,關於鞭的記載多了起來,並在《武經總要》中留下了相關記錄,並繪有圖像。

鞭的形制較為複雜一般分多節,《武經總要》中繪有13節,同時尖端若錐,可以突刺。

▲宋《武經總要》中的鐵鞭木刻圖形

鐧便是從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鐧就如前文所說,古指保護車軸和輪輻的鐵條。也有其他解釋也稱其同「簡」,是以竹簡形狀命名。

鐧同樣在《武經總要》中留下了相關記錄,並繪有圖像。鐧形製成長條形、有四稜、無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與鞭截然不同。宋代官造鐵鐧,現代亦有傳世。

▲宋《武經總要》中鞭鐧及鏈枷木刻圖形

1985年6月29日,福建省博物館收到收藏家林忠幹捐獻的一把鐵鐧,系北宋尚書右丞,抗金名將李綱監造,製作精良。鐧身全長94.2釐米,重3.6公斤,柄長20.1釐米,稜身前細後粗,長74.1釐米。鐧柄呈瓜錘狀,莖套花梨木,近首處穿孔,以便系索懸掛於腰間。鐧柄與稜之間橫隔四瓣狀格板,直徑7釐米,厚0.4釐米。稜身靠近格板處,陰刻篆文「靖康元年李綱制」7字,字體鑲嵌金飾,至今清晰可辯。

▲宋·李綱監造鐵鐧。收藏家林忠幹1985年6月29日捐獻給福建省博物館

▲宋·李綱監造鐵鐧。鐧柄呈瓜錘狀,莖套花梨木,近首處穿孔,以便系索懸掛於腰間

▲宋·李綱監造鐵鐧。稜身靠近格板處,陰刻篆文「靖康元年李綱制」7字,字體鑲嵌金飾,至今清晰可辯

需要說明的是,鞭、鐧形制均無定製,可視使用人體能、用途而改變,因此並非制式的軍隊武裝,而是個人配備的兵器。宋《武經總要》記載:「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稜者,謂之鐵鐧,謂方稜似形,皆鞭類也。」明《武備志》亦同。清《兵仗記》中有:「與劍相類者為鐵鐧,無刃起四稜,言方稜似也;有與為類者為鐵鞭,純鐵為之,狀如竹根節也。鞭、鐧大小長短,各隨力所勝用之。」鞭鐧步騎兵均可使用,是非常靈活的鈍擊打擊武器。不僅宋朝軍隊使用,在西夏、遼及金國的軍隊中也有使用。

▲《清會典圖武備》中所繪鐵鞭及雜兵器

▲《清會典圖武備》中所繪雙鐧

明清也繼承宋代鞭鐧的形制,如《清會典圖·武備》中便繪有銳健營所用的鐵鞭,長約74釐米。還有綠營所用雙鐧,形似劍,前有尖銳,長約86釐米,各重僅0.82公斤。可見其形制和重量上是十分靈活的,是對士兵尤其是騎兵衛體兵器的極好補充。宋代騎兵或將領上陣,也一般多喜歡在馬上攜帶數種兵器,以防損壞和丟失。同時這兩種武器其實算得上是我國特有的騎兵武器,同時代西方騎兵的鈍擊兵器多用戰錘,而非這種類似於劍的打擊類兵器。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SUIT。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冷兵器』如流星般划過的中國古代實戰兵器,鞭與鐧
    鞭與鐧可以說是中國古兵器史上的小輩。無論是刀劍、斧鉞還是戈戟或者鉤錘,其歷史基本都可以追溯至上古,至少也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末期。而鞭與鐧則不同,在上古時代的兵器中並沒有它們的原型。 就兩種兵器而言,我們現在所謂的「鞭」 其實算作硬鞭,與之相對的也有皮質馬鞭衍生而來的長鞭,但本文不做討論。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最強的破甲武器,重甲剋星—錘、鞭、鐧
    到了唐宋,出現了像明光鎧、步人甲那樣的重型盔甲,具狀騎兵、重步兵在戰場上橫著走,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重騎兵和重步兵,比如玄甲軍、鐵鷂子、鐵浮屠等,普通兵器對他們殺傷有限,這種情況下,破甲就成了剛需,為了對付重甲敵人,打擊類冷兵器,以鞭、鐧、錘、狼牙棒等為代表,迎來了黃金時代,成為重甲剋星。
  • 鐵鞭能當百萬兵——中國的鞭
    鞭是中國古代常見的短柄鈍擊武器,多為銅鐵所制,其裝具和外觀與刀劍大體相仿,但鞭身(即鞭的打擊部位)是一根細長的棍棒,而非和刀劍一樣的利刃。
  • 秦瓊、尉遲恭徵戰沙場慣用武器是什麼,鐧和鞭嗎?非也,且聽道來
    文學作品當中的秦瓊、尉遲恭形象更為人大眾熟知,秦瓊的綽號為「馬踏黃河兩岸、鐧打山東九州六府一百單八縣、威震山東半天、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神拳太保、金鐧大將秦叔寶」,而尉遲恭的綽號為:「黑碳團煙燻太歲,黑面神,皂袍大將、雙鞭尉遲恭」,從他們的綽號可知他們的慣用武器為:一個是雙鐧,一個是單鞭(本為雌雄一對,一個交給了尉遲寶林),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徵戰沙場常用武器是雙鐧和單鞭。
  • 不用擔心刃筋,全力抽就好,遼宋金騎兵用十字格鐵鐧鑑賞
    網絡上有一個爭(si)論(bi)也讓人印象很深。那就是有人說,中國古人不喜歡用巨大的一字劍格,就算用也很少是鳳毛菱角。所以中國劍在防護上較差,這與文化有關之類的balabala……但其實,不是中國古人不喜歡玩大一字劍格,而是持這個觀點的人見識得少。我們先看看畫。這是幾個不同版本的《朝元仙仗圖》。
  • 古代中國「甲騎具裝」的黃金時代與重甲騎士最後的輝煌
    作者:周渝本文摘選自《中國甲冑史圖鑑》「甲騎具裝」的黃金時代南北朝是中國重甲騎兵的黃金時期,不僅馬鐙等馬具逐漸完善,馬鎧亦在此時迅速發展。實際上,在漢末三國時期,馬鎧算不上新甲種,因為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馬鎧的記載,而秦陵兵馬俑中的完整馬鎧也證實了前人很早就注重對戰馬的保護。
  • 中國男人必懂,中國傳統十八般冷兵器之美
    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戟乃是一種我國獨有的古代兵器。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其格擊功能實在也是戈、矛的合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奮揚俯仰,身兼五兵之利。據《管子》載,制戟的祖先是蚩尤,他好兵喜亂,善作刀兵,曾採雍孤準、雍孤山之金以制戟。早期的戟是青銅,戰國時才開始有鐵戟。《增韻》上說,單枝為戈,雙枝為戟,是指橫刃而言的。戟刃一般廣寸半,粗者稱為鏝胡戟,橫刃彎曲者稱為鉤矛。
  • 中國古代冷兵器大全:十八般兵器詳解
    流傳到近代戲曲界,它們基本已經定型,它們包括了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下面一一為大家介紹。第一款兵器:刀,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 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
  • 從《中國冷兵器圖典》看:呂布的戟,關羽的刀,張飛的矛
    畢竟,不管是小說、演義中,還是影視作品中,重要角色,總要有與之相稱且具有個人特色的兵器襯託,比如: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秦叔寶的鐧,尉遲恭的鞭,程咬金的斧;孫悟空的棒,豬八戒的耙,沙和尚的鏟;李慕白的青冥劍,沈煉的繡春刀;金庸的倚天屠龍,古龍的長生碧玉;……主人和兵器相輔相成
  • 中國古代一直是北方騎兵克制步兵,朱棣為何能用步兵戰勝蒙古騎兵
    騎兵,則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勁的戰鬥力。當年席捲歐亞的蒙古騎兵,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度被歐洲人稱作「上帝之鞭」,那麼步兵對上騎兵可否有勝算了?一般而言無異於以卵擊石,因為從歷史上的眾多戰爭來看,騎兵對步兵都是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例外。
  • 龍泉寶劍 | 刀劍爭鋒——中國古代劃時代的代表兵器
    面對靈活機動的匈奴騎兵衝擊,漢朝傳統的戰車方陣顯得十分被動。而漢朝騎兵手中的鐵劍,與匈奴的胡刀相比更顯得十分吃力。 單刃的刀取代了雙刃的劍,成為騎兵的重要裝備兵器。出於同樣的理由,步兵也大量裝備了這種厚重刀背的單刃刀。漢代最常見的刀被稱作環首刀,這些環首刀刀柄與刀身之間沒有護手相隔,刀柄後面是一個圓環。關於環首刀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據漢書記載,漢朝大將李凌投降匈奴以後,漢武帝派使節到匈奴,在見到李凌時,由於沒有機會直接交談,使節便目視李凌,並用手撫摸刀頭,暗示李凌還可以回歸漢朝。
  •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冷兵器,排名第一的是劍還是刀?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冷兵器,排名第一的是劍還是刀?古代沒有現在如此高科技的軍事設備,也沒有槍枝彈藥,更沒有大炮,只能用一些鈍器,或者一些刀劍之類的利器,而這些被稱為冷兵器,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十大冷兵器。
  • 宋朝名將鐵鐧:李綱所用,舉世罕見,稀世國寶,六十年代險被熔煉
    鐧是十八般兵器之一,屬於短型打擊兵器,打擊部呈四稜形,有刃,形如「簡」,故名「鐧」。古代用鐧猛將並不多見,鐧上刻有名將名字的鐧就更加不多。